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琰不僅被曹芳侃暈了,還被鄙視了一迴,像是拔了毛的鳳凰,自信心也像玻璃一般,碎了一地。
一連幾天,她連走路都低著頭,神態恭謹,看不出半點才女應有的傲氣。
甄瑜嘖嘖稱奇。
她知道曹芳有學問,但是她不知道曹芳的學問究竟有多好。當初曹芳批評鍾琰的文章時,她也不太懂,後來也沒好意思向傳話的人直接轉述,隻是和身邊的侍女說了幾句。
如今見鍾琰本人被曹芳批駁得啞口無言,算是真正見識了曹芳的口才,腰杆莫名的直了幾分。
天子英明神武,她這個皇後有麵子,甄家的富貴也有了保證。
她對曹芳更加體貼,更加熱情。
對鍾琰的神秘感被打破之後,她們之間的關係也算是恢複了正常。這不僅沒有讓她們疏遠,反而讓她們親密起來,成了真正的閨中蜜友。
一晃幾天過去,鍾琰出宮休沐。
王渾在家等得心焦。鍾琰剛進門,還沒坐下,王渾就迫不及待的問起。
見此情景,鍾琰不由得想起天子對王昶父子的評價,暗自歎息。
天子的話雖然說得難聽,卻是事實。王昶父子號為慕道,實際名利心極重,哪裏有道家謙守的氣度。他們看重的根本不是莊子一派的修身之道,而是以曲為直,以退為進的進身之術。
鍾琰也不想和王渾說什麽虛的,直接了當的轉達了天子的態度。
天子要起而行道的實幹派,不要坐而論道的空談派。他已經答應給你機會,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就看你自己了。
王渾很不高興。“若是如此,我直接去荊州,隨父親見習豈不更好?你也可以與我同行,不必進宮侍候人。”
鍾琰歎了一口氣。“妾也作如是想,隻是擔心夫君心有不甘。如今既已入宮,再自免也不合適,隻能勉強一段時間了。”
王渾很後悔,卻也覺得鍾琰說得有理。
人已經入了宮,後悔也遲了。這時候說不去了,等於打天子、皇後的臉。以天子那小心眼,肯定要報複。特殊時期,還是不要造次的好。
王渾還想問問宮裏的事,鍾琰卻推說太累了,想洗澡休息。
雖說門戶不夠高,她也是從小有人侍候的,從來沒侍候過別人。在宮裏這幾天,她著實累壞了。不僅身體累,心理也累,被天子打擊得幾天都沒恢複過來。
見此情景,王渾也辦法,隻得暫且放下。
第二天一早,鍾琰就迴了鍾家,將宮裏打聽到的消息轉告給父母和兄長。
從各種跡象來看,天子重兵事,對北軍尤其看重。鍾珪在北軍大有前途,值得好好幹。
知道鍾琰入宮的人不少,想從她這兒探聽些消息的人更多。整整一天,鍾琰都沒閑著,直到傍晚,帶著疲憊和興奮迴到宮裏,才想起疏忽了丈夫王渾,忘了盡妻子的義務。
沒多久,她就把這件事拋在腦後。
皇後甄瑜告訴她一件事,天子收到了王昶的上書,正在昭陽殿與相關人員討論,可能會很晚,她們要準備夜宵。
如今後宮嬪妃爭寵很厲害,甄瑜也不能免俗。
鍾琰聽了,心生一計,提了個建議。
不僅要準備夜宵,還可以派人送到昭陽殿去。
皇後母儀天下,雖然不能幹政,卻可以體現對天子的體貼,對大臣的感激。
在民間,類似的事情是主婦份內之職,也是體現主婦身份的好機會。在宮裏,這就是皇後才有的特權,其他嬪妃想學都沒資格。
甄瑜覺得可行,立刻吩咐人準備。
晚飯後,見天子一直沒迴來,甄瑜就派鍾琰帶著人,提著食盒,去了昭陽殿。
——
曹芳正與王淩、王基等人討論王昶的奏疏,聽說皇後派人來送點心,多少有些意外。
王淩反應很快,猜到很可能是鍾琰的建議,撫著胡須,一臉欣慰地說道:“皇後不愧是陛下的賢內助,不僅陛下得到了貼心照料,臣等也跟著有口福。”
鍾會也反應過來,立刻附和。
王基覺得不妥,可是看看曹芳的臉色,又把湧到嘴邊的話咽了迴去。
畢竟皇後隻是派人送點心,表達關心,並沒有刻意打探消息的意思。且天子年少,與皇後感情和睦,後宮安定,對朝政穩定也有好處。
就算有什麽不妥,找個機會私下裏進諫就是了,沒必要當眾掃興。
曹芳讓人傳詔,一會兒功夫,鍾琰帶著兩個宮女,提著食盒走了進來。見案上鋪滿了簡牘、文書,一旁還掛著幾幅大地圖,其中就包括荊襄地形,心中暗喜。
猜得不錯的話,這應該是為伐吳做準備。
天子對王昶的上書如此重視,召集這麽多人討論,王昶父子的危機暫時算是過去了。
等鍾琰等人退出朝堂,曹芳對鍾會說道:“潁川鍾氏出人才,不僅有士季這樣的青年才俊,連女子都見識不凡。”
鍾會心中歡喜,連忙謙虛了幾句。
曹芳又對王淩說道:“常言道,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如今關東也出了不少將才,關西也應該多出一些相才。文武兼備,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梁。”
“陛下說的是,老臣也是這麽認為的。”王淩附和道。
曹芳點點頭。“沒錯,王公的幾個子弟都是全才。”他若有所思,拍了拍膝蓋,隨口說道:“你們說,是投筆從戎難,還是鑄劍為犁難?”
大家正吃著點心,沒談正事,也樂得說說閑話,放鬆一下緊張的思維。
王淩官職最高,年紀最長,當仁不讓。“老臣以為投筆從戎更難。軍中辛苦,不是什麽人都能承受的。更別說當初班超遠征萬裏,三十六騎平定西域,有幾個書生能做得到?”
話音未落,王基就反駁道:“王公此言,基不敢苟同。班超三十六騎定西域乃驚世之功,又豈止書生做不到,曆數有漢四百年的名將,能做到這一點的也不過衛、霍和趙充國而已。以此標準要求書生,和要求武人讀書讀成大儒一樣,未免強人所難。”
王淩被曾經的故吏當麵反駁,臉上有些掛不住。“伯輿此言,我也不敢苟同。以名將而成大儒的可不少,涼州三明中的皇甫規、張奐的學問,可不比大儒差。隻不過儒者抱有成見,鄙視武人,不願正視而已。若說如班超的名將不多,能如皇甫規、張奐的儒者又有幾人?”
見王淩、王基杠起來了,曹芳有些哭笑不得。
一個年近八十,一個正好六十,還曾經是上下級的故舊,這麽吵真是合適嗎?
也不知道他們是仗著自己年紀大,資曆老,禦前放肆,還是兩人的年紀都足夠大,還保留著漢末遺風,一言不合就開杠。
一連幾天,她連走路都低著頭,神態恭謹,看不出半點才女應有的傲氣。
甄瑜嘖嘖稱奇。
她知道曹芳有學問,但是她不知道曹芳的學問究竟有多好。當初曹芳批評鍾琰的文章時,她也不太懂,後來也沒好意思向傳話的人直接轉述,隻是和身邊的侍女說了幾句。
如今見鍾琰本人被曹芳批駁得啞口無言,算是真正見識了曹芳的口才,腰杆莫名的直了幾分。
天子英明神武,她這個皇後有麵子,甄家的富貴也有了保證。
她對曹芳更加體貼,更加熱情。
對鍾琰的神秘感被打破之後,她們之間的關係也算是恢複了正常。這不僅沒有讓她們疏遠,反而讓她們親密起來,成了真正的閨中蜜友。
一晃幾天過去,鍾琰出宮休沐。
王渾在家等得心焦。鍾琰剛進門,還沒坐下,王渾就迫不及待的問起。
見此情景,鍾琰不由得想起天子對王昶父子的評價,暗自歎息。
天子的話雖然說得難聽,卻是事實。王昶父子號為慕道,實際名利心極重,哪裏有道家謙守的氣度。他們看重的根本不是莊子一派的修身之道,而是以曲為直,以退為進的進身之術。
鍾琰也不想和王渾說什麽虛的,直接了當的轉達了天子的態度。
天子要起而行道的實幹派,不要坐而論道的空談派。他已經答應給你機會,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就看你自己了。
王渾很不高興。“若是如此,我直接去荊州,隨父親見習豈不更好?你也可以與我同行,不必進宮侍候人。”
鍾琰歎了一口氣。“妾也作如是想,隻是擔心夫君心有不甘。如今既已入宮,再自免也不合適,隻能勉強一段時間了。”
王渾很後悔,卻也覺得鍾琰說得有理。
人已經入了宮,後悔也遲了。這時候說不去了,等於打天子、皇後的臉。以天子那小心眼,肯定要報複。特殊時期,還是不要造次的好。
王渾還想問問宮裏的事,鍾琰卻推說太累了,想洗澡休息。
雖說門戶不夠高,她也是從小有人侍候的,從來沒侍候過別人。在宮裏這幾天,她著實累壞了。不僅身體累,心理也累,被天子打擊得幾天都沒恢複過來。
見此情景,王渾也辦法,隻得暫且放下。
第二天一早,鍾琰就迴了鍾家,將宮裏打聽到的消息轉告給父母和兄長。
從各種跡象來看,天子重兵事,對北軍尤其看重。鍾珪在北軍大有前途,值得好好幹。
知道鍾琰入宮的人不少,想從她這兒探聽些消息的人更多。整整一天,鍾琰都沒閑著,直到傍晚,帶著疲憊和興奮迴到宮裏,才想起疏忽了丈夫王渾,忘了盡妻子的義務。
沒多久,她就把這件事拋在腦後。
皇後甄瑜告訴她一件事,天子收到了王昶的上書,正在昭陽殿與相關人員討論,可能會很晚,她們要準備夜宵。
如今後宮嬪妃爭寵很厲害,甄瑜也不能免俗。
鍾琰聽了,心生一計,提了個建議。
不僅要準備夜宵,還可以派人送到昭陽殿去。
皇後母儀天下,雖然不能幹政,卻可以體現對天子的體貼,對大臣的感激。
在民間,類似的事情是主婦份內之職,也是體現主婦身份的好機會。在宮裏,這就是皇後才有的特權,其他嬪妃想學都沒資格。
甄瑜覺得可行,立刻吩咐人準備。
晚飯後,見天子一直沒迴來,甄瑜就派鍾琰帶著人,提著食盒,去了昭陽殿。
——
曹芳正與王淩、王基等人討論王昶的奏疏,聽說皇後派人來送點心,多少有些意外。
王淩反應很快,猜到很可能是鍾琰的建議,撫著胡須,一臉欣慰地說道:“皇後不愧是陛下的賢內助,不僅陛下得到了貼心照料,臣等也跟著有口福。”
鍾會也反應過來,立刻附和。
王基覺得不妥,可是看看曹芳的臉色,又把湧到嘴邊的話咽了迴去。
畢竟皇後隻是派人送點心,表達關心,並沒有刻意打探消息的意思。且天子年少,與皇後感情和睦,後宮安定,對朝政穩定也有好處。
就算有什麽不妥,找個機會私下裏進諫就是了,沒必要當眾掃興。
曹芳讓人傳詔,一會兒功夫,鍾琰帶著兩個宮女,提著食盒走了進來。見案上鋪滿了簡牘、文書,一旁還掛著幾幅大地圖,其中就包括荊襄地形,心中暗喜。
猜得不錯的話,這應該是為伐吳做準備。
天子對王昶的上書如此重視,召集這麽多人討論,王昶父子的危機暫時算是過去了。
等鍾琰等人退出朝堂,曹芳對鍾會說道:“潁川鍾氏出人才,不僅有士季這樣的青年才俊,連女子都見識不凡。”
鍾會心中歡喜,連忙謙虛了幾句。
曹芳又對王淩說道:“常言道,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如今關東也出了不少將才,關西也應該多出一些相才。文武兼備,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梁。”
“陛下說的是,老臣也是這麽認為的。”王淩附和道。
曹芳點點頭。“沒錯,王公的幾個子弟都是全才。”他若有所思,拍了拍膝蓋,隨口說道:“你們說,是投筆從戎難,還是鑄劍為犁難?”
大家正吃著點心,沒談正事,也樂得說說閑話,放鬆一下緊張的思維。
王淩官職最高,年紀最長,當仁不讓。“老臣以為投筆從戎更難。軍中辛苦,不是什麽人都能承受的。更別說當初班超遠征萬裏,三十六騎平定西域,有幾個書生能做得到?”
話音未落,王基就反駁道:“王公此言,基不敢苟同。班超三十六騎定西域乃驚世之功,又豈止書生做不到,曆數有漢四百年的名將,能做到這一點的也不過衛、霍和趙充國而已。以此標準要求書生,和要求武人讀書讀成大儒一樣,未免強人所難。”
王淩被曾經的故吏當麵反駁,臉上有些掛不住。“伯輿此言,我也不敢苟同。以名將而成大儒的可不少,涼州三明中的皇甫規、張奐的學問,可不比大儒差。隻不過儒者抱有成見,鄙視武人,不願正視而已。若說如班超的名將不多,能如皇甫規、張奐的儒者又有幾人?”
見王淩、王基杠起來了,曹芳有些哭笑不得。
一個年近八十,一個正好六十,還曾經是上下級的故舊,這麽吵真是合適嗎?
也不知道他們是仗著自己年紀大,資曆老,禦前放肆,還是兩人的年紀都足夠大,還保留著漢末遺風,一言不合就開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