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過來解開了太子的穴道,又給王承恩和金鉉敷了解藥,其餘的死傷將士死的登記在冊,傷的全部讓禦醫治療。
崇禎傳旨加封王承恩為十二監的總掌印,掌管所有的太監和錦衣衛,加封王家彥為兵部尚書,加封金鉉為兵部侍郎,然後今晚所有巡城參戰的兵將全部晉升一級,死難的將來按大明烈士撫恤。
這一頓雞湯灌的手下將士又是熱血沸騰山唿萬歲了,他們覺得跟著崇禎幹太值了,就是死了,也能夠為子孫後代掙個出身。
路向東一頭栽進了護城河,噗通一聲,水花四濺。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路向東從護城河岸又探出了頭,但是又沉了下去,水麵撲騰了兩下。
“河裏有人,快……”夜巡的大順軍從這裏經過,剛好發現水裏的響動。
下去幾個人,七手八腳把路向東弄到岸上,發現路向東渾身是血,人事不知。
這不是一個死屍嗎?
用手一摸,嘴裏還有口氣兒。
趕緊抬到軍營之中,找軍醫給調製傷口,然後他們打算到天亮再告訴主將劉芳亮。
但是到了天亮,此人已經蹤跡不見。
於是趕緊尋找,找了半天也沒有結果。
此時的路向東已經出了上京,拖著受傷的身軀,如此狼狽,再f想想自己留下的大話,根本無顏再去見李自成和牛金星了。
他站在上京外,晨風蕭蕭。眼望皇宮,他咬牙發狠:昏君崇禎,你等著老朽,今日不死,誓報此仇和殺子之恨!
看看似亮非亮的天,他分辨了一下方向,一瘸一拐的消失在通往東北的羊腸小道上……
永平府。
寧遠總兵吳三桂,帶著4萬關寧軍,對外號稱8萬,暫時駐紮在這裏。
從寧遠經過山海關再到這裏有六多百裏的路程,但是這裏離上京還有五六百裏的路程,他們便不再往前走了,就在這裏磨蹭。
不過吳三桂以前走的也不快。
從3月初接到崇禎的入衛勤王旨意,加封他為平西伯,到現在20天過去了,這位被朱由檢視為大明倚重之臣的寧遠總兵僅僅走了600餘裏。
平均一天30裏不到,這可不是加急行軍,而是蝸牛速度。
吳三桂之所以在這裏晃,當然是有原因的。
他不想在於關外的韃子周旋了,從他20歲與他舅舅、父親一起戎馬生涯,就與韃子打交道,現在已經將近20年了。
韃子的勢力越來越大,還有厲害的紅衣大炮,而明軍這邊是贏少輸多,關外的防線一步一步的喪失。
從孫承宗,孫元化,到袁崇煥,在寧錦一帶築起了三道牢不可破的防線,現在隻剩下這道寧遠防線了。
一任又一任的督師、總兵死走逃亡,戰死邊關的不說了,沒戰死的被崇禎抓走砍頭了,就連袁崇煥也被處於極刑。
糧餉發不下來,軍隊嘩變,明軍將領紛紛投降,先是孔有德,接著是尚可喜和耿仲明,後來就連洪承疇都投降了韃子。
吳三桂也有些心灰意冷,他不想投降韃子,但更不願待在大明的寧遠。
別看努爾哈赤一命嗚唿了,但是他的兒子皇太極比他還厲害,在他的治理下,後金一天天崛起,成長為大清國。
取代蒙古和契丹,成為盤居遼闊草原上的雄鷹之王。
此消彼長,大明朝日以頹廢。
大明朝廷喜怒無常,最不好伺候,特別是崇禎喜歡秋後算賬。他不知道哪一天懸在頭上的天子劍就會落到他的脖子上。
因此他早就想撤迴關內了。
現在朝廷加封他的官職,讓他入衛勤王,真是天賜良機。
但此時他腦袋非常清醒,讓他入衛可以,但絕不能去勤王。
於是他找了個借口要內遷關外的20萬老百姓,這就是他慢如蝸牛的行軍冠冕堂皇的借口。
現在到了永平府,幹脆不就走了。
原因是他前後接到了三封信。
第一封當然是李自成給他寫了的親筆勸降書,第二封信與第一封份是一起的,這是他親爹吳襄寫給他的勸相書。
這兩封信意思一致,都是勸他順天應人,趕緊率兵棄了大明,投降大順,封妻蔭子。
吳三桂看了這兩封信後,頻頻點頭。
覺得李自成和他爹吳襄說的都非常有道理,大明朝現在完了,這個千瘡百孔的爛朝廷,早就該變天了。
這樣的話就別往前走了,還去勤什麽王?幹脆就待在這裏等著吧,看大明朝是怎麽滅亡的……
先後受到王永吉和黎玉田的催促信,吳三桂把信一燒置之不理。
王永吉是薊遼總督,而黎玉田是遼東巡撫,這兩位都是吳三桂的頂頭上司。
不過這兩個也是官場老油條。
他們知道現在大明朝這掛老車走到現在,已經走不動了。
但是朝廷入衛的檄文五百裏加急,他們倆作為薊遼的軍政長官,當然不敢抗旨不尊。
而且還表麵上還必須得高調迎合朝廷。
他們兩個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坐著八抬大轎從總督衙門和巡撫衙門,一路上遊山玩水,終於來到了玉田。
但是他看吳三桂這個家夥過於磨蹭了,現在還在永平,不得不象征性的催促一下。
哪知道吳三桂根本不鳥他們兩個。
你們兩個請現成的,讓我吳三桂去賣命,有了功勞都是你們倆的,有了罪過是我自己一個人扛,狗日的,我吳三桂才不會那麽傻!
吳三桂看完催促信,罵著往信上吐了一口吐沫,然後把信塞到火爐裏了。
但是很快吳三桂就收到了第3封信。
這一封信也是他的親爹吳襄寫來的,但是拆開一看,與上一封截然不同。
簡直是血淚控訴。
控訴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欺負他們吳家,騎到他們脖子上拉屎拉尿,竟然還把他的愛妾陳圓圓給搶走了。
啪!
吳三桂虎目圓睜,血貫瞳仁,揚手一掌把案幾拍了個粉碎,“匹夫安敢辱我?我必殺之!”
“來人!”
吳三桂傳令集合。
吳國貴,方光琛、湖心水和夏龍山等很快從外麵進來了,這是吳三桂集團的重要人物。
“見過伯爺。”紛紛施禮。
崇禎傳旨加封王承恩為十二監的總掌印,掌管所有的太監和錦衣衛,加封王家彥為兵部尚書,加封金鉉為兵部侍郎,然後今晚所有巡城參戰的兵將全部晉升一級,死難的將來按大明烈士撫恤。
這一頓雞湯灌的手下將士又是熱血沸騰山唿萬歲了,他們覺得跟著崇禎幹太值了,就是死了,也能夠為子孫後代掙個出身。
路向東一頭栽進了護城河,噗通一聲,水花四濺。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路向東從護城河岸又探出了頭,但是又沉了下去,水麵撲騰了兩下。
“河裏有人,快……”夜巡的大順軍從這裏經過,剛好發現水裏的響動。
下去幾個人,七手八腳把路向東弄到岸上,發現路向東渾身是血,人事不知。
這不是一個死屍嗎?
用手一摸,嘴裏還有口氣兒。
趕緊抬到軍營之中,找軍醫給調製傷口,然後他們打算到天亮再告訴主將劉芳亮。
但是到了天亮,此人已經蹤跡不見。
於是趕緊尋找,找了半天也沒有結果。
此時的路向東已經出了上京,拖著受傷的身軀,如此狼狽,再f想想自己留下的大話,根本無顏再去見李自成和牛金星了。
他站在上京外,晨風蕭蕭。眼望皇宮,他咬牙發狠:昏君崇禎,你等著老朽,今日不死,誓報此仇和殺子之恨!
看看似亮非亮的天,他分辨了一下方向,一瘸一拐的消失在通往東北的羊腸小道上……
永平府。
寧遠總兵吳三桂,帶著4萬關寧軍,對外號稱8萬,暫時駐紮在這裏。
從寧遠經過山海關再到這裏有六多百裏的路程,但是這裏離上京還有五六百裏的路程,他們便不再往前走了,就在這裏磨蹭。
不過吳三桂以前走的也不快。
從3月初接到崇禎的入衛勤王旨意,加封他為平西伯,到現在20天過去了,這位被朱由檢視為大明倚重之臣的寧遠總兵僅僅走了600餘裏。
平均一天30裏不到,這可不是加急行軍,而是蝸牛速度。
吳三桂之所以在這裏晃,當然是有原因的。
他不想在於關外的韃子周旋了,從他20歲與他舅舅、父親一起戎馬生涯,就與韃子打交道,現在已經將近20年了。
韃子的勢力越來越大,還有厲害的紅衣大炮,而明軍這邊是贏少輸多,關外的防線一步一步的喪失。
從孫承宗,孫元化,到袁崇煥,在寧錦一帶築起了三道牢不可破的防線,現在隻剩下這道寧遠防線了。
一任又一任的督師、總兵死走逃亡,戰死邊關的不說了,沒戰死的被崇禎抓走砍頭了,就連袁崇煥也被處於極刑。
糧餉發不下來,軍隊嘩變,明軍將領紛紛投降,先是孔有德,接著是尚可喜和耿仲明,後來就連洪承疇都投降了韃子。
吳三桂也有些心灰意冷,他不想投降韃子,但更不願待在大明的寧遠。
別看努爾哈赤一命嗚唿了,但是他的兒子皇太極比他還厲害,在他的治理下,後金一天天崛起,成長為大清國。
取代蒙古和契丹,成為盤居遼闊草原上的雄鷹之王。
此消彼長,大明朝日以頹廢。
大明朝廷喜怒無常,最不好伺候,特別是崇禎喜歡秋後算賬。他不知道哪一天懸在頭上的天子劍就會落到他的脖子上。
因此他早就想撤迴關內了。
現在朝廷加封他的官職,讓他入衛勤王,真是天賜良機。
但此時他腦袋非常清醒,讓他入衛可以,但絕不能去勤王。
於是他找了個借口要內遷關外的20萬老百姓,這就是他慢如蝸牛的行軍冠冕堂皇的借口。
現在到了永平府,幹脆不就走了。
原因是他前後接到了三封信。
第一封當然是李自成給他寫了的親筆勸降書,第二封信與第一封份是一起的,這是他親爹吳襄寫給他的勸相書。
這兩封信意思一致,都是勸他順天應人,趕緊率兵棄了大明,投降大順,封妻蔭子。
吳三桂看了這兩封信後,頻頻點頭。
覺得李自成和他爹吳襄說的都非常有道理,大明朝現在完了,這個千瘡百孔的爛朝廷,早就該變天了。
這樣的話就別往前走了,還去勤什麽王?幹脆就待在這裏等著吧,看大明朝是怎麽滅亡的……
先後受到王永吉和黎玉田的催促信,吳三桂把信一燒置之不理。
王永吉是薊遼總督,而黎玉田是遼東巡撫,這兩位都是吳三桂的頂頭上司。
不過這兩個也是官場老油條。
他們知道現在大明朝這掛老車走到現在,已經走不動了。
但是朝廷入衛的檄文五百裏加急,他們倆作為薊遼的軍政長官,當然不敢抗旨不尊。
而且還表麵上還必須得高調迎合朝廷。
他們兩個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坐著八抬大轎從總督衙門和巡撫衙門,一路上遊山玩水,終於來到了玉田。
但是他看吳三桂這個家夥過於磨蹭了,現在還在永平,不得不象征性的催促一下。
哪知道吳三桂根本不鳥他們兩個。
你們兩個請現成的,讓我吳三桂去賣命,有了功勞都是你們倆的,有了罪過是我自己一個人扛,狗日的,我吳三桂才不會那麽傻!
吳三桂看完催促信,罵著往信上吐了一口吐沫,然後把信塞到火爐裏了。
但是很快吳三桂就收到了第3封信。
這一封信也是他的親爹吳襄寫來的,但是拆開一看,與上一封截然不同。
簡直是血淚控訴。
控訴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欺負他們吳家,騎到他們脖子上拉屎拉尿,竟然還把他的愛妾陳圓圓給搶走了。
啪!
吳三桂虎目圓睜,血貫瞳仁,揚手一掌把案幾拍了個粉碎,“匹夫安敢辱我?我必殺之!”
“來人!”
吳三桂傳令集合。
吳國貴,方光琛、湖心水和夏龍山等很快從外麵進來了,這是吳三桂集團的重要人物。
“見過伯爺。”紛紛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