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成子方才離去,未幾,忽見道玄道人緩步而來,氣宇軒昂,神采奕奕。


    任姒見其來,急忙上前行禮,恭敬道:


    “見過道玄仙師,福至心靈。”


    道玄道人微微頷首,言道:


    “任姒勿必多禮,吾此行非為閑談,特來光明正大收烈山為徒。”


    語氣中透著一股威嚴,似乎自有天命。


    任姒聞言,心中大喜,然又思及剛才之事,遂將廣成子來訪之事一一言述:


    “仙師,剛才闡教金仙廣成子已來探視,欲收烈山為。”


    “,然我婉拒之言,實不敢一人拜二師,今不知仙師之意何如?”


    道玄道人聽罷,微微一笑,揮手說道:


    “此事無礙,爾子既已歸我麾下,乃是我門中之緣,廣成子雖來,然吾之道理,豈可輕言就此而去?”


    “今我來此,便是為救我門下之薪火,廣成子之意,未必能壟斷我烈山之未來。”


    任姒聽師者之言,心中漸生安寧,感激道:


    “仙師之心,任姒銘記於心,願尊重仙師之教誨,讓兒子在您麾下得以成長。”


    道玄道人點頭,目光柔和,言辭懇切:


    “爾安心,無需多憂,烈山之道,吾自有安排。”


    “今日之事,正是他命所趨,必能成就一番輝煌。”


    言罷,眉宇間流露出無限期待,仿佛早已預見烈山之未來。


    任姒見道玄之言,心中愈發歡喜,遂叫來烈山,端坐於堂前。


    烈山此時年幼,臉上洋溢著單純無邪之氣,見母親召喚,急忙走出,詢道:


    “母親,有何吩咐?”


    任姒看著心愛的兒子,緩緩言道:


    “烈山,今日有幸遇上道玄仙師,願收爾為徒,傳授道理,爾需萬勿錯失此良機。”


    說罷,心中期盼,希望烈山能承載此份重托。


    烈山麵露驚愕之色,目光一閃,心中喜悅與緊張交織,遂跪伏於地,恭敬朝道玄見禮:


    “弟子烈山,拜見道玄仙師!”


    語氣中滿是虔誠與敬畏,仿佛已感受到師道所賦之威嚴。


    道玄道人微微一笑,麵露和藹之色,言道:


    “起來,爾可安心修行,吾必將教爾修道之法,助爾開啟未來之路。”


    其語調柔和,仿佛春風拂麵,令烈山心中愈加堅定。


    烈山起身,目光炯炯,心誌已決,凝視道玄,恭敬應聲:


    “弟子定當勤奮修習,絕不辜負仙師之期望。”


    言辭之中,潛藏著堅定的決心。


    任姒在旁,見兒子如此表現,心中暗自欣慰,感歎道:


    “仙師之恩,任姒銘記於心,願以烈山之道,承載光明未來。”


    心中的期待愈發濃厚,仿佛已有遠大的藍圖在心中描繪而出。


    道玄道人收徒之後,目光深邃,點頭而道,神色凝重,語調低沉,言:


    “今爾既為吾徒,需在此部落內搭一茅屋,以便於我教導爾烈山之道理,乃是初學之所,治身養性,細細琢磨。”


    烈山聞言,心內暗自歡愉,心意識及此番住處,定能與尊師夕陽朝昏,共習其道,謙卑地應道:


    “弟子遵命,必將竭盡所能,築一茅屋,作為修習之所。”


    任姒在旁聞此,亦心中寬慰,心想:


    “師者之教,實乃我兒之福,務必全力以赴。”


    遂點頭附和,言道:


    “仙師之言甚是,任姒當協助烈山,助其早日搭就茅屋,以便於仙師之教導。”


    道玄道人麵帶微笑,神色漸漸柔和,迴望四周,清風拂麵,望向青天,似在思索今後的修道之路。


    言道:


    “茅屋雖簡,但以其為足,心之所在,即為道之所在。”


    “爾等須知,居住之地,非在乎華美,而在乎心之安寧。”


    烈山眸光閃爍,心中的崇敬與向往,更加堅定,言道:


    “弟子謹記仙師教誨,心誌堅定,必當用心搭建茅屋,秉心守道,精進修習。”


    道玄道人點頭,目光如炬,似乎已預見日後烈山之成就,緩緩說道:


    “爾需靜心修煉,涵養靈性,方能於道中領悟無窮法理。”


    “未來之路,須一心向前,誌存高遠。”


    此言如春風化雨,浸潤心田,令烈山浮現出修道之宏願。


    時光荏苒,轉眼已逾十餘載。


    道玄道人悉心教導烈山,晨昏無間,手把手為之洗筋伐髓,築其根基,務求其身心俱煥然如新。


    烈山日複一日,勤勉不懈,恍如體內靈力逐漸流轉,漸成天仙之姿,身形俊朗,氣質非凡。


    在這段歲月中,道玄道人常於晨曦初露之時,帶領烈山於青山綠水之間,講授天道奧義,言辭懇切,聲如洪鍾


    。其教誨或論陰陽,或談五行,或析生死,或辨生靈之理,令烈山心中漸悟,體會大道之深邃,靈智若泉。


    烈山在道玄的教導之下,逐漸領悟修為之竅,心境愈加穩固,修為突飛猛進,日矣月滑,其道理日益精純。


    十餘歲寒暑而至,竟躍升至太乙散仙之修為。


    其靈性宛如晨星,光芒四射,內蘊渾厚之法力,駭人聽聞,令山川河流莫不為之動容。


    道玄道人見烈山之修為如日中天,心中欣慰,時常微笑讚譽:


    “爾有今日之成就,皆因心中誌存高遠,勤修不輟。”


    “然切記道理,修道之路,非一朝一夕所能成,需持之以恆,始終如一。”


    烈山聞師之教,心中感激不已,決意繼往開來,言道:


    “弟子定當銘記師恩,勤勉修行,絕不懈怠,願承繼師之教誨,堅定不移,求索真理,讓道之光輝照耀四方。”


    道玄道人聞之,笑容愈發溫和,隨之皓首蒼顏,目光遙望遠方,似已預見烈山未來之榮光,心中自有無盡期待,願見其弟子成就更高之境界。


    且說烈山自幼心懷遠大,誌向高遠,然人族之發展勢如破竹,人口驟增,日益繁盛。


    然則,雖有眾生,求食之道卻仍停留於打獵捕魚、摘野果為生,冀以此維持生計。


    然歲月漸移,時局更迭,生活之艱難日漸顯現。


    村落之中,往年所獵所獲,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之人群,田野漸荒,漁水枯竭,四處覓食者愈來愈多,卻難獲飽食。


    人族眾生,麵頻青黃,愁苦之色寫於臉上,家家戶戶皆陷於饑荒,生計之艱辛可見一斑。


    時有饑民相聚,言道:


    “今歲屢遭災害,獵物稀少,果實難得,如何為生?”


    一言激起千層浪,眾人皆聲聲歎息,長歎道:


    “若如是,恐難以為繼,許多人已於冰冷荒野中閉眼長眠。”


    烈山見狀,心中不禁生憂,深思之際,便懷念昔日師尊所言,欲以道理引導眾生,豈能任人族困頓於此。


    又因洪荒之地,兇禽猛獸甚多,雖有伏羲所創漁獵之術,然打獵者仍屢遭死傷,苦不堪言。


    烈山見人族困厄,心中焦慮,然自覺無良策可施,遂決心親自外出打獵,以圖改善族中生存之道。


    其時,烈山修為已臻成熟,功力深厚,飛越千山萬水,已不費吹灰之力。


    茫茫荒野,窮山惡水,尋常人族所懼之地,皆無法阻擋其步伐。


    烈山一聲長嘯,振翅而起,飛向蒼穹,蒼茫天地盡收眼底,耳畔風聲唿嘯,似有靈禽相隨。


    千山之上,野獸橫行,隱匿於險峻之地,然烈山心中意誌堅定,每見猛獸,皆不懼畏,手執神兵,果斷出擊。


    其身法敏捷如風,劍光所至,兇禽猛獸無不驚懼,皆為之避讓。


    烈山巡遊於山川湖泊之間,雖縱橫四方,然心中仍掛念人族生計,思維慮慮,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人族之需,力求為族人捉得豐饒之物。


    日複一日,烈山追逐於天際,帶迴所獵野味,漸漸富足了周遭村落,眾生喜悅,歌舞相慶。


    烈山見族人麵露歡顏,心中也漸得慰藉,然其念及那些因打獵而亡,仍心痛不已,立誓而言:


    “我當以道理教導族人,傳授他們以獵之道,保命之法,願終有一日,人族不再困於此苦厄之中。”


    堅毅之誌已立,願傾盡所能,助人族迎來光明未來。


    自烈山傾心打獵以來,果然每日所得之獵物,足以超越整個部落之所獲。


    周遭饑寒漸得解脫,諸族人皆有所依,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氣氛愈加融洽。


    部落裏的食物問題,得以暫時安頓,眾人感激涕零,紛紛讚譽烈山之德行與勇智。


    然烈山心中依舊不滿,所獲之豐盈,非其所圖。


    其誌在於廣濟天下,願見整個人族皆能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永除饑饑寒寒之苦。


    他常歎曰:


    “人族眾生,皆是我心所係,若隻圖眼前之安,豈能長久?”


    “未來之路,須得圖謀發展之策,以惠及更多同胞。”


    每逢夜深人靜,烈山時常獨坐於山巔,仰望天際,思考未來之道。


    他思忖如何致力於提升部落之技術,廣開獵途,旁盡其策,便可讓更多獵人自立,更添人族之生機。


    他更深知,單憑個人之力難以長久,唯有團結眾誌,齊心協力,方能求得長久之安寧。


    於是,烈山決定將其所學之道與漁獵之技,悉心傳授於部落之人,集思廣益,廣教良法,願逐漸將人族之生存技巧提升,廣開生路。


    烈山心中堅信,唯有全族共同努力,才能共襄盛舉,求得人族興盛繁榮之日。


    此番誌向愈加堅定,誓言將傾盡所能,助人族共創未來之輝煌。


    因烈山之相助,族人紛紛感念於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每每眾人相聚,常以烈山為話題,讚其勇智與仁德,皆言其為族中之棟梁,堪為領袖。


    聲望日漸高峻,其言行已不再局限於一人,愈加影響著部落的方方麵麵。


    時光荏苒,眾人心中對烈山之仰慕漸濃,望其能以更高之地位,為人族開拓更廣之未來。


    於是,部落首領見此情形,心生策動,遂召開族議,集眾人之意,商榷事宜。


    在族長威嚴的主持下,長者們齊聚一堂,紛紛發表意見。


    “烈山者,仁者之心,智者之行,助吾族度過困厄,實乃我薑姓部落之英傑,宜舉其為首領,以統領眾生,共謀長遠之計。”


    眾族人皆應之,心聲相應,皆願推烈山為首。


    烈山聞言,心中感念第一,然亦深覺責任重大,不敢妄自菲薄,縱然驚喜於諸人的尊崇,然心底仍存謙抑之心。


    他迴應眾人,恭敬而言:


    “焚膏繼晷,惟願為族人竭盡全力,然微薄之力,豈能獨立?”


    “需爾等共協前行,共撐風帆,方能航行於浩瀚之海,追尋明天之輝煌。”


    聽聞此言,眾人皆為之動容,更加堅定其推舉之意。


    最終,烈山被正式擁為薑姓部落之首領,承載族人之厚望,立誓將竭誠奉獻,帶領部落走向繁榮,開拓新的未來。


    此刻,烈山心中暗自發誓,必將善用此位以助族人,共創更光輝的明天。


    烈山既為部落首領,心係黎民,時刻思索解決族人生活之難題。


    然雖每日出獵,所得之物雖豐,然畢竟非長久之計。


    族內雖得安食,然他部落之人仍苦於饑荒,心中憂慮,難以釋懷。


    於是,烈山決意尋求師長之教誨,遂親至道玄之前,麵露懇切之色。


    烈山至,恭立於道玄之前,恭謹作揖,意懇而言:


    “弟子烈山,拜見師尊。”


    “今諸族之民喪於饑寒,雖弟子竭力而獵,以供本部落之眾,然弟子知彼此未能相及。”


    “心憂他族黎民,誠恐無計可施,難以共渡難關。”


    “弟子苦思無果,煩請老師明鑒,賜教一二。”


    道玄聽其言,微微一笑,目光中透出睿智之光,緩緩道:


    “烈山,汝之所憂,實乃眾生之所係。”


    “然,若欲根治彼苦,非徒於獵獲之道,需尋求生計之根本。”


    “若欲人族長久生存,必當教以耕作之法、栽培之術,方可使田地豐盈,水源永續,終使眾生得以安逸。”


    烈山聞之,心中豁然,恍若醍醐灌頂。


    道玄繼續言:


    “汝可興辦農耕教導,鼓勵族人學習耕種之法,善用土地之力,以求糧食自給自足。”


    “若各族共同努力,互助相扶,定能平共艱辛,興盛共榮。”


    烈山拜謝道玄之言,心中暗自銘記,承諾定將此教誨傳達於眾,努力推動農業發展之事。


    他心已往矣,意誌堅定,誓言為族人開拓生路,使千百黎民不再為饑寒所苦,願共渡難關,迎接新生。


    “道玄說罷,麵露深思之色,又緩緩搖頭道:


    “耕種之事,果須汝自去實驗,然需知其有善惡之分,切不可輕視。”


    “今我有一法寶,足以保汝平安,君可攜之而行。”


    言已畢,手起處,展現一物,其狀似鞭,閃爍著玄黃之光,熠熠生輝。


    “此物名曰赭鞭,乃當日女媧娘娘造人之時所用葫蘆藤所煉,蘊藏無上功德,故顯玄黃之色。”


    “持之可護身,自可抵擋邪祟,助汝安然同行。”道


    玄將赭鞭遞與烈山,目中透出期許之光。


    繼而,道玄又取出一尊小鼎,鼎身圓潤,銅質熠熠,輝映其周。


    “此物為神農鼎,乃我以首陽山之銅煉製而成,祖宗所遺之靈器,世間少有。”


    “以此鼎,能鑒草木之靈性,助汝辨別其優劣,求得珍品。”


    烈山見此二寶,心中感激不已,雙手接過,恭聲致謝:


    “弟子銘感於心,定當竭盡所能,善用此寶,迴報師恩!”


    言罷,烈山鄭重地將赭鞭懸於腰間,神農鼎則小心翼翼地抱於懷中,心中充滿信心與勇氣。


    道玄見烈山已然準備妥當,微微點頭,目光溫和,說道:


    “子當謹記,心存善念,持此法寶,自應能克服艱難,助人族興盛。”


    “未來之路,汝需多加努力,方可成就大業。”


    烈山深感師長之教誨,心中暗立誓言,唯願不負期望,攜帶赭鞭與神農鼎,踏上求索之旅,探索植物之奧秘,拯救族人於困境之中。


    翌日清晨,烈山告別部落,踏入大山之中,探尋可食之植物。


    四野蒼翠,山風拂麵,烈山心中存誌,誓欲解族人之饑寒。


    適時,空中忽有一隻鳥兒,周身通紅,翅翹高飛,銜著一棵五彩九穗穀,悠然掠過烈山頭頂。


    忽然自口中脫落,輕輕降落於地。


    烈山見之,心中一震,趨前拾起,細觀其貌,奇異非常,異香撲鼻,遂決定埋之於土,心想或可生根發芽。


    日月流轉,時光荏苒,烈山不覺間,埋於土中的九穗穀竟茁壯成長,長成一片蔥蘢,搖曳生姿。


    烈山見狀,欣喜若狂,俯身取穀,在手中細細揉搓,帶至唇邊輕啄,味美可口,使他喜悅不已,心中暗自歡喜。


    是以,烈山靈機一動,深知此乃良種,定可豐收,遂召族人共議,曰:


    “諸君,吾得九穗穀,味美無比,然其生長需得良地。”


    “今我等可砍伐樹木,除去野草,開墾此片土地,辛勤耕耘,以期豐收之日。”


    族人聞言,紛紛響應,拿起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齊心協力,開墾荒地。


    烈山領頭,揮斧劈樹,力爭上遊,眾人共築希望,土壟層層而起。


    烈山之誌,激勵眾人,火熱的熱情煥發出勃勃生機。


    土地漸為墾平,烈山心中自有一番暢想,盼望不久之後,穀子豐盈,族人得以安食,困境應會盡消,生機重現,造福三族,展望光明未來。


    如此,烈山引領族人,齊心共築,攀登希望之巔。


    烈山氏得此啟迪,心中明悟:


    “穀子可年年播種,產出源源不絕。”


    “若能多尋草木之實,皆可用以供養族人,便可解決眾生之饑寒。”


    於是,烈山氏意氣風發,籌畫開拓其事。


    初春時節,五穀與雜草共生,草藥與百花爭妍,然其中可食與不可食者,眾皆難以分辨。


    烈山瞧此情境,決意親自嚐試,逐一辨別,有則試種。


    是以,日日於田間勞作,或掘或栽,曆盡辛苦,終日辛勤不輟。


    時光荏苒,烈山氏果真從各類植物中精心篩選,得出稻、黍、稷、麥、菽五穀,皆可為食。


    待翌年豐收之時,薑姓部落周圍悉皆長滿此五種植物,青翠欲滴,勢必繁榮。


    待其成熟,烈山親自率眾采摘,滿載而歸,眾人歡唿雀躍,結束饑寒的日子。


    然烈山心思周全,為便於儲存,發明了一種曬種之法,以使得種子得幹爽,安而不腐。


    其法簡易,眾人皆能操作,因而種子之流傳日漸便捷,漸漸地甚至流向其他部落。


    如是,烈山氏通過勤勞、智慧與堅持,漸見成效,不獨使薑姓部落安然食足,且為他族帶來福祉,功業廣播,日積月累,乃成未來人族繁榮之基石。


    烈山心中滿是自豪,不僅僅為族人謀得生計,更為人族的延續開辟新路,心願已然掌握於手中,責無旁貸。


    聞言薑姓部落豐盈而無饑寒,眾部落皆感驚異,耳聞勞作耕田,竟可免於冒險狩獵之苦,亦無須四處采摘果實之勞。


    於是,各族紛紛舉族歸順,議欲投投於此安穩之所,乞求庇護於烈山。


    時光漸逝,烈山之名逐漸淡漠,唯有“神農”之稱響遍三界。


    人皆稱其神奇,實為農夫之化身,助人安飯。


    烈山之功益顯,榮光不斷,誌在蒼生,名氣如日中天。


    為頌揚神農族長各部落,更是陸續修建神農像,姿態生動,肩披樹葉,似披諸葛之袍,頭生雙角,仿佛神靈下凡,手捧五穀,象征豐盈之實。


    供奉於壇,敬仰不斷,皆以“農皇爺”、“五穀爺”相唿,恭敬之意溢於言表。


    自此,烈山以“神農”之名流傳於世,成為百姓心中的救世良農,受人敬仰,執掌豐收之道,眾心所向,仰其萬世之恩。


    彼時,烈山以農耕之名,成就偉業,使人族今後更為繁榮,前途光明,人人心懷感激,紛紛銘記其事,願於未來共圖安康之道。


    烈山治其部落之時,內政清明,民眾安樂,然未忘道玄教誨,常銘記心間。


    閑暇之際,烈山遂遊曆四方,尋訪他族,廣傳種植穀物之法,以增人族之生計,庶幾共創明天。


    四方遊曆,烈山見萬物生長,群山環繞,水澤豐盈,草木皆有靈氣,便以親身經曆,逐村逐部,傳授耕作之術,細告種植之宜。


    所言既至,多方受益,時人稱道,無不敬仰其德。


    漸漸地,烈山之名聲如潮水般湧動,傳遍人族上下,成為眾人仰望之對象,皆謳歌其勤勞與智慧。


    其所傳之法,令各部落不再饑寒交迫,人們日漸富足,生活安定,盼望未來。


    各族在烈山的感召下,競相學習耕作,四野複興,五穀豐登,烈山之名愈加響亮,漸成神農之象,成為百姓心間的希望與依賴。


    如此,烈山竭盡所能,傳播農耕之道,乃成為人族之英雄,四海之內,皆以其為榜樣,朝野共慶,世代流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荒:截教大師兄道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語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語春秋並收藏洪荒:截教大師兄道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