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正是十三歲的花季年齡, 在2007年夏季的某一天,她突然宣布說要寫一本書,題目都想好了,叫《相逢在花季》,這真讓我們吃驚,現在的孩子這是怎麽啦?冷不丁的一句話能讓你伸出的舌頭再也縮不迴來!要知道,她隻是一個即將上初二的中學生啊!
女兒上中學以後,麵臨著的都是考試的壓力和未來中考的壓力,平時她忙的除了課本就是學校的作業紙,根本沒時間讀多少課外書。如果說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秦文君的係列小說從小學到現在仍然都被她反複閱讀,真是百讀不厭,尤其是《紅樓夢》,那個癡迷勁兒真是無法形容。憑著這樣的功底,就要寫書?好大的口氣!況且暑假正是舊課拾遺補缺、新課提前溫習的黃金時間,不然開學後如何投身這更加激烈的競爭?好難的取舍!我遲疑、猶豫了一會兒,不忍心打擊她的積極性,於是委婉地建議她:“我覺得你現在不是寫書的時候,寫書要有很多的積累,你才初一,我覺得你應該利用暑假多讀點書!”
“知道!但這書我一定要寫。”女兒倔強地說。
“但你不能影響暑假計劃的安排,計劃中給你安排寫書的時間。”我隻好讓步,也不知道這樣的決定是對、還是錯。
就這樣,從7月10日到8月10日,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她直接在電腦上,憑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寫作的執著,憑著並不熟練的拚音輸入法,利用每天下午二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第一次用電腦完成了她的小說寫作。在這期間,既沒有耽誤溫習功課,也沒有讓我們費心督促,放棄的是和她媽媽逛超市、買東西,放棄的是看電視,甚至連8月8日晚上的那場難得的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晚會她也顧不上了。所有這些出色表現,都讓我們對她刮目相看。
讀完《相逢在花季》,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動。文中人物的起名既是受《紅樓夢》主人翁的影響,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作者自己在班級中就有“林黛玉”的雅號,這倒不為別的,人人都知道她酷愛《紅樓夢》;文中的故事情節大都是對未來的憧憬,如破案的故事和長大了要當刑警的理想,等等都是;至於那些輕鬆愉快的篇章,比如說美國學生不用學得那麽深、那麽難、那麽苦,再比如不想讓臧老師帶著寂寞離開學校,組織學生以“月光晚會”的形式歡送臧老師等等,也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潛意識衝破現實後的另一種表白……的確,現實在給了這些花季少年充裕的物質享受的時候,卻更多地壓抑了他們的身心——並不沉重的學業卻因為極為苛刻的要求(不這樣不能拿高分)使他們漸漸失去“我要學”的學習興趣,於是學習成了“要我學”的任務和負擔;正如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一樣,學校、學生、老師、家長也都是“一切向分看”,分數也就成了衡量老師的唯一標準,他們班初一時的數學老師就是中途“帶著寂寞離開學校的”,當時全班哭聲一片,這自然成了花季少年心中的難忘一幕。
“爸爸,你說我現在用功,能考上重點高中嗎?”
“爸爸,當刑警需要什麽條件?
“爸爸,要是我早點看了《重案六組》的一、二兩部,我學習一定會用功的。”
是啊,女兒的這些話不僅讓我感動,更讓我經常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究竟什麽是有用,什麽是無用?我曾經不願她把有限的、寶貴的時間花費在64集電視連續劇《重案六組》(一、二兩部加起來)上,似乎天天鑽研課本才是正道,但女兒在一集不拉地看完後居然說出了上述我特別想聽的話。
但是,首先要麵對的還是現實!學校通知,8月16日新初二學生上課。迴到家裏我就對女兒說:“你的書也已經完成,剩下來的事由我來做。你從現在開始,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中去!”
“知道啦!老爸。”女兒嘻嘻哈哈地說。
“我跟你說的是正經話!知道不知道,我要看你的行動和成績!”我一臉嚴肅。
“是!”女兒收斂笑意,迴答得響亮而幹脆。
“特級慈父”謹記於翠崗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一日
女兒上中學以後,麵臨著的都是考試的壓力和未來中考的壓力,平時她忙的除了課本就是學校的作業紙,根本沒時間讀多少課外書。如果說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秦文君的係列小說從小學到現在仍然都被她反複閱讀,真是百讀不厭,尤其是《紅樓夢》,那個癡迷勁兒真是無法形容。憑著這樣的功底,就要寫書?好大的口氣!況且暑假正是舊課拾遺補缺、新課提前溫習的黃金時間,不然開學後如何投身這更加激烈的競爭?好難的取舍!我遲疑、猶豫了一會兒,不忍心打擊她的積極性,於是委婉地建議她:“我覺得你現在不是寫書的時候,寫書要有很多的積累,你才初一,我覺得你應該利用暑假多讀點書!”
“知道!但這書我一定要寫。”女兒倔強地說。
“但你不能影響暑假計劃的安排,計劃中給你安排寫書的時間。”我隻好讓步,也不知道這樣的決定是對、還是錯。
就這樣,從7月10日到8月10日,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她直接在電腦上,憑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寫作的執著,憑著並不熟練的拚音輸入法,利用每天下午二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第一次用電腦完成了她的小說寫作。在這期間,既沒有耽誤溫習功課,也沒有讓我們費心督促,放棄的是和她媽媽逛超市、買東西,放棄的是看電視,甚至連8月8日晚上的那場難得的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晚會她也顧不上了。所有這些出色表現,都讓我們對她刮目相看。
讀完《相逢在花季》,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動。文中人物的起名既是受《紅樓夢》主人翁的影響,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作者自己在班級中就有“林黛玉”的雅號,這倒不為別的,人人都知道她酷愛《紅樓夢》;文中的故事情節大都是對未來的憧憬,如破案的故事和長大了要當刑警的理想,等等都是;至於那些輕鬆愉快的篇章,比如說美國學生不用學得那麽深、那麽難、那麽苦,再比如不想讓臧老師帶著寂寞離開學校,組織學生以“月光晚會”的形式歡送臧老師等等,也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潛意識衝破現實後的另一種表白……的確,現實在給了這些花季少年充裕的物質享受的時候,卻更多地壓抑了他們的身心——並不沉重的學業卻因為極為苛刻的要求(不這樣不能拿高分)使他們漸漸失去“我要學”的學習興趣,於是學習成了“要我學”的任務和負擔;正如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一樣,學校、學生、老師、家長也都是“一切向分看”,分數也就成了衡量老師的唯一標準,他們班初一時的數學老師就是中途“帶著寂寞離開學校的”,當時全班哭聲一片,這自然成了花季少年心中的難忘一幕。
“爸爸,你說我現在用功,能考上重點高中嗎?”
“爸爸,當刑警需要什麽條件?
“爸爸,要是我早點看了《重案六組》的一、二兩部,我學習一定會用功的。”
是啊,女兒的這些話不僅讓我感動,更讓我經常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究竟什麽是有用,什麽是無用?我曾經不願她把有限的、寶貴的時間花費在64集電視連續劇《重案六組》(一、二兩部加起來)上,似乎天天鑽研課本才是正道,但女兒在一集不拉地看完後居然說出了上述我特別想聽的話。
但是,首先要麵對的還是現實!學校通知,8月16日新初二學生上課。迴到家裏我就對女兒說:“你的書也已經完成,剩下來的事由我來做。你從現在開始,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中去!”
“知道啦!老爸。”女兒嘻嘻哈哈地說。
“我跟你說的是正經話!知道不知道,我要看你的行動和成績!”我一臉嚴肅。
“是!”女兒收斂笑意,迴答得響亮而幹脆。
“特級慈父”謹記於翠崗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