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再見漢陽吏 張謙問時政
開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愛死我了 作者:熏悟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謙並沒有急著離開隴右,而是來到漢陽冀縣。
張謙身為定國公,自然有衛隊護送,而城中官員也齊到城門迎接。
昔日的涼州刺史韋康如今已經被召集到洛陽,當了京官。
如今冀縣的主事之人是楊阜,正是當初張謙提拔上來的。
與眾人見過麵後,張謙便和楊阜、尹奉進入太守的的書房議事。
“國公英姿更甚當年,實在是讓阜既敬佩又羨慕啊!”
“是啊,漢室昔日支離破碎,沒想到先生一出山,短短七年不到時間,就重拾舊山河,再啟新盛世。”
上一次,張謙用利和義說服兩人合作,但這一次,兩人態度已經頗為謙卑。
這就是實打實的權力帶來的好處!
“兩位先生客氣了,除賊興漢能夠早日完成,都是因為有你們這樣的心向漢室之人精誠合作啊!”
楊阜,尹奉連忙表示不敢。
張謙擺擺手,“我可不是與你們說笑,蜀中的糧草能夠從隴右順利運往前線,你們是立下大功的。”
“都是先生錢財周到,我們不過是喊喊人,略盡綿力罷了。”
“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有些事在你們看來輕而易舉,對外人卻是困難百倍,你們就不用謙虛了。等來年開春,陛下開元曉喻天下,你們也是會有封賞的。”
眼前兩人沒有軍功,封爵是不可能的,不過提提俸祿,給他們家族子弟幾個太學名額還是能做到的。
楊阜,尹奉見張謙一本正經,也知道對方不似抬舉,而是情真意切,於是對著東方拱手,“皇恩浩蕩!”
接著,楊阜又突然提了一句,“不知韋刺史如今可好?”
“他沒有與你們通信嗎?”張謙反問道。
“暫時沒有,可能是被什麽事情耽誤了。”楊阜說道。
“韋刺史與陛下一番交談之後,陛下對他的學識十分讚許,尤其是他那一手好字,陛下將其作品掛在書房,日日端詳。有感於韋刺史的仁心與學識,陛下準備重開太學,讓其擔任博士,等你們進京述職的時候就可以見到他了。”
“原來如此,刺史能得到陛下賞識,實在是他的福氣,也是我等的福氣。”楊阜欣慰的說道。
楊阜這倒是真的替韋康高興,雖然博士沒什麽職權,但是太學中擔任講師,身份極為顯貴。韋康並不是什麽精明能幹之人,僅憑著一顆仁心還有一手好字,如今能有這個身份,也算是富貴無憂了。
張謙點點頭,說道:“提到太學,另一件事你們應該也收到消息了,洛陽來年將舉辦文試,挑選天下才俊,不分年紀,不論地域,成績優異者,便可論官,各地官府須加以配合。不知漢陽諸縣能有多少參與啊?”
“這……國公,此事我們還未做過統計。涼州邊陲之地,論讀書風氣遠遠比不上中原,亦比不得荊州益州,恐班門弄斧,徒勞無功而。”
“糊塗!此事事關國家取士,是何等重要?涼州難道不是漢土?涼州十二郡國難道就沒有一個可造之才?若是洛陽取士,陛下沒有見到一個涼州士子,那該做如何感想?”
“下官慚愧!”楊阜低頭道。
“慚愧倒是不必,隻是此時還需重視起來,不僅要知道,而且要主動勸誡有才識之人前往洛陽參考,家中拮據者,官府可適當提供路費。你們想想,若是你們提供幫助的士子考取了功名,這不也是一種榮耀嗎?”
楊阜與尹奉對視一眼,疑問道:“昔日國家以孝廉論士,如今若隻考較學識,若是出了品行不堪之人?”
張謙明白了,原來眼前之人是擔心自己送上去的犯錯然後牽連到自己。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有條規矩,那就是被舉薦者犯罪,舉薦之人同罪。
到了漢朝,這條規矩也傳了下來,不過不再那麽死板。隻不過若是楊阜舉薦的人犯了錯,楊阜不一定受到處罰,但將來楊阜想要升遷的時候,旁人提了一嘴此事,那可能楊阜的升遷就泡湯了。
“國家取士,其中佼佼者自然會公告天下,傳達郡縣,若是真有品行不堪者,定會被師長同窗所檢舉,所以絕不會出現有才無品之人,至於心底的善惡,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誰又能看得清呢?你們隻管重視此事,家中若有讀書之人,也可前往洛陽一試,即便不為了考取功名,也可當做參與一次文化盛筵。”
張謙這麽一說,楊阜、尹奉瞬間就明白了,張謙特意提及此事,看來十分的重要,他們還真要重視起來。
涼州雖然處於邊陲之地,可是漢陽(天水)卻不乏飽學之士。
見兩人會意,張謙也很欣慰,雖然明年的第一場科舉注定不會像後世那麽隆重,可是張謙好歹也和諸葛亮綁在一條船上,他可不想考試的時候,考場上就荊州、河南幾個地方的學子。
緊接著,張謙才提到此次特別來見兩人的真正原因。
“如今本地羌漢關係如何?”
“如今百姓忙著賺錢都來不及,哪裏還有什麽矛盾?”楊阜一臉輕鬆的說道,事實上,矛盾還是有的,隻不過雙方都有錢賺,原本的利益衝突便小了許多。
不過,尹奉馬山跟著說道:“之前國公為陛下興兵,蜀中兵馬糧草調動頻繁,羌漢兩族百姓不是負責開路運糧,就是在邊上建立酒肆茶館。不過最近,沿路百姓倒是多了一些擔心。”
“擔心什麽?”
“他們擔心天下一旦太平,他們就沒了生意。”
“愚蠢。遠的不說,眼下這科舉一事就可使多少人參與其中?再者,如今陛下賢名聖德,將來商貿往來,士子遊學,又可使路途增加多少車馬?我敢與二位打一個賭,不久之後的盛世,這條路上的人一定比現在還要多一倍。”
“國公說的對,是我們見識淺薄了。”楊阜二人哪敢與張謙打什麽賭?輸了最多也就折點麵子,萬一贏了,小命不好說,但仕途一定是到頂了。
張謙摸了摸腦袋,張飛都能從別人手中騙匹馬來,怎麽到他就不行了呢?
外麵的歪風邪氣就不能吹進來一點嗎?
……
張謙身為定國公,自然有衛隊護送,而城中官員也齊到城門迎接。
昔日的涼州刺史韋康如今已經被召集到洛陽,當了京官。
如今冀縣的主事之人是楊阜,正是當初張謙提拔上來的。
與眾人見過麵後,張謙便和楊阜、尹奉進入太守的的書房議事。
“國公英姿更甚當年,實在是讓阜既敬佩又羨慕啊!”
“是啊,漢室昔日支離破碎,沒想到先生一出山,短短七年不到時間,就重拾舊山河,再啟新盛世。”
上一次,張謙用利和義說服兩人合作,但這一次,兩人態度已經頗為謙卑。
這就是實打實的權力帶來的好處!
“兩位先生客氣了,除賊興漢能夠早日完成,都是因為有你們這樣的心向漢室之人精誠合作啊!”
楊阜,尹奉連忙表示不敢。
張謙擺擺手,“我可不是與你們說笑,蜀中的糧草能夠從隴右順利運往前線,你們是立下大功的。”
“都是先生錢財周到,我們不過是喊喊人,略盡綿力罷了。”
“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有些事在你們看來輕而易舉,對外人卻是困難百倍,你們就不用謙虛了。等來年開春,陛下開元曉喻天下,你們也是會有封賞的。”
眼前兩人沒有軍功,封爵是不可能的,不過提提俸祿,給他們家族子弟幾個太學名額還是能做到的。
楊阜,尹奉見張謙一本正經,也知道對方不似抬舉,而是情真意切,於是對著東方拱手,“皇恩浩蕩!”
接著,楊阜又突然提了一句,“不知韋刺史如今可好?”
“他沒有與你們通信嗎?”張謙反問道。
“暫時沒有,可能是被什麽事情耽誤了。”楊阜說道。
“韋刺史與陛下一番交談之後,陛下對他的學識十分讚許,尤其是他那一手好字,陛下將其作品掛在書房,日日端詳。有感於韋刺史的仁心與學識,陛下準備重開太學,讓其擔任博士,等你們進京述職的時候就可以見到他了。”
“原來如此,刺史能得到陛下賞識,實在是他的福氣,也是我等的福氣。”楊阜欣慰的說道。
楊阜這倒是真的替韋康高興,雖然博士沒什麽職權,但是太學中擔任講師,身份極為顯貴。韋康並不是什麽精明能幹之人,僅憑著一顆仁心還有一手好字,如今能有這個身份,也算是富貴無憂了。
張謙點點頭,說道:“提到太學,另一件事你們應該也收到消息了,洛陽來年將舉辦文試,挑選天下才俊,不分年紀,不論地域,成績優異者,便可論官,各地官府須加以配合。不知漢陽諸縣能有多少參與啊?”
“這……國公,此事我們還未做過統計。涼州邊陲之地,論讀書風氣遠遠比不上中原,亦比不得荊州益州,恐班門弄斧,徒勞無功而。”
“糊塗!此事事關國家取士,是何等重要?涼州難道不是漢土?涼州十二郡國難道就沒有一個可造之才?若是洛陽取士,陛下沒有見到一個涼州士子,那該做如何感想?”
“下官慚愧!”楊阜低頭道。
“慚愧倒是不必,隻是此時還需重視起來,不僅要知道,而且要主動勸誡有才識之人前往洛陽參考,家中拮據者,官府可適當提供路費。你們想想,若是你們提供幫助的士子考取了功名,這不也是一種榮耀嗎?”
楊阜與尹奉對視一眼,疑問道:“昔日國家以孝廉論士,如今若隻考較學識,若是出了品行不堪之人?”
張謙明白了,原來眼前之人是擔心自己送上去的犯錯然後牽連到自己。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有條規矩,那就是被舉薦者犯罪,舉薦之人同罪。
到了漢朝,這條規矩也傳了下來,不過不再那麽死板。隻不過若是楊阜舉薦的人犯了錯,楊阜不一定受到處罰,但將來楊阜想要升遷的時候,旁人提了一嘴此事,那可能楊阜的升遷就泡湯了。
“國家取士,其中佼佼者自然會公告天下,傳達郡縣,若是真有品行不堪者,定會被師長同窗所檢舉,所以絕不會出現有才無品之人,至於心底的善惡,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誰又能看得清呢?你們隻管重視此事,家中若有讀書之人,也可前往洛陽一試,即便不為了考取功名,也可當做參與一次文化盛筵。”
張謙這麽一說,楊阜、尹奉瞬間就明白了,張謙特意提及此事,看來十分的重要,他們還真要重視起來。
涼州雖然處於邊陲之地,可是漢陽(天水)卻不乏飽學之士。
見兩人會意,張謙也很欣慰,雖然明年的第一場科舉注定不會像後世那麽隆重,可是張謙好歹也和諸葛亮綁在一條船上,他可不想考試的時候,考場上就荊州、河南幾個地方的學子。
緊接著,張謙才提到此次特別來見兩人的真正原因。
“如今本地羌漢關係如何?”
“如今百姓忙著賺錢都來不及,哪裏還有什麽矛盾?”楊阜一臉輕鬆的說道,事實上,矛盾還是有的,隻不過雙方都有錢賺,原本的利益衝突便小了許多。
不過,尹奉馬山跟著說道:“之前國公為陛下興兵,蜀中兵馬糧草調動頻繁,羌漢兩族百姓不是負責開路運糧,就是在邊上建立酒肆茶館。不過最近,沿路百姓倒是多了一些擔心。”
“擔心什麽?”
“他們擔心天下一旦太平,他們就沒了生意。”
“愚蠢。遠的不說,眼下這科舉一事就可使多少人參與其中?再者,如今陛下賢名聖德,將來商貿往來,士子遊學,又可使路途增加多少車馬?我敢與二位打一個賭,不久之後的盛世,這條路上的人一定比現在還要多一倍。”
“國公說的對,是我們見識淺薄了。”楊阜二人哪敢與張謙打什麽賭?輸了最多也就折點麵子,萬一贏了,小命不好說,但仕途一定是到頂了。
張謙摸了摸腦袋,張飛都能從別人手中騙匹馬來,怎麽到他就不行了呢?
外麵的歪風邪氣就不能吹進來一點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