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突然跳出來的朱升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作者:畢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五十七章:突然跳出來的朱升
出言嘲諷的官員臉色一陣青紫,依舊不服氣的道:“任你說的在天花亂墜,可通政司沒有收到消息!”
“既然沒有收到消息,朱禦史未必就沒有危言聳聽的嫌疑。”
“朝堂上大放厥詞,朱禦史難道是要鼓動人心?本官可是記得,朱禦史口口聲聲說的是我朝天子乃是聖明之君,既是聖明之君,又豈會有災禍?”
坐在上麵的朱元璋臉色有些許的深沉。
這通政司官員一席話說的好聽,可還是將責任擔給了他這個皇帝,什麽叫做天子聖明所以沒有災禍,那要是有災禍呢?
那咱這個天子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
朱元璋心裏暗暗記恨一筆。
朱青定睛到這官員身上,凝眉問道:“敢問尊姓名諱?”
“哼,本官乃通政司左參議張以寧。”
朱青了然,點了點頭淡淡道:“張參議倒是懂得做人,自己不擔半點責任,倒是將災禍的緣由都推給了天子。”
“豎子,你大膽!”
張以寧麵色急怒,勃然大斥。
“本官所言句句屬實,所謂白災不過是你一人一麵之詞,通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連通政司尚且沒有收到消息,你一個六品官員,難道就憑你一麵之詞,就要放棄朝廷奠定基業的大好機會?”
朱青也怒了幾分,目光冰冷,高聲道:“你也知道通政司掌管四方言路,可你上任到現在幹了什麽?”
“你通政司替民間百姓上書過?你通政司除了傳達天下豪門士紳的請求,賴著一張老臉在朝廷治下要土地要權利,還會要什麽?”
“你們言之鑿鑿的說治下百姓不會反複,可百姓反複了!”
“你們說災禍不會來,可災禍來了!”
“現在你問我要證據,可你別忘了你才是通政司的官員,這些職責都是你的!”
張以寧麵對朱青的怒斥隻是冷然,這老貨當年就是元庭治下的走狗,如今來到大明不過半年時間,朱元璋看重了其學識,授他翰林侍讀學士,知製誥兼修國史。
他一個通政司官員的位置隻是坐著好看的,其更多的還是要歸功於他的名氣。
隻是,朱青的駁斥顯得蒼白了些,這老貨入朝時間短,加上沒任實權,沒什麽太大的過錯,所以也很難找到他的把柄。
和他高高掛起不同,那邊的通政司通政使朱升有幾分尷尬。
朱青直言不諱是好的,可確實是沒給他這個老大人的麵子,朱升年邁體衰,早就是通政司的吉祥物,具體事宜都是下麵幾個官員在辦,朱青怒斥通政司,倒是將他這個通政使給弄得有些不好做人。
不過這也不打緊。
朱升心裏苦笑,緩緩出班,當一眾臣子嘈雜的喧囂之中,以年邁蒼老的聲音高聲道:“臣,朱升,乞骸骨!”
…
朝堂聲音頓時安靜了下來。
作為老朱的謀士,朱升入朝時間很長,是朱元璋的心腹臣子,更是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意識,幫助老朱強化軍事力量,邊緣化自己的存在,在一眾梟雄之中脫穎而出。
朱升此前不管是在武勳眼中還是文官眼中,都是一位年邁的智者,加上其獨特的政治理念不屬於文武任何一家,所以比較獨立於朝堂之外。
但如今,朱升居然提出乞骸骨。
這就有些讓人詫異了。
朱青也意識到朱升是因為自己的話而提出致仕,而這其中……未免沒有幾分黯然離去的意思。
朱元璋起身,走下台來,到了朱升麵前,看著朱升朝著自己長拜而下的佝僂後背,欲言又止。
“允升【朱升字】先生,你這是……”
被朱元璋緩緩扶起的朱升笑了起來,朗聲道:“陛下啊,老臣這些時日老是夢到老臣的先生,先生告訴老臣,老家的蓮花峰落滿了積雪,讓老臣找個時間可以迴去看看,老臣想啊,該是迴去的時候了。”
朱元璋眼眶陡然紅潤了幾分。
“臣還記得初見陛下之際是龍鳳三年,臣已是垂暮老者,而陛下正值壯年,英武不凡。”
朱元璋拉著朱升的手,點頭迴道:“是,是!愛卿向咱陳策,當時所有人都讓咱稱王,隻有愛卿勸咱緩一緩。”
朱升笑道:“這些年,臣也確實是老了,這些夜裏連起床起夜都是問題……”
“咱給先生多派幾個侍女……”
“陛下……”朱升盯著朱元璋,眼神動容,兩位君臣共同締造了一段曆史,如今,朱升也生出了退卻的想法。
“臣,乞骸骨……!”
朱升的堅持讓朱元璋有些茫然,但也僅僅隻是一瞬間。
一瞬間,朱元璋就緩了過來。
接下來,就是常規意義上的三辭三挽。
而後,朱元璋隻能痛哭著放開了朱升的手。
而朱升摘下了腦袋上的官帽,雙手捧著放在朱元璋的腳下,高聲大喊:
“臣朱升,乞骸骨!”
表麵上,朱元璋依舊雙手低垂,仰頭閉眼,一滴鱷魚的眼淚從眼角處緩緩落下,以沙啞的聲音道:
“允!”
說罷,朱元璋轉身拂袖而去。
邁著廣闊的步子,就這麽以雷霆之勢走迴了殿後。
隻餘下一眾臣子們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皇後臨行前,向臣子們道:“老臣致仕,陛下心情不好,諸位有什麽事還是上奏吧。”
…
帝後離去,朱青倒是理解了幾分朱升的意圖。
這場鬥爭,已經開始愈演愈烈了,這位老臣一是想要抽身離去,二是想要無聲化解朝堂上的爭鬥。
按照龍鳳三年時期朱升的年紀,根本沒有必要再跟著老朱打天下,那個時候他都五十七歲了。可朱升還是毅然決然的投入了這場漢人的光複運動之中,為什麽?
朱青能給的解釋,大概就是朱升真的是‘驅胡虜而複聖域,變左衽而為衣冠,再造漢家華夏’的那種人。
不過朱升的致仕也隻是暫時壓住了朝堂上的爭鬥。
關於出兵的事,還懸在半空之中。
而朱元璋的離去,未免就沒有壓製朱青的想法。
果然,還沒等到朱青離開皇宮,一則調任朱青去通政司的聖旨就下發了下來。
出言嘲諷的官員臉色一陣青紫,依舊不服氣的道:“任你說的在天花亂墜,可通政司沒有收到消息!”
“既然沒有收到消息,朱禦史未必就沒有危言聳聽的嫌疑。”
“朝堂上大放厥詞,朱禦史難道是要鼓動人心?本官可是記得,朱禦史口口聲聲說的是我朝天子乃是聖明之君,既是聖明之君,又豈會有災禍?”
坐在上麵的朱元璋臉色有些許的深沉。
這通政司官員一席話說的好聽,可還是將責任擔給了他這個皇帝,什麽叫做天子聖明所以沒有災禍,那要是有災禍呢?
那咱這個天子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
朱元璋心裏暗暗記恨一筆。
朱青定睛到這官員身上,凝眉問道:“敢問尊姓名諱?”
“哼,本官乃通政司左參議張以寧。”
朱青了然,點了點頭淡淡道:“張參議倒是懂得做人,自己不擔半點責任,倒是將災禍的緣由都推給了天子。”
“豎子,你大膽!”
張以寧麵色急怒,勃然大斥。
“本官所言句句屬實,所謂白災不過是你一人一麵之詞,通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連通政司尚且沒有收到消息,你一個六品官員,難道就憑你一麵之詞,就要放棄朝廷奠定基業的大好機會?”
朱青也怒了幾分,目光冰冷,高聲道:“你也知道通政司掌管四方言路,可你上任到現在幹了什麽?”
“你通政司替民間百姓上書過?你通政司除了傳達天下豪門士紳的請求,賴著一張老臉在朝廷治下要土地要權利,還會要什麽?”
“你們言之鑿鑿的說治下百姓不會反複,可百姓反複了!”
“你們說災禍不會來,可災禍來了!”
“現在你問我要證據,可你別忘了你才是通政司的官員,這些職責都是你的!”
張以寧麵對朱青的怒斥隻是冷然,這老貨當年就是元庭治下的走狗,如今來到大明不過半年時間,朱元璋看重了其學識,授他翰林侍讀學士,知製誥兼修國史。
他一個通政司官員的位置隻是坐著好看的,其更多的還是要歸功於他的名氣。
隻是,朱青的駁斥顯得蒼白了些,這老貨入朝時間短,加上沒任實權,沒什麽太大的過錯,所以也很難找到他的把柄。
和他高高掛起不同,那邊的通政司通政使朱升有幾分尷尬。
朱青直言不諱是好的,可確實是沒給他這個老大人的麵子,朱升年邁體衰,早就是通政司的吉祥物,具體事宜都是下麵幾個官員在辦,朱青怒斥通政司,倒是將他這個通政使給弄得有些不好做人。
不過這也不打緊。
朱升心裏苦笑,緩緩出班,當一眾臣子嘈雜的喧囂之中,以年邁蒼老的聲音高聲道:“臣,朱升,乞骸骨!”
…
朝堂聲音頓時安靜了下來。
作為老朱的謀士,朱升入朝時間很長,是朱元璋的心腹臣子,更是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意識,幫助老朱強化軍事力量,邊緣化自己的存在,在一眾梟雄之中脫穎而出。
朱升此前不管是在武勳眼中還是文官眼中,都是一位年邁的智者,加上其獨特的政治理念不屬於文武任何一家,所以比較獨立於朝堂之外。
但如今,朱升居然提出乞骸骨。
這就有些讓人詫異了。
朱青也意識到朱升是因為自己的話而提出致仕,而這其中……未免沒有幾分黯然離去的意思。
朱元璋起身,走下台來,到了朱升麵前,看著朱升朝著自己長拜而下的佝僂後背,欲言又止。
“允升【朱升字】先生,你這是……”
被朱元璋緩緩扶起的朱升笑了起來,朗聲道:“陛下啊,老臣這些時日老是夢到老臣的先生,先生告訴老臣,老家的蓮花峰落滿了積雪,讓老臣找個時間可以迴去看看,老臣想啊,該是迴去的時候了。”
朱元璋眼眶陡然紅潤了幾分。
“臣還記得初見陛下之際是龍鳳三年,臣已是垂暮老者,而陛下正值壯年,英武不凡。”
朱元璋拉著朱升的手,點頭迴道:“是,是!愛卿向咱陳策,當時所有人都讓咱稱王,隻有愛卿勸咱緩一緩。”
朱升笑道:“這些年,臣也確實是老了,這些夜裏連起床起夜都是問題……”
“咱給先生多派幾個侍女……”
“陛下……”朱升盯著朱元璋,眼神動容,兩位君臣共同締造了一段曆史,如今,朱升也生出了退卻的想法。
“臣,乞骸骨……!”
朱升的堅持讓朱元璋有些茫然,但也僅僅隻是一瞬間。
一瞬間,朱元璋就緩了過來。
接下來,就是常規意義上的三辭三挽。
而後,朱元璋隻能痛哭著放開了朱升的手。
而朱升摘下了腦袋上的官帽,雙手捧著放在朱元璋的腳下,高聲大喊:
“臣朱升,乞骸骨!”
表麵上,朱元璋依舊雙手低垂,仰頭閉眼,一滴鱷魚的眼淚從眼角處緩緩落下,以沙啞的聲音道:
“允!”
說罷,朱元璋轉身拂袖而去。
邁著廣闊的步子,就這麽以雷霆之勢走迴了殿後。
隻餘下一眾臣子們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皇後臨行前,向臣子們道:“老臣致仕,陛下心情不好,諸位有什麽事還是上奏吧。”
…
帝後離去,朱青倒是理解了幾分朱升的意圖。
這場鬥爭,已經開始愈演愈烈了,這位老臣一是想要抽身離去,二是想要無聲化解朝堂上的爭鬥。
按照龍鳳三年時期朱升的年紀,根本沒有必要再跟著老朱打天下,那個時候他都五十七歲了。可朱升還是毅然決然的投入了這場漢人的光複運動之中,為什麽?
朱青能給的解釋,大概就是朱升真的是‘驅胡虜而複聖域,變左衽而為衣冠,再造漢家華夏’的那種人。
不過朱升的致仕也隻是暫時壓住了朝堂上的爭鬥。
關於出兵的事,還懸在半空之中。
而朱元璋的離去,未免就沒有壓製朱青的想法。
果然,還沒等到朱青離開皇宮,一則調任朱青去通政司的聖旨就下發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