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過嗣
皇家閨史:棄女不認命 作者:我愛桂圓寶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知縣道:“他不是說,這事是柳知文做的,短短兩日,就把這事給抹平了。柳知文還在成都府做同知呢?人還在半道。”
不在人抵達前把事了結,到時候就真成案子了。
到時候對質扯皮,周知縣必會上報朝廷,一旦上報,就真成案子了,前程仕途全得完。
田師爺道:“在仁和縣做了八年縣丞,全縣上下有他的人。人關在大牢,他的人就將這事給平了。”
好不容易抓住了把柄,可對方一天時間就平了,鬧事的勇士家眷已經離開,該他們的銀子一文不少都拿到了。
丁足糧家還有人在縣城,想討蘇二郎的八十兩撫恤金。
周倩兒道:“他們可真會推,蘇二郎戰亡,蘇家沒人了,要有關係的也是郡主。丁家算什麽?也好意思堵在縣衙討撫恤金。這錢給誰都沒道理,又不能留在父親手裏被人指點?五六年前戰亡者的撫恤金,他們是發下去了,這一筆如何算?”
周知縣問道:“師爺,你的意思呢?”
“這錢不能留在我們手裏,得盡快發放出去,給丁足糧家不妥,丁滿壇母子死了,丁家與蘇二郎也沒關係,要論關係,他與整個丁莊有關。”田師爺道:“不如將文書、撫恤金交給丁氏村長,我們隻一條,讓蘇二郎以朝廷勇士的身份進入丁家祠堂享受香火供奉,蘇二郎就算是丁氏的族人。”
周知縣覺得這法子不錯,“讓主管丁莊的裏長也來一趟,把事情說清楚明白,錢可以給丁家,但勇士必須享受香火供奉。”
近晌時分,丁莊的村長、王裏長都被請入了縣衙。
丁村長一聽,要領蘇二郎的八十兩撫恤金,就得將蘇二郎的靈牌請入祠堂享受香火供奉,“丁家祠堂隻供丁家人,怎能供奉外人?”
他絕不會答應,即便有八十兩銀子也不成,這是違背規矩的事。
田師爺很不快。
王裏長眼睛一閃,“師爺,丁村長不應,我應,我願意將蘇二郎的靈牌迎入王家祠堂。”
田師爺有些意外,他怎麽忘了王莊有個喬六婆,這可是救了嫡郡主一命的人,“你真願意?”
“願意!這不是有八十兩銀子,你放心,這錢我們王氏一族不動,定會給他置成長明燈的香油錢,一年到頭,也會有人供奉。不會讓蘇勇士斷了香火,到時候從我王氏族裏給他過繼一個兒子,由我王氏一族養大……”
田師爺看著王裏長,這家夥的腦袋是怎麽長的,怎麽感覺這裏頭有文章,他好像對王裏長給算計了。
丁村長大聲道:“這是八十兩,你們王莊將他靈牌請入祠堂,也花不了這麽多。既然你們認他是王莊人,就得將他們一家三口的墳移到王莊。”
他就是想嚇唬一下,好歹分些銀子迴去。
如果要留在丁莊,就得給他們銀子,否則就得移墳。
王裏長道:“遷就遷,這可是你說的。”
丁村長直接被王裏長給懟了。
各家祠堂,隻供奉自家族人,哪裏供奉外人的道理?這不是亂了規矩,這王裏長是不是耳朵有問題,還有腦子出問題。
丁村長抱拳道:“好,這是裏長自己說的,你們擇了吉日,將他們一家的墳遷走。”
王裏長以為自己是誰?還能做得了王氏全族的主,他可等著看笑話。
丁村長走了。
丁莊上下聽說縣衙的意思,丁氏族人們議論紛紛。
“丁家祠堂,隻供奉丁家人。”
“那可是八十兩銀子,隻要供奉了蘇二郎的靈牌,就能得錢。”
八十兩不是小數目呢。
而王裏長迴去,當即召了王莊幾位上了年紀的,而喬六婆也在其間。
王家太爺、叔公們很是反對。
蘇二郎與王家可是八杆子打不著,王裏長領了戰亡文書,拿迴了銀子,他們王家人供奉一個外姓人算怎麽迴事?
喬六婆卻明白了關鍵。
眾人七嘴八舌,唯有兩個太爺與喬六婆不說話。
王裏長道:“我也姓王,我會坑族人?你們別忘了,蘇二郎可是東宮嫡郡主的養父。”
嫡郡主養父……
隻這五個字,所有人如夢初醒。
王三太爺顫著老音道:“我願意從我子孫裏挑一個過繼給蘇二郎延續香火,雖是姓蘇,可蘇二郎的後人也是王家血脈,入得王氏祠堂!”
喬六婆救了嫡郡主一命,得了一千兩銀賞銀不說,更得了好些珠寶首飾,金銀布帛之物,他日王明高中,也會得東宮照拂。
七太爺道:“裏長、族長,我沒意見,我孫子最多,有七個,願意過繼一個給蘇二郎當嗣子。”
連續有兩位太爺表態,其他人也說願意過繼一個孩子給蘇二郎當嗣子。
一時間,爭執不下,最後還是喬六婆提議抽簽,可旁人都不同意,自來哪有兒子少的,既然如此,兒孫多的,都過繼一個去,輩份、名字照舊,換一個姓蘇,從此之後王蘇兩姓為一家。
於是乎,王裏長、王族長做主,給蘇二郎過繼了五個王家同輩子弟為嗣子,還轟轟烈烈地做了法事、靈牌,將蘇二郎的牌位請入王氏祠堂,讓五個嗣子穿上孝服去丁莊遷墳。
丁莊人覺得王莊的人腦子有問題,你過繼一個嗣子便罷,過繼了五個,大的十七歲,小的隻五歲,全都是成了孝子來給“父親蘇二郎”遷墳。
王莊人陣仗鬧得大,吹吹打打,又是風水先生,又是幫忙,丁莊人瞧不明白。
丁氏族人們聚在一處沒說出所以然,還是一個迴了娘家的婦人,聽說此事後,大聲道:“蘇二郎是東宮嫡郡主的養父,嫡郡主有恩報恩,蘇二郎嗣子,他日必得嫡郡主照拂,瞧著吧,若是嫡郡主知曉此事,必有厚賞。”
這女人的娘家在縣城附近,近來聽了不少流言,也就丁莊一肚子的小心思,王裏長多精明的人,沒有益處,會幹出將外姓人靈牌請入王家祠堂的事。
王莊改成了王蘇莊。
可得益的會是整個王氏族裏的後人。
不到一年,正了名分、身份的蘇晴,聽說蘇二郎有了五個嗣子,還真替他們討了封賞,皇帝大筆一揮,賞了三千畝良田給王蘇莊,每個嗣子各得二百畝良田為私產,其他兩千畝歸王蘇莊兩姓族人共同所有。
而彼時,丁莊及其他莊子的人隻有眼饞的份,人人怨怪丁村長目光短淺,竟白白放掉如此大好事。蘇二郎嗣子,若是入仕為官,也比別人走得輕省。
不在人抵達前把事了結,到時候就真成案子了。
到時候對質扯皮,周知縣必會上報朝廷,一旦上報,就真成案子了,前程仕途全得完。
田師爺道:“在仁和縣做了八年縣丞,全縣上下有他的人。人關在大牢,他的人就將這事給平了。”
好不容易抓住了把柄,可對方一天時間就平了,鬧事的勇士家眷已經離開,該他們的銀子一文不少都拿到了。
丁足糧家還有人在縣城,想討蘇二郎的八十兩撫恤金。
周倩兒道:“他們可真會推,蘇二郎戰亡,蘇家沒人了,要有關係的也是郡主。丁家算什麽?也好意思堵在縣衙討撫恤金。這錢給誰都沒道理,又不能留在父親手裏被人指點?五六年前戰亡者的撫恤金,他們是發下去了,這一筆如何算?”
周知縣問道:“師爺,你的意思呢?”
“這錢不能留在我們手裏,得盡快發放出去,給丁足糧家不妥,丁滿壇母子死了,丁家與蘇二郎也沒關係,要論關係,他與整個丁莊有關。”田師爺道:“不如將文書、撫恤金交給丁氏村長,我們隻一條,讓蘇二郎以朝廷勇士的身份進入丁家祠堂享受香火供奉,蘇二郎就算是丁氏的族人。”
周知縣覺得這法子不錯,“讓主管丁莊的裏長也來一趟,把事情說清楚明白,錢可以給丁家,但勇士必須享受香火供奉。”
近晌時分,丁莊的村長、王裏長都被請入了縣衙。
丁村長一聽,要領蘇二郎的八十兩撫恤金,就得將蘇二郎的靈牌請入祠堂享受香火供奉,“丁家祠堂隻供丁家人,怎能供奉外人?”
他絕不會答應,即便有八十兩銀子也不成,這是違背規矩的事。
田師爺很不快。
王裏長眼睛一閃,“師爺,丁村長不應,我應,我願意將蘇二郎的靈牌迎入王家祠堂。”
田師爺有些意外,他怎麽忘了王莊有個喬六婆,這可是救了嫡郡主一命的人,“你真願意?”
“願意!這不是有八十兩銀子,你放心,這錢我們王氏一族不動,定會給他置成長明燈的香油錢,一年到頭,也會有人供奉。不會讓蘇勇士斷了香火,到時候從我王氏族裏給他過繼一個兒子,由我王氏一族養大……”
田師爺看著王裏長,這家夥的腦袋是怎麽長的,怎麽感覺這裏頭有文章,他好像對王裏長給算計了。
丁村長大聲道:“這是八十兩,你們王莊將他靈牌請入祠堂,也花不了這麽多。既然你們認他是王莊人,就得將他們一家三口的墳移到王莊。”
他就是想嚇唬一下,好歹分些銀子迴去。
如果要留在丁莊,就得給他們銀子,否則就得移墳。
王裏長道:“遷就遷,這可是你說的。”
丁村長直接被王裏長給懟了。
各家祠堂,隻供奉自家族人,哪裏供奉外人的道理?這不是亂了規矩,這王裏長是不是耳朵有問題,還有腦子出問題。
丁村長抱拳道:“好,這是裏長自己說的,你們擇了吉日,將他們一家的墳遷走。”
王裏長以為自己是誰?還能做得了王氏全族的主,他可等著看笑話。
丁村長走了。
丁莊上下聽說縣衙的意思,丁氏族人們議論紛紛。
“丁家祠堂,隻供奉丁家人。”
“那可是八十兩銀子,隻要供奉了蘇二郎的靈牌,就能得錢。”
八十兩不是小數目呢。
而王裏長迴去,當即召了王莊幾位上了年紀的,而喬六婆也在其間。
王家太爺、叔公們很是反對。
蘇二郎與王家可是八杆子打不著,王裏長領了戰亡文書,拿迴了銀子,他們王家人供奉一個外姓人算怎麽迴事?
喬六婆卻明白了關鍵。
眾人七嘴八舌,唯有兩個太爺與喬六婆不說話。
王裏長道:“我也姓王,我會坑族人?你們別忘了,蘇二郎可是東宮嫡郡主的養父。”
嫡郡主養父……
隻這五個字,所有人如夢初醒。
王三太爺顫著老音道:“我願意從我子孫裏挑一個過繼給蘇二郎延續香火,雖是姓蘇,可蘇二郎的後人也是王家血脈,入得王氏祠堂!”
喬六婆救了嫡郡主一命,得了一千兩銀賞銀不說,更得了好些珠寶首飾,金銀布帛之物,他日王明高中,也會得東宮照拂。
七太爺道:“裏長、族長,我沒意見,我孫子最多,有七個,願意過繼一個給蘇二郎當嗣子。”
連續有兩位太爺表態,其他人也說願意過繼一個孩子給蘇二郎當嗣子。
一時間,爭執不下,最後還是喬六婆提議抽簽,可旁人都不同意,自來哪有兒子少的,既然如此,兒孫多的,都過繼一個去,輩份、名字照舊,換一個姓蘇,從此之後王蘇兩姓為一家。
於是乎,王裏長、王族長做主,給蘇二郎過繼了五個王家同輩子弟為嗣子,還轟轟烈烈地做了法事、靈牌,將蘇二郎的牌位請入王氏祠堂,讓五個嗣子穿上孝服去丁莊遷墳。
丁莊人覺得王莊的人腦子有問題,你過繼一個嗣子便罷,過繼了五個,大的十七歲,小的隻五歲,全都是成了孝子來給“父親蘇二郎”遷墳。
王莊人陣仗鬧得大,吹吹打打,又是風水先生,又是幫忙,丁莊人瞧不明白。
丁氏族人們聚在一處沒說出所以然,還是一個迴了娘家的婦人,聽說此事後,大聲道:“蘇二郎是東宮嫡郡主的養父,嫡郡主有恩報恩,蘇二郎嗣子,他日必得嫡郡主照拂,瞧著吧,若是嫡郡主知曉此事,必有厚賞。”
這女人的娘家在縣城附近,近來聽了不少流言,也就丁莊一肚子的小心思,王裏長多精明的人,沒有益處,會幹出將外姓人靈牌請入王家祠堂的事。
王莊改成了王蘇莊。
可得益的會是整個王氏族裏的後人。
不到一年,正了名分、身份的蘇晴,聽說蘇二郎有了五個嗣子,還真替他們討了封賞,皇帝大筆一揮,賞了三千畝良田給王蘇莊,每個嗣子各得二百畝良田為私產,其他兩千畝歸王蘇莊兩姓族人共同所有。
而彼時,丁莊及其他莊子的人隻有眼饞的份,人人怨怪丁村長目光短淺,竟白白放掉如此大好事。蘇二郎嗣子,若是入仕為官,也比別人走得輕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