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辭岩壓根沒管他娘耷拉的腦袋,又說道:“你整天說老四沒本事,認識那麽多女人連個媳婦兒都找不到,你連個結婚的地方都沒給人家準備,哪個姑娘傻了要嫁給他?跟他一起去野地裏吹冷風嗎?”
宋老娘呆了:“你,你是說,老四一直沒結婚,是因為咱家沒房子?”
宋辭岩冷笑:“你兒子什麽德行你不知道?老四從小就講究,吃飯要洗手,穿衣要幹淨,他自己跟你們住一個房間還要拉道簾子,他能願意結婚了還和爹娘睡一個房間?”
宋家的房子戶型和唐家一樣。
或者說,早年的房子都是這種格局,基本沒有什麽區別。
唐家缺房子住,宋家也缺。
甚至宋家比唐家還差點。
唐家是兄弟三個,唐詩語又遲早要結婚,擠擠也不是不能住,宋家卻是四個兒子。
三個結婚了還能擠擠,四個要是都結婚了,一個房子怎麽住?
誰結婚了不生小孩?生小孩又不是隻生一個兩個。
孩子小的時候還能跟父母擠擠,可孩子再大一點呢?總不能還跟爹媽兄弟姐妹這麽多人擠一個房間吧?
城裏有的人家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那是沒辦法,家裏就那麽丁點大,不擠不成。
但從村可以批房基地蓋房子啊。
其實靠山村也不乏孩子結婚一個就分一個出去的開明人家。
看似幹活的人少了,掙的工分和錢糧都少了,可因為遠了,矛盾也小了。
那幾個結婚就分家的人家,現在也是村裏人人羨慕的和睦家庭呢,父慈子孝,母賢妻慧。
問題是,一般人也真舍不得不分家帶來的好處。
宋老娘頓時跟被霜打了的白菜似的,整個人都蔫了。
她一直覺得小兒子從小女人緣好,還以為小兒子會早早結婚。
結果這小子現在都二十二歲了,別說結婚了,連個對象都沒有。
她都要以為老四要學唐家那個老三,整天嚷嚷著不結婚了。
卻沒想到他可能是因為家裏房子不夠住不開才不結婚的。
宋辭岩見了老娘的樣子也沒打算順著她,繼續說道:“詩語很會養雞你們知道吧?自從她迴來,他家的雞就是他養的。”
“以前唐家的雞跟咱們家一樣,下蛋都不是天天下,運氣好了五天下三個蛋都算不錯。”
宋大嫂立刻道:“這個我知道,聽說他們家的雞這次用唐詩語來管,就每天下兩個蛋,農忙那段時間她忙著下地幹活兒沒怎麽管,交給家裏小孩子,結果就變成一天一個蛋了。”
宋三媳婦兒也很羨慕:“一天一個雞蛋也好啊,一禮拜比咱們家多收兩個蛋呢。”
宋大嫂點點頭:“對,聽說不忙了之後她又開始自己喂雞,他們家的老母雞又開始一天下兩個蛋了,我親自去看了,真的是早上一個晚上一個,不是瞎說的。”
妯娌倆羨慕的不行:“你說人家怎麽就這麽會喂雞呢?明明咱們也看了,跟人家喂的也沒啥區別啊。”
宋辭岩心想,要是真沒啥區別,也不會人家的雞一天下兩個,你們養的七天下五個就算多了。
他說道:“我聽了詩語的事兒之後,覺得咱們可以多養點雞,雞多下幾個蛋,也能給家裏多補補營養。”
說到這裏,他看了老三媳婦兒一眼,嚇的她一哆嗦,以為自己剛才的話哪裏沒說對。
宋辭岩一臉嫌棄道:“我記得老三媳婦兒這一次懷的比詩語兩個嫂子還早兩個月吧?”
“你看人家倆媳婦兒,聽詩語說她倆跟孩子一起每天一個煮雞蛋,稀飯裏還要打雞蛋,吃好喝好,人家肚子裏的孩子長得都比老三媳婦兒的快。”
他看著自家老娘:“你就算不心疼兒媳婦兒,好歹也心疼心疼你的孫子孫女吧?”
“你看看咱家四個孩子,跟唐家四個孩子比起來跟家裏沒讓他們吃飽飯似的,一個個長得跟大頭娃娃一樣,就顯得眼睛大腦袋大了。”
其實大頭娃娃是這個年代小孩子的共同特點了,小孩子們普遍都長這樣。
誰家小孩要是長得白白胖胖的,那才是意外呢。
唐家的小孩以前其實也是大頭娃娃,隻是唐家偶爾也會給仨小孩吃個雞蛋什麽的,沒有其他小孩那麽柴而已。
唐詩語手裏有錢,舍得給孩子買好吃的。
這時候小孩子通用補品奶粉麥乳精不好搞,肉也不好搞,但是奶糖管夠。
她就要麽自己要麽讓唐三,每次去買上半斤奶糖,迴來給三個小孩早上晚上泡上一碗奶糖水,再加上每天一個煮雞蛋。
肉蛋奶向來是補身利器,沒了肉也一樣。
唐家三個小孩天天喝奶吃雞蛋,小孩子吸收又好,才一個月時間就跟以前比有了天壤之別。
雖然還是因為天天在外麵瘋玩沒變白,甚至因為太陽大還黑了一點,可三個小孩臉上都有一丟丟肉了,反應也比其他小孩快了,而且更活潑更好動。
宋家不知道三個小孩除了吃雞蛋還喝奶糖泡的牛奶,隻以為小孩每天吃一個雞蛋就能有這麽大變化。
當娘的就沒有不關心自己的孩子的,宋大嫂和宋三媳婦兒立刻追問:“真的嗎?真的這麽管用嗎?”
宋辭岩沒理她們:“詩語說可以教咱們家怎麽才能養的母雞一天下一個蛋,我就想著,咱們家可以多養幾隻雞,到時候雞下的蛋多了,不光孩子能吃上雞蛋,咱們家的大人也能隔三差五的吃上雞蛋補補身子。”
“但是現在的政策是一家隻能養四隻雞,要想多得雞蛋,就得多養雞,想多養雞,就得分家。”
唐老娘還是不太樂意,她男人不是個爭強好勝的,她管家管了一輩子,想到兒子兒媳要脫離自己的管束就渾身難受,忍不住小聲嘟囔:“雞蛋哪兒有那麽管用?”
宋辭岩就當沒聽到她的話,直接拍板:“那就這麽說定了,等中午吃過飯,咱們就商量一下分家的事兒。”
唐老娘:“……”
又氣又委屈又茫然。
感覺真是白養了老二一場。
可她理虧,心裏也知道分家其也是勢在必行的,想反對一看老二那張黑臉就不敢反對了。
隻能委委屈屈的認了。
宋老娘呆了:“你,你是說,老四一直沒結婚,是因為咱家沒房子?”
宋辭岩冷笑:“你兒子什麽德行你不知道?老四從小就講究,吃飯要洗手,穿衣要幹淨,他自己跟你們住一個房間還要拉道簾子,他能願意結婚了還和爹娘睡一個房間?”
宋家的房子戶型和唐家一樣。
或者說,早年的房子都是這種格局,基本沒有什麽區別。
唐家缺房子住,宋家也缺。
甚至宋家比唐家還差點。
唐家是兄弟三個,唐詩語又遲早要結婚,擠擠也不是不能住,宋家卻是四個兒子。
三個結婚了還能擠擠,四個要是都結婚了,一個房子怎麽住?
誰結婚了不生小孩?生小孩又不是隻生一個兩個。
孩子小的時候還能跟父母擠擠,可孩子再大一點呢?總不能還跟爹媽兄弟姐妹這麽多人擠一個房間吧?
城裏有的人家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那是沒辦法,家裏就那麽丁點大,不擠不成。
但從村可以批房基地蓋房子啊。
其實靠山村也不乏孩子結婚一個就分一個出去的開明人家。
看似幹活的人少了,掙的工分和錢糧都少了,可因為遠了,矛盾也小了。
那幾個結婚就分家的人家,現在也是村裏人人羨慕的和睦家庭呢,父慈子孝,母賢妻慧。
問題是,一般人也真舍不得不分家帶來的好處。
宋老娘頓時跟被霜打了的白菜似的,整個人都蔫了。
她一直覺得小兒子從小女人緣好,還以為小兒子會早早結婚。
結果這小子現在都二十二歲了,別說結婚了,連個對象都沒有。
她都要以為老四要學唐家那個老三,整天嚷嚷著不結婚了。
卻沒想到他可能是因為家裏房子不夠住不開才不結婚的。
宋辭岩見了老娘的樣子也沒打算順著她,繼續說道:“詩語很會養雞你們知道吧?自從她迴來,他家的雞就是他養的。”
“以前唐家的雞跟咱們家一樣,下蛋都不是天天下,運氣好了五天下三個蛋都算不錯。”
宋大嫂立刻道:“這個我知道,聽說他們家的雞這次用唐詩語來管,就每天下兩個蛋,農忙那段時間她忙著下地幹活兒沒怎麽管,交給家裏小孩子,結果就變成一天一個蛋了。”
宋三媳婦兒也很羨慕:“一天一個雞蛋也好啊,一禮拜比咱們家多收兩個蛋呢。”
宋大嫂點點頭:“對,聽說不忙了之後她又開始自己喂雞,他們家的老母雞又開始一天下兩個蛋了,我親自去看了,真的是早上一個晚上一個,不是瞎說的。”
妯娌倆羨慕的不行:“你說人家怎麽就這麽會喂雞呢?明明咱們也看了,跟人家喂的也沒啥區別啊。”
宋辭岩心想,要是真沒啥區別,也不會人家的雞一天下兩個,你們養的七天下五個就算多了。
他說道:“我聽了詩語的事兒之後,覺得咱們可以多養點雞,雞多下幾個蛋,也能給家裏多補補營養。”
說到這裏,他看了老三媳婦兒一眼,嚇的她一哆嗦,以為自己剛才的話哪裏沒說對。
宋辭岩一臉嫌棄道:“我記得老三媳婦兒這一次懷的比詩語兩個嫂子還早兩個月吧?”
“你看人家倆媳婦兒,聽詩語說她倆跟孩子一起每天一個煮雞蛋,稀飯裏還要打雞蛋,吃好喝好,人家肚子裏的孩子長得都比老三媳婦兒的快。”
他看著自家老娘:“你就算不心疼兒媳婦兒,好歹也心疼心疼你的孫子孫女吧?”
“你看看咱家四個孩子,跟唐家四個孩子比起來跟家裏沒讓他們吃飽飯似的,一個個長得跟大頭娃娃一樣,就顯得眼睛大腦袋大了。”
其實大頭娃娃是這個年代小孩子的共同特點了,小孩子們普遍都長這樣。
誰家小孩要是長得白白胖胖的,那才是意外呢。
唐家的小孩以前其實也是大頭娃娃,隻是唐家偶爾也會給仨小孩吃個雞蛋什麽的,沒有其他小孩那麽柴而已。
唐詩語手裏有錢,舍得給孩子買好吃的。
這時候小孩子通用補品奶粉麥乳精不好搞,肉也不好搞,但是奶糖管夠。
她就要麽自己要麽讓唐三,每次去買上半斤奶糖,迴來給三個小孩早上晚上泡上一碗奶糖水,再加上每天一個煮雞蛋。
肉蛋奶向來是補身利器,沒了肉也一樣。
唐家三個小孩天天喝奶吃雞蛋,小孩子吸收又好,才一個月時間就跟以前比有了天壤之別。
雖然還是因為天天在外麵瘋玩沒變白,甚至因為太陽大還黑了一點,可三個小孩臉上都有一丟丟肉了,反應也比其他小孩快了,而且更活潑更好動。
宋家不知道三個小孩除了吃雞蛋還喝奶糖泡的牛奶,隻以為小孩每天吃一個雞蛋就能有這麽大變化。
當娘的就沒有不關心自己的孩子的,宋大嫂和宋三媳婦兒立刻追問:“真的嗎?真的這麽管用嗎?”
宋辭岩沒理她們:“詩語說可以教咱們家怎麽才能養的母雞一天下一個蛋,我就想著,咱們家可以多養幾隻雞,到時候雞下的蛋多了,不光孩子能吃上雞蛋,咱們家的大人也能隔三差五的吃上雞蛋補補身子。”
“但是現在的政策是一家隻能養四隻雞,要想多得雞蛋,就得多養雞,想多養雞,就得分家。”
唐老娘還是不太樂意,她男人不是個爭強好勝的,她管家管了一輩子,想到兒子兒媳要脫離自己的管束就渾身難受,忍不住小聲嘟囔:“雞蛋哪兒有那麽管用?”
宋辭岩就當沒聽到她的話,直接拍板:“那就這麽說定了,等中午吃過飯,咱們就商量一下分家的事兒。”
唐老娘:“……”
又氣又委屈又茫然。
感覺真是白養了老二一場。
可她理虧,心裏也知道分家其也是勢在必行的,想反對一看老二那張黑臉就不敢反對了。
隻能委委屈屈的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