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對律法倒背如流,都覺得皇帝這發落太輕了,相繼態度激烈的表態,末了,前者更是詢問蕭拓:「蕭閣老怎麽看?」
蕭拓嘴角一牽,問皇帝:「皇上心意已決?」
皇帝頷首,「說起來,此事朕也有疏忽,本該對那孩子的生平查證一番再冊封。就這樣吧。」
蕭拓唇角的笑意更深,轉向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笑了笑,「那就這樣吧。靖王與許太傅倒是不必急著離開,外麵宮禁森嚴,我帶迴的一些東西恐怕也到了,嚇到二位就不好了。」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看到他的笑,便猜出他應該還有後招,也就不再堅持,順勢下台,捧誇了皇帝幾句寬仁之類的話,各自迴到自己的位置。
皇帝看向靖王世子,又看向奶娘,「欺君犯上的事情,一個少年是斷然不敢做的,必是被人蒙蔽,才有了今時今日,倒是不需怪罪。隻是,朕聽來聽去,怎麽都不曾聽說他真實的出身?」
她從來就沒想過讓永和公主繼承大統,早在保下黎家子嗣那日起,便有了讓他成為儲君的一番籌謀。卻不想……這孩子雖然不是多出色,但恢復黎家子嗣的身份,日後多加提點就是了。
奶娘磕了個頭,語氣斬釘截鐵:「他是石安,雙親是昔年黎府的下人,其父是帳房的石管事,其母是一個繡娘。
「黎家罹難那日,他有些不舒坦,雙親卻要照常當差,便托我照看著,我瞧著他發熱得厲害,心急之下就抱著他去坐堂的大夫。
「迴家的路上,我聽說了黎家的驚變,心知我們這些做下人的也不會有活路,當下就躲到了一個平時不怎麽走動的故交家中。
「沒兩日,黎家上上下下全部遇害,一個活口都沒留。避過風頭之後,我也不敢打聽自己的親人有沒有倖存的,就喬裝改扮,跟故交借了盤纏,離開了京城。
「民婦所言句句屬實,請皇上明察。」
屬實?那是不可能的。真實情形是黎家與皇帝派了死士保護繈褓中的小少爺,她是奶娘,也就順帶著被保護了。出事那日,情形慘烈至極,保護他們的幾名死士隻剩下一個身負重傷的。
那死士帶著他們走密道離開府邸,到了一所宅院,拿上備好的金銀細軟,便又轉移到另一所民居。
如今的皇帝彼時是皇後,也處於困局之中,短時間內不可能與任何宮外的人通信。死士的傷好轉一些之後,斟酌後帶著他們離開京城,去了黎家在外地的一個不過名錄的小莊子。
後來,皇帝奪位,黎家昭雪,輾轉與他們通上了信。死士和奶娘都以為熬出了頭,能夠帶著小少爺迴京,卻是如何都沒想到,皇帝要隱瞞這孩子的身世,讓他們靜待消息。
許太傅辭官返鄉之後,皇帝給死士的密信就到了,讓他們去投靠許太傅。
到了許家之後,對這孩子的未來的打算,就不關他們兩個的事兒了,皇帝隻交代許太傅。
死士傷病太重,在許家撐了三二年就死了。從那之後,照顧著孩子的就隻有她了。
因著天高皇帝遠,皇帝和許太傅又神神秘秘的,奶娘根本不敢有什麽太樂觀的展望,一直盡心竭力做好分內事,是因為朝夕相伴下來,與那孩子至深的情分。
可是縱觀全程,誰在乎過她和死士的性命與付出?甚至於,誰把他們當人了?這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殺了她,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讓人齒冷的事麽?
她的一生都交代在了一個小白眼兒狼身上,眼下被這般對待,那就誰也別想好過。
她感激及時救下她的人,更感激他們給她出的這絕佳的主意。
皇帝聽完,目光一沉,冷冷地逼問:「果真如此?你沒有說錯麽?」
奶娘卻無一絲畏懼:「句句屬實。他隻是一個出身再尋常不過的孩子,皇上若是懷疑,可以查證一番。黎家府邸雖然已不在,可是見過石管事及其娘子的人不在少數,大家也都知道他們在那一年添了個孩子。」
皇帝沉默下去,其實是被噎住了。她當然知道那對夫妻的存在,石管事更是家裏死而後已的忠僕,當初甚至做好了用自家孩子換黎家孩子的準備——並沒想到先帝會那麽狠,下的旨意是滿門抄斬一個不留,連僕婦都不放過,使得整個府邸頃刻之間成了修羅場。
現在算什麽?她的百般籌謀全部落空,完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早知今日,就該在登基之後讓這孩子迴來認祖歸宗。
不,她的錯在於對蕭拓從頭至尾的隱瞞。她的雙親做最壞打算的同時隱瞞蕭拓,完全是出於好意,不想讓他跟著著急上火,至於她……不得不承認,她是有私心的,做不到對蕭拓坦誠相待。
如果蕭拓肯幫襯,這孩子就不會處於最尷尬的處境。
這時候,石安轉身,望著奶娘,眼含祈求:「奶娘……」
他想求她說出實情,讓他恢復真實的身份。卻不想,這一舉動帶來的是奶娘更深的痛恨。
從頭到尾對她一句歉意的言語也無,到了這時候,意識到她能主宰他命運了才開口。
這是個什麽東西!?
奶娘迴以憤恨的一眼,轉臉看著別處。
「蕭閣老,」皇帝艱難地開口,「朕覺著這孩子的身世有蹊蹺,你說可是?」
蕭拓失笑,「繈褓中撫養他長大的奶娘、教導他數年的許太傅都在,皇上何必問我?我聽著那名奶娘的話並無可疑之處。」頓了頓,笑意更濃,卻透著殘酷,「他就是石安,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孩子,被有心人哄得團團轉,做了一場富貴夢而已。」
</br>
蕭拓嘴角一牽,問皇帝:「皇上心意已決?」
皇帝頷首,「說起來,此事朕也有疏忽,本該對那孩子的生平查證一番再冊封。就這樣吧。」
蕭拓唇角的笑意更深,轉向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笑了笑,「那就這樣吧。靖王與許太傅倒是不必急著離開,外麵宮禁森嚴,我帶迴的一些東西恐怕也到了,嚇到二位就不好了。」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看到他的笑,便猜出他應該還有後招,也就不再堅持,順勢下台,捧誇了皇帝幾句寬仁之類的話,各自迴到自己的位置。
皇帝看向靖王世子,又看向奶娘,「欺君犯上的事情,一個少年是斷然不敢做的,必是被人蒙蔽,才有了今時今日,倒是不需怪罪。隻是,朕聽來聽去,怎麽都不曾聽說他真實的出身?」
她從來就沒想過讓永和公主繼承大統,早在保下黎家子嗣那日起,便有了讓他成為儲君的一番籌謀。卻不想……這孩子雖然不是多出色,但恢復黎家子嗣的身份,日後多加提點就是了。
奶娘磕了個頭,語氣斬釘截鐵:「他是石安,雙親是昔年黎府的下人,其父是帳房的石管事,其母是一個繡娘。
「黎家罹難那日,他有些不舒坦,雙親卻要照常當差,便托我照看著,我瞧著他發熱得厲害,心急之下就抱著他去坐堂的大夫。
「迴家的路上,我聽說了黎家的驚變,心知我們這些做下人的也不會有活路,當下就躲到了一個平時不怎麽走動的故交家中。
「沒兩日,黎家上上下下全部遇害,一個活口都沒留。避過風頭之後,我也不敢打聽自己的親人有沒有倖存的,就喬裝改扮,跟故交借了盤纏,離開了京城。
「民婦所言句句屬實,請皇上明察。」
屬實?那是不可能的。真實情形是黎家與皇帝派了死士保護繈褓中的小少爺,她是奶娘,也就順帶著被保護了。出事那日,情形慘烈至極,保護他們的幾名死士隻剩下一個身負重傷的。
那死士帶著他們走密道離開府邸,到了一所宅院,拿上備好的金銀細軟,便又轉移到另一所民居。
如今的皇帝彼時是皇後,也處於困局之中,短時間內不可能與任何宮外的人通信。死士的傷好轉一些之後,斟酌後帶著他們離開京城,去了黎家在外地的一個不過名錄的小莊子。
後來,皇帝奪位,黎家昭雪,輾轉與他們通上了信。死士和奶娘都以為熬出了頭,能夠帶著小少爺迴京,卻是如何都沒想到,皇帝要隱瞞這孩子的身世,讓他們靜待消息。
許太傅辭官返鄉之後,皇帝給死士的密信就到了,讓他們去投靠許太傅。
到了許家之後,對這孩子的未來的打算,就不關他們兩個的事兒了,皇帝隻交代許太傅。
死士傷病太重,在許家撐了三二年就死了。從那之後,照顧著孩子的就隻有她了。
因著天高皇帝遠,皇帝和許太傅又神神秘秘的,奶娘根本不敢有什麽太樂觀的展望,一直盡心竭力做好分內事,是因為朝夕相伴下來,與那孩子至深的情分。
可是縱觀全程,誰在乎過她和死士的性命與付出?甚至於,誰把他們當人了?這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殺了她,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讓人齒冷的事麽?
她的一生都交代在了一個小白眼兒狼身上,眼下被這般對待,那就誰也別想好過。
她感激及時救下她的人,更感激他們給她出的這絕佳的主意。
皇帝聽完,目光一沉,冷冷地逼問:「果真如此?你沒有說錯麽?」
奶娘卻無一絲畏懼:「句句屬實。他隻是一個出身再尋常不過的孩子,皇上若是懷疑,可以查證一番。黎家府邸雖然已不在,可是見過石管事及其娘子的人不在少數,大家也都知道他們在那一年添了個孩子。」
皇帝沉默下去,其實是被噎住了。她當然知道那對夫妻的存在,石管事更是家裏死而後已的忠僕,當初甚至做好了用自家孩子換黎家孩子的準備——並沒想到先帝會那麽狠,下的旨意是滿門抄斬一個不留,連僕婦都不放過,使得整個府邸頃刻之間成了修羅場。
現在算什麽?她的百般籌謀全部落空,完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早知今日,就該在登基之後讓這孩子迴來認祖歸宗。
不,她的錯在於對蕭拓從頭至尾的隱瞞。她的雙親做最壞打算的同時隱瞞蕭拓,完全是出於好意,不想讓他跟著著急上火,至於她……不得不承認,她是有私心的,做不到對蕭拓坦誠相待。
如果蕭拓肯幫襯,這孩子就不會處於最尷尬的處境。
這時候,石安轉身,望著奶娘,眼含祈求:「奶娘……」
他想求她說出實情,讓他恢復真實的身份。卻不想,這一舉動帶來的是奶娘更深的痛恨。
從頭到尾對她一句歉意的言語也無,到了這時候,意識到她能主宰他命運了才開口。
這是個什麽東西!?
奶娘迴以憤恨的一眼,轉臉看著別處。
「蕭閣老,」皇帝艱難地開口,「朕覺著這孩子的身世有蹊蹺,你說可是?」
蕭拓失笑,「繈褓中撫養他長大的奶娘、教導他數年的許太傅都在,皇上何必問我?我聽著那名奶娘的話並無可疑之處。」頓了頓,笑意更濃,卻透著殘酷,「他就是石安,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孩子,被有心人哄得團團轉,做了一場富貴夢而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