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和大儒蔡邕清談
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 作者:世家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宦官當政,朝野上下哀鴻遍野。
各方膨脹的野心,昭然若揭。
司徒橋公請辭,轟動士林。
作為司徒府的屬官,蔡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
他眸子一凝,落在曹操身上。
“孟德要入鴻都門學,可是出於本心?”
二人沒有入司徒府,曹操應蔡邕邀約,來到蔡府相敘。
蔡邕並非沒有靠山,他的叔父蔡質,可是當朝衛尉。
沒有身份背景的庶民、寒門,幾乎沒有入仕的可能。
這也是察舉製的弊端所在。
無論是察舉製,還是後世的九品中正製,都被世家大族壟斷了。
“陛下征召入學,不敢不從。”
曹操磊磊落落,沒有遮掩自己的行徑。
“唉——”
蔡邕聞言心領神會,唯有一聲長歎,表達出自己的同情和遺憾。
“學生認為,入鴻都門學和太學,沒有任何差別。”
“隻要專心治學,兩耳不聞窗外事,堅守本心,不做欺上媚下之人即可。”
“無論在鴻都門學還是太學,都能夠為百姓做事,行善於天下。”
曹操心胸豁達、開朗,驅散了周身的寒氣。
他的一腔熱血,深深地感染了蔡邕。
“孟德言之有理,是老夫狹隘了。”
“任何事,都因人而異。”
“老夫隻是擔心,你到了鴻都門學後,見不慣諸事……”
蔡邕意有所指,潛意識認為,曹操朗朗若日月,很難接納“不公”的待遇。
試想一下,身邊的同學諂媚上位,成為縣令、郡守,甚至是一州刺史。
曹操能夠把持得住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曹操沉毅道。
“哈哈哈!”
蔡邕驟然大笑,讚賞道:
“橋公說過,孟德是一塊璞玉,尚需磨礪。”
“在老夫看來,孟德已經能夠獨當一麵了。”
二人談道論儒,其樂融融。
蔡邕身具名士曠達,曹操任誕和幽默。
一時間咳珠吐玉,妙語不斷。
這時候的讀書人,都是苦讀儒經,旁涉老莊之學,一步步養望交友,而後“舉孝廉”。
倘若曹操是沒有背景的寒門,他需要獲得當朝高官、名士的好評。
例如橋玄、蔡邕等人。
獲得好評後,他迴到家鄉,地方官才會順水推舟“舉孝廉”。
如果不幸獲得差評,一輩子都會受到影響。
蔡邕這樣的名士經過郡縣,一定會有無數的讀書人爭相表現、討好,渴求獲得一兩句優渥的評價。
這就是“養望”。
沒有名士的評價,孝廉沒有名聲,一般人是不敢輕易舉薦的,會被批判“任人唯親”等。
寒門、庶民要走完流程,比遭天譴還難。
曹操旁征博引,彰顯了深厚的儒學、道學,蔡邕都為之驚悚動容。
他不禁做直了身子,擺出凝神傾聽的姿態,和曹操同等交流。
曹操言談侃侃,如有神助,且又姿容俊逸、風度不俗,深得蔡邕的推崇。
宦官當政,大漢處於最混亂、最動蕩的時代。
蔡邕這樣的大儒,一直在尋求著拯救江山社稷的辦法。
思想的痛苦、折磨,讓他心力交瘁。
他曾和橋玄一次次地探討,憧憬著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局麵。
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
拯救大漢的辦法,或許就潛藏在這些先賢的思潮中。
曹操第一次展露“玄學”的風采。
平等寬容的環境。
嚴格的邏輯推理。
精致的言詞。
美麗的儀態風度。
蔡邕全身心地投入,除掉各種利益、彼此身份、最終目的等。
沒有現實的羈絆,不同誌向者的阻撓。
蔡邕真切地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滿足,主賓二人彼此交鋒,反複爭辯。
“既然‘無’為根本,‘有’為末端,為什麽聖人孔子不肯言‘無’,而老子卻反複闡發’無’?”
蔡邕精通儒家經典,對老莊之學大致地涉獵。
麵對曹操融合了儒、道兩家的“玄學”,有些招架不住。
“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其所不足。”
曹操目光如炬,慷慨陳詞,闡述著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他的玄學侃侃道來,雄辯滔滔,胸中醞養著浩然之氣。
蔡邕思路清晰,言簡意賅。
他以儒學為基,引經據典,都是嚴密的名學。
學識宏富,議論淵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此‘不仁’何解?”
蔡邕向曹操發難,成竹在胸。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慈的,更沒有所謂的仁愛。
祂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天地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這裏麵蘊藏著“黃老學說”的精髓。
大漢“文景之治”,正是以黃老學說作為主導。
芻狗的後一句是: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人間天地,和一個風箱一樣。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文景之治”時期,官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八千比一,八千百姓供養一名官員。
朝廷推崇“無為而治”。
到了唐朝為四千比一,明朝兩千比一,清朝九百比一,民國三百比一。
儒家治世,比例越來越失衡。
“《論語》曰:‘予之不仁也’,《孟子》曰:‘不仁暴其民’,此不仁為冷酷、殘忍、殘暴也。”
“黃帝內經《素問》之‘不痛不仁’,可解釋為麻木、感覺喪失也。”
“先生所問‘不仁’,肯定是後者。”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曹操從容應答,蔡邕驚為天人。
天地沒有為野獸種植草料,但野獸能以草為食。
天地也沒有為人類生養狗類,但人能以狗為食。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立天之道是陰和陽。”
“立地之道是柔與剛。”
“立人之道,是仁與義。”
曹操侃侃而談,引經據典。
蔡邕心情極好,臉上笑意不斷。
像曹操這樣的年輕思想者,怎麽可能被鴻都門學的汙濁感染?
各方膨脹的野心,昭然若揭。
司徒橋公請辭,轟動士林。
作為司徒府的屬官,蔡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
他眸子一凝,落在曹操身上。
“孟德要入鴻都門學,可是出於本心?”
二人沒有入司徒府,曹操應蔡邕邀約,來到蔡府相敘。
蔡邕並非沒有靠山,他的叔父蔡質,可是當朝衛尉。
沒有身份背景的庶民、寒門,幾乎沒有入仕的可能。
這也是察舉製的弊端所在。
無論是察舉製,還是後世的九品中正製,都被世家大族壟斷了。
“陛下征召入學,不敢不從。”
曹操磊磊落落,沒有遮掩自己的行徑。
“唉——”
蔡邕聞言心領神會,唯有一聲長歎,表達出自己的同情和遺憾。
“學生認為,入鴻都門學和太學,沒有任何差別。”
“隻要專心治學,兩耳不聞窗外事,堅守本心,不做欺上媚下之人即可。”
“無論在鴻都門學還是太學,都能夠為百姓做事,行善於天下。”
曹操心胸豁達、開朗,驅散了周身的寒氣。
他的一腔熱血,深深地感染了蔡邕。
“孟德言之有理,是老夫狹隘了。”
“任何事,都因人而異。”
“老夫隻是擔心,你到了鴻都門學後,見不慣諸事……”
蔡邕意有所指,潛意識認為,曹操朗朗若日月,很難接納“不公”的待遇。
試想一下,身邊的同學諂媚上位,成為縣令、郡守,甚至是一州刺史。
曹操能夠把持得住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曹操沉毅道。
“哈哈哈!”
蔡邕驟然大笑,讚賞道:
“橋公說過,孟德是一塊璞玉,尚需磨礪。”
“在老夫看來,孟德已經能夠獨當一麵了。”
二人談道論儒,其樂融融。
蔡邕身具名士曠達,曹操任誕和幽默。
一時間咳珠吐玉,妙語不斷。
這時候的讀書人,都是苦讀儒經,旁涉老莊之學,一步步養望交友,而後“舉孝廉”。
倘若曹操是沒有背景的寒門,他需要獲得當朝高官、名士的好評。
例如橋玄、蔡邕等人。
獲得好評後,他迴到家鄉,地方官才會順水推舟“舉孝廉”。
如果不幸獲得差評,一輩子都會受到影響。
蔡邕這樣的名士經過郡縣,一定會有無數的讀書人爭相表現、討好,渴求獲得一兩句優渥的評價。
這就是“養望”。
沒有名士的評價,孝廉沒有名聲,一般人是不敢輕易舉薦的,會被批判“任人唯親”等。
寒門、庶民要走完流程,比遭天譴還難。
曹操旁征博引,彰顯了深厚的儒學、道學,蔡邕都為之驚悚動容。
他不禁做直了身子,擺出凝神傾聽的姿態,和曹操同等交流。
曹操言談侃侃,如有神助,且又姿容俊逸、風度不俗,深得蔡邕的推崇。
宦官當政,大漢處於最混亂、最動蕩的時代。
蔡邕這樣的大儒,一直在尋求著拯救江山社稷的辦法。
思想的痛苦、折磨,讓他心力交瘁。
他曾和橋玄一次次地探討,憧憬著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局麵。
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
拯救大漢的辦法,或許就潛藏在這些先賢的思潮中。
曹操第一次展露“玄學”的風采。
平等寬容的環境。
嚴格的邏輯推理。
精致的言詞。
美麗的儀態風度。
蔡邕全身心地投入,除掉各種利益、彼此身份、最終目的等。
沒有現實的羈絆,不同誌向者的阻撓。
蔡邕真切地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滿足,主賓二人彼此交鋒,反複爭辯。
“既然‘無’為根本,‘有’為末端,為什麽聖人孔子不肯言‘無’,而老子卻反複闡發’無’?”
蔡邕精通儒家經典,對老莊之學大致地涉獵。
麵對曹操融合了儒、道兩家的“玄學”,有些招架不住。
“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其所不足。”
曹操目光如炬,慷慨陳詞,闡述著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他的玄學侃侃道來,雄辯滔滔,胸中醞養著浩然之氣。
蔡邕思路清晰,言簡意賅。
他以儒學為基,引經據典,都是嚴密的名學。
學識宏富,議論淵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此‘不仁’何解?”
蔡邕向曹操發難,成竹在胸。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慈的,更沒有所謂的仁愛。
祂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天地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這裏麵蘊藏著“黃老學說”的精髓。
大漢“文景之治”,正是以黃老學說作為主導。
芻狗的後一句是: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人間天地,和一個風箱一樣。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文景之治”時期,官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八千比一,八千百姓供養一名官員。
朝廷推崇“無為而治”。
到了唐朝為四千比一,明朝兩千比一,清朝九百比一,民國三百比一。
儒家治世,比例越來越失衡。
“《論語》曰:‘予之不仁也’,《孟子》曰:‘不仁暴其民’,此不仁為冷酷、殘忍、殘暴也。”
“黃帝內經《素問》之‘不痛不仁’,可解釋為麻木、感覺喪失也。”
“先生所問‘不仁’,肯定是後者。”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曹操從容應答,蔡邕驚為天人。
天地沒有為野獸種植草料,但野獸能以草為食。
天地也沒有為人類生養狗類,但人能以狗為食。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立天之道是陰和陽。”
“立地之道是柔與剛。”
“立人之道,是仁與義。”
曹操侃侃而談,引經據典。
蔡邕心情極好,臉上笑意不斷。
像曹操這樣的年輕思想者,怎麽可能被鴻都門學的汙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