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昶畢竟是王昶,片刻之後,他就明白了曹芳的意思。
王允的得失是次要的,他的表態才是重點。
天子的心腹大患是誰?
不是吳,不是蜀,也不是鮮卑、匈奴,而是以汝潁世家為代表的關東士族。
關東士族以學問傳家,壟斷了仕途,不僅擋了其他人的路,也對朝廷形成了威脅。
後漢覆亡的殷鑒在前,天子豈能不防?
雖然那些人幫曹氏完成了代漢,但他們與曹氏並非一條心。如果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得手,他們將來一樣會為司馬氏取代曹魏出謀劃策。
削弱他們的力量,是武皇帝成功的關鍵,也是明皇帝即位伊始就想做的事,隻不過明皇帝壽短,沒能完成。
如今天子親政,處處以武皇帝、明皇帝為宗,打壓山東士族是必然的事。
但對付這些人不能簡單的殺人。
改造儒門,才是釜底抽薪的殺招。
隻有如此,才能將鍾會要分家,何晏寫文章為之辯駁的事聯係在一起。
王昶幾乎在瞬間做出了決定。
作為一個太原人,他沒有理由不支持天子的這個決定。關東人打壓關西人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更何況,作為一個剛剛因為效忠不及時被收拾過的大臣,他如果再猶猶豫豫,以後還能有好日子過?
他語氣淡淡的說道:“陛下所言甚是,君子不黨,唯道是從。處士橫議,黨同伐異的風氣是該整頓整頓了。”
曹芳打量著王昶,嘴角挑起一抹滿意的淺笑。
老頭不愧是變色龍,比王淩識相多了。
兩人的話題隨即轉向了儒學。
曹芳提出一個觀點。
所謂儒家五經,都是孔子整理的古籍,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借鑒,但凡事都要從經籍中尋找依據,無異於刻舟求劍。
所以,五經要研究,但不能再作為治國理念。
研究經學,也不能再成為入仕的必要條件。
那隻是過去的學問而已,治國要麵向現實,麵向將來。
曆史可以借鑒,卻不能成為桎梏。
“朕還年輕,學問也淺,恐難服眾。太尉是老臣,又精通儒道之學,還望能代朕發聲,使朝野諸君知朕心意。”曹芳想了想,又道:“太尉文章好,又與祁縣王氏相熟,不如先為王允寫一篇傳記吧。”
王昶無路可退,隻能點頭答應。
——
讓王昶發聲,是利用王昶的官職和太原人的身份。
真想從學術上否定儒家五經的獨尊地位,還要從學術上著手,以魔法打敗魔法。
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何晏的肩上。
為鍾會寫辯護文章隻是一個測試,或者說是一個誘惑。
直接讓何晏寫文章反對五經,估計何晏會直接拒絕,根本不敢接。
寫篇文章,為鍾會辯護,就沒那麽嚴重了。
過了幾天,何晏將文章交到了曹芳麵前。
考慮到自己那點可憐的儒學底蘊,曹芳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而是先反複讀了幾遍,查證了相關典故,了解了可能的意義之後,才將文章發給身邊的幾個人看,征求他們的意見。
最先看到文章是的張華、虞鬆。
這兩個人的學問都是不錯的,而且擅長寫文章。何晏如何有什麽微言大義,瞞不過他們的眼睛。
看完文章後,兩人的反應出奇的一致。
都不敢輕易表態。
何晏的文章其實很簡單,隻論述了一個問題。
夫子作為儒門的開門宗師,又是周禮的堅定擁護者,但細究起來,他本人卻沒能踐行他那一道倫理。
比如兄友弟恭。
夫子是有兄長的。
即使不論何晏在文章中大談特談的陽貨這個疑似兄長,夫子也有一個沒人能夠否認的兄長:孟皮。
夫子是私生子,原本一直寄養在母族孟氏。在歸宗之前,他姓孟,孟皮是他名正言順的兄長。夫子字仲尼,行二,排在他前麵的就是孟皮。
但記載夫子與他門人言行的《論語》中,沒有見到夫子與孟皮的交往。
如果說是因為兄不友,所以弟不恭,那應該有孟皮不友的證據。
《論語》裏沒有。
何晏舉這個例子,是想論證兄友弟恭並非天然存在,就連夫子與兄長之間也不是那麽親近,主次關係也非不可改變——夫子曾做主,將孟皮的女兒嫁給了南宮括。
這說明他們之間有來往,並非老死不相往來,隻不過家裏的事不是孟皮這個兄長做主,而是夫子這個弟弟。
何晏的目的是為鍾會辯護,說明鍾會要求分家,甚至要求繼承鍾繇的門戶並非絕對不可以。可若是由此延伸一些,就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是汙蔑聖人的感覺。
如果真的隻是汙蔑,那倒也罷了。
天下士林會將何晏罵得狗血淋頭,從此除名。
可問題是,何晏的論證很嚴實,至少事實是無法否認的,想從正麵駁倒何晏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一旦這篇文章發布,勢必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可能引起儒門內部的大爭論,大分裂。
考慮到天子一直在醞釀的事,他們知道這才是天子要的結果。
就算士林想漠視何晏,實現無言的抗爭,天子也會進一步刺激他們。
“陛下,天下未定,似乎不宜操之過急。”張華找了個機會,私下進言。“等平定了吳蜀,武功既立,再興文事,未嚐不可。”
曹芳含笑看著張華。
隨駕一年多,張華的進步極快,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政治眼光。
他看出了這篇文章背後的文章,甚至預感到了可能引發的震蕩,並為此擔憂。
“這不是朝廷的態度。這是何晏為鍾會辯護,隻不過事先讓朕過目而已。隻要不涉及朝廷,朝廷哪有禁止的理由?”
張華苦笑。
他知道曹芳在裝傻。
朝廷當然沒有禁止的理由,這根本就是朝廷在推波助瀾嘛。
“陛下所言甚是,是臣失言了。隻是何晏乃禁軍教習,又曾在宮中講書,算是陛下的半個老師。他的文章,誰會認為與朝廷無關呢?”
曹芳哈哈一笑。“既然如此,那就由行在的大臣們先議一議,看看他們的態度。”
既然張華隻是擔心引起士林紛爭,隻字不提其他,那他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
他怕讀書人互相吵架嗎?
求之不得啊。
理不辯不明,吵得越兇,越有機會發現問題,接近真理。
王允的得失是次要的,他的表態才是重點。
天子的心腹大患是誰?
不是吳,不是蜀,也不是鮮卑、匈奴,而是以汝潁世家為代表的關東士族。
關東士族以學問傳家,壟斷了仕途,不僅擋了其他人的路,也對朝廷形成了威脅。
後漢覆亡的殷鑒在前,天子豈能不防?
雖然那些人幫曹氏完成了代漢,但他們與曹氏並非一條心。如果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得手,他們將來一樣會為司馬氏取代曹魏出謀劃策。
削弱他們的力量,是武皇帝成功的關鍵,也是明皇帝即位伊始就想做的事,隻不過明皇帝壽短,沒能完成。
如今天子親政,處處以武皇帝、明皇帝為宗,打壓山東士族是必然的事。
但對付這些人不能簡單的殺人。
改造儒門,才是釜底抽薪的殺招。
隻有如此,才能將鍾會要分家,何晏寫文章為之辯駁的事聯係在一起。
王昶幾乎在瞬間做出了決定。
作為一個太原人,他沒有理由不支持天子的這個決定。關東人打壓關西人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更何況,作為一個剛剛因為效忠不及時被收拾過的大臣,他如果再猶猶豫豫,以後還能有好日子過?
他語氣淡淡的說道:“陛下所言甚是,君子不黨,唯道是從。處士橫議,黨同伐異的風氣是該整頓整頓了。”
曹芳打量著王昶,嘴角挑起一抹滿意的淺笑。
老頭不愧是變色龍,比王淩識相多了。
兩人的話題隨即轉向了儒學。
曹芳提出一個觀點。
所謂儒家五經,都是孔子整理的古籍,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借鑒,但凡事都要從經籍中尋找依據,無異於刻舟求劍。
所以,五經要研究,但不能再作為治國理念。
研究經學,也不能再成為入仕的必要條件。
那隻是過去的學問而已,治國要麵向現實,麵向將來。
曆史可以借鑒,卻不能成為桎梏。
“朕還年輕,學問也淺,恐難服眾。太尉是老臣,又精通儒道之學,還望能代朕發聲,使朝野諸君知朕心意。”曹芳想了想,又道:“太尉文章好,又與祁縣王氏相熟,不如先為王允寫一篇傳記吧。”
王昶無路可退,隻能點頭答應。
——
讓王昶發聲,是利用王昶的官職和太原人的身份。
真想從學術上否定儒家五經的獨尊地位,還要從學術上著手,以魔法打敗魔法。
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何晏的肩上。
為鍾會寫辯護文章隻是一個測試,或者說是一個誘惑。
直接讓何晏寫文章反對五經,估計何晏會直接拒絕,根本不敢接。
寫篇文章,為鍾會辯護,就沒那麽嚴重了。
過了幾天,何晏將文章交到了曹芳麵前。
考慮到自己那點可憐的儒學底蘊,曹芳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而是先反複讀了幾遍,查證了相關典故,了解了可能的意義之後,才將文章發給身邊的幾個人看,征求他們的意見。
最先看到文章是的張華、虞鬆。
這兩個人的學問都是不錯的,而且擅長寫文章。何晏如何有什麽微言大義,瞞不過他們的眼睛。
看完文章後,兩人的反應出奇的一致。
都不敢輕易表態。
何晏的文章其實很簡單,隻論述了一個問題。
夫子作為儒門的開門宗師,又是周禮的堅定擁護者,但細究起來,他本人卻沒能踐行他那一道倫理。
比如兄友弟恭。
夫子是有兄長的。
即使不論何晏在文章中大談特談的陽貨這個疑似兄長,夫子也有一個沒人能夠否認的兄長:孟皮。
夫子是私生子,原本一直寄養在母族孟氏。在歸宗之前,他姓孟,孟皮是他名正言順的兄長。夫子字仲尼,行二,排在他前麵的就是孟皮。
但記載夫子與他門人言行的《論語》中,沒有見到夫子與孟皮的交往。
如果說是因為兄不友,所以弟不恭,那應該有孟皮不友的證據。
《論語》裏沒有。
何晏舉這個例子,是想論證兄友弟恭並非天然存在,就連夫子與兄長之間也不是那麽親近,主次關係也非不可改變——夫子曾做主,將孟皮的女兒嫁給了南宮括。
這說明他們之間有來往,並非老死不相往來,隻不過家裏的事不是孟皮這個兄長做主,而是夫子這個弟弟。
何晏的目的是為鍾會辯護,說明鍾會要求分家,甚至要求繼承鍾繇的門戶並非絕對不可以。可若是由此延伸一些,就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是汙蔑聖人的感覺。
如果真的隻是汙蔑,那倒也罷了。
天下士林會將何晏罵得狗血淋頭,從此除名。
可問題是,何晏的論證很嚴實,至少事實是無法否認的,想從正麵駁倒何晏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一旦這篇文章發布,勢必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可能引起儒門內部的大爭論,大分裂。
考慮到天子一直在醞釀的事,他們知道這才是天子要的結果。
就算士林想漠視何晏,實現無言的抗爭,天子也會進一步刺激他們。
“陛下,天下未定,似乎不宜操之過急。”張華找了個機會,私下進言。“等平定了吳蜀,武功既立,再興文事,未嚐不可。”
曹芳含笑看著張華。
隨駕一年多,張華的進步極快,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政治眼光。
他看出了這篇文章背後的文章,甚至預感到了可能引發的震蕩,並為此擔憂。
“這不是朝廷的態度。這是何晏為鍾會辯護,隻不過事先讓朕過目而已。隻要不涉及朝廷,朝廷哪有禁止的理由?”
張華苦笑。
他知道曹芳在裝傻。
朝廷當然沒有禁止的理由,這根本就是朝廷在推波助瀾嘛。
“陛下所言甚是,是臣失言了。隻是何晏乃禁軍教習,又曾在宮中講書,算是陛下的半個老師。他的文章,誰會認為與朝廷無關呢?”
曹芳哈哈一笑。“既然如此,那就由行在的大臣們先議一議,看看他們的態度。”
既然張華隻是擔心引起士林紛爭,隻字不提其他,那他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
他怕讀書人互相吵架嗎?
求之不得啊。
理不辯不明,吵得越兇,越有機會發現問題,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