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陳友諒的船隊開始向北開進。
在張定邊的安排下,陳友諒率二百艘左右戰船居中,姚天祥率近二百艘戰船護衛在陳友諒的東側,而張定邊自己,則率近二百艘戰船護衛在陳友諒的西側。
張定邊在臨行前向士兵們說道:“遇敵之時,不可戀戰,一心保護元帥向北衝就可!”
因為兩軍相距並不太遠,所以陳友諒的船隊沒行多久,就碰上了朱元璋的前哨船隊。
前哨船隊是負責監視陳友諒的動靜的,由廖永忠統領,擁有大小戰船百餘艘。
看見陳友諒船隊開來,廖永忠一邊派人迴去報告一邊率隊徑直迎上陳友諒。
張定邊見廖永忠的船隊撲來,急忙發信號給姚天祥。
姚天祥率一百多艘戰船火速趕到。姚天祥從東,張定邊從西,陳友諒從中間,三路人馬一起殺向廖永忠。
廖永忠支撐不住,一個時辰不到,廖永忠的船隊被打散。
張定邊傳令各部:“不要追擊逃敵,保持原來隊形,繼續向北挺進!”
行不多遠,陳友諒的船隊遭遇朱元璋的主力船隊,雙方在都昌以北、廬山以南的湖麵上,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搏殺。
陳友諒兵分三路,朱元璋也兵分三路。
俞通海迎擊張定邊,康茂才迎擊姚天祥,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人迎戰陳友諒。
敗退迴來的廖永忠也加入到了朱元璋的戰團。
所以朱元璋一路兵馬的實力最為強大。
大戰開始後不久,中路戰場,朱元璋明顯占優,陳友諒壓力越來越大。
東路戰場,康茂才和姚天祥基本上呈現一種膠著狀態。
西路戰場,俞通海比較吃緊,張定邊略占上風。
張定邊見陳友諒情況不妙,就拚命地往中路靠,想與陳友諒會合一處,而俞通海則死死地咬住張定邊不放,張定邊的船隊衝到哪兒,俞通海的船隊就緊跟到哪兒纏住廝殺。
故而,在三路戰場中,就數西路戰場的戰鬥最為緊張激烈。
朱元璋當時是和劉基、李善長等人同乘一條戰船的。
聞聽西邊的俞通海有些吃緊,便想派廖永忠過去支援一下。
劉基勸阻道:“俞將軍在幾個時辰內不會有事,元帥還是集中精力先把陳友諒這邊的戰事解決掉!”
朱元璋聽從了劉基的建議。
是呀,不管俞通海那邊的戰事多麽吃緊、損失多麽嚴重,隻要把陳友諒徹底擊潰,這場戰鬥就算是取得了完全勝利。
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和廖永忠道:“狠狠地衝,狠狠地殺,要衝得陳友諒的船隊七零八落,要殺得陳友諒的手下聞風喪膽!”
徐達、常遇春和廖永忠其實早就在狠狠地衝狠狠地殺了。
然而衝了半天也殺了半天,陳友諒雖然斷無取勝的跡象,但陳友諒的船隊卻並沒有被衝得七零八落,而是緊緊地簇擁在陳友諒坐船的周圍,陳友諒的手下也沒有被殺得聞風喪膽,而是頑強地抵抗著徐達等人的進攻。
陳友諒的手下之所以有如此的戰鬥力,當然是張定邊的那個“重賞”在起作用,隻要保護著陳友諒衝破朱元璋的攔阻,他們人人都可以升大官發大財。
朱元璋急了,連徐達、常遇春都攻不到陳友諒坐船的近旁,看來要在天黑之前解決戰鬥是不大可能了。
這時,劉基、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一個建議。
劉基說道:“元帥,如果您坐船衝在最前頭,定能夠大大的振奮士氣,到時或許能夠縮短結束戰鬥的時間!”
朱元璋聞言點頭道:“好,就如此那本帥就身先士卒了!”
於是,朱元璋的坐船就衝在了船隊的最前頭。
朱元璋站在船頭的最中央,兩邊分別站著劉基和李善長。
朱元璋這一身先士卒的舉動的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帥如此,手下哪還敢惜命?戰至黃昏時分,陳友諒坐船四周的護船終於被打散。
眼看著,徐達、常遇春等人就要攻上陳友諒的坐船了。
就在這時,那張定邊擺脫了俞通海的糾纏,帶著幾十隻戰船迅速地趕到了陳友諒坐船的旁邊。
並且,張定邊還率著一批手下爬上了陳友諒的坐船。
徐達、常遇春等人隻好又同張定邊的援兵混戰在了一起。
如果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朱元璋想在天黑之前結束戰鬥,根本就不可能。
陳友諒本來是躲在船艙裏的,在張定邊率眾爬上他坐船的一刹那,不知從何處飛過來一支冷箭,不偏不倚地恰恰射中他的頭顱,而且那支箭的力道奇大,從他頭顱的左太陽穴穿進,又從他頭顱的右太陽穴穿出,陳友諒就這麽死了。
陳友諒沒了,即使能夠衝破朱元璋的攔阻、能夠平安地迴到武昌,也沒地方去領重賞了。
故而,陳友諒的部下聽說了陳友諒的死訊後,紛紛停戰投降,連東邊的姚天祥也向康茂才舉起了白旗。
盡管天黑,盡管場麵很是混亂,但朱元璋一方,也至少俘虜了陳友諒的五六萬官兵。
張定邊沒有投降。他趁著夜色逃走了。
不僅他自己逃走了,他還帶著陳友諒的小兒子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及部分大部分將領,還有一萬多名手下一起逃走了,並且幾經周折,安全地逃迴了武昌。
雖然張定邊逃了,但曆經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水戰,卻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此役過後,陳友諒的勢力基本上名存實亡。
朱元璋最為強勁的對手不複存在了,朱元璋朝著皇帝的寶座邁出了最為堅實的一步。
鄱陽湖水戰結束後,根據劉基、李善長等人的建議,朱元璋並沒有馬上就揮師直搗武昌,而是隻派了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進駐武昌城附近監視張定邊的動向。
臨迴應天前,朱元璋召見侄兒朱文正。
因朱文正在此次戰役中功勞顯赫,朱元璋便趁機委任他為江西等處行省左丞相兼洪都大都督,坐鎮洪都城,總製江西全境及湖北南部的軍政大權。
在張定邊的安排下,陳友諒率二百艘左右戰船居中,姚天祥率近二百艘戰船護衛在陳友諒的東側,而張定邊自己,則率近二百艘戰船護衛在陳友諒的西側。
張定邊在臨行前向士兵們說道:“遇敵之時,不可戀戰,一心保護元帥向北衝就可!”
因為兩軍相距並不太遠,所以陳友諒的船隊沒行多久,就碰上了朱元璋的前哨船隊。
前哨船隊是負責監視陳友諒的動靜的,由廖永忠統領,擁有大小戰船百餘艘。
看見陳友諒船隊開來,廖永忠一邊派人迴去報告一邊率隊徑直迎上陳友諒。
張定邊見廖永忠的船隊撲來,急忙發信號給姚天祥。
姚天祥率一百多艘戰船火速趕到。姚天祥從東,張定邊從西,陳友諒從中間,三路人馬一起殺向廖永忠。
廖永忠支撐不住,一個時辰不到,廖永忠的船隊被打散。
張定邊傳令各部:“不要追擊逃敵,保持原來隊形,繼續向北挺進!”
行不多遠,陳友諒的船隊遭遇朱元璋的主力船隊,雙方在都昌以北、廬山以南的湖麵上,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搏殺。
陳友諒兵分三路,朱元璋也兵分三路。
俞通海迎擊張定邊,康茂才迎擊姚天祥,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人迎戰陳友諒。
敗退迴來的廖永忠也加入到了朱元璋的戰團。
所以朱元璋一路兵馬的實力最為強大。
大戰開始後不久,中路戰場,朱元璋明顯占優,陳友諒壓力越來越大。
東路戰場,康茂才和姚天祥基本上呈現一種膠著狀態。
西路戰場,俞通海比較吃緊,張定邊略占上風。
張定邊見陳友諒情況不妙,就拚命地往中路靠,想與陳友諒會合一處,而俞通海則死死地咬住張定邊不放,張定邊的船隊衝到哪兒,俞通海的船隊就緊跟到哪兒纏住廝殺。
故而,在三路戰場中,就數西路戰場的戰鬥最為緊張激烈。
朱元璋當時是和劉基、李善長等人同乘一條戰船的。
聞聽西邊的俞通海有些吃緊,便想派廖永忠過去支援一下。
劉基勸阻道:“俞將軍在幾個時辰內不會有事,元帥還是集中精力先把陳友諒這邊的戰事解決掉!”
朱元璋聽從了劉基的建議。
是呀,不管俞通海那邊的戰事多麽吃緊、損失多麽嚴重,隻要把陳友諒徹底擊潰,這場戰鬥就算是取得了完全勝利。
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和廖永忠道:“狠狠地衝,狠狠地殺,要衝得陳友諒的船隊七零八落,要殺得陳友諒的手下聞風喪膽!”
徐達、常遇春和廖永忠其實早就在狠狠地衝狠狠地殺了。
然而衝了半天也殺了半天,陳友諒雖然斷無取勝的跡象,但陳友諒的船隊卻並沒有被衝得七零八落,而是緊緊地簇擁在陳友諒坐船的周圍,陳友諒的手下也沒有被殺得聞風喪膽,而是頑強地抵抗著徐達等人的進攻。
陳友諒的手下之所以有如此的戰鬥力,當然是張定邊的那個“重賞”在起作用,隻要保護著陳友諒衝破朱元璋的攔阻,他們人人都可以升大官發大財。
朱元璋急了,連徐達、常遇春都攻不到陳友諒坐船的近旁,看來要在天黑之前解決戰鬥是不大可能了。
這時,劉基、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一個建議。
劉基說道:“元帥,如果您坐船衝在最前頭,定能夠大大的振奮士氣,到時或許能夠縮短結束戰鬥的時間!”
朱元璋聞言點頭道:“好,就如此那本帥就身先士卒了!”
於是,朱元璋的坐船就衝在了船隊的最前頭。
朱元璋站在船頭的最中央,兩邊分別站著劉基和李善長。
朱元璋這一身先士卒的舉動的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帥如此,手下哪還敢惜命?戰至黃昏時分,陳友諒坐船四周的護船終於被打散。
眼看著,徐達、常遇春等人就要攻上陳友諒的坐船了。
就在這時,那張定邊擺脫了俞通海的糾纏,帶著幾十隻戰船迅速地趕到了陳友諒坐船的旁邊。
並且,張定邊還率著一批手下爬上了陳友諒的坐船。
徐達、常遇春等人隻好又同張定邊的援兵混戰在了一起。
如果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朱元璋想在天黑之前結束戰鬥,根本就不可能。
陳友諒本來是躲在船艙裏的,在張定邊率眾爬上他坐船的一刹那,不知從何處飛過來一支冷箭,不偏不倚地恰恰射中他的頭顱,而且那支箭的力道奇大,從他頭顱的左太陽穴穿進,又從他頭顱的右太陽穴穿出,陳友諒就這麽死了。
陳友諒沒了,即使能夠衝破朱元璋的攔阻、能夠平安地迴到武昌,也沒地方去領重賞了。
故而,陳友諒的部下聽說了陳友諒的死訊後,紛紛停戰投降,連東邊的姚天祥也向康茂才舉起了白旗。
盡管天黑,盡管場麵很是混亂,但朱元璋一方,也至少俘虜了陳友諒的五六萬官兵。
張定邊沒有投降。他趁著夜色逃走了。
不僅他自己逃走了,他還帶著陳友諒的小兒子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及部分大部分將領,還有一萬多名手下一起逃走了,並且幾經周折,安全地逃迴了武昌。
雖然張定邊逃了,但曆經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水戰,卻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此役過後,陳友諒的勢力基本上名存實亡。
朱元璋最為強勁的對手不複存在了,朱元璋朝著皇帝的寶座邁出了最為堅實的一步。
鄱陽湖水戰結束後,根據劉基、李善長等人的建議,朱元璋並沒有馬上就揮師直搗武昌,而是隻派了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進駐武昌城附近監視張定邊的動向。
臨迴應天前,朱元璋召見侄兒朱文正。
因朱文正在此次戰役中功勞顯赫,朱元璋便趁機委任他為江西等處行省左丞相兼洪都大都督,坐鎮洪都城,總製江西全境及湖北南部的軍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