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搗糍粑
九零俏媳:最猛糙漢非要倒插門 作者:車嘵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廖青韻最近往返籠口村的次數十分多。
從前一年迴村裏的次數一個巴掌也能數得過來,近半個月卻已來返五六次了。
也沒啥大事。
除了給老太太帶些糕點和衣服首飾,就是跟兒子“談心”。
當然主題隻有一個——
讓榮正放棄想跟邱紅結婚的想法。
她倒是想得明白,知道這事找邱紅沒用,隻能從榮正這頭入手,畢竟從張福子那打聽來的信息來看,這事顯然是她兒子更積極。
榮正對此十分鬱悶,廖青韻自然不是那種會動用武力或者他爺爺那樣喜歡用家長強權、蠻橫無理的人,但她在每段對話裏都在不斷地給他潑涼水,實在跟他正滿心歡喜的狀態不搭,偏偏親媽的話,也不能當沒聽到,或是置之不理。
……
轉眼到了11月下旬,有個重要的節日即將到來,更準確的說法,得用農曆來算,十月十五下元節。
所謂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下元節也是要認認真真地祭祀祖先的。當然,籠口村人信教的倒是不多,之所以這樣重視下元節,大約是用它來順道慶祝豐收,給大人小孩一個解饞的理由。
下元節也是過年前最後一個重要的大節日了。
靜江這邊的習俗,是家家戶戶拿出今年新收獲的糯米,去搗糍粑。
邱紅和薛曉蘭也早就計劃好了,要各自泡上幾十斤的糯米,好好打上幾大桶糍粑,家裏大人小孩都愛吃,做法也多,煎炸煮烤都好吃,加上現在天氣漸漸涼下來了,不愁放不住。
張福子也湊了這熱鬧,交代榮正泡上二十斤糯米,打上一些糍粑,到時候剛好讓廖青韻帶上去,給兒子女兒孫子孫女曾孫子曾孫女……都嚐嚐!
沒錯了,前幾天老太太剛提到過幾天要過下元節了,廖青韻立即抓住機會,表示既然是節日那當然要下來陪著老人一起吃頓飯。
張福子:“……”
老人也不好說什麽,雖然都知道廖青韻下來陪她隻是借口,要跟榮正繼續洗腦才是正事呢。
榮正接了這活,也不客氣,直接就拎著去了隔壁,讓邱紅幫著處理。
打糍粑,糯米也是要先經過清洗和長時間浸泡的,不然粘性出不來。邱紅還又把黃梔子拿了出來,繼續給糯米做染色。要是什麽都不放,那糍粑打出來就是白色的,但放了黃梔子呢,則是金黃金黃的顏色,瞧著更好看,喜慶,味道也多一股草木香氣。
第二天大早,是星期天,下元節的前一天。
邱紅將浸泡了一晚上的糯米淘洗幹淨,裝在水桶裏,榮正開了電三輪,把母子三人,連著薛曉蘭和難得放假的初三生邱明澤都一輛車拉了,去往鎮上的糍粑廠。
大約十年前,糍粑廠是沒有的,村裏都按照傳統方式,拿清洗幹淨的石臼和石舂用人力打糍粑,那正經是個累活,得經過千百次的反複捶打,也得有人配合不斷地翻動蒸熟的糯米團,最終才能得到黏糯美味的糍粑。
但隨著經濟漸漸複蘇,倡導機械化後,鎮上就適時地開了糍粑廠,一般也就是下元節這個日子或者過年前那段時間開,具體時間會在圩上的顯眼位置上貼出來,邱紅她們看到的通知就是:挑水街糍粑廠十月十二開打糍粑,一斤三分,歡迎來打。
重大節日,當然是要提前準備的。
今天已經十四,糍粑廠更是熱鬧,人來人往排著隊,中間免不了趕時間想插隊的,吵吵嚷嚷的還得主人家分出一部分精力調停。
這些作坊因為不是常年開著,所以場地並不寬敞,少不得大家都要將就些。其中也有正經是從山裏趕過來的人家,路途遙遠,老板核實之後會做些說明,自動幫著往前排號。山路實在遙遠,來鎮裏一趟不容易,得趁早了事,讓人家好歹少走些夜路,大家對於這種的也都心服口服,並不嗆聲。
都是農村人,通電還沒多少年,大家也舍不得買電器,所以家裏基本都燒的是柴火,都經曆過冬季去山裏割草撿柴往家裏拉的,知道那其中的艱難。
邱紅和薛曉蘭排著隊,榮正已經先走了,他得去肉攤幫忙,順道把幾個小孩也一同帶走去趕集了。
因為排著隊除了嘮嗑等待,啥事也幹不了,大人還行,小孩難免待不住,這裏又處處都是糯米瀝出來的水,榮正一看邱悅手臂還包裹著,邱諾又還小,怕再摔了,索性一波都帶走。
薛曉蘭瞧了幾眼幾人遠去說著要去吃米豆腐的背影,迴神對著邱紅笑了笑:“看不出來,他這樣的大男人還多貼心的。”
“嗯。”邱紅想到榮正日常的貼心嗬護也頗覺暖心,隻是再一想明天廖青韻又得下來勸兒子不要“走彎路”,臉上的笑意就淡了不少。
打糍粑的順序是,先排號,排到了稱重,按斤收費後給個寫著號碼的單子,再把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糍粑廠的飯甑子裏,根據各家糯米數量的多少,好比邱紅和薛曉蘭家,都用了兩個飯甑子蒸,那上頭也寫著號碼呢,主人家叮囑千萬記好了,免得糾紛。
畢竟大家用的糯米質量有參差,重量更是不同,要是最後多了少了吵嚷起來,也沒個攝像頭往迴調證據,得吵吵好半天。
也有笨媳婦,直接把沒有浸泡過的糯米就挑來的,主人家是會檢查的,遇到這號少不得把人排一邊去,叫她下午再來吧,糯米可得泡好些時間才能開蒸呢。
糍粑廠用的是巨大的鐵皮大蒸鍋,裏頭能放好些飯甑子,五米之內都是熱氣騰騰的,到處貼著看好小孩,注意防護,小心燙傷,危險勿靠近的標誌,那正經不是開玩笑的,靠近些臉上都發燙,真不小心挨著了,皮開肉綻。
邱紅見了又想起女兒的燙傷來,萬幸用的都是好藥,如今已經到結痂的階段了,可也遭了不少罪。
蒸熟的糯米,個人家跟著各家的鍋一起走,把糯米投入專業的糍粑機器裏,也不知道那龐然大物內部是如何運轉的,隻知道從頂端倒入糯米後,底下沒多會就出來粗大的長條糍粑團來,接在抹了油的桶裏,很是喜人。
機器轟隆隆地作響,糍粑團不斷湧出……榮正記著邱紅說的時間,又把孩子們都帶了迴來,還多了兩個,邱悅最好的朋友——
謝曉鳳和她哥哥。
兩個鎮上長大的小孩,吃糍粑都吃的在街上買的成品或是是別人家送的,從沒有過這樣跟著父母搗糍粑的經曆。謝曉鳳聽邱悅說,剛打出來的糍粑十分柔軟彈牙,可以直接吃,萬分新奇,她隻吃過煎炸和烤的糍粑,還沒有吃過新鮮的剛打出來的糍粑呢,就纏著好朋友一定要跟著來看。
這算什麽了不得的事嗎?
當然不了,邱悅一口就答應了,還讓親媽多打一些,好送給好朋友。
邱紅自然也滿口答應。謝媽媽知道邱悅手被燙傷後,時常留孩子在家裏吃午飯,免得來迴奔波,出汗影響傷口,還主動打電話告知邱紅,所以邱紅也時常主動送些新鮮的蔬菜給謝家,兩家大人因為小孩之間多了不少來往,感情挺好。
這會,謝曉鳳和她哥都稀奇無比地盯著機器口跟大麵團一樣的糍粑團,很難想象這是她們平時吃到的一個個圓圓扁扁的糍粑,小姑娘臉皺成一團,問道:“悅悅,這個怎麽跟我見過的不一樣?”
從前一年迴村裏的次數一個巴掌也能數得過來,近半個月卻已來返五六次了。
也沒啥大事。
除了給老太太帶些糕點和衣服首飾,就是跟兒子“談心”。
當然主題隻有一個——
讓榮正放棄想跟邱紅結婚的想法。
她倒是想得明白,知道這事找邱紅沒用,隻能從榮正這頭入手,畢竟從張福子那打聽來的信息來看,這事顯然是她兒子更積極。
榮正對此十分鬱悶,廖青韻自然不是那種會動用武力或者他爺爺那樣喜歡用家長強權、蠻橫無理的人,但她在每段對話裏都在不斷地給他潑涼水,實在跟他正滿心歡喜的狀態不搭,偏偏親媽的話,也不能當沒聽到,或是置之不理。
……
轉眼到了11月下旬,有個重要的節日即將到來,更準確的說法,得用農曆來算,十月十五下元節。
所謂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下元節也是要認認真真地祭祀祖先的。當然,籠口村人信教的倒是不多,之所以這樣重視下元節,大約是用它來順道慶祝豐收,給大人小孩一個解饞的理由。
下元節也是過年前最後一個重要的大節日了。
靜江這邊的習俗,是家家戶戶拿出今年新收獲的糯米,去搗糍粑。
邱紅和薛曉蘭也早就計劃好了,要各自泡上幾十斤的糯米,好好打上幾大桶糍粑,家裏大人小孩都愛吃,做法也多,煎炸煮烤都好吃,加上現在天氣漸漸涼下來了,不愁放不住。
張福子也湊了這熱鬧,交代榮正泡上二十斤糯米,打上一些糍粑,到時候剛好讓廖青韻帶上去,給兒子女兒孫子孫女曾孫子曾孫女……都嚐嚐!
沒錯了,前幾天老太太剛提到過幾天要過下元節了,廖青韻立即抓住機會,表示既然是節日那當然要下來陪著老人一起吃頓飯。
張福子:“……”
老人也不好說什麽,雖然都知道廖青韻下來陪她隻是借口,要跟榮正繼續洗腦才是正事呢。
榮正接了這活,也不客氣,直接就拎著去了隔壁,讓邱紅幫著處理。
打糍粑,糯米也是要先經過清洗和長時間浸泡的,不然粘性出不來。邱紅還又把黃梔子拿了出來,繼續給糯米做染色。要是什麽都不放,那糍粑打出來就是白色的,但放了黃梔子呢,則是金黃金黃的顏色,瞧著更好看,喜慶,味道也多一股草木香氣。
第二天大早,是星期天,下元節的前一天。
邱紅將浸泡了一晚上的糯米淘洗幹淨,裝在水桶裏,榮正開了電三輪,把母子三人,連著薛曉蘭和難得放假的初三生邱明澤都一輛車拉了,去往鎮上的糍粑廠。
大約十年前,糍粑廠是沒有的,村裏都按照傳統方式,拿清洗幹淨的石臼和石舂用人力打糍粑,那正經是個累活,得經過千百次的反複捶打,也得有人配合不斷地翻動蒸熟的糯米團,最終才能得到黏糯美味的糍粑。
但隨著經濟漸漸複蘇,倡導機械化後,鎮上就適時地開了糍粑廠,一般也就是下元節這個日子或者過年前那段時間開,具體時間會在圩上的顯眼位置上貼出來,邱紅她們看到的通知就是:挑水街糍粑廠十月十二開打糍粑,一斤三分,歡迎來打。
重大節日,當然是要提前準備的。
今天已經十四,糍粑廠更是熱鬧,人來人往排著隊,中間免不了趕時間想插隊的,吵吵嚷嚷的還得主人家分出一部分精力調停。
這些作坊因為不是常年開著,所以場地並不寬敞,少不得大家都要將就些。其中也有正經是從山裏趕過來的人家,路途遙遠,老板核實之後會做些說明,自動幫著往前排號。山路實在遙遠,來鎮裏一趟不容易,得趁早了事,讓人家好歹少走些夜路,大家對於這種的也都心服口服,並不嗆聲。
都是農村人,通電還沒多少年,大家也舍不得買電器,所以家裏基本都燒的是柴火,都經曆過冬季去山裏割草撿柴往家裏拉的,知道那其中的艱難。
邱紅和薛曉蘭排著隊,榮正已經先走了,他得去肉攤幫忙,順道把幾個小孩也一同帶走去趕集了。
因為排著隊除了嘮嗑等待,啥事也幹不了,大人還行,小孩難免待不住,這裏又處處都是糯米瀝出來的水,榮正一看邱悅手臂還包裹著,邱諾又還小,怕再摔了,索性一波都帶走。
薛曉蘭瞧了幾眼幾人遠去說著要去吃米豆腐的背影,迴神對著邱紅笑了笑:“看不出來,他這樣的大男人還多貼心的。”
“嗯。”邱紅想到榮正日常的貼心嗬護也頗覺暖心,隻是再一想明天廖青韻又得下來勸兒子不要“走彎路”,臉上的笑意就淡了不少。
打糍粑的順序是,先排號,排到了稱重,按斤收費後給個寫著號碼的單子,再把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糍粑廠的飯甑子裏,根據各家糯米數量的多少,好比邱紅和薛曉蘭家,都用了兩個飯甑子蒸,那上頭也寫著號碼呢,主人家叮囑千萬記好了,免得糾紛。
畢竟大家用的糯米質量有參差,重量更是不同,要是最後多了少了吵嚷起來,也沒個攝像頭往迴調證據,得吵吵好半天。
也有笨媳婦,直接把沒有浸泡過的糯米就挑來的,主人家是會檢查的,遇到這號少不得把人排一邊去,叫她下午再來吧,糯米可得泡好些時間才能開蒸呢。
糍粑廠用的是巨大的鐵皮大蒸鍋,裏頭能放好些飯甑子,五米之內都是熱氣騰騰的,到處貼著看好小孩,注意防護,小心燙傷,危險勿靠近的標誌,那正經不是開玩笑的,靠近些臉上都發燙,真不小心挨著了,皮開肉綻。
邱紅見了又想起女兒的燙傷來,萬幸用的都是好藥,如今已經到結痂的階段了,可也遭了不少罪。
蒸熟的糯米,個人家跟著各家的鍋一起走,把糯米投入專業的糍粑機器裏,也不知道那龐然大物內部是如何運轉的,隻知道從頂端倒入糯米後,底下沒多會就出來粗大的長條糍粑團來,接在抹了油的桶裏,很是喜人。
機器轟隆隆地作響,糍粑團不斷湧出……榮正記著邱紅說的時間,又把孩子們都帶了迴來,還多了兩個,邱悅最好的朋友——
謝曉鳳和她哥哥。
兩個鎮上長大的小孩,吃糍粑都吃的在街上買的成品或是是別人家送的,從沒有過這樣跟著父母搗糍粑的經曆。謝曉鳳聽邱悅說,剛打出來的糍粑十分柔軟彈牙,可以直接吃,萬分新奇,她隻吃過煎炸和烤的糍粑,還沒有吃過新鮮的剛打出來的糍粑呢,就纏著好朋友一定要跟著來看。
這算什麽了不得的事嗎?
當然不了,邱悅一口就答應了,還讓親媽多打一些,好送給好朋友。
邱紅自然也滿口答應。謝媽媽知道邱悅手被燙傷後,時常留孩子在家裏吃午飯,免得來迴奔波,出汗影響傷口,還主動打電話告知邱紅,所以邱紅也時常主動送些新鮮的蔬菜給謝家,兩家大人因為小孩之間多了不少來往,感情挺好。
這會,謝曉鳳和她哥都稀奇無比地盯著機器口跟大麵團一樣的糍粑團,很難想象這是她們平時吃到的一個個圓圓扁扁的糍粑,小姑娘臉皺成一團,問道:“悅悅,這個怎麽跟我見過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