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廂房歇著。」攸寧說。
「不,奴婢就在外頭服侍著。」筱霜態度堅決。
攸寧看了她兩眼,起身下地,「你睡這兒。」自己去了裏間。
筱霜其實還想問她,這兩日有沒有按時服藥,卻實在沒那個膽兒。把夫人惹得不耐煩了,一準兒把她打發迴蕭府。
她尋來安息香,點燃後放到裏間的屏風前——不敢進去。
在躺椅上睡下,好一陣,她聆聽著裏間,什麽聲音都沒有,加之夜色已深,漸漸放鬆下來,閉門睡去。
攸寧倒是真睡了一覺,但是沒多久就恍然醒來。
起初很是茫然,忘了身在何處。
等到迴過神來,就撕心裂肺地難受起來。
輾轉反側一陣,實在躺不住了,她起身穿戴整齊,把長發利落地綰起。
繞過屏風時,留意到了小銅爐裏的薰香。
筱霜睡沉了。這兩日她又何嚐不是勞心又勞力,是以,這安息香對攸寧的作用沒多大,倒是能讓她能睡個好覺。
攸寧又去尋了一條薄被過來,放輕動作給她加蓋在身上。
.
已是子時。
靈堂全然安靜下來,室內隻有蕭拓,門外是值夜的小廝護衛。
茶幾上有一壺酒,是北地的一種烈酒,鍾離遠這兩年最常喝的。
蕭拓一麵自斟自飲,一麵望著棺槨出神。
要到這樣的時刻,他才能安安靜靜地放縱心緒,追思至交。
結緣的時候,兩人都是京城風頭最盛意氣風發又文武雙全的少年郎。
沒可能不投緣。
隻是文武不同路,各自拜的師座自來橋歸橋路歸路,他們又正被各路人盯著,過從甚密會被扣上一堆莫須有的罪名——先帝那個混帳東西,慣會聽信讒言,一不高興就會把他們打迴原形。是以,人前相見便隻是淡然相待。盡興暢談,需得費點兒心思安排。
鍾離遠其人,是心思最幹淨行事最磊落的人,閑來常對一些孤苦之人伸出援手,有恩於人的事不知道有多少,大抵亦是因此,他在聽說那些事情之後,不曾注意到攸寧——人過得好,情形不盡相同,人過得不好亦是如此,總會有比你更倒黴的。
況且,閑談時鍾離遠也從不說這些,他也便無法知曉攸寧在鍾離遠心裏的分量。
同在京城的時候,他們一個在明一個在暗,助皇帝奪位。
皇帝因此有了破格提攜他們的理由,給鍾離遠軍權,給他涉及諸多政務的機會。
鍾離遠蒙難時,是他又一次陷入長久的焦慮憤怒——之前一次是黎家覆滅,恩師師母慘死。
然而時機不對,他在朝堂的地位僅能說是站穩了腳跟,並非不可撼動,況且那時他終究還算是個文官,便有諸多文官覺得他為武官斡旋的行徑莫名其妙。一個個的,都認為狡兔死良弓藏是定律。
他要皇帝給他時間,給他徹查案情的權利,皇帝卻是不知何故,始終猶豫不決。
他被逼急了,說黎盈,我能殺昏君,就也能反了你。
皇帝目光哀涼,說那多好。
他去北鎮撫司見鍾離遠,說我就等你一句話了。那時真是不想好了,做好了不得善終的打算:造反兩次最終稱帝也就罷了,好歹是能自己掌天下大權,有個二三十年的時間,不愁將基業完全穩固下來,可他又無意於此,抱負從來不是這個——皇帝是用人的,權臣重臣是做實事的,他隻想做後者,不圖青史留名,隻為著不負一身所學。大不了,他把自己逐出蕭家,不連累家族也就罷了。
鍾離遠卻跟他說,你讓皇上看著辦,我估摸著是死不了,但也活不痛快,便也有了以圖來日的機會。
那時的他,那時的蕭蘭業,看著傷痕累累仍然笑得雲淡風輕的鍾離遠,對著他如三月暖陽般的笑容,眼睛有點發熱,再多的反對、氣悶,也強行消化了,說好,我暫且聽你的。
鍾離遠又叮囑他,我獲罪之後,必然數年不得領兵,而內外的憂患卻會更重,你此刻起就要做準備了,準備取代我在軍中的地位。蘭業,你不是為皇上為官,是為了將士百姓。
後來,他就眼睜睜地看著皇帝案子弄成了糊塗官司,鍾離遠連番降職,在時閣老等人強烈的堅持下,被派遣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地。可是這樣一來,便等於是朝廷默認了鍾離遠有罪。
朝堂之上最令人痛心的,不過就是這等的虎落平陽、明珠蒙塵。
兩地相隔,常有書信往來。他竭盡全力地幫鍾離遠打點好那邊上下人等,鍾離遠始終不遺餘力地勸服他免焦躁,少殺戮,多寬仁。
沒有這等的良師益友,他恐怕早已活成了世人眼中的佞臣,最起碼,挾天子令諸侯的事兒是幹得出來的。但那又有什麽用?就像鍾離遠說過的,一個佞臣拚力護助的人,便是同一條道兒上的。
又說我倒是不在乎,但你又何苦?你的家族手足何辜?我不認為自己的命不值錢,卻也沒金貴到連累一個門第的地步。你鐵了心犯渾的話,得先把我和你逐出各自所在的門第,和一眾忠臣良將撇清關係。
好吧,別的也算了,他把自己弄成耍單兒的,還能成什麽事?和那些烏合之眾狼狽為奸麽?還沒怎樣,自己就先氣死了。
鍾離遠最後的那段日子,兩人時不時說一陣子話。
鍾離遠說,你在沙場上見慣了生死,晨間還與你談笑風生的人,晚間便殉國了,這類都是常事,真不該有什麽看不開的。
</br>
「不,奴婢就在外頭服侍著。」筱霜態度堅決。
攸寧看了她兩眼,起身下地,「你睡這兒。」自己去了裏間。
筱霜其實還想問她,這兩日有沒有按時服藥,卻實在沒那個膽兒。把夫人惹得不耐煩了,一準兒把她打發迴蕭府。
她尋來安息香,點燃後放到裏間的屏風前——不敢進去。
在躺椅上睡下,好一陣,她聆聽著裏間,什麽聲音都沒有,加之夜色已深,漸漸放鬆下來,閉門睡去。
攸寧倒是真睡了一覺,但是沒多久就恍然醒來。
起初很是茫然,忘了身在何處。
等到迴過神來,就撕心裂肺地難受起來。
輾轉反側一陣,實在躺不住了,她起身穿戴整齊,把長發利落地綰起。
繞過屏風時,留意到了小銅爐裏的薰香。
筱霜睡沉了。這兩日她又何嚐不是勞心又勞力,是以,這安息香對攸寧的作用沒多大,倒是能讓她能睡個好覺。
攸寧又去尋了一條薄被過來,放輕動作給她加蓋在身上。
.
已是子時。
靈堂全然安靜下來,室內隻有蕭拓,門外是值夜的小廝護衛。
茶幾上有一壺酒,是北地的一種烈酒,鍾離遠這兩年最常喝的。
蕭拓一麵自斟自飲,一麵望著棺槨出神。
要到這樣的時刻,他才能安安靜靜地放縱心緒,追思至交。
結緣的時候,兩人都是京城風頭最盛意氣風發又文武雙全的少年郎。
沒可能不投緣。
隻是文武不同路,各自拜的師座自來橋歸橋路歸路,他們又正被各路人盯著,過從甚密會被扣上一堆莫須有的罪名——先帝那個混帳東西,慣會聽信讒言,一不高興就會把他們打迴原形。是以,人前相見便隻是淡然相待。盡興暢談,需得費點兒心思安排。
鍾離遠其人,是心思最幹淨行事最磊落的人,閑來常對一些孤苦之人伸出援手,有恩於人的事不知道有多少,大抵亦是因此,他在聽說那些事情之後,不曾注意到攸寧——人過得好,情形不盡相同,人過得不好亦是如此,總會有比你更倒黴的。
況且,閑談時鍾離遠也從不說這些,他也便無法知曉攸寧在鍾離遠心裏的分量。
同在京城的時候,他們一個在明一個在暗,助皇帝奪位。
皇帝因此有了破格提攜他們的理由,給鍾離遠軍權,給他涉及諸多政務的機會。
鍾離遠蒙難時,是他又一次陷入長久的焦慮憤怒——之前一次是黎家覆滅,恩師師母慘死。
然而時機不對,他在朝堂的地位僅能說是站穩了腳跟,並非不可撼動,況且那時他終究還算是個文官,便有諸多文官覺得他為武官斡旋的行徑莫名其妙。一個個的,都認為狡兔死良弓藏是定律。
他要皇帝給他時間,給他徹查案情的權利,皇帝卻是不知何故,始終猶豫不決。
他被逼急了,說黎盈,我能殺昏君,就也能反了你。
皇帝目光哀涼,說那多好。
他去北鎮撫司見鍾離遠,說我就等你一句話了。那時真是不想好了,做好了不得善終的打算:造反兩次最終稱帝也就罷了,好歹是能自己掌天下大權,有個二三十年的時間,不愁將基業完全穩固下來,可他又無意於此,抱負從來不是這個——皇帝是用人的,權臣重臣是做實事的,他隻想做後者,不圖青史留名,隻為著不負一身所學。大不了,他把自己逐出蕭家,不連累家族也就罷了。
鍾離遠卻跟他說,你讓皇上看著辦,我估摸著是死不了,但也活不痛快,便也有了以圖來日的機會。
那時的他,那時的蕭蘭業,看著傷痕累累仍然笑得雲淡風輕的鍾離遠,對著他如三月暖陽般的笑容,眼睛有點發熱,再多的反對、氣悶,也強行消化了,說好,我暫且聽你的。
鍾離遠又叮囑他,我獲罪之後,必然數年不得領兵,而內外的憂患卻會更重,你此刻起就要做準備了,準備取代我在軍中的地位。蘭業,你不是為皇上為官,是為了將士百姓。
後來,他就眼睜睜地看著皇帝案子弄成了糊塗官司,鍾離遠連番降職,在時閣老等人強烈的堅持下,被派遣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地。可是這樣一來,便等於是朝廷默認了鍾離遠有罪。
朝堂之上最令人痛心的,不過就是這等的虎落平陽、明珠蒙塵。
兩地相隔,常有書信往來。他竭盡全力地幫鍾離遠打點好那邊上下人等,鍾離遠始終不遺餘力地勸服他免焦躁,少殺戮,多寬仁。
沒有這等的良師益友,他恐怕早已活成了世人眼中的佞臣,最起碼,挾天子令諸侯的事兒是幹得出來的。但那又有什麽用?就像鍾離遠說過的,一個佞臣拚力護助的人,便是同一條道兒上的。
又說我倒是不在乎,但你又何苦?你的家族手足何辜?我不認為自己的命不值錢,卻也沒金貴到連累一個門第的地步。你鐵了心犯渾的話,得先把我和你逐出各自所在的門第,和一眾忠臣良將撇清關係。
好吧,別的也算了,他把自己弄成耍單兒的,還能成什麽事?和那些烏合之眾狼狽為奸麽?還沒怎樣,自己就先氣死了。
鍾離遠最後的那段日子,兩人時不時說一陣子話。
鍾離遠說,你在沙場上見慣了生死,晨間還與你談笑風生的人,晚間便殉國了,這類都是常事,真不該有什麽看不開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