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三年計劃(中)
大明,山賊大將軍,兵聖大反賊 作者:溜溜的兔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鼎順帶郭愷之迴到房間,落座後搓搓曬幹的臉,才悠悠地道,“郭大人是信不過朱某?”
郭愷之搖搖頭,“不是!”
朱鼎順拿過一張紙,用炭筆簡單畫了一個北方地理示意圖,“郭大人,我在宣府放了五十萬兩,大同府放了五十萬兩,京城放了二十萬兩,塞外放了二百萬兩,但很多都不是銀子,你明白了嗎?”
郭愷之看著圖上宣大和晉陝北直隸的箭頭指向北寨,北寨一分為三,指向東北西韃靼人,朱鼎順在他看的時候,把宣大也畫了一條獨立的線,郭愷之眼神一亮。
“奉國將軍,朝政一旦穩定下來…”
“郭大人放心,在你有生之年穩定不下來,東虜剛剛攻陷遼沈,關外失陷,遼西苦苦支撐,就像大明朝的一道傷口,未來必定一直流血。”
郭愷之想了一會,點點頭,“奉國將軍胸懷天下,大局觀令人讚歎,郭某能問問,為什麽是郭某嗎?”
“去年講課就說了,郭大人讀的一手好書,而且郭大人正在壯年…”
“將軍,這個道理說不通,您能不能說實話。”
朱鼎順被打斷話,嘿嘿一笑沒有生氣,“其實沒那麽複雜,巡撫老了,知府做過知縣、知州,一直是地方官,那人太陰險,一直想利用我,而郭大人在刑部做過郎中,好歹是京官,再加上是江南人,有人脈不是。”
郭愷之深吸一口氣,“聽起來沒騙人,二弟輔之已經在為奉國將軍收購糧食,還有茶葉絲綢等江南特產,大概明年夏季才能到。對了,郭某能問問,奉國將軍為什麽讓所有人都收購糧食嗎?”
“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裏,這麽淺顯的道理郭大人看不明白嗎?”
“那倒不是,但你這樣來來去去也不多買,還夾著其他貨品,不嫌麻煩嗎?”
靠,敢情剛才劃拉半天您沒看懂,這是計劃中很重要的人物,不得不認真解釋了一遍,把宣大所有人都串聯起來的好處。
郭愷之怔怔得聽完,砸吧砸吧嘴,“聽起來誰都賺了銀子,而且是大把銀子,奉國將軍,滿招損謙招益,這個道理不是你說的嗎?”
“朱某一個強盜,滿能滿到哪裏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奉國將軍是宗室,朱明天下…”
郭愷之說著說著住口了,眼神再次大亮,歪頭想了一會,才苦笑道,“佩服。說實話,非常抱歉,郭某並沒有讓家裏人收購…”
“郭大人,這廢話就不用說了,現在我們談談,明年如何做宣鎮巡撫的事。我已經把銀子給你送到京城了,東林黨汪文言兩萬兩,大內太監魏忠賢三萬兩,過年開衙…”
嘩啦~
郭愷之驚坐而起,朱鼎順知道他想說什麽,立刻伸手讓他住嘴。
“你得做陛下的人,怎麽聯係陛下你自己想辦法,魏忠賢這個人,兩年後你就會明白,這三萬兩花的太值了,比三十萬兩還值,不要把看不起閹人的話說出來,那樣朱某反而看不起你。”
郭愷之臉上陰晴不定,讀書人的骨氣還是讓他搖頭,“奉國將軍,一旦沾上閹狗的身份,一輩子都洗不掉,子孫都跟著遭殃。”
“你也是真蠢,郭愷之是陛下的臣子,你是外臣,任何話都得通過內臣轉述…”
“掩耳盜鈴,牆頭草更加令人不堪。”
“咦?郭大人還油鹽不進了,你知道不知道…”
“奉國將軍,郭某可以舔一舔魏忠賢,但隻此一次,且非麵談不可,汪文言是什麽人?”
日了狗,這就是典型的明末文人,朱鼎順被氣得不輕,緩了一會苦笑道,“讓你信得過的人到京城,有人會給你銀子使喚,以後從你的份額裏扣,汪文言是個小官,但別小看這人,他可是東林的核心,職業掮客,在官場開牙行的家夥,東林的門下走狗。”
郭愷之覺得自己教育朱鼎順官場不是非敵即友的目的達到了,緩緩落座,“銀子太多了,閹狗給一萬兩就可以。”
朱鼎順搖搖手,“郭大人,朱某絕對的內幕消息,陛下準備借閹人絞殺東林,他們過於放肆了,完全在圈養皇帝,聖意現在連禁宮都出不了,東林君子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該死。”
郭愷之停頓了一會,還是搖頭道,“那也多了,最多兩萬,剩餘一萬郭某需要聯係其他人,東林的確眾正盈朝,也的確招人恨,二弟就在京城,郭某需要其他渠道和聲音。”
“郭大人,咱們這麽談事多好,以後別扯淡,十天後我給你個聯係方式,令弟可以自由發揮,我就不摻合了,但汪文言和魏忠賢是必須聯係的兩人。”
“郭某明白了,這個無需奉國將軍操心,郭某不能留書信,必須二弟去麵談,且東林、閹黨和鄉官都不能落下。”
“好吧,官場的事郭大人在行。”
“將軍能否透露…”
“可以,勳貴,宗親,你隻需要知曉,陛下已動了殺心就可以。”
郭愷之低頭想了一會,大概還沒想明白關鍵,隻是落寞道,“郭某已經給東林楊大人去過信,半年多過去也沒迴,哎,齊楚浙昆四黨犬牙交錯五十年,東林突然占據朝堂、兇猛排除異己,其實很多人在等著他們倒黴,撲上去撕咬。”
“郭大人開竅了,你說的是楊漣吧,以朱某看,楊大人是東林唯一忠心為國的官,若主持都察院,楊大人定流芳千苦,可惜他不適合施政,加上過於剛直,無形成了東林幫兇,死定了。”
郭愷之突然拱拱手,“奉國將軍,郭某告辭,巡撫大人已經上奏,懷仁舉人坑辱王爺和宗室,被宗室聚集打殺,應該沒人多瞧一眼。”
朱鼎順也拱拱手,“我會在這裏住兩個月,避一避宣府的那些破事,明年土默特和哈喇慎會向宣大兩府哭訴告狀,郭大人心中有數即可。”
“奉國將軍果然高明,三年後必然定鼎塞外,郭某三生有幸,告辭。”
郭愷之搖搖頭,“不是!”
朱鼎順拿過一張紙,用炭筆簡單畫了一個北方地理示意圖,“郭大人,我在宣府放了五十萬兩,大同府放了五十萬兩,京城放了二十萬兩,塞外放了二百萬兩,但很多都不是銀子,你明白了嗎?”
郭愷之看著圖上宣大和晉陝北直隸的箭頭指向北寨,北寨一分為三,指向東北西韃靼人,朱鼎順在他看的時候,把宣大也畫了一條獨立的線,郭愷之眼神一亮。
“奉國將軍,朝政一旦穩定下來…”
“郭大人放心,在你有生之年穩定不下來,東虜剛剛攻陷遼沈,關外失陷,遼西苦苦支撐,就像大明朝的一道傷口,未來必定一直流血。”
郭愷之想了一會,點點頭,“奉國將軍胸懷天下,大局觀令人讚歎,郭某能問問,為什麽是郭某嗎?”
“去年講課就說了,郭大人讀的一手好書,而且郭大人正在壯年…”
“將軍,這個道理說不通,您能不能說實話。”
朱鼎順被打斷話,嘿嘿一笑沒有生氣,“其實沒那麽複雜,巡撫老了,知府做過知縣、知州,一直是地方官,那人太陰險,一直想利用我,而郭大人在刑部做過郎中,好歹是京官,再加上是江南人,有人脈不是。”
郭愷之深吸一口氣,“聽起來沒騙人,二弟輔之已經在為奉國將軍收購糧食,還有茶葉絲綢等江南特產,大概明年夏季才能到。對了,郭某能問問,奉國將軍為什麽讓所有人都收購糧食嗎?”
“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裏,這麽淺顯的道理郭大人看不明白嗎?”
“那倒不是,但你這樣來來去去也不多買,還夾著其他貨品,不嫌麻煩嗎?”
靠,敢情剛才劃拉半天您沒看懂,這是計劃中很重要的人物,不得不認真解釋了一遍,把宣大所有人都串聯起來的好處。
郭愷之怔怔得聽完,砸吧砸吧嘴,“聽起來誰都賺了銀子,而且是大把銀子,奉國將軍,滿招損謙招益,這個道理不是你說的嗎?”
“朱某一個強盜,滿能滿到哪裏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奉國將軍是宗室,朱明天下…”
郭愷之說著說著住口了,眼神再次大亮,歪頭想了一會,才苦笑道,“佩服。說實話,非常抱歉,郭某並沒有讓家裏人收購…”
“郭大人,這廢話就不用說了,現在我們談談,明年如何做宣鎮巡撫的事。我已經把銀子給你送到京城了,東林黨汪文言兩萬兩,大內太監魏忠賢三萬兩,過年開衙…”
嘩啦~
郭愷之驚坐而起,朱鼎順知道他想說什麽,立刻伸手讓他住嘴。
“你得做陛下的人,怎麽聯係陛下你自己想辦法,魏忠賢這個人,兩年後你就會明白,這三萬兩花的太值了,比三十萬兩還值,不要把看不起閹人的話說出來,那樣朱某反而看不起你。”
郭愷之臉上陰晴不定,讀書人的骨氣還是讓他搖頭,“奉國將軍,一旦沾上閹狗的身份,一輩子都洗不掉,子孫都跟著遭殃。”
“你也是真蠢,郭愷之是陛下的臣子,你是外臣,任何話都得通過內臣轉述…”
“掩耳盜鈴,牆頭草更加令人不堪。”
“咦?郭大人還油鹽不進了,你知道不知道…”
“奉國將軍,郭某可以舔一舔魏忠賢,但隻此一次,且非麵談不可,汪文言是什麽人?”
日了狗,這就是典型的明末文人,朱鼎順被氣得不輕,緩了一會苦笑道,“讓你信得過的人到京城,有人會給你銀子使喚,以後從你的份額裏扣,汪文言是個小官,但別小看這人,他可是東林的核心,職業掮客,在官場開牙行的家夥,東林的門下走狗。”
郭愷之覺得自己教育朱鼎順官場不是非敵即友的目的達到了,緩緩落座,“銀子太多了,閹狗給一萬兩就可以。”
朱鼎順搖搖手,“郭大人,朱某絕對的內幕消息,陛下準備借閹人絞殺東林,他們過於放肆了,完全在圈養皇帝,聖意現在連禁宮都出不了,東林君子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該死。”
郭愷之停頓了一會,還是搖頭道,“那也多了,最多兩萬,剩餘一萬郭某需要聯係其他人,東林的確眾正盈朝,也的確招人恨,二弟就在京城,郭某需要其他渠道和聲音。”
“郭大人,咱們這麽談事多好,以後別扯淡,十天後我給你個聯係方式,令弟可以自由發揮,我就不摻合了,但汪文言和魏忠賢是必須聯係的兩人。”
“郭某明白了,這個無需奉國將軍操心,郭某不能留書信,必須二弟去麵談,且東林、閹黨和鄉官都不能落下。”
“好吧,官場的事郭大人在行。”
“將軍能否透露…”
“可以,勳貴,宗親,你隻需要知曉,陛下已動了殺心就可以。”
郭愷之低頭想了一會,大概還沒想明白關鍵,隻是落寞道,“郭某已經給東林楊大人去過信,半年多過去也沒迴,哎,齊楚浙昆四黨犬牙交錯五十年,東林突然占據朝堂、兇猛排除異己,其實很多人在等著他們倒黴,撲上去撕咬。”
“郭大人開竅了,你說的是楊漣吧,以朱某看,楊大人是東林唯一忠心為國的官,若主持都察院,楊大人定流芳千苦,可惜他不適合施政,加上過於剛直,無形成了東林幫兇,死定了。”
郭愷之突然拱拱手,“奉國將軍,郭某告辭,巡撫大人已經上奏,懷仁舉人坑辱王爺和宗室,被宗室聚集打殺,應該沒人多瞧一眼。”
朱鼎順也拱拱手,“我會在這裏住兩個月,避一避宣府的那些破事,明年土默特和哈喇慎會向宣大兩府哭訴告狀,郭大人心中有數即可。”
“奉國將軍果然高明,三年後必然定鼎塞外,郭某三生有幸,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