第34章 和盧植交心
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 作者:世家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篇《阿房宮賦》,使得洛陽的帛書價格,貴了三成。
鴻都門學的辭賦,也廣為人知。
曹操無形之中,幫了樂鬆、賈護一次。
“陛下賞賜了曹操千金,短時間內不能繼續針對他了。”賈護籌謀道。
“如此怎麽向老祖宗交待?”樂鬆惶恐不安。
“嗬嗬。”
“不管做什麽事,都是為升官發財。”
“你針對曹操,升官了嗎?發財了嗎?”
“凡事,也要為自己考慮考慮。”
賈護的眼界,很明顯高出樂鬆一籌。
“我明白了。”
樂鬆長舒一口氣,給了曹操一定的權限。
上課?
愛來不來。
憑借《阿房宮賦》,曹操足以擔任先生。
他的書法,也得到了梁鵠、師宜官的認可。
這二人,可都是書法界的泰鬥。
至於繪畫,這時候沒有靠譜的紙張,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以帛書、羊皮等繪畫,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
在賈護、樂鬆二人的默許下,曹操享受著自由自在、閑情逸致的人生。
他在鴻都門學暢通無阻。
通過了考核後,曹操剩下的時間,根本不必前去上課了。
他追隨在蔡邕、盧植身後,專心致誌地刊石經文。
一向沒有缺席的蔡邕,這一次竟然沒有來。
盧植隻是一眼,就看出了曹操心中的疑惑。
“伯喈的夫人臨盆,這兩天應該是不會來了。”
“蔡師喜事臨門啊。”曹操欣喜道。
盧植點點頭,繼續忙碌去了。
閑暇時,他也會考校曹操。
無論盧植何時發問,曹操都是對答如流,學識非常淵博。
盧植漸漸交心,特地詢問了曹操一個敏感的問題。
“孟德對黨人怎麽看?”
曹操略一思忖,迴答道:
“宦官仗著自己手中權利,黨同伐異,大肆欺壓士族、百姓,弄得天下怨聲載道。”
“除了一些別有用心之徒以外,黨人大都是清流名士。”
“他們和宦官抗衡,矢誌不渝,非常有氣節。”
盧植也知道,任何陣營都有好人和壞人。
曹操的迴答,非常地中肯。
隻是有一點,曹操沒有明確說明。
宦官一次次勝利,實則是皇權打壓士族。
這種話,哪怕是身邊最親近的人,曹操都不會透露。
活得太明白,容易惹來禍患。
黨錮之禍,非同小可。
士族壟斷經學、上升通道,都可以和皇帝叫板了。
哪個當權者不畏懼?
劉宏再昏庸,也得鏟除士族的聯盟。
黨錮之禍,隻是借口罷了。
更何況,黨錮之禍起於漢桓帝,劉宏隻是接著打壓士族。
再不打壓,朝堂還是皇帝說了算嗎?
“學生雖然讚賞黨人,但絕不會成為黨人。”
“學生要走出自己的路,為天下黎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誰欺壓百姓,學生就鏟除誰,欲申大義於天下。”
曹操深知,黨人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勢,真正為百姓考慮的很少。
“說得好!”盧植聲如洪鍾。
曹操頗有“遺世獨立”的韻味。
他所謀求的道路,是最艱辛的,充滿了苦難。
無論是宦官、士族還是皇權,都是把百姓當成資產罷了。
興。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很早時候,統治者就知道“牧民”。
他們管理百姓,就跟放牧管理牛羊一樣。
在曹操看來,這是不對的。
但隻有他敢說“不”。
想要扭轉統治者的價值觀,比登天還難。
“你和老夫,可為摯友,沒必要當師生。”盧植朗聲一笑道。
他也曾認真考慮過,重塑大漢乾坤。
隻是執行太難了!
以盧植的才學、謀略,遠遠不夠。
曹操是意誌的繼承者、開拓者。
能夠遇到這樣胸懷大誌的年輕人,盧植覺得非常慶幸。
“孟德經曆磨難以後,將人間看了個透徹。”
“最難能可貴的是,你依舊選擇了砥礪前行。”
“不知道多少人,在這一步選擇了退縮。”
盧植也是“退縮”中的一員。
外戚當政如何?
宦官當政又如何?
大不了歸隱山林,成為隱士高人。
再開設一個破學堂,教書育人,等待新的強者出現,引領時代的浪潮。
盧植無愧於此生了!
他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執行的。
所以收了公孫瓚、劉備等人為學生,有教無類。
哪怕年輕的劉備,是扶不起的爛泥,盧植也願意給他一次機會。
自古以來,成大業者,都有鴻鵠之誌。
“如何才能讓陛下,解除黨禁呢?”盧植請教道。
曹操屢次三番脫險,已經證明了他的成功,還有智慧。
盧植很顯然看中了曹操非凡的能力!
“短時間內,是不可能了。”
“除非大漢遇到傾覆之危,需要士族團結一致度過。”
“這樣的災難,是大漢不可承受之重。”
曹操目光凜凜,似在思考、追憶。
靜寂的環境下,頗有種詭異感。
“已經鬧騰到這一步了嗎?”盧植喟然長歎。
他清楚地知道此事難為,但依舊不肯放棄。
“士族是大漢統治天下的根基,長期地壓迫黨人,容易惹出禍亂。”盧植神色凝重道。
曹操當然知道!
士族已經發展到了威脅皇權的地步,幾次黨錮之禍下來,士族損失慘重。
漸漸地,他們會對皇權失去敬畏。
“清君側”的旗號,必然會響亮起來。
屆時必是天下大亂的局麵!
按照現在的時間線,太平道已經開始發展信徒了。
等到天災人禍凝聚到百姓無法承受的時候,太平道將撼動大漢的統治。
“若有機會,操一定向陛下進諫。”曹操承諾道。
他知道劉宏不會聽,但隻要盧植相信,那就足夠了。
這一次交流下來,曹操和盧植的關係越來越親密。
他們談古論今,都有獨到的見解。
曹操選取的角度,往往能夠引發盧植的深思。
那種思維的交流,讓盧植非常享受。
論到精彩處,曹操還會向盧植施禮致敬,他和盧植亦師亦友。
結束工作後,曹操拜訪了蔡府,送了一些禮物。
蔡邕的孩子順利降生,是一個小姑娘,他取名為“琰”。
曹操抱了抱蔡琰,她哇哇大哭起來,粉雕玉琢的非常可愛。
鴻都門學的辭賦,也廣為人知。
曹操無形之中,幫了樂鬆、賈護一次。
“陛下賞賜了曹操千金,短時間內不能繼續針對他了。”賈護籌謀道。
“如此怎麽向老祖宗交待?”樂鬆惶恐不安。
“嗬嗬。”
“不管做什麽事,都是為升官發財。”
“你針對曹操,升官了嗎?發財了嗎?”
“凡事,也要為自己考慮考慮。”
賈護的眼界,很明顯高出樂鬆一籌。
“我明白了。”
樂鬆長舒一口氣,給了曹操一定的權限。
上課?
愛來不來。
憑借《阿房宮賦》,曹操足以擔任先生。
他的書法,也得到了梁鵠、師宜官的認可。
這二人,可都是書法界的泰鬥。
至於繪畫,這時候沒有靠譜的紙張,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以帛書、羊皮等繪畫,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
在賈護、樂鬆二人的默許下,曹操享受著自由自在、閑情逸致的人生。
他在鴻都門學暢通無阻。
通過了考核後,曹操剩下的時間,根本不必前去上課了。
他追隨在蔡邕、盧植身後,專心致誌地刊石經文。
一向沒有缺席的蔡邕,這一次竟然沒有來。
盧植隻是一眼,就看出了曹操心中的疑惑。
“伯喈的夫人臨盆,這兩天應該是不會來了。”
“蔡師喜事臨門啊。”曹操欣喜道。
盧植點點頭,繼續忙碌去了。
閑暇時,他也會考校曹操。
無論盧植何時發問,曹操都是對答如流,學識非常淵博。
盧植漸漸交心,特地詢問了曹操一個敏感的問題。
“孟德對黨人怎麽看?”
曹操略一思忖,迴答道:
“宦官仗著自己手中權利,黨同伐異,大肆欺壓士族、百姓,弄得天下怨聲載道。”
“除了一些別有用心之徒以外,黨人大都是清流名士。”
“他們和宦官抗衡,矢誌不渝,非常有氣節。”
盧植也知道,任何陣營都有好人和壞人。
曹操的迴答,非常地中肯。
隻是有一點,曹操沒有明確說明。
宦官一次次勝利,實則是皇權打壓士族。
這種話,哪怕是身邊最親近的人,曹操都不會透露。
活得太明白,容易惹來禍患。
黨錮之禍,非同小可。
士族壟斷經學、上升通道,都可以和皇帝叫板了。
哪個當權者不畏懼?
劉宏再昏庸,也得鏟除士族的聯盟。
黨錮之禍,隻是借口罷了。
更何況,黨錮之禍起於漢桓帝,劉宏隻是接著打壓士族。
再不打壓,朝堂還是皇帝說了算嗎?
“學生雖然讚賞黨人,但絕不會成為黨人。”
“學生要走出自己的路,為天下黎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誰欺壓百姓,學生就鏟除誰,欲申大義於天下。”
曹操深知,黨人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勢,真正為百姓考慮的很少。
“說得好!”盧植聲如洪鍾。
曹操頗有“遺世獨立”的韻味。
他所謀求的道路,是最艱辛的,充滿了苦難。
無論是宦官、士族還是皇權,都是把百姓當成資產罷了。
興。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很早時候,統治者就知道“牧民”。
他們管理百姓,就跟放牧管理牛羊一樣。
在曹操看來,這是不對的。
但隻有他敢說“不”。
想要扭轉統治者的價值觀,比登天還難。
“你和老夫,可為摯友,沒必要當師生。”盧植朗聲一笑道。
他也曾認真考慮過,重塑大漢乾坤。
隻是執行太難了!
以盧植的才學、謀略,遠遠不夠。
曹操是意誌的繼承者、開拓者。
能夠遇到這樣胸懷大誌的年輕人,盧植覺得非常慶幸。
“孟德經曆磨難以後,將人間看了個透徹。”
“最難能可貴的是,你依舊選擇了砥礪前行。”
“不知道多少人,在這一步選擇了退縮。”
盧植也是“退縮”中的一員。
外戚當政如何?
宦官當政又如何?
大不了歸隱山林,成為隱士高人。
再開設一個破學堂,教書育人,等待新的強者出現,引領時代的浪潮。
盧植無愧於此生了!
他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執行的。
所以收了公孫瓚、劉備等人為學生,有教無類。
哪怕年輕的劉備,是扶不起的爛泥,盧植也願意給他一次機會。
自古以來,成大業者,都有鴻鵠之誌。
“如何才能讓陛下,解除黨禁呢?”盧植請教道。
曹操屢次三番脫險,已經證明了他的成功,還有智慧。
盧植很顯然看中了曹操非凡的能力!
“短時間內,是不可能了。”
“除非大漢遇到傾覆之危,需要士族團結一致度過。”
“這樣的災難,是大漢不可承受之重。”
曹操目光凜凜,似在思考、追憶。
靜寂的環境下,頗有種詭異感。
“已經鬧騰到這一步了嗎?”盧植喟然長歎。
他清楚地知道此事難為,但依舊不肯放棄。
“士族是大漢統治天下的根基,長期地壓迫黨人,容易惹出禍亂。”盧植神色凝重道。
曹操當然知道!
士族已經發展到了威脅皇權的地步,幾次黨錮之禍下來,士族損失慘重。
漸漸地,他們會對皇權失去敬畏。
“清君側”的旗號,必然會響亮起來。
屆時必是天下大亂的局麵!
按照現在的時間線,太平道已經開始發展信徒了。
等到天災人禍凝聚到百姓無法承受的時候,太平道將撼動大漢的統治。
“若有機會,操一定向陛下進諫。”曹操承諾道。
他知道劉宏不會聽,但隻要盧植相信,那就足夠了。
這一次交流下來,曹操和盧植的關係越來越親密。
他們談古論今,都有獨到的見解。
曹操選取的角度,往往能夠引發盧植的深思。
那種思維的交流,讓盧植非常享受。
論到精彩處,曹操還會向盧植施禮致敬,他和盧植亦師亦友。
結束工作後,曹操拜訪了蔡府,送了一些禮物。
蔡邕的孩子順利降生,是一個小姑娘,他取名為“琰”。
曹操抱了抱蔡琰,她哇哇大哭起來,粉雕玉琢的非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