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卓楓和木碧芯兩人不僅被花幺樂救下,她還給了卓楓一件運輸法器以供她和木碧芯兩人乘坐前往錫國。
卓楓和木碧芯再也不敢耽擱,半日以後,終於到達錫國邊境。
在關口處,卓楓和木碧芯見到了梅洛委派來接應他們的有為小重天的供奉王長老,王長老看到兩人安然無恙,懸著的一顆心也放了下來。
王長老名為王章來,在梅家已經三十多年了,算是梅家供奉的長老中最為忠心的一位,這也是梅洛委派他前來的原因。
雖然他修為隻有有為初階,可他絕對會聽從梅洛的命令行動,且沒有絲毫猶豫。
此次梅洛共給他分派了四人,其中有三人是有為小重天的長老,剩下一位則修為晉入無為小重天。
如此四人,雖然修為都不如卓楓他們形容的血娘子,但帶著卓楓和木碧芯跑路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就是如此,王章來還是做了不少準備工作。
聽卓楓和木碧芯講了經過,王章來真的沒有想到卓楓和木碧芯兩人居然擺脫了他們口中那位不知修為的禦能者的追蹤,而且細細對兩人身上殘留的氣能氣息進行探查,那追蹤他們的人修為比自己隻高不低。
尤其是那位無為小重天的尚長老,本來還有些不滿梅洛派他不遠萬裏來辦事,可眼前的親眼所見,讓他再無怨言,也對梅家大小姐的兩位高徒另眼相看。
能夠逃過無為中階小重天禦能者的追蹤,本事真是不小!
達到關口之後,因為木碧芯實在腿腳發麻,王長老找了個客棧讓兩人稍作休息。
一日以後,卓楓一行七人小心的隱藏氣息,並日夜兼程的朝著錫國腹地飛速前進。
這一路之上,再沒有碰到什麽危險,畢竟隊伍中有無為小重天的禦能者坐鎮,誰敢隨意造次?!
而卓楓也十分清楚,與王長老會合之前她們也是安全無憂的。
因為那位洛傾城身邊的名為花幺樂的金衣女子一直藏身於其不遠處。當卓楓他們到達錫國關口的時候,那道幾天來頗為熟悉的氣息才消失不見......
和王長老會合的四日以後,他們來到錫國錫城的屬城,一個名為半塘的小鎮。
到了此處,除了王章來長老,其它的長老都離去了,半塘屬於三通學社的管轄範圍,一般的禦能者根本不敢生事。
卓楓和木碧芯兩人跟在王長老的身後,站在半塘熙熙攘攘的城門口如同沒進城的人一樣東張西望。
半塘鎮取名於其小鎮正中的一方池塘。
從半塘東城門向東,沿著一條幽靜的下坡的道路,約莫一炷香的路程,就可以看到依依楊柳的東側有一方波光粼粼的池塘,一池五色荷花正發著清幽的香氣。
在池塘西側的的楊柳之下,有一方石碑,上書“半塘”兩個大字。
碑旁立有一尊銅像。
這是一個儒雅矍鑠的老人,穿著三通學社的社袍,安靜地望著腳下的行人。他就是五國的淬能大師風閑,也是三通學社五國分社的第一任社長。
聽了王章來講述半塘名字的由來,卓楓不禁被眼前一幅江南水鄉的景色所打動,眼神一亮,下意識的開口道:“這,這簡直就是江南水鄉啊!”
木碧芯聽卓楓這樣說,也叫嚷起來:“阿楓你真是好眼光,這半塘在西方五國確實是有著‘小江南’的美譽。”
半塘小鎮曾經是一個村莊,正是風閑尊者的家鄉,村莊圍塘而建,塘名風塘,但因為村莊狹小,隻能環繞風塘一半,於是就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半塘”。
多年以後,半塘雖然無限擴建,但名字卻保留了下來。池塘中的水是活水,來自不熄山脈通過錫國的一座名為大西山的山峰,錫國都城錫城也是沿著山勢而建,是實實在在的一座山城。
而讓半塘聞名於世的,卻不是因為它這小家碧玉的名字,而是因為三通學社。
半塘背山麵水,環境優美,曆史上半塘是盛產草藥之所,而人們都以種植藥材而生,於是附近有很多的木屬性能晶礦,尤其是富含各種已經絕種或者是快要絕種的草藥。
於是三通學社社長決定在半塘開辦分社,開始的時候據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錫國分社,但慢慢的隨著三通學社的名氣越來越大,本來的錫國分社也就演變成現在的三通學社五國分社了。
現任三通學社五國分社的社長是梅洛的老師,也就是卓楓和木碧芯的師祖梅實大師,不過因為是社長,他被尊稱為梅宗師。
別看是錫國都城錫城的附屬城鎮,可根據卓楓的觀察,這裏卻比她們去過的瑞銀城還要熱鬧。
絡繹不絕的禦能者穿插往複,城門沒有守衛,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出。人人之間都很客氣,真有仇家見麵,也隻會冷哼一聲人,然後各走各的,結對不會當街打鬥尋仇。
如此這般皆是因為這半塘是三通學社的地盤!
在半塘,三通學社明令禁止打鬥尋仇。
你們想打,可以,那打吧,但以後就別想找三通學社的淬能師幫忙淬能了。
就此一項,便絕了所有禦能者在半塘逞兇鬥狠的想法。
不說人家的要求算不上過分,就算是過分,你也得聽,誰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淬能師都跟三通學社多少有些關係呢。
而且想想,不就是不讓打架鬥法嘛,忍忍也就忍住了。
如果你一時沒忍住動手了,你是解氣了,可後果......
人家三通學社的淬能師再不給淬能不說,一個不好惹惱人家,人家請來幾個高階禦能者直接“教育教育”你,就算打死打殘,一般的禦能者肯定也不會有什麽意見的,誰的地盤自然是聽誰的。
更何況人家是淬能師的最高組織!
卓楓咂舌之際,也不得不對淬能師的影響力之大再次感到由衷的震撼。
而半塘一邊人流湧動、接踵摩肩,一邊江南美景、風光無限。這一動一靜,居然在一個地方同時出現,甚至融洽萬分,相得益彰。
卓楓和木碧芯再也不敢耽擱,半日以後,終於到達錫國邊境。
在關口處,卓楓和木碧芯見到了梅洛委派來接應他們的有為小重天的供奉王長老,王長老看到兩人安然無恙,懸著的一顆心也放了下來。
王長老名為王章來,在梅家已經三十多年了,算是梅家供奉的長老中最為忠心的一位,這也是梅洛委派他前來的原因。
雖然他修為隻有有為初階,可他絕對會聽從梅洛的命令行動,且沒有絲毫猶豫。
此次梅洛共給他分派了四人,其中有三人是有為小重天的長老,剩下一位則修為晉入無為小重天。
如此四人,雖然修為都不如卓楓他們形容的血娘子,但帶著卓楓和木碧芯跑路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就是如此,王章來還是做了不少準備工作。
聽卓楓和木碧芯講了經過,王章來真的沒有想到卓楓和木碧芯兩人居然擺脫了他們口中那位不知修為的禦能者的追蹤,而且細細對兩人身上殘留的氣能氣息進行探查,那追蹤他們的人修為比自己隻高不低。
尤其是那位無為小重天的尚長老,本來還有些不滿梅洛派他不遠萬裏來辦事,可眼前的親眼所見,讓他再無怨言,也對梅家大小姐的兩位高徒另眼相看。
能夠逃過無為中階小重天禦能者的追蹤,本事真是不小!
達到關口之後,因為木碧芯實在腿腳發麻,王長老找了個客棧讓兩人稍作休息。
一日以後,卓楓一行七人小心的隱藏氣息,並日夜兼程的朝著錫國腹地飛速前進。
這一路之上,再沒有碰到什麽危險,畢竟隊伍中有無為小重天的禦能者坐鎮,誰敢隨意造次?!
而卓楓也十分清楚,與王長老會合之前她們也是安全無憂的。
因為那位洛傾城身邊的名為花幺樂的金衣女子一直藏身於其不遠處。當卓楓他們到達錫國關口的時候,那道幾天來頗為熟悉的氣息才消失不見......
和王長老會合的四日以後,他們來到錫國錫城的屬城,一個名為半塘的小鎮。
到了此處,除了王章來長老,其它的長老都離去了,半塘屬於三通學社的管轄範圍,一般的禦能者根本不敢生事。
卓楓和木碧芯兩人跟在王長老的身後,站在半塘熙熙攘攘的城門口如同沒進城的人一樣東張西望。
半塘鎮取名於其小鎮正中的一方池塘。
從半塘東城門向東,沿著一條幽靜的下坡的道路,約莫一炷香的路程,就可以看到依依楊柳的東側有一方波光粼粼的池塘,一池五色荷花正發著清幽的香氣。
在池塘西側的的楊柳之下,有一方石碑,上書“半塘”兩個大字。
碑旁立有一尊銅像。
這是一個儒雅矍鑠的老人,穿著三通學社的社袍,安靜地望著腳下的行人。他就是五國的淬能大師風閑,也是三通學社五國分社的第一任社長。
聽了王章來講述半塘名字的由來,卓楓不禁被眼前一幅江南水鄉的景色所打動,眼神一亮,下意識的開口道:“這,這簡直就是江南水鄉啊!”
木碧芯聽卓楓這樣說,也叫嚷起來:“阿楓你真是好眼光,這半塘在西方五國確實是有著‘小江南’的美譽。”
半塘小鎮曾經是一個村莊,正是風閑尊者的家鄉,村莊圍塘而建,塘名風塘,但因為村莊狹小,隻能環繞風塘一半,於是就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半塘”。
多年以後,半塘雖然無限擴建,但名字卻保留了下來。池塘中的水是活水,來自不熄山脈通過錫國的一座名為大西山的山峰,錫國都城錫城也是沿著山勢而建,是實實在在的一座山城。
而讓半塘聞名於世的,卻不是因為它這小家碧玉的名字,而是因為三通學社。
半塘背山麵水,環境優美,曆史上半塘是盛產草藥之所,而人們都以種植藥材而生,於是附近有很多的木屬性能晶礦,尤其是富含各種已經絕種或者是快要絕種的草藥。
於是三通學社社長決定在半塘開辦分社,開始的時候據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錫國分社,但慢慢的隨著三通學社的名氣越來越大,本來的錫國分社也就演變成現在的三通學社五國分社了。
現任三通學社五國分社的社長是梅洛的老師,也就是卓楓和木碧芯的師祖梅實大師,不過因為是社長,他被尊稱為梅宗師。
別看是錫國都城錫城的附屬城鎮,可根據卓楓的觀察,這裏卻比她們去過的瑞銀城還要熱鬧。
絡繹不絕的禦能者穿插往複,城門沒有守衛,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出。人人之間都很客氣,真有仇家見麵,也隻會冷哼一聲人,然後各走各的,結對不會當街打鬥尋仇。
如此這般皆是因為這半塘是三通學社的地盤!
在半塘,三通學社明令禁止打鬥尋仇。
你們想打,可以,那打吧,但以後就別想找三通學社的淬能師幫忙淬能了。
就此一項,便絕了所有禦能者在半塘逞兇鬥狠的想法。
不說人家的要求算不上過分,就算是過分,你也得聽,誰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淬能師都跟三通學社多少有些關係呢。
而且想想,不就是不讓打架鬥法嘛,忍忍也就忍住了。
如果你一時沒忍住動手了,你是解氣了,可後果......
人家三通學社的淬能師再不給淬能不說,一個不好惹惱人家,人家請來幾個高階禦能者直接“教育教育”你,就算打死打殘,一般的禦能者肯定也不會有什麽意見的,誰的地盤自然是聽誰的。
更何況人家是淬能師的最高組織!
卓楓咂舌之際,也不得不對淬能師的影響力之大再次感到由衷的震撼。
而半塘一邊人流湧動、接踵摩肩,一邊江南美景、風光無限。這一動一靜,居然在一個地方同時出現,甚至融洽萬分,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