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開倉放糧
視頻被古人看到了怎麽辦 作者:狐狸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此之外,還有冰雹,“安帝永初元年,雨雹。二年,雨雹,大如雞子。三年,雨雹,大如雁子,傷稼。”
還有蝗災,安帝永初四年夏,出現蝗災。永初五年,九個州同時出現蝗災。永初六年三月,之前去除蝗蟲的地方又有蝗子生出,十個州又同時蝗災。永初七年八月,京師大風,蝗蟲還飛過洛陽。
元初元年(即公元114年),5個郡國發生蝗災。元初二年,二十個郡國發生蝗災。東漢又是連續六年發生蝗災,就沒個安穩的時候。
彈幕“敲重點:東漢總共就十三個州!”“媽呀,看得我頭皮發麻。”“東漢時期的自然災害是真的多。”“這是除了貞觀年間,up主再次這麽詳細地寫自然災害了。”】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朕的大漢,怎麽這麽苦啊!”
呂雉:\"......\"這都已經是東漢了,還在裝呢?
【而麵對這些頻繁的天災,那些大臣怎麽可能會不往鄧綏身上潑髒水呢?怎麽可能不覺得能出現這麽多的天災,不是因為女子主政的原因呢?
所以,咱們看看那些能扯到鄧綏身上的天災理由有多麽誇張。水災是因為“水者,陰氣盛也。”冰雹則是因為“雹,陰脅陽也。”地震則是因為“地者陰也,法當安靜。今乃越陰之職,專陽之政,故應以震動。”“地動,陰高者為下,下者為陽。”總之,這都是因為鄧綏。
彈幕“麻了。”“真的服了這群人。”“其實,如果是男的主政,他們也還會有其他的理由,比如德行之類的,讓上天震怒。”“男子就是品行,女子就是性別。”】
【哎,不提這些了。咱們還是要看看鄧綏到死是如何做的。
畢竟這時的華夏是小農經濟,糧食最重要,還遭遇水災、地震、狂風、冰雹的連年襲擊,這樣連年天災之下,糧食能夠好好生長嗎?
那糧食被毀,百姓們沒糧食該怎麽生活,而沒糧食之後,饑餓、饑荒,甚至還會出現人相食的情況,所以當出現災害的時候,應及時、盡早處理。
延平元年(即公元106年),也就是漢和帝去世的第二年,漢殤帝去死的那一年,又是隕石,又是大規模水災,本來生活就不好過,還有連續兩年兩位皇帝的喪葬,那不還得需要服役嗎?
而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除了打開糧倉賑濟饑民之外,鄧綏在漢殤帝的喪事上,也是處處節儉,隻是常規的十分之一。
彈幕“小孩子,搞那麽隆重幹什麽。”“人死如燈滅,死都死了,這些花銷用在活人身上才是正確的。”“漢殤帝沒有存在感,年齡又小,皇帝又沒當多久。”】
秦朝
嬴政:“朕每次看到後世之人對於死亡的看法,都不免有些震驚。”
漢朝劉恆時期
劉恆:“百姓們都受苦了,幸好!幸好還有鄧太後。”
【永初二年(即公元108年),這幾年的天災導致百姓家園被毀,流離失所,也是鄧太後派人前去安置這些遠離家鄉的難民們,還將公田悉數賜予貧民,並派樊準到受災嚴重的冀州、呂倉到兗州開倉放糧,使流民都得到了安養休息。
但是天災過多,接連不斷,甚至在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京師洛陽、並州、涼州爆發大饑荒,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
彈幕“真讓人難受。”“人相食,居然這麽嚴重了。”“這麽搞,瘟疫跑不了了。”】
東漢劉肇時期
劉肇:“瘟疫?這該如何是好?”
【然而天災有了,人禍難道就能避開嗎?這一年,漢人韓琮隨南匈奴單於入朝,並對南單於說道:“關東水潦,人民饑餓死盡,可擊也。”南匈奴單於聽了這話,覺得很對,於是趁著這大好機會,決定發兵攻漢。
除了南匈奴單於派兵攻打,烏桓和鮮卑也沒閑著。同年秋天,雁門烏桓人,烏桓首領無何,與鮮卑首領丘倫、南匈奴骨都侯合眾七千騎,入侵五原郡。
彈幕“都想著來分一杯羹是吧。”“事實證明,各位都是小辣雞。”“來吧,讓你們服。”】
漢朝劉徹時期
霍去病:“我也要發一發彈幕,就喜歡彈幕說這種話。”
劉徹:“你呀!不過,確實是有趣。”
【這場戰爭,打了好幾個月,直到第二年的三月,東漢軍隊大破敵軍。結局就是南匈奴單於脫帽光腳請罪並入質漢朝,鮮卑人逃還邊塞以外,自此以後烏桓人又逐漸親近歸附漢朝廷,朝廷授烏桓的部族首領戎朱魔為親漢都尉。
彈幕“真是多災多難。”“對內,要解決災害頻發引起的饑荒等情況,對外,還得征戰,真不是一般人能解決的。”“所以,雖然是外戚幹政,但是鄧綏能解決問題啊。”】
【之前也說了,由於災害頻發,百姓饑困,鄧綏連續十多年打開國家糧倉來賑濟饑民。在麵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也能準確地做出判斷,保護好自己的國家。
當然了,麵對著這麽多年的災情,鄧綏也不可能隻是打開糧倉賑濟饑民而已,肯定還需要做些其他的事準備。
在這種內憂外患,尤其是內憂的情況下,想要解決,你得有人啊,你得有人才啊,不然一個人怎麽幹?
於是鄧綏下詔:“‘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不道術、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並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便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人才,就比如說有名的張衡,便是借助這一次機會入朝為官的。
彈幕“沒錯,就是那個創造了渾天儀和地動儀的張衡。”“可惜地動儀在公元132年才製造出來。”】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又是什麽東西?天幕怎麽不詳細說說。”
秦朝
嬴政:“地動儀?這是能預測、記錄地震的發生嗎?如何能得到這種東西?”
還有蝗災,安帝永初四年夏,出現蝗災。永初五年,九個州同時出現蝗災。永初六年三月,之前去除蝗蟲的地方又有蝗子生出,十個州又同時蝗災。永初七年八月,京師大風,蝗蟲還飛過洛陽。
元初元年(即公元114年),5個郡國發生蝗災。元初二年,二十個郡國發生蝗災。東漢又是連續六年發生蝗災,就沒個安穩的時候。
彈幕“敲重點:東漢總共就十三個州!”“媽呀,看得我頭皮發麻。”“東漢時期的自然災害是真的多。”“這是除了貞觀年間,up主再次這麽詳細地寫自然災害了。”】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朕的大漢,怎麽這麽苦啊!”
呂雉:\"......\"這都已經是東漢了,還在裝呢?
【而麵對這些頻繁的天災,那些大臣怎麽可能會不往鄧綏身上潑髒水呢?怎麽可能不覺得能出現這麽多的天災,不是因為女子主政的原因呢?
所以,咱們看看那些能扯到鄧綏身上的天災理由有多麽誇張。水災是因為“水者,陰氣盛也。”冰雹則是因為“雹,陰脅陽也。”地震則是因為“地者陰也,法當安靜。今乃越陰之職,專陽之政,故應以震動。”“地動,陰高者為下,下者為陽。”總之,這都是因為鄧綏。
彈幕“麻了。”“真的服了這群人。”“其實,如果是男的主政,他們也還會有其他的理由,比如德行之類的,讓上天震怒。”“男子就是品行,女子就是性別。”】
【哎,不提這些了。咱們還是要看看鄧綏到死是如何做的。
畢竟這時的華夏是小農經濟,糧食最重要,還遭遇水災、地震、狂風、冰雹的連年襲擊,這樣連年天災之下,糧食能夠好好生長嗎?
那糧食被毀,百姓們沒糧食該怎麽生活,而沒糧食之後,饑餓、饑荒,甚至還會出現人相食的情況,所以當出現災害的時候,應及時、盡早處理。
延平元年(即公元106年),也就是漢和帝去世的第二年,漢殤帝去死的那一年,又是隕石,又是大規模水災,本來生活就不好過,還有連續兩年兩位皇帝的喪葬,那不還得需要服役嗎?
而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除了打開糧倉賑濟饑民之外,鄧綏在漢殤帝的喪事上,也是處處節儉,隻是常規的十分之一。
彈幕“小孩子,搞那麽隆重幹什麽。”“人死如燈滅,死都死了,這些花銷用在活人身上才是正確的。”“漢殤帝沒有存在感,年齡又小,皇帝又沒當多久。”】
秦朝
嬴政:“朕每次看到後世之人對於死亡的看法,都不免有些震驚。”
漢朝劉恆時期
劉恆:“百姓們都受苦了,幸好!幸好還有鄧太後。”
【永初二年(即公元108年),這幾年的天災導致百姓家園被毀,流離失所,也是鄧太後派人前去安置這些遠離家鄉的難民們,還將公田悉數賜予貧民,並派樊準到受災嚴重的冀州、呂倉到兗州開倉放糧,使流民都得到了安養休息。
但是天災過多,接連不斷,甚至在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京師洛陽、並州、涼州爆發大饑荒,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
彈幕“真讓人難受。”“人相食,居然這麽嚴重了。”“這麽搞,瘟疫跑不了了。”】
東漢劉肇時期
劉肇:“瘟疫?這該如何是好?”
【然而天災有了,人禍難道就能避開嗎?這一年,漢人韓琮隨南匈奴單於入朝,並對南單於說道:“關東水潦,人民饑餓死盡,可擊也。”南匈奴單於聽了這話,覺得很對,於是趁著這大好機會,決定發兵攻漢。
除了南匈奴單於派兵攻打,烏桓和鮮卑也沒閑著。同年秋天,雁門烏桓人,烏桓首領無何,與鮮卑首領丘倫、南匈奴骨都侯合眾七千騎,入侵五原郡。
彈幕“都想著來分一杯羹是吧。”“事實證明,各位都是小辣雞。”“來吧,讓你們服。”】
漢朝劉徹時期
霍去病:“我也要發一發彈幕,就喜歡彈幕說這種話。”
劉徹:“你呀!不過,確實是有趣。”
【這場戰爭,打了好幾個月,直到第二年的三月,東漢軍隊大破敵軍。結局就是南匈奴單於脫帽光腳請罪並入質漢朝,鮮卑人逃還邊塞以外,自此以後烏桓人又逐漸親近歸附漢朝廷,朝廷授烏桓的部族首領戎朱魔為親漢都尉。
彈幕“真是多災多難。”“對內,要解決災害頻發引起的饑荒等情況,對外,還得征戰,真不是一般人能解決的。”“所以,雖然是外戚幹政,但是鄧綏能解決問題啊。”】
【之前也說了,由於災害頻發,百姓饑困,鄧綏連續十多年打開國家糧倉來賑濟饑民。在麵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也能準確地做出判斷,保護好自己的國家。
當然了,麵對著這麽多年的災情,鄧綏也不可能隻是打開糧倉賑濟饑民而已,肯定還需要做些其他的事準備。
在這種內憂外患,尤其是內憂的情況下,想要解決,你得有人啊,你得有人才啊,不然一個人怎麽幹?
於是鄧綏下詔:“‘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不道術、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並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便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人才,就比如說有名的張衡,便是借助這一次機會入朝為官的。
彈幕“沒錯,就是那個創造了渾天儀和地動儀的張衡。”“可惜地動儀在公元132年才製造出來。”】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又是什麽東西?天幕怎麽不詳細說說。”
秦朝
嬴政:“地動儀?這是能預測、記錄地震的發生嗎?如何能得到這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