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凡家人去了紫竹林,這裏有“不肯去觀音院”。


    據曆代山誌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迴國,船經普陀洋麵受阻。


    他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有人為此題詩:“借問觀世音,因何不肯去?為渡大中華,有緣來此地。”


    紫竹林前有陡峭的礁石,站在那裏,朝前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海洋。


    風大浪急時,普陀山的觀音大士,一定是附近漁民心中最後的指望。


    不肯去觀音院左邊,有很長、很寬、很平的沙灘。較小的一處叫做“百步沙”,較大的一處叫做“千步沙”。


    上午沒有漲潮,大人小孩在沙上行走,軟綿綿的,比踏在草地上還舒服。


    沙灘上有各種各樣的貝殼,凡家一幫孩子興奮地尋找。


    陽陽撿了一個小海螺,雖然吹不響,還是跑到凡三麵前顯擺,讓爸爸幫她收拾好,帶迴去作紀念。


    從千步沙上去,就是“法海潮音”的法雨寺。去法雨寺途中,導遊給孩子們講了觀音菩薩戲盜賊的故事。


    相傳,清朝初年,有個日本和尚來普陀朝山拜佛,掛單在法雨寺。這家夥看到藏經樓裏經卷精美,就想偷幾本迴國。


    當時,有個香客阮俊,是個江洋大盜,看透了這家夥的心事。於是,他來到日本和尚房裏,兩人嘀咕了半天。


    一天晚上,阮俊潛入藏經樓,偷出了《華嚴經》《金剛經》《大悲經》等十部珍貴經書。


    然後,他同日本和尚一起,連夜離開普陀山,開船駛往日本方向。


    當天夜裏,觀音菩薩從紫竹林去洛伽山,發現蓮花洋上有一條帆船,艙裏正是偷經書的阮俊與日本和尚。


    她用手一指,這條船改變了航向,在洋麵上打起圈圈。那兩個家夥已經睡覺,對此渾然不知。


    一覺醒來,他們發現船隻在海上打轉。正驚訝間,卻見一條鼇魚遊過來,直接將船拖迴了千步沙。


    法雨寺和尚聞訊趕來,將這兩個盜賊當場抓住,找迴了被盜的那些寶貴經書。


    觀音娘娘的神通,小家夥們在電視劇《西遊記》裏看到不少,但她戲弄兩個盜經賊的故事,讓孩子們覺得最解氣。


    法雨寺門前有座橋,橋下是蓮花池,也是放生池,裏麵錦鯉成群,還有不少被放生的龜鱉。


    這裏,成了許多孩子最喜歡的地方,他們趴在橋上,觀賞錦鯉出遊。


    寺廟迎門處,康熙禦書的“天華法雨”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進門後不遠,有一處九龍壁。


    這座九龍壁寬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龍飛舞,栩栩如生。


    思念看著九龍壁很眼熟,突然想起在故宮裏曾見過類似的一座。


    不過,故宮的九龍壁是陶瓷的,這裏全是青石雕刻後鑲嵌在一處,天衣無縫,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


    一天參拜下來,凡家老小都累了。晚上,就住在法雨寺旁的錦屏山莊。


    山莊古樸典雅,古樟環繞,開門見海,環境優雅。


    飯後,凡三叫上張強,兩人去了普陀山西南,一處名叫“短姑道頭”的碼頭。


    相比於前山碼頭的繁華,這裏有些偏僻,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遠古有嫂子和小姑子兩人,常年禮敬觀音菩薩。


    有一年,姑嫂倆攢夠路費,遠道航海到普陀山進香。


    船到普陀山,姑嫂正準備登岸,恰在此時,小姑子來了天癸。按習俗,女子此時不清淨,不能上山禮佛。


    嫂子一見,就借小姑子的短處取笑她,小姑子既慚愧又痛恨:到了山前卻來了那事,白費了多年心願。


    嫂子上山拜佛去了,小姑子隻能獨自坐在船上,靜等嫂子進香迴來。


    快中午了,海水漲潮,很快淹沒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小船成了海中孤舟,小姑子既饑餓又害怕,隻能默念觀音菩薩。


    正當小姑子孤苦無依的時候,岸上來了一個手提盛飯竹籃的老婦。


    老婦向海水中投下石子,小石子見水後就化為礁石,最後連成一條石砌小路。


    她踩著小路走到船上,將飯籃子遞給小姑子。小姑子剛要問話,那老婦卻二話不說,轉身就走。


    小姑子餓得厲害,飯香誘人,沒想那麽多,先吃了再說。她邊吃邊念叨,還是普陀山好人多。


    傍晚,潮水退了,嫂子下山,踩著剛成形的石路迴到船上。


    小姑子指著竹籃,感謝嫂子讓人送飯。嫂子一聽,大吃一驚。她並沒讓人送飯,誰這麽好心呢?


    嫂子突然想起,臨下山前,她拜別蓮花座上的菩薩時,看到觀音衣裙濕漉漉的,當時還以為佛殿漏雨了呢。


    這時想起來,她才知道,原來是觀音有感於小姑子的誠心,顯靈送飯來了。


    從此,姑嫂倆停船的這個地方,就被稱為“短姑道頭”,有人還修了三間尼庵。


    如今,觀音菩薩扔石子形成的小道,曆經千年狂風巨浪,依舊絲毫無損。


    佇立在這條海邊石徑,遙望遠處的海洋,凡三仿佛看到姑嫂二人,奮力搖船渡海來朝的身影。


    那一瞬間,他不禁想起自己當初,孤身一人前往銀海的情形。


    姑嫂二人的這個傳說,非常契合凡三的經曆與心境。


    十幾年間,他何嚐不是孤身一人,在市場大海裏一葉孤舟,搏風鬥浪,幾經生死,僥幸搏得一家人衣食無憂。


    這期間的酸辣苦甜,生死時速,凡三無法向家人傾訴,怕他們擔驚受怕,隻能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


    在這條小路上徘徊良久,去尼姑庵進香後,凡三才轉身離去,帶著張強上山。


    第四天,凡家人坐早班船,渡過蓮花海,去珞珈山朝拜。


    自古以來,普陀洛迦融為一體,有“南海普陀去燒香,不到洛迦燒半香”的說法。


    站在船上,向東望去,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詳地仰躺在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頭、頸、胸、腹、足清晰可辨,故有“海上臥佛 ”之稱。


    古時候,“須經過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21世紀的遊輪,隻需40分鍾。


    下船後,走上碼頭,就是3000餘米的磐石磴道,名叫“洛迦山香道”。


    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數山巔圓如釜,是為葫蘆島 ;西看普陀山,逶迤起伏,猶如蟠龍戲珠……


    據說,這裏是當年觀音大士修行發跡之地。得道後,她才由此跨越蓮花洋,去普陀山開辟道場。


    因此,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作詩雲:“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


    洛迦山上古跡,文革期間幾乎都被毀壞。山上建築,多為改開後恢複重建。


    不過,相比普陀山三大寺的金碧輝煌,這裏的景觀還是遜色不少。


    迴想起光州淨居寺的興衰,這裏或許又是一處祖庭不及成名道場的案例。


    幸運的是,兩島相隔不遠,普陀洛迦在很多信眾心裏,始終還是一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隱形富豪煉成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釘耙撈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釘耙撈月並收藏隱形富豪煉成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