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林軍將軍至此已經可以肯定了,陳圖生掌握了很多,如今就是在等待一個機會。
心裏也就越發的安定,他們是決心跟隨皇帝的人,要是鎮北王贏了,處境就有些尷尬了啊!
見劉忠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禦林軍將軍又湊近一些,手指點在他所看的地圖上。
篤定的說道:“公公請看,如今我們在這裏,而鎮北軍在此處,這裏是鹽城,據說是陳家軍的主力之所。”
禦林軍將軍侃侃而談,說的都是目前的兵力分布,劉忠抿著唇默默無語。
他完全不懂啊,但本就是個喜歡抓住權利不放的人,又加之想在皇帝麵前好好表現。
劉忠恨不得一天看了所有消息,還做不到像朱三一樣,分得出主次,從中攫取到真正有用的消息。
所以他的看,真的就隻是看看而已,禦林軍將軍現在所言的這些數據,剛好就是他知道的。
這也給了他一種誤導,覺著自己選擇的方向並沒有錯,原來行軍打仗就是要了解這些東西啊。
他明白了!
看起來也沒有那麽難嗎,劉忠緩緩露出微笑,他想到皇帝說的,陳圖生就是個命好,有野心,但沒本事的。
想來這些東西也是要看天賦的,劉忠對自己總是過渡迷惑,很膨脹的。
禦林軍首領的話還在繼續,抬手擦了把腦門上的汗,天知道介紹這麽多常識性的東西有多為難他。
但沒辦法,他擔心劉忠不懂,他想要成為心腹,進而能在皇帝麵前說幾句話,可就全看接下來的這些了。
他不能輸,禦林軍將軍狠狠吸了口氣,給自己打氣,見劉忠的眼神應該是聽懂了。
當即開口道:“您看此處,就是陳大將軍的布置之處,之前是衝著這邊,名為拱衛,實則是當作一隻眼睛,盯著鎮北軍的動向。”
禦林軍將軍不是隻帶著一張嘴來的,他準備的很充分,就連陳圖生這些將士,之前的圖謀,他都給看穿了。
此人的速度不快,說的又很是詳細,劉忠的眉頭也逐漸鬆開了,他覺得自己聽懂了啊。
簡單點理解,不就是陳圖生以前是為了穩妥,所以主要的是觀察,是防備和試探。
但是現在有了朝廷的明確意圖,加上他是了解皇帝心思的人,這一點很重要,但恰恰是不能說,不好說的。
所以不管是禦林軍將軍,還是劉忠,都隻是匆匆帶過,隻當成無意中的一句話。
真正要說的是,現在陳圖生的心態不同了,朝廷要對陳平下手了,楚國不穩,因為鎮北王公然要迎娶月靈公主的事。
必然要被楚國新帝記恨,這一時半刻的倒是未必發兵,可如果有了機會呢?
比如大魏自己打起來,鎮北軍再也沒有後續補給,整個禦北城都陷入孤立無援之地呢?
劉忠的唿吸都開始加重了,這就不需要迴答,楚兵肯定會出現啊,他們都打過多少次了。
楚國新帝得位不正,劉忠試著用魏無央的角度想了想,登時就是一個激靈。
要知道魏無央的情況還沒有那麽複雜,犧牲掉辰王,一力支持陛下登基的可是先帝。
可以說先帝糊塗,但無人能質疑皇帝的正統,這會兒劉忠還不清楚辰王的真正身世。
魏無央是知道的,但如何會告訴他。
劉忠考慮了下楚國新帝,這肯定是要做出件大事來,既穩固自己的皇位,也是讓滿朝文武知道。
他當皇帝可以比之前的那個太子好,哪怕這些都不行,至少也能把楚國大臣的注意力引開。
還有什麽能比的上攻打禦北城的,尤其是在張世顯大軍敗退之後。
什麽佯敗,什麽都是知道朝中出現變故,不得已而為之,敗了就是敗了,老百姓可不會看其他的。
所以隻要新帝敢打這一仗,還贏了,朝廷的聲音都會變化很大,畢竟張世顯是誰啊?
就連劉忠都是知道些許的,那就是楚國先帝留給太子的鐵杆,他敗了,就等同於太子輸了。
這是新帝和先太子之間的博弈。
劉忠點了點頭,把一個茶盞挪到旁邊,意思是讚同這個觀點,楚兵必然是大魏的助力。
這麽想的時候,劉忠半點都沒遲疑,當然是大魏的,陳平對皇帝不敬,這就是叛臣,不再是大魏的人了。
至於禦北城和北方的這些老百姓,劉忠冷嗤一聲,必須要狠狠的殺上一批,否則是治理不了的。
禦林軍將軍再次抬手擦汗,他覺得太累了,心裏甚至隱隱升騰起一個念頭。
他是真的選擇對了嗎?劉忠不過一個太監,不懂這些很正常,關鍵是陳圖生啊。
視線再次迴到地圖上,這迴就連禦林軍的將軍也看的格外仔細了。
事關他的前程和身家性命,他總得再想想吧,他分析的更仔細了,就連每一個細節都是反複琢磨。
連帶著劉忠都聽明白了,秦軍自然也是鎮北軍的心腹之患啊。
他知道皇帝給秦國皇帝去了密信,具體寫了什麽,他當然是沒有資格看的,但這還重要嗎?
當然不!
左不過就是要合作,跟楚兵的時候又不是沒有過,秦國最恨的是誰還用說嗎。
奪了他們的城池,殺了那麽多秦國的精銳,劉忠默了默,又拿起一個茶盞,但這一次久久沒能落下。
他在思考。
陳平也不是傻子,為什麽要這麽幹?當然是在攻打大魏之前,削弱秦國的實力,讓他們忌憚,畏懼。
不敢對鎮北軍出手,劉忠的眉頭又皺了起來,他覺得這也是有可能的。
他們又不知道秦國兵役的事,更不知道秦國皇帝的脾氣秉性,唯獨能確定的就是。
這幾次的大戰下來,鎮北王已經消滅了秦國百萬的精銳了,哪怕秦國不弱,但這個數字放在任何一個國家。
都是傷筋動骨的,要是秦國不敢了怎麽辦?至少在他離開之前,秦國皇帝是沒有密信傳迴的。
當然,也是因為時間不過,劉忠眯了眯眼睛,仔細揣度著,秦國皇帝公然表示,若是大魏不處置鎮北王,就會出兵。
心裏也就越發的安定,他們是決心跟隨皇帝的人,要是鎮北王贏了,處境就有些尷尬了啊!
見劉忠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禦林軍將軍又湊近一些,手指點在他所看的地圖上。
篤定的說道:“公公請看,如今我們在這裏,而鎮北軍在此處,這裏是鹽城,據說是陳家軍的主力之所。”
禦林軍將軍侃侃而談,說的都是目前的兵力分布,劉忠抿著唇默默無語。
他完全不懂啊,但本就是個喜歡抓住權利不放的人,又加之想在皇帝麵前好好表現。
劉忠恨不得一天看了所有消息,還做不到像朱三一樣,分得出主次,從中攫取到真正有用的消息。
所以他的看,真的就隻是看看而已,禦林軍將軍現在所言的這些數據,剛好就是他知道的。
這也給了他一種誤導,覺著自己選擇的方向並沒有錯,原來行軍打仗就是要了解這些東西啊。
他明白了!
看起來也沒有那麽難嗎,劉忠緩緩露出微笑,他想到皇帝說的,陳圖生就是個命好,有野心,但沒本事的。
想來這些東西也是要看天賦的,劉忠對自己總是過渡迷惑,很膨脹的。
禦林軍首領的話還在繼續,抬手擦了把腦門上的汗,天知道介紹這麽多常識性的東西有多為難他。
但沒辦法,他擔心劉忠不懂,他想要成為心腹,進而能在皇帝麵前說幾句話,可就全看接下來的這些了。
他不能輸,禦林軍將軍狠狠吸了口氣,給自己打氣,見劉忠的眼神應該是聽懂了。
當即開口道:“您看此處,就是陳大將軍的布置之處,之前是衝著這邊,名為拱衛,實則是當作一隻眼睛,盯著鎮北軍的動向。”
禦林軍將軍不是隻帶著一張嘴來的,他準備的很充分,就連陳圖生這些將士,之前的圖謀,他都給看穿了。
此人的速度不快,說的又很是詳細,劉忠的眉頭也逐漸鬆開了,他覺得自己聽懂了啊。
簡單點理解,不就是陳圖生以前是為了穩妥,所以主要的是觀察,是防備和試探。
但是現在有了朝廷的明確意圖,加上他是了解皇帝心思的人,這一點很重要,但恰恰是不能說,不好說的。
所以不管是禦林軍將軍,還是劉忠,都隻是匆匆帶過,隻當成無意中的一句話。
真正要說的是,現在陳圖生的心態不同了,朝廷要對陳平下手了,楚國不穩,因為鎮北王公然要迎娶月靈公主的事。
必然要被楚國新帝記恨,這一時半刻的倒是未必發兵,可如果有了機會呢?
比如大魏自己打起來,鎮北軍再也沒有後續補給,整個禦北城都陷入孤立無援之地呢?
劉忠的唿吸都開始加重了,這就不需要迴答,楚兵肯定會出現啊,他們都打過多少次了。
楚國新帝得位不正,劉忠試著用魏無央的角度想了想,登時就是一個激靈。
要知道魏無央的情況還沒有那麽複雜,犧牲掉辰王,一力支持陛下登基的可是先帝。
可以說先帝糊塗,但無人能質疑皇帝的正統,這會兒劉忠還不清楚辰王的真正身世。
魏無央是知道的,但如何會告訴他。
劉忠考慮了下楚國新帝,這肯定是要做出件大事來,既穩固自己的皇位,也是讓滿朝文武知道。
他當皇帝可以比之前的那個太子好,哪怕這些都不行,至少也能把楚國大臣的注意力引開。
還有什麽能比的上攻打禦北城的,尤其是在張世顯大軍敗退之後。
什麽佯敗,什麽都是知道朝中出現變故,不得已而為之,敗了就是敗了,老百姓可不會看其他的。
所以隻要新帝敢打這一仗,還贏了,朝廷的聲音都會變化很大,畢竟張世顯是誰啊?
就連劉忠都是知道些許的,那就是楚國先帝留給太子的鐵杆,他敗了,就等同於太子輸了。
這是新帝和先太子之間的博弈。
劉忠點了點頭,把一個茶盞挪到旁邊,意思是讚同這個觀點,楚兵必然是大魏的助力。
這麽想的時候,劉忠半點都沒遲疑,當然是大魏的,陳平對皇帝不敬,這就是叛臣,不再是大魏的人了。
至於禦北城和北方的這些老百姓,劉忠冷嗤一聲,必須要狠狠的殺上一批,否則是治理不了的。
禦林軍將軍再次抬手擦汗,他覺得太累了,心裏甚至隱隱升騰起一個念頭。
他是真的選擇對了嗎?劉忠不過一個太監,不懂這些很正常,關鍵是陳圖生啊。
視線再次迴到地圖上,這迴就連禦林軍的將軍也看的格外仔細了。
事關他的前程和身家性命,他總得再想想吧,他分析的更仔細了,就連每一個細節都是反複琢磨。
連帶著劉忠都聽明白了,秦軍自然也是鎮北軍的心腹之患啊。
他知道皇帝給秦國皇帝去了密信,具體寫了什麽,他當然是沒有資格看的,但這還重要嗎?
當然不!
左不過就是要合作,跟楚兵的時候又不是沒有過,秦國最恨的是誰還用說嗎。
奪了他們的城池,殺了那麽多秦國的精銳,劉忠默了默,又拿起一個茶盞,但這一次久久沒能落下。
他在思考。
陳平也不是傻子,為什麽要這麽幹?當然是在攻打大魏之前,削弱秦國的實力,讓他們忌憚,畏懼。
不敢對鎮北軍出手,劉忠的眉頭又皺了起來,他覺得這也是有可能的。
他們又不知道秦國兵役的事,更不知道秦國皇帝的脾氣秉性,唯獨能確定的就是。
這幾次的大戰下來,鎮北王已經消滅了秦國百萬的精銳了,哪怕秦國不弱,但這個數字放在任何一個國家。
都是傷筋動骨的,要是秦國不敢了怎麽辦?至少在他離開之前,秦國皇帝是沒有密信傳迴的。
當然,也是因為時間不過,劉忠眯了眯眼睛,仔細揣度著,秦國皇帝公然表示,若是大魏不處置鎮北王,就會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