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司伯夷也是無意間聽司必謹和溫伯交談時說起,才知道在司必燕身上竟然發生過那麽痛苦的過往,明明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她本可以不仰賴於司家的資源走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道路,可是,一切都成了遺憾。
知道這件事後司伯夷再也不覺得司必燕的聲音尖細難聽了,隱隱的對她還產生了一股難以言說的同情,可是這細微的感情還來不及發酵沉澱,又被司必燕後來的選擇給弄沉默了。
司必謹是什麽人,司必勇、司必清、司必燕當真能在他眼皮子底下瞞天過海嗎?
他們當時選擇這麽做的時候或許也沒想著能瞞多久吧,應該是抱著僥幸的心態,瞞了再說,就和這件事一樣,先做了在說,即便事後被發現,東窗事發了,那也已經是木已成舟,司必謹也奈何不得他們如何了,同為司家人,指不定司必謹還得為他們遮掩一番。
而事實證明,司必謹一開始就知道了。當時司必燕來找他,他其實一再的給過她說真話的機會,奈何當時司必燕報複心切,或許聽懂了,但即便真聽懂了司必謹的暗示她也裝出了沒聽懂的樣子。
一意孤行即便要付出她無法承受的代價,這是司必燕當時給司必謹的感覺,原本司必謹看司必燕如此冥頑不靈是說不出的失望,但是在最後一步的時候,司必燕卻哭了,她哭著對司必謹喊疼。
那聲疼,是真心地。
不是撕心裂肺般的嘶喊,隻是低低的述說著自己的委屈。
那一刻司必謹堅硬的心霎時間就軟了下來。那畢竟是自己的妹妹呀,父母臨死前讓他照顧好兄弟姊妹,因為他司必謹是長子,是大哥,也是司家的繼承人!
這麽多年他曆經艱險,維持著司家的榮光,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但對自己的兄弟姊妹的確是疏忽了,他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那是信任他們,讓他們自由生長,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可是司必謹心裏也清楚,他不是真的民主,他隻是沒有多餘的精力來照顧他們罷了。
他是司家的掌權人,所有事都要權衡利弊,在知道妹妹出事的第一時間,他想的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給她找醫生,送她出國動手術,他為她請律師上訴,每一步他走的都正確無比,唯獨沒有投入感情,他冷血的就像一台機器保證在第一時間做出決定然後執行,他更不就沒有時間來投入自己的情感。
也因此,在司必燕對著他喊出“我真的好疼啊!”的時候,司必謹才驚覺,自己竟然沒有問過司必燕一句,“你沒事了吧,你還疼不疼?”
就是這一刹那的心軟,讓司必謹對司必燕產生了濃重的抱歉心理,他實在是對不起這個妹妹,身為大哥,竟然沒有真正關心過妹妹的生活、需要,沒有在妹妹遭受到欺負的第一時刻挺身而出,他這個大哥做的真的很失敗。
也就是在那一刻,司必謹的心態轉變了,他從原來的阻止司必燕他們做傻事、做錯事,轉變成了為他們的錯誤兜底。
“那些學生真的都……”司伯夷在聽到司必謹的講述後猶豫的問司必謹。
溫伯在一旁出聲安慰道,“少爺放心,那些人都活著,如果他們真的都死了,那這路真的是走到頭了,畢竟是30多條生命,但老爺也沒讓他們太好過就是了。”
司伯夷疑惑的看向司必謹,“父親做了什麽?”
“不過是將他們關了起來。”司必謹淡淡的說。
“關、關起來?”那時候司伯夷還年幼,聽司必謹這麽說,還是有些吃驚的。
司必謹說關到也恰當,事實上,他把他們囚禁在了一座孤島上,他們當時不是說不知道“hg”是水銀嘛,好,司必謹直接給他們請了化學老師,並放了話,一個個的隻有在化學上學有所成了,才能被放出島。
至於司必謹嘴裏的學有所成指的是獲得化學相關的“諾貝爾”獎項。這對一群半大不小的學生來說無異於判了終身監禁。
可是對外這些學生已經被宣告死於海難,沒有人會知道他們還活著被人囚禁在孤島上,也因此沒有人迴來營救他們。所以對這群學生來說未來的日子已經能一眼看到頭了,那就是無盡的學習、學習、學習,而且島上什麽都沒有,他們生活的就和原始人一樣,沒有網絡,也沒有電力,唯一的一所簡易帳篷學校,就是他們的一切。
而唯一的教化學的老師還不是科班出身,畢竟老師本來隻是音樂老師,她還得自己先學習化學教材上的知識然後在來教給學生,這樣的半吊子老師又哪有可能真的教出諾貝爾專家出來呢。
可是司必謹哪裏會和他們講道理,他隻宣布他的規則。
在嚐試了各種自救措施以及逃生可能後,所有人都絕望的發現,他們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他們再也無法迴到那個文明的現代化社會去了。
“所以你們把那個老師也關到島上去了?”司伯夷問道。
溫伯解答到,“海難發生後,老師晚上去酒吧的視頻就被爆了出來,所有社會的輿論與指責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再加上學生的屍體一直沒有打撈上來,時間又一天天過去,他們生還的可能性已經近乎於零了,學生的家長急需一個發泄的途徑,而老師成了最好的目標,畢竟司必燕還是未成年,人們即便懷疑也不能真對她如何,再加上她本身是和學生們一起登船,如果不是老師的求助很可能也會在這次事故中遇難,人們對她就產生了一絲同情。人啊就是這樣,不能怪什麽都不懂的孩子,但是滿腔的憤懣又無處發泄,那就對準了有行為能力的大人。”司伯夷聽溫伯說著似乎還真是這麽一迴事。
任何事情的發生,人們總喜歡找各種原因,其實有時候就是為了找到一個責怪他人的借口,因此來轉移自責的矛盾。都是別人不好,所以隻要怪別人就行了,自我的壓力小了,通過指責、傷害別人,也能讓自己恢複平靜。
“在遭受了巨大的指責和非議後老師沒能承受住壓力選擇了自殺。”溫伯說道,“但我們把她救了迴來治好她後把她一起投放到了孤島上,當然對外是宣布了她的死亡。”
司必謹的這個做法,司伯夷其實還是疑惑的,救老師的這個舉動是無疑是善的,可是囚禁的這個做法卻是惡的。這一善一惡,看似對立,可是又矛盾的出於同一個人的手筆,真是矛盾極了。同時,司伯夷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看待這整件事了。
“伯夷啊,這就是我要教你的,這世上哪兒有絕對的善於惡,一個人也不可能純粹的是好人或壞人,隻有偏善德行為和偏惡的行為。有時候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但是善因又不一定都能結善果,它有可能孕育出惡果,也有可能什麽果都結不出來。”司必謹拉過司伯夷的手緩緩說道,“你要學會的是自己獨立的思考,人有時候做事並不是單純的看是非對錯正義與否,那都是理想的狀態,可現實很多時候是渾濁的不明是非看不清對錯的,有時候你做一件事並不是因為這麽做對,而僅僅因為你需要做這件事,你自己想做自然是好,可自己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情況也很多,因為責任、因為環境、因為各種原因,那個時候你就要明白,做與不做你並不一定能自己決定,但後果卻隻有你來承擔,這不公平,但卻是我要培養你的擔當,身為司家繼承人的擔當。”
“從我決定那麽做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準備,承擔這件事的準備,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想好後果後再行動的,所以在我這兒沒有後悔,從今天開始,你也要這樣。”司必謹緩緩地對司伯夷說道。
知道這件事後司伯夷再也不覺得司必燕的聲音尖細難聽了,隱隱的對她還產生了一股難以言說的同情,可是這細微的感情還來不及發酵沉澱,又被司必燕後來的選擇給弄沉默了。
司必謹是什麽人,司必勇、司必清、司必燕當真能在他眼皮子底下瞞天過海嗎?
他們當時選擇這麽做的時候或許也沒想著能瞞多久吧,應該是抱著僥幸的心態,瞞了再說,就和這件事一樣,先做了在說,即便事後被發現,東窗事發了,那也已經是木已成舟,司必謹也奈何不得他們如何了,同為司家人,指不定司必謹還得為他們遮掩一番。
而事實證明,司必謹一開始就知道了。當時司必燕來找他,他其實一再的給過她說真話的機會,奈何當時司必燕報複心切,或許聽懂了,但即便真聽懂了司必謹的暗示她也裝出了沒聽懂的樣子。
一意孤行即便要付出她無法承受的代價,這是司必燕當時給司必謹的感覺,原本司必謹看司必燕如此冥頑不靈是說不出的失望,但是在最後一步的時候,司必燕卻哭了,她哭著對司必謹喊疼。
那聲疼,是真心地。
不是撕心裂肺般的嘶喊,隻是低低的述說著自己的委屈。
那一刻司必謹堅硬的心霎時間就軟了下來。那畢竟是自己的妹妹呀,父母臨死前讓他照顧好兄弟姊妹,因為他司必謹是長子,是大哥,也是司家的繼承人!
這麽多年他曆經艱險,維持著司家的榮光,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但對自己的兄弟姊妹的確是疏忽了,他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那是信任他們,讓他們自由生長,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可是司必謹心裏也清楚,他不是真的民主,他隻是沒有多餘的精力來照顧他們罷了。
他是司家的掌權人,所有事都要權衡利弊,在知道妹妹出事的第一時間,他想的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給她找醫生,送她出國動手術,他為她請律師上訴,每一步他走的都正確無比,唯獨沒有投入感情,他冷血的就像一台機器保證在第一時間做出決定然後執行,他更不就沒有時間來投入自己的情感。
也因此,在司必燕對著他喊出“我真的好疼啊!”的時候,司必謹才驚覺,自己竟然沒有問過司必燕一句,“你沒事了吧,你還疼不疼?”
就是這一刹那的心軟,讓司必謹對司必燕產生了濃重的抱歉心理,他實在是對不起這個妹妹,身為大哥,竟然沒有真正關心過妹妹的生活、需要,沒有在妹妹遭受到欺負的第一時刻挺身而出,他這個大哥做的真的很失敗。
也就是在那一刻,司必謹的心態轉變了,他從原來的阻止司必燕他們做傻事、做錯事,轉變成了為他們的錯誤兜底。
“那些學生真的都……”司伯夷在聽到司必謹的講述後猶豫的問司必謹。
溫伯在一旁出聲安慰道,“少爺放心,那些人都活著,如果他們真的都死了,那這路真的是走到頭了,畢竟是30多條生命,但老爺也沒讓他們太好過就是了。”
司伯夷疑惑的看向司必謹,“父親做了什麽?”
“不過是將他們關了起來。”司必謹淡淡的說。
“關、關起來?”那時候司伯夷還年幼,聽司必謹這麽說,還是有些吃驚的。
司必謹說關到也恰當,事實上,他把他們囚禁在了一座孤島上,他們當時不是說不知道“hg”是水銀嘛,好,司必謹直接給他們請了化學老師,並放了話,一個個的隻有在化學上學有所成了,才能被放出島。
至於司必謹嘴裏的學有所成指的是獲得化學相關的“諾貝爾”獎項。這對一群半大不小的學生來說無異於判了終身監禁。
可是對外這些學生已經被宣告死於海難,沒有人會知道他們還活著被人囚禁在孤島上,也因此沒有人迴來營救他們。所以對這群學生來說未來的日子已經能一眼看到頭了,那就是無盡的學習、學習、學習,而且島上什麽都沒有,他們生活的就和原始人一樣,沒有網絡,也沒有電力,唯一的一所簡易帳篷學校,就是他們的一切。
而唯一的教化學的老師還不是科班出身,畢竟老師本來隻是音樂老師,她還得自己先學習化學教材上的知識然後在來教給學生,這樣的半吊子老師又哪有可能真的教出諾貝爾專家出來呢。
可是司必謹哪裏會和他們講道理,他隻宣布他的規則。
在嚐試了各種自救措施以及逃生可能後,所有人都絕望的發現,他們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他們再也無法迴到那個文明的現代化社會去了。
“所以你們把那個老師也關到島上去了?”司伯夷問道。
溫伯解答到,“海難發生後,老師晚上去酒吧的視頻就被爆了出來,所有社會的輿論與指責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再加上學生的屍體一直沒有打撈上來,時間又一天天過去,他們生還的可能性已經近乎於零了,學生的家長急需一個發泄的途徑,而老師成了最好的目標,畢竟司必燕還是未成年,人們即便懷疑也不能真對她如何,再加上她本身是和學生們一起登船,如果不是老師的求助很可能也會在這次事故中遇難,人們對她就產生了一絲同情。人啊就是這樣,不能怪什麽都不懂的孩子,但是滿腔的憤懣又無處發泄,那就對準了有行為能力的大人。”司伯夷聽溫伯說著似乎還真是這麽一迴事。
任何事情的發生,人們總喜歡找各種原因,其實有時候就是為了找到一個責怪他人的借口,因此來轉移自責的矛盾。都是別人不好,所以隻要怪別人就行了,自我的壓力小了,通過指責、傷害別人,也能讓自己恢複平靜。
“在遭受了巨大的指責和非議後老師沒能承受住壓力選擇了自殺。”溫伯說道,“但我們把她救了迴來治好她後把她一起投放到了孤島上,當然對外是宣布了她的死亡。”
司必謹的這個做法,司伯夷其實還是疑惑的,救老師的這個舉動是無疑是善的,可是囚禁的這個做法卻是惡的。這一善一惡,看似對立,可是又矛盾的出於同一個人的手筆,真是矛盾極了。同時,司伯夷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看待這整件事了。
“伯夷啊,這就是我要教你的,這世上哪兒有絕對的善於惡,一個人也不可能純粹的是好人或壞人,隻有偏善德行為和偏惡的行為。有時候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但是善因又不一定都能結善果,它有可能孕育出惡果,也有可能什麽果都結不出來。”司必謹拉過司伯夷的手緩緩說道,“你要學會的是自己獨立的思考,人有時候做事並不是單純的看是非對錯正義與否,那都是理想的狀態,可現實很多時候是渾濁的不明是非看不清對錯的,有時候你做一件事並不是因為這麽做對,而僅僅因為你需要做這件事,你自己想做自然是好,可自己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情況也很多,因為責任、因為環境、因為各種原因,那個時候你就要明白,做與不做你並不一定能自己決定,但後果卻隻有你來承擔,這不公平,但卻是我要培養你的擔當,身為司家繼承人的擔當。”
“從我決定那麽做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準備,承擔這件事的準備,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想好後果後再行動的,所以在我這兒沒有後悔,從今天開始,你也要這樣。”司必謹緩緩地對司伯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