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大一統的功臣,三老製
大秦:最狠丞相,始皇求我別殺了 作者:不曾見秦時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一統是什麽?
在柳白看來,這個問題,直接關切到了始皇陛下千古一帝的地位。
因為在始皇陛下的手中,大一統的定義並非是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做這些。隻是大一統的開始,或者說是前置條件。
始皇陛下給出來的答案是....全天下人心中的認同。
精神上的大一統,才能夠讓這一片土地之上的人,對於這一片土地,對於自己的生活,對於‘國家’這個縹緲卻切實存在自己身邊並且時時刻刻環繞的概念有著最為淳樸的認同。
為了做這些,始皇陛下做了很多舉措,名垂千古的便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東西在史書之上寫得太滿,太多,也太讓人所記住,但唯獨不理解。
可....當真放在這個時代,有這些舉措,就一定能推行下去嗎?語言不通,文字不通的情況下,光是一個書同文,推行就難如登天,更遑論整個六國土地百姓對於秦律的認同、遵守!
燕趙之地多俠士,罔顧法律,以自己心中的正義為衡量標準。
楚國多不論,以妻待客,更有許多連寫都寫不出來的荒唐之事。
齊守禮,更重信,哪怕是讓人捎一句話,結果沒能辦到,都有可能自盡謝罪。
百姓的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字的推廣,律法的普及,政策的下達,都是無比困難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三老製應運而生。
三,並非是指三這個具體數字,而是一個‘多’。
所謂的三老製,便是以縣、鄉為單位,選出德高望重並且親附秦國的老人,由他們來宣傳秦國能讓當地百姓吃飽飯,由他們來告誡年輕人不要尋釁滋事,由他們來講,如今的大秦安定,是時代的幸運。
三老製,這個常人所不知道的製度,在大一統的推進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卻在後世鮮有人知。
而如今....張蒼呈送上來的奏疏,說的赫然便是三老製的事情。
“小學建立和推廣,在幾乎每一個縣都遇到了阻力。並非是錢糧的問題,也不是百姓們不想自己的孩子上學,如今的糧食,已經不需要強迫孩子們小小年紀便進入田間勞動。即便是家庭窮困一些的,也完全能做到上午上學寫字,下午耕地。”
“這種情況,即便是當年有魚鹽之利的齊國,號稱農夫可以駕車入城趕市的齊國,都無法做到。”
“阻力,來源於三老製。”
柳白神情有些凝重,更確切得來說,是有些複雜。
這樣的情況,讓蕭何都是為之一愣,表情古怪。
三老製和學政,能有什麽太大的聯係?
即便是在基層當過吏員,蕭何也無法瞬間琢磨出其中的道理。
“成見太深了。”
柳白歎了一口氣,揚了揚那一封張蒼呈上來的奏疏:“小學的設立,遭遇到的阻力,正是這些鄉老。”
“可他們阻礙小學,卻並非是錢財之類的問題,而是.....民強則國弱。”
說到這裏,柳白當真是有些埋怨商鞅和始皇陛下了。
前者,提出了弱民之論,是絕對適應於昔年天下爭霸的情況的,也沒有任何問題。可....推行的太好,在天下都深入人心了。
後者,始皇陛下將大一統做的太好,這些鄉老,無論之前是哪個國家,如今都擁護秦國,生怕再出現大亂。
小學的設立,代表著平民能夠接觸知識,這些鄉老認為,如果百姓們知曉了知識,就會不甘勞作,整日高談闊論,甚至是幻想著進入廟堂,這對於國家來說,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故而,即便是在縣中開始設立小學,鄉老們為了大秦,同時也帶著點私心,開始‘篩選’學生。
平民的學生不準進,官吏的兒子可以進,富商的兒子選擇進。
就這樣的情況,是與柳白‘盛民’的政策方針背道而馳的。
“如今鄉老們抵製小學,即便是大秦書院的態度強硬,當地的官員有遠見,開設了小學,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也難以進入其中學習。”
“更有甚者,小學都辦不起來,反倒是這些鄉老威逼著當地官員,將這些錢擬作開設私塾。”
“官吏上報,到了張蒼這個典樂這裏,這才有了這一封奏疏。”
柳白當真是感覺到了一種無奈的感覺。
這些鄉老,是走過戰爭年代的人,看到過天下大亂之後的模樣。
他們的出發點沒有錯,當讀書的人多了,就如同後世的人會穿上長衫,不願意脫掉,最為辛苦的勞作,他們可能會覺得配不上。
但....以柳白跨越千年的眼光來看,正是因為這些人不願意做辛苦的勞作,也不願意其他人太辛苦,才會有了無數的工具、科技產生,這才是真切改善百姓生活的方法。
可.....這怎麽說?
這些鄉老的出發點是好的,所作的事情也是符合普遍認知的,他們這樣一阻礙,就頭疼無比。
偏生....鄉老在提防的話語權很大,甚至很多事情,官員都要和鄉老們商議著來,強推根本不行。
對於惡人舉起屠刀,柳白別說是不會心懷愧疚了,怕是連砍刀的速度都要快上幾分、。
可這些鄉老....他下不去手。
“柳公,您是想要廢除三老製?”
蕭何沉聲開口,他大抵明白了自家柳公的意思。
將教育普及,這個概念,在百姓的眼中雖然是好,但....對於商君的理論有所了解的人,是會認為這是禍國之道,故而阻礙。
如今三老製,便是這樣的存在。
“可以這麽說,但手段一定要溫和一些。”
“如今的天下,還是需要鄉老們穩定的。一刀切,對這些有功勞的老人,顯然是不公平的。”
“慢慢磨,學政的推行太慢,我大秦昌盛得就愈發慢。”
“兩難。”
“本相的考慮是,明麵不廢,暗地廢。”
柳白點了點頭,再次強調了需要注意的地方。
這樣一說,蕭何明白了:“柳公,不若.....保留三老製,卻削減鄉老們的數量以及話語權?”
在柳白看來,這個問題,直接關切到了始皇陛下千古一帝的地位。
因為在始皇陛下的手中,大一統的定義並非是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做這些。隻是大一統的開始,或者說是前置條件。
始皇陛下給出來的答案是....全天下人心中的認同。
精神上的大一統,才能夠讓這一片土地之上的人,對於這一片土地,對於自己的生活,對於‘國家’這個縹緲卻切實存在自己身邊並且時時刻刻環繞的概念有著最為淳樸的認同。
為了做這些,始皇陛下做了很多舉措,名垂千古的便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東西在史書之上寫得太滿,太多,也太讓人所記住,但唯獨不理解。
可....當真放在這個時代,有這些舉措,就一定能推行下去嗎?語言不通,文字不通的情況下,光是一個書同文,推行就難如登天,更遑論整個六國土地百姓對於秦律的認同、遵守!
燕趙之地多俠士,罔顧法律,以自己心中的正義為衡量標準。
楚國多不論,以妻待客,更有許多連寫都寫不出來的荒唐之事。
齊守禮,更重信,哪怕是讓人捎一句話,結果沒能辦到,都有可能自盡謝罪。
百姓的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字的推廣,律法的普及,政策的下達,都是無比困難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三老製應運而生。
三,並非是指三這個具體數字,而是一個‘多’。
所謂的三老製,便是以縣、鄉為單位,選出德高望重並且親附秦國的老人,由他們來宣傳秦國能讓當地百姓吃飽飯,由他們來告誡年輕人不要尋釁滋事,由他們來講,如今的大秦安定,是時代的幸運。
三老製,這個常人所不知道的製度,在大一統的推進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卻在後世鮮有人知。
而如今....張蒼呈送上來的奏疏,說的赫然便是三老製的事情。
“小學建立和推廣,在幾乎每一個縣都遇到了阻力。並非是錢糧的問題,也不是百姓們不想自己的孩子上學,如今的糧食,已經不需要強迫孩子們小小年紀便進入田間勞動。即便是家庭窮困一些的,也完全能做到上午上學寫字,下午耕地。”
“這種情況,即便是當年有魚鹽之利的齊國,號稱農夫可以駕車入城趕市的齊國,都無法做到。”
“阻力,來源於三老製。”
柳白神情有些凝重,更確切得來說,是有些複雜。
這樣的情況,讓蕭何都是為之一愣,表情古怪。
三老製和學政,能有什麽太大的聯係?
即便是在基層當過吏員,蕭何也無法瞬間琢磨出其中的道理。
“成見太深了。”
柳白歎了一口氣,揚了揚那一封張蒼呈上來的奏疏:“小學的設立,遭遇到的阻力,正是這些鄉老。”
“可他們阻礙小學,卻並非是錢財之類的問題,而是.....民強則國弱。”
說到這裏,柳白當真是有些埋怨商鞅和始皇陛下了。
前者,提出了弱民之論,是絕對適應於昔年天下爭霸的情況的,也沒有任何問題。可....推行的太好,在天下都深入人心了。
後者,始皇陛下將大一統做的太好,這些鄉老,無論之前是哪個國家,如今都擁護秦國,生怕再出現大亂。
小學的設立,代表著平民能夠接觸知識,這些鄉老認為,如果百姓們知曉了知識,就會不甘勞作,整日高談闊論,甚至是幻想著進入廟堂,這對於國家來說,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故而,即便是在縣中開始設立小學,鄉老們為了大秦,同時也帶著點私心,開始‘篩選’學生。
平民的學生不準進,官吏的兒子可以進,富商的兒子選擇進。
就這樣的情況,是與柳白‘盛民’的政策方針背道而馳的。
“如今鄉老們抵製小學,即便是大秦書院的態度強硬,當地的官員有遠見,開設了小學,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也難以進入其中學習。”
“更有甚者,小學都辦不起來,反倒是這些鄉老威逼著當地官員,將這些錢擬作開設私塾。”
“官吏上報,到了張蒼這個典樂這裏,這才有了這一封奏疏。”
柳白當真是感覺到了一種無奈的感覺。
這些鄉老,是走過戰爭年代的人,看到過天下大亂之後的模樣。
他們的出發點沒有錯,當讀書的人多了,就如同後世的人會穿上長衫,不願意脫掉,最為辛苦的勞作,他們可能會覺得配不上。
但....以柳白跨越千年的眼光來看,正是因為這些人不願意做辛苦的勞作,也不願意其他人太辛苦,才會有了無數的工具、科技產生,這才是真切改善百姓生活的方法。
可.....這怎麽說?
這些鄉老的出發點是好的,所作的事情也是符合普遍認知的,他們這樣一阻礙,就頭疼無比。
偏生....鄉老在提防的話語權很大,甚至很多事情,官員都要和鄉老們商議著來,強推根本不行。
對於惡人舉起屠刀,柳白別說是不會心懷愧疚了,怕是連砍刀的速度都要快上幾分、。
可這些鄉老....他下不去手。
“柳公,您是想要廢除三老製?”
蕭何沉聲開口,他大抵明白了自家柳公的意思。
將教育普及,這個概念,在百姓的眼中雖然是好,但....對於商君的理論有所了解的人,是會認為這是禍國之道,故而阻礙。
如今三老製,便是這樣的存在。
“可以這麽說,但手段一定要溫和一些。”
“如今的天下,還是需要鄉老們穩定的。一刀切,對這些有功勞的老人,顯然是不公平的。”
“慢慢磨,學政的推行太慢,我大秦昌盛得就愈發慢。”
“兩難。”
“本相的考慮是,明麵不廢,暗地廢。”
柳白點了點頭,再次強調了需要注意的地方。
這樣一說,蕭何明白了:“柳公,不若.....保留三老製,卻削減鄉老們的數量以及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