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解縉入獄
當我遇見六百年前的自己 作者:旺仔不迷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園逃出二龍山後,先是在鳳陽府住了幾天。
後來他又聽說二龍山的土匪被官軍全部剿滅,他以為官府不會再找到自己,而自己從今以後便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了。
可天不遂人願,命運總是喜歡這樣作弄人,重傷被俘的楊柚在朱歐傑的審問之下,主動供出了逃跑的李園夫婦二人。
可當朱歐傑詢問他們的逃跑路線時,楊柚卻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知道還有漏網的大魚,朱歐傑立即找人按桃園寨人的描述畫了個人像圖,命鳳陽境內全境通緝。
李園見此,知道鳳陽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於是連夜往北逃去……
朱歐傑向朱棣申請全國通緝李園,朱棣念在李園並沒有犯過什麽大錯,也沒有參與過殺人劫財的記錄,遂決定放他一條生路,否決了朱歐傑提議的對李園的通緝。
事後,官府封了桃園寨,炸毀了通往桃園寨的路,桃園寨的平民一律往北遷居至順天府。
朱棣在拜祭完祖陵後,起駕迴了南京。
八月十三,朱棣迴到南京。
大臣們都在城門口迎接,而漢王朱高煦則親自騎馬出城十裏迎接朱棣。
眾大臣都在猜測,這朱高煦又要搞事情了。
朱高煦見到朱棣,立馬就將解縉迴京後私見太子的事添油加醋的說了一番。
朱棣一愣:“誰讓解縉迴京的?”
朱高煦一聽,心想:“難道老頭忘了是自己叫他進京的嗎?”
見朱棣不知解縉迴京一事,朱高煦趁機進言道:“兒臣聽說大哥把解縉留在了翰林院,對他甚是器重。”
朱高煦此話一出,朱棣臉色微變。
朱高煦見狀,明白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心中暗自竊喜。
他轉而假裝關心詢問:“父皇這次北巡可順利?”
“尚好,尚好。”朱棣微微頷首,略顯敷衍。
迴到皇宮,朱棣叫來甘武,向他詢問解縉私見太子一事。
甘武如實答道:“確有此事。”
“不過並不像外界所說的存在無人臣之禮,據臣所知,解縉到吏部報道後,正巧趕上太子召見,事後,解縉第一時間去了皇城外叩恩。”甘武極力為解縉辯解著。
解縉進京的第一天,甘武就算到肯定會有人會拿他做文章,所以在解縉出太子府後,甘武就派人提醒解縉,“別忘了你能迴來,全憑皇恩浩蕩。”
解縉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差點壞了大事,還好及時補救。
朱棣聽了甘武的解釋後,心中的不快消失了一半,但他依然對朱高熾將解縉留在翰林院的做法表示不不滿。
隨後朱棣降旨,將解縉再次貶到交趾。
平定安南有功之人該獎的都獎了,唯獨解縉功過相抵,再次被貶到交趾那個鳥不拉屎的破地方。
好友王偁為解縉打抱不平,他上書朱棣為解縉說情,誰知這又正好撞到朱棣的槍口上。
朱棣一看,還真有不怕死的。
“既然你倆關係這麽好,那就一起去吧!”朱棣大手一揮,下旨把翰林院檢討王偁也一起貶到交趾。
就這樣,解縉和王偁兩人踏上了前往交趾的南下之路。
鬱鬱不得誌的解縉開始不再對自己的政治生涯抱有任何幻想,他對好友王偁說:“我已不再受皇上寵信,與其在官場渾渾度日,不如辭官返鄉寄情山水,了此殘生”
“解兄 ,皇上如今隻是在氣頭上而已,等過了這段時間,皇上氣消了一定再重用你的。”王偁開導著解縉。
解縉前腳剛離開應天府,朱高煦就找到北司頭頭紀綱。
紀綱與朱高煦素來沒什麽交情,對於朱高煦的到來,紀綱頗感意外。
“下官拜見漢王,不知漢王殿下來我北司有何公幹?”紀綱聲調輕微,一改平日的淩人姿態。
“本王有一件重要的軍國大事想要與紀大人說。”朱高煦故弄高深的說道。
紀綱滿腦霧水,心想:“你一個閑散王爺能有什麽軍國大事和我商量,再說自己又不是什麽高官重臣,這完全犯不著啊!”
雖有疑問,不過紀剛還是很客氣的拱手道:“漢王抬舉了,我一個小小鎮撫使,不過是為皇上辦些力所能及的事罷了,哪有資格插手軍國大事。”
“紀大人掌管北司,為皇上巡查百官,懲奸除奸,責任重大,豈是小官。”朱高煦一番誇讚將紀剛誇得有些飄飄然。
“本王今天來此,其實是有一件關係到皇上的事想跟你說。”
“關係到皇上的事?”紀剛瞬間來了興趣,忙問道:“什麽事?”
朱高煦道:“據本王可靠消息,那個解縉自從迴京城後,比以往更加狂傲不羈,進京當天就敢私會太子,眼裏根本沒有皇上。還有那解縉對被貶交趾一事對皇上一直耿耿於懷,毫無人臣之禮。朝中有這樣的人,紀大人不該為分憂嗎?”
朱高煦說的這些,紀剛自然也有所聞,不過皇上如今都已經寬恕了解縉,自己再去彈劾他,似乎有針對他的嫌疑。
“漢王殿下為何不自己進宮稟明皇上呢?您的話總比下官的要管用多了。”
“那解縉是太子的人,本王若是插手此事,難免落人口舌。”
紀剛微微點了點頭,朱高煦此話倒也不假,
“可皇上已經下旨把解縉貶到交趾去了,難道漢王殿下對此還有何異議嗎?”
“隻把他貶走,豈不太便宜他,紀大人提領北司,理應為皇上鏟除一切奸逆,像解縉這種不殺不足以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
紀剛也不傻,他自然明白朱高煦為何想這般弄死解縉。
紀綱雖然明知朱高煦是想借用自己的手來削弱太子黨的勢力,但他依然決定對解縉出手。作為朱棣的心腹,紀綱對朱棣有著絕對的忠誠。
“漢王殿下放心,下官知道該怎麽做。”
聽到紀綱的保證,朱高煦滿意的笑了笑,道:“有紀大人這句話,本王就放心了。”
看著朱高煦離去的背影,一個狠毒的計劃在腦中浮現。
三日後,紀綱來到乾清宮。
朱棣知道紀綱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是不會急著見自己的,他好奇問道:“此來何事?”
紀綱稟道:“卑職要彈劾解縉?”
“解縉?”聽到紀綱要彈劾解縉,朱棣的眼神變得淩厲起來。
“他又怎麽啦?”
紀綱道:“解縉自從前些日子被貶交趾後,心中一直忿忿不平,他在經過江西時竟敢狂妄的說,如今天下冤屈無處可升,才致使贛江兩岸旱災連連,民不聊生。”
朱棣聞言大怒:“真有此事?”
隨即紀綱從袖中將早已準備好的解縉的“罪狀”呈給朱棣。
朱棣一看果真如紀綱所說,臉色驟然大變。
“好你個解縉。”
朱棣如一頭發怒的雄獅,目光直射紀綱,看的紀綱心裏有些發毛。
“去,把解縉與他的黨羽都給我抓起來。”
“卑職遵命。”
出了乾清宮,紀綱得意拍了拍手,他知道解縉這迴死定了。
紀剛來到錦衣衛衙門,將皇上的口諭傳達給甘武。
甘武好奇朱棣怎麽又突然改變主意了,現在竟然連與解縉有關係的人都要逮捕。
“皇上怎麽突然會下此命令?”甘武盯著紀剛問道。
紀剛迴道:“解縉不思悔改,屢屢犯上,此次途經江西竟然咒罵皇上昏庸,犯下十惡不赦的大不敬之罪,皇上定不會饒他。”
甘武了解解縉,他雖然有時散漫放縱,但也絕不是那種口無遮攔的人,此種大逆不道的話斷然不會從他口中說出。
雖然覺得這裏麵有蹊蹺,但皇上口諭,甘武還是簽了駕帖。
紀剛拿著駕帖,親自帶著人日夜兼程,終於在廣東境內追上了解縉,將他與王偁一同逮捕。
一臉懵逼的解縉問紀剛:“皇上這是何故?”
紀剛沒有正麵迴答解縉的問題,而是冷冷道:“解縉,你的日子到頭了。”
此時的解縉哪裏知道,他在贛江邊給朱棣寫了那道治水的折子早就被紀剛在半路截下了,而紀剛且還在朱棣麵前給自己安了個“莫須有”的罪名。
朱棣對紀剛這個心腹甚是信任,要不然也不會讓他升得這麽快,所以對於紀剛的話自然也就不會去懷疑。
解縉進到詔獄的第一天,就受到了錦衣衛的嚴刑拷打,紀剛就是想讓他乖乖承認自己的“罪狀”。
長達三個時辰的非人折磨,使一介書生的解縉奄奄一息。他被綁在受刑架上,耷拉著腦袋,身上血肉模糊。
紀剛見狀命人握著他的拇指在供詞上按下手印,自此解縉徹底跌落到命運的深淵……
紀剛將解縉畫押的供詞放在朱棣麵前,朱棣看完後對解縉失望至極,隨即下令將解縉抄家,家眷全部流放遼東。
除解縉外,紀剛還羅列了數十名與解縉關係密切的朝廷官員,其中大部都是太子府的屬官,這些人與解縉一樣被朱棣關進詔獄,家產抄沒,家屬流放,牽連著達數百人。
後來他又聽說二龍山的土匪被官軍全部剿滅,他以為官府不會再找到自己,而自己從今以後便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了。
可天不遂人願,命運總是喜歡這樣作弄人,重傷被俘的楊柚在朱歐傑的審問之下,主動供出了逃跑的李園夫婦二人。
可當朱歐傑詢問他們的逃跑路線時,楊柚卻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知道還有漏網的大魚,朱歐傑立即找人按桃園寨人的描述畫了個人像圖,命鳳陽境內全境通緝。
李園見此,知道鳳陽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於是連夜往北逃去……
朱歐傑向朱棣申請全國通緝李園,朱棣念在李園並沒有犯過什麽大錯,也沒有參與過殺人劫財的記錄,遂決定放他一條生路,否決了朱歐傑提議的對李園的通緝。
事後,官府封了桃園寨,炸毀了通往桃園寨的路,桃園寨的平民一律往北遷居至順天府。
朱棣在拜祭完祖陵後,起駕迴了南京。
八月十三,朱棣迴到南京。
大臣們都在城門口迎接,而漢王朱高煦則親自騎馬出城十裏迎接朱棣。
眾大臣都在猜測,這朱高煦又要搞事情了。
朱高煦見到朱棣,立馬就將解縉迴京後私見太子的事添油加醋的說了一番。
朱棣一愣:“誰讓解縉迴京的?”
朱高煦一聽,心想:“難道老頭忘了是自己叫他進京的嗎?”
見朱棣不知解縉迴京一事,朱高煦趁機進言道:“兒臣聽說大哥把解縉留在了翰林院,對他甚是器重。”
朱高煦此話一出,朱棣臉色微變。
朱高煦見狀,明白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心中暗自竊喜。
他轉而假裝關心詢問:“父皇這次北巡可順利?”
“尚好,尚好。”朱棣微微頷首,略顯敷衍。
迴到皇宮,朱棣叫來甘武,向他詢問解縉私見太子一事。
甘武如實答道:“確有此事。”
“不過並不像外界所說的存在無人臣之禮,據臣所知,解縉到吏部報道後,正巧趕上太子召見,事後,解縉第一時間去了皇城外叩恩。”甘武極力為解縉辯解著。
解縉進京的第一天,甘武就算到肯定會有人會拿他做文章,所以在解縉出太子府後,甘武就派人提醒解縉,“別忘了你能迴來,全憑皇恩浩蕩。”
解縉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差點壞了大事,還好及時補救。
朱棣聽了甘武的解釋後,心中的不快消失了一半,但他依然對朱高熾將解縉留在翰林院的做法表示不不滿。
隨後朱棣降旨,將解縉再次貶到交趾。
平定安南有功之人該獎的都獎了,唯獨解縉功過相抵,再次被貶到交趾那個鳥不拉屎的破地方。
好友王偁為解縉打抱不平,他上書朱棣為解縉說情,誰知這又正好撞到朱棣的槍口上。
朱棣一看,還真有不怕死的。
“既然你倆關係這麽好,那就一起去吧!”朱棣大手一揮,下旨把翰林院檢討王偁也一起貶到交趾。
就這樣,解縉和王偁兩人踏上了前往交趾的南下之路。
鬱鬱不得誌的解縉開始不再對自己的政治生涯抱有任何幻想,他對好友王偁說:“我已不再受皇上寵信,與其在官場渾渾度日,不如辭官返鄉寄情山水,了此殘生”
“解兄 ,皇上如今隻是在氣頭上而已,等過了這段時間,皇上氣消了一定再重用你的。”王偁開導著解縉。
解縉前腳剛離開應天府,朱高煦就找到北司頭頭紀綱。
紀綱與朱高煦素來沒什麽交情,對於朱高煦的到來,紀綱頗感意外。
“下官拜見漢王,不知漢王殿下來我北司有何公幹?”紀綱聲調輕微,一改平日的淩人姿態。
“本王有一件重要的軍國大事想要與紀大人說。”朱高煦故弄高深的說道。
紀綱滿腦霧水,心想:“你一個閑散王爺能有什麽軍國大事和我商量,再說自己又不是什麽高官重臣,這完全犯不著啊!”
雖有疑問,不過紀剛還是很客氣的拱手道:“漢王抬舉了,我一個小小鎮撫使,不過是為皇上辦些力所能及的事罷了,哪有資格插手軍國大事。”
“紀大人掌管北司,為皇上巡查百官,懲奸除奸,責任重大,豈是小官。”朱高煦一番誇讚將紀剛誇得有些飄飄然。
“本王今天來此,其實是有一件關係到皇上的事想跟你說。”
“關係到皇上的事?”紀剛瞬間來了興趣,忙問道:“什麽事?”
朱高煦道:“據本王可靠消息,那個解縉自從迴京城後,比以往更加狂傲不羈,進京當天就敢私會太子,眼裏根本沒有皇上。還有那解縉對被貶交趾一事對皇上一直耿耿於懷,毫無人臣之禮。朝中有這樣的人,紀大人不該為分憂嗎?”
朱高煦說的這些,紀剛自然也有所聞,不過皇上如今都已經寬恕了解縉,自己再去彈劾他,似乎有針對他的嫌疑。
“漢王殿下為何不自己進宮稟明皇上呢?您的話總比下官的要管用多了。”
“那解縉是太子的人,本王若是插手此事,難免落人口舌。”
紀剛微微點了點頭,朱高煦此話倒也不假,
“可皇上已經下旨把解縉貶到交趾去了,難道漢王殿下對此還有何異議嗎?”
“隻把他貶走,豈不太便宜他,紀大人提領北司,理應為皇上鏟除一切奸逆,像解縉這種不殺不足以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
紀剛也不傻,他自然明白朱高煦為何想這般弄死解縉。
紀綱雖然明知朱高煦是想借用自己的手來削弱太子黨的勢力,但他依然決定對解縉出手。作為朱棣的心腹,紀綱對朱棣有著絕對的忠誠。
“漢王殿下放心,下官知道該怎麽做。”
聽到紀綱的保證,朱高煦滿意的笑了笑,道:“有紀大人這句話,本王就放心了。”
看著朱高煦離去的背影,一個狠毒的計劃在腦中浮現。
三日後,紀綱來到乾清宮。
朱棣知道紀綱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是不會急著見自己的,他好奇問道:“此來何事?”
紀綱稟道:“卑職要彈劾解縉?”
“解縉?”聽到紀綱要彈劾解縉,朱棣的眼神變得淩厲起來。
“他又怎麽啦?”
紀綱道:“解縉自從前些日子被貶交趾後,心中一直忿忿不平,他在經過江西時竟敢狂妄的說,如今天下冤屈無處可升,才致使贛江兩岸旱災連連,民不聊生。”
朱棣聞言大怒:“真有此事?”
隨即紀綱從袖中將早已準備好的解縉的“罪狀”呈給朱棣。
朱棣一看果真如紀綱所說,臉色驟然大變。
“好你個解縉。”
朱棣如一頭發怒的雄獅,目光直射紀綱,看的紀綱心裏有些發毛。
“去,把解縉與他的黨羽都給我抓起來。”
“卑職遵命。”
出了乾清宮,紀綱得意拍了拍手,他知道解縉這迴死定了。
紀剛來到錦衣衛衙門,將皇上的口諭傳達給甘武。
甘武好奇朱棣怎麽又突然改變主意了,現在竟然連與解縉有關係的人都要逮捕。
“皇上怎麽突然會下此命令?”甘武盯著紀剛問道。
紀剛迴道:“解縉不思悔改,屢屢犯上,此次途經江西竟然咒罵皇上昏庸,犯下十惡不赦的大不敬之罪,皇上定不會饒他。”
甘武了解解縉,他雖然有時散漫放縱,但也絕不是那種口無遮攔的人,此種大逆不道的話斷然不會從他口中說出。
雖然覺得這裏麵有蹊蹺,但皇上口諭,甘武還是簽了駕帖。
紀剛拿著駕帖,親自帶著人日夜兼程,終於在廣東境內追上了解縉,將他與王偁一同逮捕。
一臉懵逼的解縉問紀剛:“皇上這是何故?”
紀剛沒有正麵迴答解縉的問題,而是冷冷道:“解縉,你的日子到頭了。”
此時的解縉哪裏知道,他在贛江邊給朱棣寫了那道治水的折子早就被紀剛在半路截下了,而紀剛且還在朱棣麵前給自己安了個“莫須有”的罪名。
朱棣對紀剛這個心腹甚是信任,要不然也不會讓他升得這麽快,所以對於紀剛的話自然也就不會去懷疑。
解縉進到詔獄的第一天,就受到了錦衣衛的嚴刑拷打,紀剛就是想讓他乖乖承認自己的“罪狀”。
長達三個時辰的非人折磨,使一介書生的解縉奄奄一息。他被綁在受刑架上,耷拉著腦袋,身上血肉模糊。
紀剛見狀命人握著他的拇指在供詞上按下手印,自此解縉徹底跌落到命運的深淵……
紀剛將解縉畫押的供詞放在朱棣麵前,朱棣看完後對解縉失望至極,隨即下令將解縉抄家,家眷全部流放遼東。
除解縉外,紀剛還羅列了數十名與解縉關係密切的朝廷官員,其中大部都是太子府的屬官,這些人與解縉一樣被朱棣關進詔獄,家產抄沒,家屬流放,牽連著達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