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開商稅的兩個條件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作者:畢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湯和脖子一縮,瞬間冷汗就冒了出來。
他懼怕朱元璋的威懾力。
其他武將們也紛紛噤若寒蟬。
一些人心裏更加不滿,如朱亮祖這些得意自滿的家夥心裏對朱青這個獨得盛寵的家夥滿是怨恨。
他們這些武將可都是風裏來雨裏去跟著皇帝打天下的人,憑什麽一個小小的禦史就可以騎在他們頭上拉屎?他們為大明流過血流過淚,朱青幹過什麽?
一想到這裏,一些人便久久不能平複心中的怒火。
朱元璋虎目如炬,帶著俯瞰天下的威勢橫掃朝堂,不管這些武將們平日裏多麽的囂張跋扈,但在皇帝麵前,他們也隻是普通人罷了。
“朱青為國有功,爾等都是老臣,這麽多老臣為難一個年輕人,說出去也不光彩。”朱元璋擺了擺手,將眾將加諸於朱青身上的怒火平息了不少。
“上位,如今正是最好的機會!咱們將北園趕迴了草原上,又豈能容忍一個梁王在咱們大明的地盤上作威作福?”
“是啊上位,那朱青所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可對於江山社稷來說,眼下敵人才是最重要的!隻要能夠奪迴雲南,咱們這些老臣就是死在南方也值了。”
“朱禦史不懂戰法,他的反對不應該作效。”
武將們開始針對朱青的地位以及身份進行反駁。
朱青確實不懂打仗,不懂行軍,他的反對在這些人眼裏也並不是什麽大問題,他們隻需要說服皇帝即可。
這就是軍權跟文官分離帶來的好處。
宋朝時期,武將想要調兵遣將,可謂是難如登天,不光要樞密院的調令,還要皇帝和樞密使的蓋章,而樞密使往往由文人擔任。
文官和武將本就對立,文官又怎麽可能希望武將帶兵坐大。
明代解決了這個問題,將軍權交給了皇帝,由皇帝直接統領,避免了文人幹涉軍政的弊端。
朱元璋很動心,他想要收複雲南!
不光想要收複雲南,更想要雲南之南的安南。
他在想辦法讓朱青就此作罷。
“朱禦史……”
朱元璋開口道:“出兵一事,和禦史台無關,此事咱自有定奪,你就不必多言了。”
這一句話將朱清接下來想要說的話給製止了,很顯然,朱元璋也是想要出兵收複雲南。
可朱清並不看好,因為曆史上收複雲南的戰役一直拖到了洪武九年才進行!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情打斷了原本武將們想要征討雲南的心思。
其中,就包括北方的大雪。
洪武二年初,黃河以北大雪漫天十餘日,一些地方的雪足有半人深,各地百姓沒有囤積木炭柴火,被凍死凍傷無數,朝廷不得已隻能出資賑災。
朱清沒有辦法直言即將到來的事情,那樣會有人把它當做怪物看待。
他隻能去盡量勸說。
不過以現在看來,似乎這個勸說並沒有起到效果!
“那臣便不再多言了。”朱青淡淡稽首。
朱清這清冷的態度,讓許多官員心頭不忿,這副清高自傲的模樣,反而讓他們這些官員顯得有幾分不識時務了。
一些官員哼了一聲,對朱青橫眉冷對。
武將們欣喜不已,朱青這個反對者倒下,也就沒有人再繼續反對出兵這事了。
心裏雖然記恨了一波朱青,但一個個還是很快就將心思放到了如何收複雲南上。
下了朝,朱青轉身就迴了禦史台。
“朱禦史!”
由聲音叫住了已經走到公房門口的朱青。
朱青轉頭,便看到一身紅袍的劉伯溫走來,朱青拜下:“見過劉中丞。”
“剛剛你反對出兵,為何沒有堅持?”劉伯溫問道。
朱青不鹹不淡的道:“怕死。”
“哦?”劉伯溫仿佛聽到了什麽笑話,忍俊不禁的道:“民間百姓都在傳你朱青乃是剛正不阿,直言死諫的直臣,沒想到你也會怕死。”
朱青微微一笑:“反對出兵已經是撬動了武人們的神經,要是再堅持,他們跟我玩一換一,我可受不了。”
若是朱青真的用皇帝甚至是皇帝的名聲來要挾武將們,朱青說不定真的能夠將出兵的事情給壓下來,可那樣自己就真正的成了一個攔路虎。
一個攔住了武將群體利益的大攔路虎。
到時候他們要是腦子一熱,找個不怕死的跟自己一換一,自己死,他被誅九族,其他人可就痛快了。
這事太蠢,不能幹。
劉伯溫點了點頭:“那些人確實幹的出來。”
“劉中丞不怨恨下官昔日彈劾一事?”朱青問道。
“怨恨?”劉伯溫撫須:“談何怨恨,若不是你,我怕現在已經致仕歸家了。”
朱青隻是笑了笑。
劉伯溫明顯還是分得清輕重,看得清事實的。
開商稅這件事很明顯就撩動了朱元璋的神經,要是劉伯溫執意堅持,怕是朱元璋真的就要動手了。
為什麽朱元璋對朱青這麽袒護?
別人不知道,劉伯溫知道一點。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這個朱青能夠順著皇帝的心思來彈劾,來上諫!
商稅一事,朱青知道朱元璋不想開商稅,所以彈劾自己。
沈家一事,他又猜到朱元璋對富商的不滿,所以設局讓沈家自己掉進深淵。
其餘幾件事,幾乎每件事都是皇帝想做的,隻不過是借朱青的嘴巴和布局給辦成了。尤其是……官試一事,幾乎是將舉薦製度這個製度給打進了塵埃裏。
“劉中丞尋我,肯定不單單是為了誇我兩句吧?”
劉伯溫精神一振,側身讓開道路,做請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這邊來。”
兩人到了劉伯溫的公房,兩人坐下,劉伯溫給朱青斟茶道:“商稅真的不能開?”
朱青哈哈一笑。
“果然是這件事。”
劉伯溫撫須,對於朱青的笑聲隻是沉吟道:“商稅不開,大明想要養活往日的千千萬人口可是一件難事,眼下的百姓雖耕種足以自足,可將來……”
“中丞自己也說了,眼下已經可以自足。”朱青淡笑道:“眼下既然能夠自足,何必又再去開商稅?依我看,開不開商稅,關鍵還是在於兩個點!”
劉伯溫拱手:“請賜教。”
朱青豎起一根指頭,聲音有力的道:“第一件事,就是糧食產量!”
他懼怕朱元璋的威懾力。
其他武將們也紛紛噤若寒蟬。
一些人心裏更加不滿,如朱亮祖這些得意自滿的家夥心裏對朱青這個獨得盛寵的家夥滿是怨恨。
他們這些武將可都是風裏來雨裏去跟著皇帝打天下的人,憑什麽一個小小的禦史就可以騎在他們頭上拉屎?他們為大明流過血流過淚,朱青幹過什麽?
一想到這裏,一些人便久久不能平複心中的怒火。
朱元璋虎目如炬,帶著俯瞰天下的威勢橫掃朝堂,不管這些武將們平日裏多麽的囂張跋扈,但在皇帝麵前,他們也隻是普通人罷了。
“朱青為國有功,爾等都是老臣,這麽多老臣為難一個年輕人,說出去也不光彩。”朱元璋擺了擺手,將眾將加諸於朱青身上的怒火平息了不少。
“上位,如今正是最好的機會!咱們將北園趕迴了草原上,又豈能容忍一個梁王在咱們大明的地盤上作威作福?”
“是啊上位,那朱青所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可對於江山社稷來說,眼下敵人才是最重要的!隻要能夠奪迴雲南,咱們這些老臣就是死在南方也值了。”
“朱禦史不懂戰法,他的反對不應該作效。”
武將們開始針對朱青的地位以及身份進行反駁。
朱青確實不懂打仗,不懂行軍,他的反對在這些人眼裏也並不是什麽大問題,他們隻需要說服皇帝即可。
這就是軍權跟文官分離帶來的好處。
宋朝時期,武將想要調兵遣將,可謂是難如登天,不光要樞密院的調令,還要皇帝和樞密使的蓋章,而樞密使往往由文人擔任。
文官和武將本就對立,文官又怎麽可能希望武將帶兵坐大。
明代解決了這個問題,將軍權交給了皇帝,由皇帝直接統領,避免了文人幹涉軍政的弊端。
朱元璋很動心,他想要收複雲南!
不光想要收複雲南,更想要雲南之南的安南。
他在想辦法讓朱青就此作罷。
“朱禦史……”
朱元璋開口道:“出兵一事,和禦史台無關,此事咱自有定奪,你就不必多言了。”
這一句話將朱清接下來想要說的話給製止了,很顯然,朱元璋也是想要出兵收複雲南。
可朱清並不看好,因為曆史上收複雲南的戰役一直拖到了洪武九年才進行!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情打斷了原本武將們想要征討雲南的心思。
其中,就包括北方的大雪。
洪武二年初,黃河以北大雪漫天十餘日,一些地方的雪足有半人深,各地百姓沒有囤積木炭柴火,被凍死凍傷無數,朝廷不得已隻能出資賑災。
朱清沒有辦法直言即將到來的事情,那樣會有人把它當做怪物看待。
他隻能去盡量勸說。
不過以現在看來,似乎這個勸說並沒有起到效果!
“那臣便不再多言了。”朱青淡淡稽首。
朱清這清冷的態度,讓許多官員心頭不忿,這副清高自傲的模樣,反而讓他們這些官員顯得有幾分不識時務了。
一些官員哼了一聲,對朱青橫眉冷對。
武將們欣喜不已,朱青這個反對者倒下,也就沒有人再繼續反對出兵這事了。
心裏雖然記恨了一波朱青,但一個個還是很快就將心思放到了如何收複雲南上。
下了朝,朱青轉身就迴了禦史台。
“朱禦史!”
由聲音叫住了已經走到公房門口的朱青。
朱青轉頭,便看到一身紅袍的劉伯溫走來,朱青拜下:“見過劉中丞。”
“剛剛你反對出兵,為何沒有堅持?”劉伯溫問道。
朱青不鹹不淡的道:“怕死。”
“哦?”劉伯溫仿佛聽到了什麽笑話,忍俊不禁的道:“民間百姓都在傳你朱青乃是剛正不阿,直言死諫的直臣,沒想到你也會怕死。”
朱青微微一笑:“反對出兵已經是撬動了武人們的神經,要是再堅持,他們跟我玩一換一,我可受不了。”
若是朱青真的用皇帝甚至是皇帝的名聲來要挾武將們,朱青說不定真的能夠將出兵的事情給壓下來,可那樣自己就真正的成了一個攔路虎。
一個攔住了武將群體利益的大攔路虎。
到時候他們要是腦子一熱,找個不怕死的跟自己一換一,自己死,他被誅九族,其他人可就痛快了。
這事太蠢,不能幹。
劉伯溫點了點頭:“那些人確實幹的出來。”
“劉中丞不怨恨下官昔日彈劾一事?”朱青問道。
“怨恨?”劉伯溫撫須:“談何怨恨,若不是你,我怕現在已經致仕歸家了。”
朱青隻是笑了笑。
劉伯溫明顯還是分得清輕重,看得清事實的。
開商稅這件事很明顯就撩動了朱元璋的神經,要是劉伯溫執意堅持,怕是朱元璋真的就要動手了。
為什麽朱元璋對朱青這麽袒護?
別人不知道,劉伯溫知道一點。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這個朱青能夠順著皇帝的心思來彈劾,來上諫!
商稅一事,朱青知道朱元璋不想開商稅,所以彈劾自己。
沈家一事,他又猜到朱元璋對富商的不滿,所以設局讓沈家自己掉進深淵。
其餘幾件事,幾乎每件事都是皇帝想做的,隻不過是借朱青的嘴巴和布局給辦成了。尤其是……官試一事,幾乎是將舉薦製度這個製度給打進了塵埃裏。
“劉中丞尋我,肯定不單單是為了誇我兩句吧?”
劉伯溫精神一振,側身讓開道路,做請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這邊來。”
兩人到了劉伯溫的公房,兩人坐下,劉伯溫給朱青斟茶道:“商稅真的不能開?”
朱青哈哈一笑。
“果然是這件事。”
劉伯溫撫須,對於朱青的笑聲隻是沉吟道:“商稅不開,大明想要養活往日的千千萬人口可是一件難事,眼下的百姓雖耕種足以自足,可將來……”
“中丞自己也說了,眼下已經可以自足。”朱青淡笑道:“眼下既然能夠自足,何必又再去開商稅?依我看,開不開商稅,關鍵還是在於兩個點!”
劉伯溫拱手:“請賜教。”
朱青豎起一根指頭,聲音有力的道:“第一件事,就是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