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自古改革,無有不流血者
開局教朱棣造反,被朱元璋偷聽! 作者:大明說書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改革,沒有想得那麽簡單。”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周羽遙望著慘白的天色,不由有此一歎。
改革、進化、更替……
世人總是用一些美好的詞匯,來掩蓋其本來的血腥。
進化,多麽光明讓人欣喜鼓舞的詞匯。
這背後,更是有著無情的殺戮在的。
改革也是。
聽著這一首絕筆詩,朱棣的心情,也被拉到了穀底。
他也聽說過張儉與杜根的典故。
所以這首詩中的絕筆意味,朱棣還是能夠體會到的。
“先生,這是哪位先人的絕筆?”
“隻體會淒惋並與豪邁之感。”
“若不是悲痛到極致,何來此等筆力。”
朱棣感同身受地惋惜說道。
“他名叫譚嗣同!是一位英勇就義的改革派。”
“他不是先人,你可以把他當成,另外一個與大明類似的國度。”
“本來,他是有機會逃走的,但為了改革,甘願犧牲。”
周羽也同情地解釋說道。
譚嗣同為了大義,為了改革,甘願就義。
每念及此,都會讓人動容。
而這,則是讓朱棣有些不解了。
他還以為,譚嗣同已經到了困局,結果竟然是自願被縛。
“明明有機會逃走,為何要甘願就義?”
“周先生,我不懂!”
朱棣疑惑問道。
聽聞此言,周羽笑了笑。
接著,他便是反問道。
“逃?要逃到什麽時候?”
“衛鞅能逃,但是逃到大秦邊境時,百姓不肯幫助收留,百姓正是因為衛鞅嚴苛之法,不敢收留陌生人。”
“晁錯能逃嗎?諸侯聯軍圍困長安,漢景帝不還要把晁錯腰斬了?”
“……”
周羽舉的這幾個例子,讓朱棣沉默了。
他這才想到,改革,或許比戰爭還要來得恐怖。
這本來就是血腥的。
隻是被他想象得太過於美好了。
接著,周羽又補充地說道。
“也許,譚嗣同能逃,但是在他心中,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他曾說過,自古改革無有不流血者,無有不流血而成功者,今日,自嗣同始。”
“譚嗣同已經看透其本質,才有此慷慨就義之舉。”
……
二樓。
朱元璋也被譚嗣同的義舉感染到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能寫出此詩,自然是諍臣,直臣!”
“其君王,卻不會用此人,實在可惜。”
他為譚嗣同的經曆而感到無奈。
而想到譚嗣同的君王,定然是一個有眼無珠的無能之人。
“這等皇帝,根本就沒有資格得到這麽好的臣子。”
“隻有無能的君王,才會逼得自己的忠臣就義。”
“這樣的人,不配做君王。”
“與其改革,不如起義!”
朱元璋最痛恨的,倒不是那些貪官汙吏、濫竽充數的碩鼠。
而是那些無能的君主。
貪官汙吏,猶可治。
一個昏君,將會把天下、把朝廷都給搞得烏煙瘴氣。
“父親,可是即使是明君,有時也不得不殺忠臣啊。”
“秦孝公不明嗎?大秦崛起之奠基,自孝公始。”
“漢景帝不賢嗎?文景之治,給劉徹積攢了多麽厚實的家底。”
“可此二君,也不得不坐視衛鞅、晁錯之死。”
朱標想到此處,內心也是無限無奈。
他是注定也要登基為帝的。
他在內心中,自然也是要做個仁君。
可即使是仁君,也有如此無奈之舉。
甚至有時還得不得不殺了忠臣。
“那還是此二人無能!”
“咱開創大明,自然是不同於前朝!”
“死在咱手裏的,隻會是奸臣,而不會是一個忠臣。”
朱元璋攥緊了拳頭,暗暗地發誓說道。
……
酒樓門口。
“周先生,不過是改革罷了,又不是起義,又不是謀反。”
“為何就一定要流血犧牲呢?我還是不明白。”
朱棣又問道。
“那我問你,改革的本質,是什麽?”
“本質?”
“通俗一點,改革的本質,就是把一些人腰包裏麵的東西,放進另外一些人的腰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這個道理,你應該明白。”
“那些錢,祖祖輩輩就在他們手裏,他們甘願會拿出來?”
周羽說得已經通俗易懂了。
為何要改革?
不就是財富已經過度集中在一部分人手裏了嗎?
而最無解的是,這些錢財,他們偏偏是以為自己應得的。
為了護食,哪有不拚命的?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朱棣點點頭。
他見過一些人為了搶點吃的,都能互相打得頭破血流的。
那為了自己的萬貫家財與祖業,不拚個你死我活,怎麽可能?
“臣子流血,還是輕的了。”
“有些改革,甚至都能把自己的命給革了。”
“王莽怎麽滅亡的,你知道嗎?”
周羽又問。
“王莽這個老家夥!董卓曹操之流,竊取天下神器,殺害皇帝,喪失天命,他當然要亡了。”
一聽到王莽,朱棣心中就有說不完的怒火。
這是這個時代的背景。
不光是王莽,在這個時代,曹操也是被人唾棄的對象。
遠沒有後世那樣包容。
他們把王莽、董卓、曹操、秦檜,列為四大奸臣之首。
可以當時之人,對這些奸臣是多麽地憎恨。
“王莽的滅亡,其實也是因為改革!”
周羽擲地有聲地說道。
“周先生,這個您倒是之前提過一句。”
“對。”
“但你不知道的是,王莽的改期,不僅得罪了貴族、士紳,還得罪了農民、百姓。”
“他的一場改革,把各個階層的人都得罪完了,那他不滅亡才怪。”
“什麽?”
聽到這些,朱棣瞪大了眼睛。
這一點,倒是他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
心想這王莽也是一個蠢材。
他隻知道,王莽是想要恢複周朝的井田製。
本著耕者有其田的原則。
直接規定了,每一戶家裏,都要擁有一百畝土地。
以此,就要從那些貴族、士紳手裏,把土地給搶奪過來。
這自然是貴族士紳不願意的。
但是對於百姓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好政策啊。
這麽多的土地,那再也不用擔心吃不上飯了。
改革,自然是一方利益受損,一方得到新的利益。
王莽到底是做了什麽?
連百姓都可以得罪。
接著,他又看向了周羽。
……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周羽遙望著慘白的天色,不由有此一歎。
改革、進化、更替……
世人總是用一些美好的詞匯,來掩蓋其本來的血腥。
進化,多麽光明讓人欣喜鼓舞的詞匯。
這背後,更是有著無情的殺戮在的。
改革也是。
聽著這一首絕筆詩,朱棣的心情,也被拉到了穀底。
他也聽說過張儉與杜根的典故。
所以這首詩中的絕筆意味,朱棣還是能夠體會到的。
“先生,這是哪位先人的絕筆?”
“隻體會淒惋並與豪邁之感。”
“若不是悲痛到極致,何來此等筆力。”
朱棣感同身受地惋惜說道。
“他名叫譚嗣同!是一位英勇就義的改革派。”
“他不是先人,你可以把他當成,另外一個與大明類似的國度。”
“本來,他是有機會逃走的,但為了改革,甘願犧牲。”
周羽也同情地解釋說道。
譚嗣同為了大義,為了改革,甘願就義。
每念及此,都會讓人動容。
而這,則是讓朱棣有些不解了。
他還以為,譚嗣同已經到了困局,結果竟然是自願被縛。
“明明有機會逃走,為何要甘願就義?”
“周先生,我不懂!”
朱棣疑惑問道。
聽聞此言,周羽笑了笑。
接著,他便是反問道。
“逃?要逃到什麽時候?”
“衛鞅能逃,但是逃到大秦邊境時,百姓不肯幫助收留,百姓正是因為衛鞅嚴苛之法,不敢收留陌生人。”
“晁錯能逃嗎?諸侯聯軍圍困長安,漢景帝不還要把晁錯腰斬了?”
“……”
周羽舉的這幾個例子,讓朱棣沉默了。
他這才想到,改革,或許比戰爭還要來得恐怖。
這本來就是血腥的。
隻是被他想象得太過於美好了。
接著,周羽又補充地說道。
“也許,譚嗣同能逃,但是在他心中,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他曾說過,自古改革無有不流血者,無有不流血而成功者,今日,自嗣同始。”
“譚嗣同已經看透其本質,才有此慷慨就義之舉。”
……
二樓。
朱元璋也被譚嗣同的義舉感染到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能寫出此詩,自然是諍臣,直臣!”
“其君王,卻不會用此人,實在可惜。”
他為譚嗣同的經曆而感到無奈。
而想到譚嗣同的君王,定然是一個有眼無珠的無能之人。
“這等皇帝,根本就沒有資格得到這麽好的臣子。”
“隻有無能的君王,才會逼得自己的忠臣就義。”
“這樣的人,不配做君王。”
“與其改革,不如起義!”
朱元璋最痛恨的,倒不是那些貪官汙吏、濫竽充數的碩鼠。
而是那些無能的君主。
貪官汙吏,猶可治。
一個昏君,將會把天下、把朝廷都給搞得烏煙瘴氣。
“父親,可是即使是明君,有時也不得不殺忠臣啊。”
“秦孝公不明嗎?大秦崛起之奠基,自孝公始。”
“漢景帝不賢嗎?文景之治,給劉徹積攢了多麽厚實的家底。”
“可此二君,也不得不坐視衛鞅、晁錯之死。”
朱標想到此處,內心也是無限無奈。
他是注定也要登基為帝的。
他在內心中,自然也是要做個仁君。
可即使是仁君,也有如此無奈之舉。
甚至有時還得不得不殺了忠臣。
“那還是此二人無能!”
“咱開創大明,自然是不同於前朝!”
“死在咱手裏的,隻會是奸臣,而不會是一個忠臣。”
朱元璋攥緊了拳頭,暗暗地發誓說道。
……
酒樓門口。
“周先生,不過是改革罷了,又不是起義,又不是謀反。”
“為何就一定要流血犧牲呢?我還是不明白。”
朱棣又問道。
“那我問你,改革的本質,是什麽?”
“本質?”
“通俗一點,改革的本質,就是把一些人腰包裏麵的東西,放進另外一些人的腰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這個道理,你應該明白。”
“那些錢,祖祖輩輩就在他們手裏,他們甘願會拿出來?”
周羽說得已經通俗易懂了。
為何要改革?
不就是財富已經過度集中在一部分人手裏了嗎?
而最無解的是,這些錢財,他們偏偏是以為自己應得的。
為了護食,哪有不拚命的?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朱棣點點頭。
他見過一些人為了搶點吃的,都能互相打得頭破血流的。
那為了自己的萬貫家財與祖業,不拚個你死我活,怎麽可能?
“臣子流血,還是輕的了。”
“有些改革,甚至都能把自己的命給革了。”
“王莽怎麽滅亡的,你知道嗎?”
周羽又問。
“王莽這個老家夥!董卓曹操之流,竊取天下神器,殺害皇帝,喪失天命,他當然要亡了。”
一聽到王莽,朱棣心中就有說不完的怒火。
這是這個時代的背景。
不光是王莽,在這個時代,曹操也是被人唾棄的對象。
遠沒有後世那樣包容。
他們把王莽、董卓、曹操、秦檜,列為四大奸臣之首。
可以當時之人,對這些奸臣是多麽地憎恨。
“王莽的滅亡,其實也是因為改革!”
周羽擲地有聲地說道。
“周先生,這個您倒是之前提過一句。”
“對。”
“但你不知道的是,王莽的改期,不僅得罪了貴族、士紳,還得罪了農民、百姓。”
“他的一場改革,把各個階層的人都得罪完了,那他不滅亡才怪。”
“什麽?”
聽到這些,朱棣瞪大了眼睛。
這一點,倒是他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
心想這王莽也是一個蠢材。
他隻知道,王莽是想要恢複周朝的井田製。
本著耕者有其田的原則。
直接規定了,每一戶家裏,都要擁有一百畝土地。
以此,就要從那些貴族、士紳手裏,把土地給搶奪過來。
這自然是貴族士紳不願意的。
但是對於百姓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好政策啊。
這麽多的土地,那再也不用擔心吃不上飯了。
改革,自然是一方利益受損,一方得到新的利益。
王莽到底是做了什麽?
連百姓都可以得罪。
接著,他又看向了周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