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書院隻招收女子的事傳的滿城風雨的,有不少人在背後說著這書院簡直就是傷風敗俗,有違人倫。
不過不管外界是怎麽謠傳的,山居書院的學子依然每天認真刻苦地學習,她們才不在乎外麵人說什麽,她們隻知道自己在這裏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且這裏的日子是從前壓根就不敢想過的。
錢滿是沒想到自己這個小小書院還會引起這般大的波瀾,這事還得從一位小官吏家中的閨女林玉娘說起。
林玉娘是縣衙林教諭的次女,是林府裏祝姨娘的女兒。原先祝姨娘還算得寵,林玉娘在府裏過了段安生日子,祝姨娘難產一屍兩命,她去後,林玉娘在府裏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
林夫人早就看她母子兩不順眼,現在祝姨娘一去,林玉娘落在了她手裏,那還不是一切都得乖乖聽她的安排。
林教諭在縣衙裏專職教育,選舉生員等事,性子最為古板,後院的事一概撒手不管,即便是好幾次碰上林夫人身邊的婆子教訓林玉娘,他也權當是主母教養女兒。
林玉娘每晚都偷偷哭著想隨了她娘去了算了,這樣的生活還不知道要過多久。她的丫鬟喜兒每每見著也是心疼不已,可她一個丫鬟卻也是什麽都做不了。
林玉娘眼見著快要及笄了,林夫人就等著她及笄後隨意折一戶人家嫁了,她當然不會那麽明顯的把林玉娘嫁給瞎了眼的瞎子或是瘸了腿的瘸子,她看中的是城東的一家富商。
富商羅家做的是成衣買賣,在街上開了好幾家成衣鋪子,家中也算是萬貫家財了,林玉娘嫁過去再怎麽說也是過去做當家太太。
林夫人當然不會這麽好心,她早打聽過了,羅家的小兒子羅瑜是個好男色的,院子裏養了一群體態壯碩的小廝,這事羅家瞞的嚴實,還是她費勁才打聽到的。
待把林玉娘嫁進羅家,羅家有錢,對自己夫君的仕途也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且羅家現任當家的乃是羅瑜的親爹,他親爹為著小兒的婚事也愁的緊。
林玉娘當即找了媒人暗示一番,第二日羅家的人帶著媒婆子就找上門來了。至於如何談的,玉娘一概不知,隻知道林夫人把她叫來,就高興地跟她說給她找了門好親事。
玉娘在府裏生活多年,對林夫人性子不說完全了解,但這般和顏悅色著實少見,她完全不信林夫人嘴裏說的給她找了戶好人家。
可自那日開始她被關在府裏不能外出,林夫人美其名曰讓她好好待嫁,可她心裏卻是少有的不安。
直到那日,她趁著看守她的婆子打瞌睡的功夫溜出了院子,經過一處牆角時聽見了林夫人和一位打扮的像媒婆子的婦人。
媒婆子是來討要錢財的,一開始林夫人是答應過她事成之後就給她多少好處,現在林夫人卻翻臉不認人了。
“林夫人,你可一開始說好的,事成之後老婆子我的好處少不了,現在你又開始不認賬了?你信不信老婆子明日就把羅家那小兒子其實是個被男人玩的事都說出去,咱倆都玩完!”
玉娘聽完大驚,她知道林夫人絕不會那般好心,可怎麽也想不到她心思這麽歹毒,竟想將她嫁給那種人,活活守一輩子活寡!
林夫人後麵又說了什麽安撫媒婆子,玉娘也沒再聽下去了,她轉身就走,心裏想著今晚她就得從府裏逃出去才好。
玉娘此刻迸發出天大的勇氣來,她要逃離這個讓人窒息的地方,她也要逃出林夫人對自己的逼迫。
迴到院裏,趁著婆子還沒醒,她將事情原原本本告知了喜兒,喜兒淚眼朦朧地看著自家小姐,隻覺得前途一片灰暗,這該如何是好。
卻見玉娘不但沒有半點認命的樣子,反而興衝衝地和她說今晚就帶著她離開這裏。玉娘將臥房裏值錢的東西都收拾好,幸而她爹林教諭官做的還不算大,府裏下人攏共也才七八個,因而晚間院裏看守的也就才兩個小廝。
這段時日玉娘的乖巧令林夫人等人早已放鬆了戒備,且她們也萬萬想不到玉娘小女子會有這般大膽的想法。
玉娘成功帶著喜兒翻牆逃了出去,她們先去客棧將就了一晚,等第二日天蒙蒙亮,就租了輛馬車往安西鎮去。
安西鎮的女學書院她早聽她爹提起過,不過在她爹眼裏,那是顛倒乾坤,有誤人倫的地方,女子隻能待在後院裏相夫教子,哪能光明正大地去書院上學。
玉娘卻並不覺得如此,她向往極了這個書院。書院自然是收下了玉娘和喜兒,喜兒也很高興,她在這沒有人欺負,還有許多年紀比她大的姊姊待她可好了。
至於林府是如何發現玉娘逃跑了,又是怎麽知道她去了山居書院的也不得而知,隻知道林教諭發了好大一通火氣,且派人送了封斷絕關係的書信給玉娘。
玉娘坦然地接受了,不過林教諭卻遠遠不止做這些,他又公開寫了一些文章來批判山居書院,還慫恿縣裏的,省會的一些文人開文會集體辱罵山居書院。
這事錢滿知道後,她氣不打一處來,這些本就因著性別受益之人如今連認字讀書的權利都想剝奪她們的,哪有這樣的好事?
玉娘則是更氣,她爹這般無恥不過就是惱羞成怒罷了。她本就從小到大背著她爹讀過不少書,文采學識並不比那些道貌岸然之人差在哪裏,她爹能寫文章罵她們,她自然也能寫文章罵迴去。
不僅如此,她還寫了好些故事,內容自然是林夫人逼嫁,這些故事被錢滿拿去找說書先生讓他在茶樓人多的時候說。
林家和羅家那些事鬧得沸沸揚揚,林夫人再不敢露麵,羅家當晚就把自己小兒子羅瑜送去了鄉下老家。
玉娘又寫了一篇名為《論女學》的文章,在安西城掀起了波瀾,文章字字珠璣,每句話都是打在林教諭等人的臉上,更難得的是這篇文章居然傳出了安西城,這下子玉娘以及山居書院的名頭響徹了大江南北。
不過不管外界是怎麽謠傳的,山居書院的學子依然每天認真刻苦地學習,她們才不在乎外麵人說什麽,她們隻知道自己在這裏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且這裏的日子是從前壓根就不敢想過的。
錢滿是沒想到自己這個小小書院還會引起這般大的波瀾,這事還得從一位小官吏家中的閨女林玉娘說起。
林玉娘是縣衙林教諭的次女,是林府裏祝姨娘的女兒。原先祝姨娘還算得寵,林玉娘在府裏過了段安生日子,祝姨娘難產一屍兩命,她去後,林玉娘在府裏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
林夫人早就看她母子兩不順眼,現在祝姨娘一去,林玉娘落在了她手裏,那還不是一切都得乖乖聽她的安排。
林教諭在縣衙裏專職教育,選舉生員等事,性子最為古板,後院的事一概撒手不管,即便是好幾次碰上林夫人身邊的婆子教訓林玉娘,他也權當是主母教養女兒。
林玉娘每晚都偷偷哭著想隨了她娘去了算了,這樣的生活還不知道要過多久。她的丫鬟喜兒每每見著也是心疼不已,可她一個丫鬟卻也是什麽都做不了。
林玉娘眼見著快要及笄了,林夫人就等著她及笄後隨意折一戶人家嫁了,她當然不會那麽明顯的把林玉娘嫁給瞎了眼的瞎子或是瘸了腿的瘸子,她看中的是城東的一家富商。
富商羅家做的是成衣買賣,在街上開了好幾家成衣鋪子,家中也算是萬貫家財了,林玉娘嫁過去再怎麽說也是過去做當家太太。
林夫人當然不會這麽好心,她早打聽過了,羅家的小兒子羅瑜是個好男色的,院子裏養了一群體態壯碩的小廝,這事羅家瞞的嚴實,還是她費勁才打聽到的。
待把林玉娘嫁進羅家,羅家有錢,對自己夫君的仕途也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且羅家現任當家的乃是羅瑜的親爹,他親爹為著小兒的婚事也愁的緊。
林玉娘當即找了媒人暗示一番,第二日羅家的人帶著媒婆子就找上門來了。至於如何談的,玉娘一概不知,隻知道林夫人把她叫來,就高興地跟她說給她找了門好親事。
玉娘在府裏生活多年,對林夫人性子不說完全了解,但這般和顏悅色著實少見,她完全不信林夫人嘴裏說的給她找了戶好人家。
可自那日開始她被關在府裏不能外出,林夫人美其名曰讓她好好待嫁,可她心裏卻是少有的不安。
直到那日,她趁著看守她的婆子打瞌睡的功夫溜出了院子,經過一處牆角時聽見了林夫人和一位打扮的像媒婆子的婦人。
媒婆子是來討要錢財的,一開始林夫人是答應過她事成之後就給她多少好處,現在林夫人卻翻臉不認人了。
“林夫人,你可一開始說好的,事成之後老婆子我的好處少不了,現在你又開始不認賬了?你信不信老婆子明日就把羅家那小兒子其實是個被男人玩的事都說出去,咱倆都玩完!”
玉娘聽完大驚,她知道林夫人絕不會那般好心,可怎麽也想不到她心思這麽歹毒,竟想將她嫁給那種人,活活守一輩子活寡!
林夫人後麵又說了什麽安撫媒婆子,玉娘也沒再聽下去了,她轉身就走,心裏想著今晚她就得從府裏逃出去才好。
玉娘此刻迸發出天大的勇氣來,她要逃離這個讓人窒息的地方,她也要逃出林夫人對自己的逼迫。
迴到院裏,趁著婆子還沒醒,她將事情原原本本告知了喜兒,喜兒淚眼朦朧地看著自家小姐,隻覺得前途一片灰暗,這該如何是好。
卻見玉娘不但沒有半點認命的樣子,反而興衝衝地和她說今晚就帶著她離開這裏。玉娘將臥房裏值錢的東西都收拾好,幸而她爹林教諭官做的還不算大,府裏下人攏共也才七八個,因而晚間院裏看守的也就才兩個小廝。
這段時日玉娘的乖巧令林夫人等人早已放鬆了戒備,且她們也萬萬想不到玉娘小女子會有這般大膽的想法。
玉娘成功帶著喜兒翻牆逃了出去,她們先去客棧將就了一晚,等第二日天蒙蒙亮,就租了輛馬車往安西鎮去。
安西鎮的女學書院她早聽她爹提起過,不過在她爹眼裏,那是顛倒乾坤,有誤人倫的地方,女子隻能待在後院裏相夫教子,哪能光明正大地去書院上學。
玉娘卻並不覺得如此,她向往極了這個書院。書院自然是收下了玉娘和喜兒,喜兒也很高興,她在這沒有人欺負,還有許多年紀比她大的姊姊待她可好了。
至於林府是如何發現玉娘逃跑了,又是怎麽知道她去了山居書院的也不得而知,隻知道林教諭發了好大一通火氣,且派人送了封斷絕關係的書信給玉娘。
玉娘坦然地接受了,不過林教諭卻遠遠不止做這些,他又公開寫了一些文章來批判山居書院,還慫恿縣裏的,省會的一些文人開文會集體辱罵山居書院。
這事錢滿知道後,她氣不打一處來,這些本就因著性別受益之人如今連認字讀書的權利都想剝奪她們的,哪有這樣的好事?
玉娘則是更氣,她爹這般無恥不過就是惱羞成怒罷了。她本就從小到大背著她爹讀過不少書,文采學識並不比那些道貌岸然之人差在哪裏,她爹能寫文章罵她們,她自然也能寫文章罵迴去。
不僅如此,她還寫了好些故事,內容自然是林夫人逼嫁,這些故事被錢滿拿去找說書先生讓他在茶樓人多的時候說。
林家和羅家那些事鬧得沸沸揚揚,林夫人再不敢露麵,羅家當晚就把自己小兒子羅瑜送去了鄉下老家。
玉娘又寫了一篇名為《論女學》的文章,在安西城掀起了波瀾,文章字字珠璣,每句話都是打在林教諭等人的臉上,更難得的是這篇文章居然傳出了安西城,這下子玉娘以及山居書院的名頭響徹了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