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李大人千歲,
天命相師,搶個皇後當老婆 作者:麒麟才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緊接著,一眾村民高喊道:
“李大人千歲,千歲,千千歲!”
“李大人千歲,千歲,千千歲!”
“……”
林錦書聽到動靜,臉上詫異不已,李霄雲乃一介小小的七品縣官,怎當得起‘千歲’之稱?
而且皇宮貴族每次出行,哪個不是仗著自身身份,使百姓屈服,而白楊村眾人似乎是心甘情願對李霄雲跪拜行禮。
“沒想到你一個清平縣官,在清水縣百姓心目中,具有如此威望。”林錦書笑著說道。
李霄雲如此得民心,她自然欣喜不已。
她仔細一想,也許是因為李霄雲防治鼠疫一事吧,免費贈藥。
李霄雲沒有理會林錦書,他掀開簾子,連忙跳下馬車,他上前扶起村長。
“村長,還有各位父老鄉親,你們不必如此,說起來我和你們中的許多人,還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呢,你們都拜我,我受不起呀!”
白楊村距此,就隻有十幾裏路,並不算遠,所以沾親帶故很正常。
“怎麽會受不起?我們村有二十餘人被關在鬻羊莊,是你奮不顧身,將他們救出來!”
“被關在鬻羊莊的絕大部分人不認識你,但是我四狗子,林三漢,林大麻子…我們認識你呀!哪怕你蒙著麵,我們都認得你的聲音!”
“一兩個月前鼠疫頻發,我們村就有十餘人感染,即便有你的平價藥物,也難以抑製鼠疫在村裏蔓延,後來你又開始免費贈藥,這才完全抑製住了鼠疫蔓延。”
“天緣樓不斷壯大,白楊村的人漸漸不夠,你二姐的目光,就投向了我們附近幾個村莊,漸漸的我們再次受了你的幫助。”
“從救命之恩,再到授漁之恩,你是我們村的大恩人,這一跪,你比任何人都當得起!”
“……”
楊林村村長眼含熱淚,顫顫巍巍地說著。
一旁的眾人滿臉激動,不少人都在擦拭著眼角的淚花,當村長站起來之後,他們也跟著陸陸續續地站了起來。
“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是沒有千千萬萬的民眾,別說天緣樓不斷壯大,就算是開業都做不到。”李霄雲誠懇地說著。
“哎!”
“當權者要是有李大人這般賢明,就好了!我們年年納稅,連自己種的糧食都買不起。”村長直搖頭。
楊林村眾人眼神暗淡,這種事情不能亂議,但通過他們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早已心生不滿。
“不能這麽想,朝廷要花錢的地方多了,比如各方官吏的俸祿,各地賑災的款項,鎮守邊關,抵禦外敵的軍糧,這些都需要用錢,相比於朝廷為大家做的,我所行之事根本不值一提。”李霄雲擺手說道。
楊林村群眾怔了怔,目露迷離之色。
是啊,我們勒緊給朝廷納稅,然後朝廷給我們請了一堆祖宗管著我們,為禍鄉裏,就如之前的盧冠,或者是遇到李霄雲之前的黃炳添。
一些官員吃著大乾百姓飯,一邊砸著大乾百姓的鍋!
發到各地的賑災款項,不都是經過層層剝削,分到真正需要的百姓手中,至少會削減一半份額。
至於鎮守邊關之事,這倒是該花,不過說到底,不還是為了保護那些人的權益嗎?像他們楊林村這樣普通群眾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見到群眾不語,李霄雲繼續說道:“今天我是帶我妻子林書錦迴來認祖歸宗的,根據我妻子師父留下的遺書得知,她其實是你們楊林村人氏。”
“這一點,李大人的父親早就和我說過了,而我也通知了全村人,就等著李大人帶著夫人,來楊林村認祖歸宗。”
村長連忙說道,村子裏的其他人,也都紛紛點頭。
等到林錦書下車之後,李霄雲牽著她與村長同行,待到遠離人群時,村長紅著眼睛伏在李霄雲耳邊說道:
“兩三個月前,我兒失蹤,到處都找不到,直到他從鬻羊莊迴來,我才知道他這些天的經曆!李夫人之事,令尊和我提起,此事我會爛在肚子裏,哪怕有人以性命相邀!”
“另外,李大人也不必擔心,隻要李大人一口咬定李夫人之事,李夫人就是我楊林村人,全村人沒有一個人會鬆口!”
林錦書從下車到現在,一直都戴著麵紗,不過從氣質上來看,根本不像是農村人,與此間格格不入。
不過,楊林村眾人像是沒注意到一般,沒有任何人提起。
“如此,多謝村長和各位父老鄉親!”李霄雲語凝重。
村長的意思是,李霄雲的意誌,可以代表楊林村,楊林村眾人願意和李霄雲共同承擔後果,此情巨大!
林錦書聞言,眼眸微動,她第一次感受到民間淳樸的情份。
楊林村眾人願意為李霄雲當責,這也是建立在李霄雲先積德行善之上。
朝廷重臣口口聲聲說以仁政治理天下,呈到禦前的折子,大多時候都是一片繁榮,可事實上他們說的、做的、包括寫的,都表裏不一,否則百姓怎會怨聲載道。
文武百官要都如李霄雲這般,大乾何愁不強,屆時萬民上下一心,那些邊陲蠻夷安敢來犯!
林錦書想到這裏,心中暗道,若是真的東窗事發,死她和李霄雲一家人,也不能連累楊林村百姓受累,幾百人在朝廷眼裏,根本無足輕重。
“你是我們村包括我們整個縣的恩人,如果沒有你,我們村至少要死傷大半,該道謝的是我們猜才對!”村長連忙說道。
“村長,你可別這麽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李霄雲再次無奈地解釋道。
不知過了多久,隻能終於來到林家祠堂,村子裏的族老紛紛到場,有幾人無法下床,他們讓年輕後輩將自己抬來。
這一切皆是因為李霄雲!
認祖歸宗儀式開始前,村長喝令在場的年輕人離開祠堂,那些走得動的族老對視了一眼,哪個心照不宣地離開祠堂。
他們活了大半輩子,一切皆在不言中。
“李大人千歲,千歲,千千歲!”
“李大人千歲,千歲,千千歲!”
“……”
林錦書聽到動靜,臉上詫異不已,李霄雲乃一介小小的七品縣官,怎當得起‘千歲’之稱?
而且皇宮貴族每次出行,哪個不是仗著自身身份,使百姓屈服,而白楊村眾人似乎是心甘情願對李霄雲跪拜行禮。
“沒想到你一個清平縣官,在清水縣百姓心目中,具有如此威望。”林錦書笑著說道。
李霄雲如此得民心,她自然欣喜不已。
她仔細一想,也許是因為李霄雲防治鼠疫一事吧,免費贈藥。
李霄雲沒有理會林錦書,他掀開簾子,連忙跳下馬車,他上前扶起村長。
“村長,還有各位父老鄉親,你們不必如此,說起來我和你們中的許多人,還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呢,你們都拜我,我受不起呀!”
白楊村距此,就隻有十幾裏路,並不算遠,所以沾親帶故很正常。
“怎麽會受不起?我們村有二十餘人被關在鬻羊莊,是你奮不顧身,將他們救出來!”
“被關在鬻羊莊的絕大部分人不認識你,但是我四狗子,林三漢,林大麻子…我們認識你呀!哪怕你蒙著麵,我們都認得你的聲音!”
“一兩個月前鼠疫頻發,我們村就有十餘人感染,即便有你的平價藥物,也難以抑製鼠疫在村裏蔓延,後來你又開始免費贈藥,這才完全抑製住了鼠疫蔓延。”
“天緣樓不斷壯大,白楊村的人漸漸不夠,你二姐的目光,就投向了我們附近幾個村莊,漸漸的我們再次受了你的幫助。”
“從救命之恩,再到授漁之恩,你是我們村的大恩人,這一跪,你比任何人都當得起!”
“……”
楊林村村長眼含熱淚,顫顫巍巍地說著。
一旁的眾人滿臉激動,不少人都在擦拭著眼角的淚花,當村長站起來之後,他們也跟著陸陸續續地站了起來。
“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是沒有千千萬萬的民眾,別說天緣樓不斷壯大,就算是開業都做不到。”李霄雲誠懇地說著。
“哎!”
“當權者要是有李大人這般賢明,就好了!我們年年納稅,連自己種的糧食都買不起。”村長直搖頭。
楊林村眾人眼神暗淡,這種事情不能亂議,但通過他們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早已心生不滿。
“不能這麽想,朝廷要花錢的地方多了,比如各方官吏的俸祿,各地賑災的款項,鎮守邊關,抵禦外敵的軍糧,這些都需要用錢,相比於朝廷為大家做的,我所行之事根本不值一提。”李霄雲擺手說道。
楊林村群眾怔了怔,目露迷離之色。
是啊,我們勒緊給朝廷納稅,然後朝廷給我們請了一堆祖宗管著我們,為禍鄉裏,就如之前的盧冠,或者是遇到李霄雲之前的黃炳添。
一些官員吃著大乾百姓飯,一邊砸著大乾百姓的鍋!
發到各地的賑災款項,不都是經過層層剝削,分到真正需要的百姓手中,至少會削減一半份額。
至於鎮守邊關之事,這倒是該花,不過說到底,不還是為了保護那些人的權益嗎?像他們楊林村這樣普通群眾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見到群眾不語,李霄雲繼續說道:“今天我是帶我妻子林書錦迴來認祖歸宗的,根據我妻子師父留下的遺書得知,她其實是你們楊林村人氏。”
“這一點,李大人的父親早就和我說過了,而我也通知了全村人,就等著李大人帶著夫人,來楊林村認祖歸宗。”
村長連忙說道,村子裏的其他人,也都紛紛點頭。
等到林錦書下車之後,李霄雲牽著她與村長同行,待到遠離人群時,村長紅著眼睛伏在李霄雲耳邊說道:
“兩三個月前,我兒失蹤,到處都找不到,直到他從鬻羊莊迴來,我才知道他這些天的經曆!李夫人之事,令尊和我提起,此事我會爛在肚子裏,哪怕有人以性命相邀!”
“另外,李大人也不必擔心,隻要李大人一口咬定李夫人之事,李夫人就是我楊林村人,全村人沒有一個人會鬆口!”
林錦書從下車到現在,一直都戴著麵紗,不過從氣質上來看,根本不像是農村人,與此間格格不入。
不過,楊林村眾人像是沒注意到一般,沒有任何人提起。
“如此,多謝村長和各位父老鄉親!”李霄雲語凝重。
村長的意思是,李霄雲的意誌,可以代表楊林村,楊林村眾人願意和李霄雲共同承擔後果,此情巨大!
林錦書聞言,眼眸微動,她第一次感受到民間淳樸的情份。
楊林村眾人願意為李霄雲當責,這也是建立在李霄雲先積德行善之上。
朝廷重臣口口聲聲說以仁政治理天下,呈到禦前的折子,大多時候都是一片繁榮,可事實上他們說的、做的、包括寫的,都表裏不一,否則百姓怎會怨聲載道。
文武百官要都如李霄雲這般,大乾何愁不強,屆時萬民上下一心,那些邊陲蠻夷安敢來犯!
林錦書想到這裏,心中暗道,若是真的東窗事發,死她和李霄雲一家人,也不能連累楊林村百姓受累,幾百人在朝廷眼裏,根本無足輕重。
“你是我們村包括我們整個縣的恩人,如果沒有你,我們村至少要死傷大半,該道謝的是我們猜才對!”村長連忙說道。
“村長,你可別這麽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李霄雲再次無奈地解釋道。
不知過了多久,隻能終於來到林家祠堂,村子裏的族老紛紛到場,有幾人無法下床,他們讓年輕後輩將自己抬來。
這一切皆是因為李霄雲!
認祖歸宗儀式開始前,村長喝令在場的年輕人離開祠堂,那些走得動的族老對視了一眼,哪個心照不宣地離開祠堂。
他們活了大半輩子,一切皆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