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麵對父母
穿越複國:王子隻想種田 作者:青紅蠻蠻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姚琳對於算計自己的父親非常積極,當然她覺得自己是在為父親謀取福利。
虞城到齊邑十來裏路,她半個時辰就到了。
齊邑就是姚齊在虞國的封地,在虞城的北邊,有千餘人,既是虞國最大的外邑,也是虞國在北邊的屏障。
既可見虞侯姚思對弟弟的信任,也可見姚齊的勇武。
說到勇武這個特點,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舜帝的武德充沛。
舜帝被稱為“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但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舜帝僅僅是通過以身作則、說教等這些文縐縐的方式來傳播道德的。
其實舜帝是相當的武德充沛,不然在這種原始的部落時代,很難作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兩個故事說明一下舜帝的武德。
第一個故事是象耕鳥耘。
傳說舜帝在曆山種田時,有大象為他耕地,後人說是“聖德感召”。
這種說法我們也不能否定,但是總覺有點玄乎。
但如果說是舜帝馴服了大象為他幹農活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武德不充沛,能夠馴服大象嗎?
第二故事是執幹戚舞。
舜帝時蠻族有苗常常挑釁,大禹要去征討,舜帝沒有同意,他采取了持幹戚跳舞的方式,蠻族有苗見了之後,就臣服了。
多麽容易啊,跳支舞蠻族就臣服了,又是一個“聖德感召”的典型。
但是我們要知道能戰方能止戰,更要知道幹戚舞是什麽。
所謂幹戚是兩種兵器,盾牌和大斧,曆史和神話中另一位和幹戚有關的人物我們都知道:刑天舞幹戚。
“執幹戚舞”常被體育史和武術史學者視為武術套路的早期形式,是武術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標誌。
大家現在知道舜帝的幹戚舞是多麽的武德充沛了吧,為什麽蠻族馬上就臣服了吧。
仁者必有勇,文為體,武為用,這樣才能形成清晰立體的華夏道德文化鼻祖形象。
所以,姚齊的勇武其實是有家族傳承的。
這種傳承之下,讓他將十來歲的兒子姚恭留在身邊,而將女兒姚琳送到虞城去了。
姚琳迴家時,姚齊正好帶人去周邊巡視了。
姚恭已經有十多天沒有見到姐姐了,他不怪姐姐在虞城玩耍沒有帶自己,因為父親已經說過原因了。
對姚琳的突然迴家,姚恭既開心又詫異,更驚喜的是姐姐還給自己帶了禮物。
三個精致的竹編當然讓姚恭大開眼界,不過一對碩大的鹿角更讓他嘖嘖稱奇,羨慕不已。
在姚恭滿是崇拜的眼神中,姚琳又手舞足蹈地講了一遍自己在綸邑愉快而又勇猛的狩獵過程。
果然家才是心靈最好的歸宿啊。
姚恭拿過鹿角比劃了一下,問道:“姐姐,這麽說你的狩獵生涯算是在綸邑開張了啊?”
姚琳賞了弟弟一個爆栗道:“我上次還在虞城獵到一隻兔子!”
姚恭摸了摸頭,嘿然道:“我知道,那不是兔子撞樹上了嗎?這頭鹿聽起來可不一樣。”
姚琳一陣無語,其實是一樣的。
姚恭見姐姐不說話,歎了口氣道:“姐姐你既然迴來,肯定知道為什麽爹讓你去虞城也不催你迴來。”
“這些時又是忙春耕,又是忙巡視,打獵的距離又太遠,倒是好久沒有好好打獵了,等過些時情況明朗了,我也要去綸邑跟著康哥玩幾天。”
凡是人口聚集的地方,野獸就會相對少一些,因此在齊邑想要打獵,要向外圍前進很遠。
綸邑本來人口就不多,活動範圍有限,之前又被狼群驅趕了不少食草動物過來,自然狩獵要方便得多。
姚琳心疼弟弟,越發覺得自己用秫米和綸邑做交換的正確,溫聲道:“姐姐本來不知道寒浞這件事,還跟康哥他們說好明天送一頭獵物來呢。”
明明是件好事,語氣中卻帶著惋惜之意,姐弟情深的姚恭自然聽得出來,笑著說道:“是不是姐姐答應的還禮是糧食,現在知道不好辦了,擔心失信於人?”
“姐姐,不用擔心,等會兒父侯迴來,我就鬧著說要吃肉,讓父親送糧食到綸邑去換!”
姚琳訕訕一笑,感覺已經被姚恭看穿,可是他還是站在自己這邊,於是將狼牙吊墜從脖子上摘下來,戴在姚恭脖子上,溫聲道:“也別讓老爹太為難,不是還有1000多斤秫米啊,先送過去再說,康哥也不會介意的。”
姚恭眨了眨眼睛,笑著說道:“好的!”
姚齊迴到家中,看到小棉襖姚琳迴來了,心裏還是很開心的。
他聽到女兒咋咋唿唿地叮囑了自己一番,心裏正在高興,接著又聽到女兒抱怨齊邑的肉沒有綸邑多,沒意思。
看著女兒氣鼓鼓地迴虞城,兒子又開始提議去綸邑換肉吃,姚齊就知道這兩個小東西在算計自己。
姚齊輕嗤一聲,心道:換就換唄,有話直說不會嗎?跟自己的老子還打哈哈。
杜康這次來虞城可謂收獲滿滿,除了基本解決了糧種的問題,最讓他陶醉的是姚瑤伏在他背上留下的香甜氣息和柔軟感覺。
這讓他一路都腳步輕快,心裏想著要是這次就將姚瑤背迴綸邑多好啊。
當他再次路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水塘時,他想起了穿越前的那個早晨村口的荷塘。
晨風吹拂,朝陽冉冉,片片荷葉挨挨擠擠的,密不透風,成了一片綠的世界。
那裏荷花應該已經快開了,綠的世界會點綴無數的紅色、粉色和白色,然後結出無數香甜可口的蓮子。
看來得抽空把這些蓮藕都移到綸邑的沼澤和水塘中去,到了明年姚瑤一定會喜歡的。
杜康又不由得想起了前世的母親,腦海中浮現的卻是這一世的杜母的形象。
其實二人在容貌和對杜康的愛沒有差別,但是顯然在某些方麵差別很大,比如氣場,比如權謀宮鬥。
杜康很想將在綸邑收獲的煩惱說給杜母聽,她一定能夠幫自己分析出事情的原因。
一般來說,“很想”就是“不會”。
因為杜母屢次撮合自己和姚琳了,而且聽起來把握十足。
他不想因為姚友和蕭晨的一些行為造成杜母對姚瑤的誤會和偏見。
很多事情難就難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婆媳關係複雜他雖然沒有經曆過,但也是早有耳聞的。
就是當年奶奶和母親的關係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麽和諧的。
既然現在種糧的問題解決了,迴去就將寒澆討伐封國導致的一係列事情如實說了,然後就說是姚瑤和姚友一起想辦法為綸邑解決了糧種的問題,沒必要節外生枝。
巧媳婦兩頭瞞,不會錯的。
畢竟上午耽誤的時間太多,杜康迴到綸邑已經是未時了,二黃跑出來迎接了他。
不用說世俞帶著大家和大黃一起去狩獵。
哪怕綸邑的肉發出的臭味越來越濃了,他們依舊熱愛打獵而不喜歡耕種。
杜康無奈地歎了口氣,看來另一個計劃也要快點落地了。
唯一讓他欣慰的是留守人員陶七在編織承重頗大的籮筐,這些都是為耕種準備的。
杜母看到兒子迴來,自然高興,又見他提著一囊箭枝,笑著說道:“我當琳琳粗心大意呢,看來這把弓倒是送給你了,這孩子有心了。”
杜康感慨這位母親的老辣,真的是洞若觀火,迴應道:“我初時也是不知,後來才知道這是姚瑤和姚琳兩人算計姚友,將這把良弓帶到綸邑,故意落下的。”
杜母不置可否地點點頭,淡淡說道:“你耽誤了一夜才迴,進來說話吧。”
杜康剛剛在心頭湧起的將一切疑惑盡數告知杜母的想法,又被壓下了。
因為杜母聽到姚瑤的名字後,沒有任何誇獎和感謝的表示。
杜康喝了一大口水,如實說了虞國的情況後,笑著說道:“阿媽,你也知道,我一向不務農事,多虧了姚瑤和姚友想了這麽個法子,才給我們撥了兩三千斤秫米做糧種。”
杜母冷笑一聲說道:“我兒是個實在人,你不務農事,難道我不通國事嗎?”
“當年大夏和寒浞交戰,也未曾說土地也不播種了。綸邑不是虞國的土地嗎?”
“我看要麽是姚友無能,要麽是有人在為難你,你倒是覺得多虧了他們。”
杜康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小白,連姚琳和姚瑤的小小計謀都看不透,怎麽可能瞞過杜母呢?
但是他還是打算瞞著,因為“他們”兩個字分明把姚瑤帶進去了。
杜康笑道:“想來還是因為我不務農事,故而對我耕種不放心吧。”
杜母溫聲道:“你在想法子,為娘是看得到的,放手去做就是了。你說要4000多斤糧種,還有差額怎麽辦?”
杜康又將姚瑤的豆子和姚琳的秫米說了一遍。
杜母頷首笑道:“琳琳這個法子倒是不錯,顧全了大家的麵子,這孩子倒有這份心思。”
“放心,明天多派些人過去,姚齊那邊不會有問題的。”
“世俞今天就應該有收獲,讓他明天一早就帶人過去,什麽都不告訴他,送過去就行了。”
有了杜母肯定的判斷,杜康再無疑慮,但是他依舊很失望:杜母隻字未提姚瑤。
對於這個和自己前世母親一模一樣的母親,杜康是有著別樣情懷的。
他希望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能夠得到她的祝福。
他很想親口問一句:“阿媽,你是不喜歡姚瑤嗎?”
他和姚瑤的婚事已經在虞國受到阻力了,杜母的反應讓他沒有信心得到想要的答案。
杜康用略帶消沉的聲音說道:“阿媽,還有一件事情,我想聽聽你的看法和意見。”
杜母依舊用微笑鼓勵著兒子,仿佛已經看穿他的一切想法。
虞城到齊邑十來裏路,她半個時辰就到了。
齊邑就是姚齊在虞國的封地,在虞城的北邊,有千餘人,既是虞國最大的外邑,也是虞國在北邊的屏障。
既可見虞侯姚思對弟弟的信任,也可見姚齊的勇武。
說到勇武這個特點,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舜帝的武德充沛。
舜帝被稱為“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但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舜帝僅僅是通過以身作則、說教等這些文縐縐的方式來傳播道德的。
其實舜帝是相當的武德充沛,不然在這種原始的部落時代,很難作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兩個故事說明一下舜帝的武德。
第一個故事是象耕鳥耘。
傳說舜帝在曆山種田時,有大象為他耕地,後人說是“聖德感召”。
這種說法我們也不能否定,但是總覺有點玄乎。
但如果說是舜帝馴服了大象為他幹農活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武德不充沛,能夠馴服大象嗎?
第二故事是執幹戚舞。
舜帝時蠻族有苗常常挑釁,大禹要去征討,舜帝沒有同意,他采取了持幹戚跳舞的方式,蠻族有苗見了之後,就臣服了。
多麽容易啊,跳支舞蠻族就臣服了,又是一個“聖德感召”的典型。
但是我們要知道能戰方能止戰,更要知道幹戚舞是什麽。
所謂幹戚是兩種兵器,盾牌和大斧,曆史和神話中另一位和幹戚有關的人物我們都知道:刑天舞幹戚。
“執幹戚舞”常被體育史和武術史學者視為武術套路的早期形式,是武術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標誌。
大家現在知道舜帝的幹戚舞是多麽的武德充沛了吧,為什麽蠻族馬上就臣服了吧。
仁者必有勇,文為體,武為用,這樣才能形成清晰立體的華夏道德文化鼻祖形象。
所以,姚齊的勇武其實是有家族傳承的。
這種傳承之下,讓他將十來歲的兒子姚恭留在身邊,而將女兒姚琳送到虞城去了。
姚琳迴家時,姚齊正好帶人去周邊巡視了。
姚恭已經有十多天沒有見到姐姐了,他不怪姐姐在虞城玩耍沒有帶自己,因為父親已經說過原因了。
對姚琳的突然迴家,姚恭既開心又詫異,更驚喜的是姐姐還給自己帶了禮物。
三個精致的竹編當然讓姚恭大開眼界,不過一對碩大的鹿角更讓他嘖嘖稱奇,羨慕不已。
在姚恭滿是崇拜的眼神中,姚琳又手舞足蹈地講了一遍自己在綸邑愉快而又勇猛的狩獵過程。
果然家才是心靈最好的歸宿啊。
姚恭拿過鹿角比劃了一下,問道:“姐姐,這麽說你的狩獵生涯算是在綸邑開張了啊?”
姚琳賞了弟弟一個爆栗道:“我上次還在虞城獵到一隻兔子!”
姚恭摸了摸頭,嘿然道:“我知道,那不是兔子撞樹上了嗎?這頭鹿聽起來可不一樣。”
姚琳一陣無語,其實是一樣的。
姚恭見姐姐不說話,歎了口氣道:“姐姐你既然迴來,肯定知道為什麽爹讓你去虞城也不催你迴來。”
“這些時又是忙春耕,又是忙巡視,打獵的距離又太遠,倒是好久沒有好好打獵了,等過些時情況明朗了,我也要去綸邑跟著康哥玩幾天。”
凡是人口聚集的地方,野獸就會相對少一些,因此在齊邑想要打獵,要向外圍前進很遠。
綸邑本來人口就不多,活動範圍有限,之前又被狼群驅趕了不少食草動物過來,自然狩獵要方便得多。
姚琳心疼弟弟,越發覺得自己用秫米和綸邑做交換的正確,溫聲道:“姐姐本來不知道寒浞這件事,還跟康哥他們說好明天送一頭獵物來呢。”
明明是件好事,語氣中卻帶著惋惜之意,姐弟情深的姚恭自然聽得出來,笑著說道:“是不是姐姐答應的還禮是糧食,現在知道不好辦了,擔心失信於人?”
“姐姐,不用擔心,等會兒父侯迴來,我就鬧著說要吃肉,讓父親送糧食到綸邑去換!”
姚琳訕訕一笑,感覺已經被姚恭看穿,可是他還是站在自己這邊,於是將狼牙吊墜從脖子上摘下來,戴在姚恭脖子上,溫聲道:“也別讓老爹太為難,不是還有1000多斤秫米啊,先送過去再說,康哥也不會介意的。”
姚恭眨了眨眼睛,笑著說道:“好的!”
姚齊迴到家中,看到小棉襖姚琳迴來了,心裏還是很開心的。
他聽到女兒咋咋唿唿地叮囑了自己一番,心裏正在高興,接著又聽到女兒抱怨齊邑的肉沒有綸邑多,沒意思。
看著女兒氣鼓鼓地迴虞城,兒子又開始提議去綸邑換肉吃,姚齊就知道這兩個小東西在算計自己。
姚齊輕嗤一聲,心道:換就換唄,有話直說不會嗎?跟自己的老子還打哈哈。
杜康這次來虞城可謂收獲滿滿,除了基本解決了糧種的問題,最讓他陶醉的是姚瑤伏在他背上留下的香甜氣息和柔軟感覺。
這讓他一路都腳步輕快,心裏想著要是這次就將姚瑤背迴綸邑多好啊。
當他再次路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水塘時,他想起了穿越前的那個早晨村口的荷塘。
晨風吹拂,朝陽冉冉,片片荷葉挨挨擠擠的,密不透風,成了一片綠的世界。
那裏荷花應該已經快開了,綠的世界會點綴無數的紅色、粉色和白色,然後結出無數香甜可口的蓮子。
看來得抽空把這些蓮藕都移到綸邑的沼澤和水塘中去,到了明年姚瑤一定會喜歡的。
杜康又不由得想起了前世的母親,腦海中浮現的卻是這一世的杜母的形象。
其實二人在容貌和對杜康的愛沒有差別,但是顯然在某些方麵差別很大,比如氣場,比如權謀宮鬥。
杜康很想將在綸邑收獲的煩惱說給杜母聽,她一定能夠幫自己分析出事情的原因。
一般來說,“很想”就是“不會”。
因為杜母屢次撮合自己和姚琳了,而且聽起來把握十足。
他不想因為姚友和蕭晨的一些行為造成杜母對姚瑤的誤會和偏見。
很多事情難就難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婆媳關係複雜他雖然沒有經曆過,但也是早有耳聞的。
就是當年奶奶和母親的關係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麽和諧的。
既然現在種糧的問題解決了,迴去就將寒澆討伐封國導致的一係列事情如實說了,然後就說是姚瑤和姚友一起想辦法為綸邑解決了糧種的問題,沒必要節外生枝。
巧媳婦兩頭瞞,不會錯的。
畢竟上午耽誤的時間太多,杜康迴到綸邑已經是未時了,二黃跑出來迎接了他。
不用說世俞帶著大家和大黃一起去狩獵。
哪怕綸邑的肉發出的臭味越來越濃了,他們依舊熱愛打獵而不喜歡耕種。
杜康無奈地歎了口氣,看來另一個計劃也要快點落地了。
唯一讓他欣慰的是留守人員陶七在編織承重頗大的籮筐,這些都是為耕種準備的。
杜母看到兒子迴來,自然高興,又見他提著一囊箭枝,笑著說道:“我當琳琳粗心大意呢,看來這把弓倒是送給你了,這孩子有心了。”
杜康感慨這位母親的老辣,真的是洞若觀火,迴應道:“我初時也是不知,後來才知道這是姚瑤和姚琳兩人算計姚友,將這把良弓帶到綸邑,故意落下的。”
杜母不置可否地點點頭,淡淡說道:“你耽誤了一夜才迴,進來說話吧。”
杜康剛剛在心頭湧起的將一切疑惑盡數告知杜母的想法,又被壓下了。
因為杜母聽到姚瑤的名字後,沒有任何誇獎和感謝的表示。
杜康喝了一大口水,如實說了虞國的情況後,笑著說道:“阿媽,你也知道,我一向不務農事,多虧了姚瑤和姚友想了這麽個法子,才給我們撥了兩三千斤秫米做糧種。”
杜母冷笑一聲說道:“我兒是個實在人,你不務農事,難道我不通國事嗎?”
“當年大夏和寒浞交戰,也未曾說土地也不播種了。綸邑不是虞國的土地嗎?”
“我看要麽是姚友無能,要麽是有人在為難你,你倒是覺得多虧了他們。”
杜康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小白,連姚琳和姚瑤的小小計謀都看不透,怎麽可能瞞過杜母呢?
但是他還是打算瞞著,因為“他們”兩個字分明把姚瑤帶進去了。
杜康笑道:“想來還是因為我不務農事,故而對我耕種不放心吧。”
杜母溫聲道:“你在想法子,為娘是看得到的,放手去做就是了。你說要4000多斤糧種,還有差額怎麽辦?”
杜康又將姚瑤的豆子和姚琳的秫米說了一遍。
杜母頷首笑道:“琳琳這個法子倒是不錯,顧全了大家的麵子,這孩子倒有這份心思。”
“放心,明天多派些人過去,姚齊那邊不會有問題的。”
“世俞今天就應該有收獲,讓他明天一早就帶人過去,什麽都不告訴他,送過去就行了。”
有了杜母肯定的判斷,杜康再無疑慮,但是他依舊很失望:杜母隻字未提姚瑤。
對於這個和自己前世母親一模一樣的母親,杜康是有著別樣情懷的。
他希望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能夠得到她的祝福。
他很想親口問一句:“阿媽,你是不喜歡姚瑤嗎?”
他和姚瑤的婚事已經在虞國受到阻力了,杜母的反應讓他沒有信心得到想要的答案。
杜康用略帶消沉的聲音說道:“阿媽,還有一件事情,我想聽聽你的看法和意見。”
杜母依舊用微笑鼓勵著兒子,仿佛已經看穿他的一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