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當時就衝到大隊問大隊長能不能自己花錢買。
雖然是自己掏錢給集體幹活兒,但是這玩意兒它真的很省事兒啊,
不像?頭,下過雨土地鬆軟還好,不怎麽用力就能刨出坑來。
要是像沒下雨之前那個土地板結的狀況,那是兩條胳膊加上腰全部用力才能刨出一個坑。
一天這樣下來,胳膊都要廢了。
他們從小就幹農活兒習慣了的都覺得累,那些知青剛下地的時候,幹的活兒不能看就算了,很多還會累到胳膊浮腫。
但是這個點種器就不一樣。
它小,它尖,它可以胳膊和腳一起用力。
甚至剛下過雨的土地,都不需要用力,隨便往地上一插都能插夠播種的深度。
而且因為小巧,就算粘上了土坷垃,用腳一踢就行了。
不像?頭,沾上土坷垃,就得用棍子或者石頭給它刮下來,這又是一個浪費力氣的地方。
再者,這個東西不光點玉米的時候能用,種其他東西的時候也能用。
大隊長頭都大了:“沒得買,沒地方買,想都不要想。”
還有人不肯放棄:“那我自己找鐵找鐵匠給打一個總行吧?”
這個大隊長就不管了:“你能找到合適的鐵你自己去找人做,肯定沒人攔著你啊。”
就是找合適的鐵塊不太容易。
早些年大搞土法煉鋼,家家戶戶的鐵鍋都被拿去熔了煉鋼了。
現在有點人家做飯還是用的陶罐呢。
家中有鐵器也是近些年的事兒。
鐵這玩意兒,正經耐用的很,一把菜刀能用一輩子,一個鋤頭?頭也能用一輩子,
鐵鍬薄比這兩個壞的頻繁,那也是相對鋤頭和?頭的。
實際上沒個十年八年的也很難用壞。
誰知他還真是小看了大家。
有了大隊長放話自己折騰他不管。
有的人就找了鐵皮裹上三角木板,再把邊緣砸到鋒利,其他地方和上麵送來的一模一樣。
用的時候雖然不如人家整塊鐵的舒服,但是比用?頭方便省力多了。
這玩意兒一出現,就引起了一陣騷動。
有很多人寧願拚著半天不上工,也想方設法找了塊鐵皮做了個同款。
僅僅兩天的工夫,公社的壯勞力們幾乎人手一個簡易型點種器。
唐詩語這個始作俑者都看的目瞪口呆。
這可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麽好。
看來偷懶簡直是刻在所有人的基因裏的。
隻要有機會偷懶,再勤快的人都不舍得放棄。
為此大隊長甚至來找唐詩語,讓她看看能不能再想想什麽辦法,把一些用起來費事費力的農具改進一下。
唐詩語無語:“叔,我喊您一聲叔成麽?我就一個普通初中畢業的村姑,想出這兩個已經很了不得了,你還想讓我把東西全改一遍?”
“我倒是想,可我有那本事嗎?”
大隊長頓時有點尷尬:“我這不是想著你有經驗嘛。”
唐詩語頓時無語:“你找我不如去找那群知青。”
大隊長頓時麵露嫌棄:“找他們幹啥?摘草折花嗎?整天整一些沒用的,也不知道圖啥。”
這些知青也是真的有閑心。
每天幹完活兒還要順路薅點野花野草,當然,基本隻有女知青這麽幹。
不能吃不能用的,真不知道他們薅這些玩意兒有啥用。
當然,也就每年新下來的知青會這麽幹。
不需要多長時間,新來的知青就會變的和他們的前輩一樣,每天幹完活兒連飯都不想吃手臉都不想洗,隻想迴去躺在床上睡覺。
但有一點這些知青們很一致,隻要不那麽忙的時候,他們又是彈洋琵琶(吉他)又是唱歌的,勾的隊裏的年輕男女們春心浮動。
每年都要因為男女問題搞出不少事兒。
雖然搞事兒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很老實的,但不影響大隊長對知青們的整體印象變差。
唐詩語聽了他一耳朵抱怨知青的話,有些無語:“可是大隊長,那些知青最少都是初中畢業啊。”
城裏小孩都是要上學的。
而且最少都會上到初中畢業。
“我聽說高中畢業的也有好幾個。”
“而且人家在城市裏,看的書多,接觸的人多,他們懂得肯定比我這個農村初中生多。”
“你要想幹什麽,你找他們不行嗎?他們肯定比我厲害啊。”
“隻要你給他們算貢獻算工分,承諾要是貢獻突出會請上麵給他們專門頒發獎狀,你還用擔心他們不努力?”
說到這點她就疑惑了:“大隊長,我好早就納悶了。”
“上麵說讓知識青年下鄉幫咱們農民種地,可咱們農民又不缺那把子力氣,那些知青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種地比不上咱們,他們能下鄉能幫到咱們什麽?”
“再說了,城裏青年也很多,上麵專門讓知識青年下鄉,難道不是讓他們用知識來幫助咱們怎麽科學種田科學收割嗎?”
“可你看他們下鄉後幹了什麽?蒙著腦袋跟咱們一起種地,這,這不是本末倒置,把重點搞錯了嗎?”
“咱們農村最不缺的就是人力了。”
“要是真缺了,一家多生兩個孩子這勞動力不就補充上來了?”
“我就搞不明白了,他們為啥放著自己的優勢不用,非得跟咱們搶活兒幹?”
“他們為啥不能用自己這麽多年學到的本事,想想有什麽辦法能讓咱們農民種地更容易,一畝地種出的糧食更多?”
“我一個農村出來的初中生都能想到改良農具,為什麽他們作為城裏比我學曆還高肯定比我還厲害的人就想不到呢?”
“還有,咱們農民種地一直是用的祖輩的老經驗,頂多就是最近幾年有時候能分到點化肥。”
“可他們可是文化人,懂得那麽多誒,難道他們書上就沒教他們怎麽科學種地嗎?”
“農作物收割能講科學用收割機,種地為什麽不能想想辦法讓畝產更多呢?”
這些問題真的是在她腦子裏很久很久了。
小的時候不懂,上大學後有時候想換腦子看小說,就看到過很多寫七八十年的小說。
立麵有很多知青下鄉的劇情,她甚至後來也查了一些知青下鄉的資料。
然後就產生了疑問。
國家讓這些知識青年下鄉,應該是想在努力減少城市人口壓力的同時,讓他們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幫農民提高作物產量吧?
為什麽一個個的下鄉後就仿佛前麵十幾二十年的經曆都作廢了,就一個個都變成了農民呢?
雖然是自己掏錢給集體幹活兒,但是這玩意兒它真的很省事兒啊,
不像?頭,下過雨土地鬆軟還好,不怎麽用力就能刨出坑來。
要是像沒下雨之前那個土地板結的狀況,那是兩條胳膊加上腰全部用力才能刨出一個坑。
一天這樣下來,胳膊都要廢了。
他們從小就幹農活兒習慣了的都覺得累,那些知青剛下地的時候,幹的活兒不能看就算了,很多還會累到胳膊浮腫。
但是這個點種器就不一樣。
它小,它尖,它可以胳膊和腳一起用力。
甚至剛下過雨的土地,都不需要用力,隨便往地上一插都能插夠播種的深度。
而且因為小巧,就算粘上了土坷垃,用腳一踢就行了。
不像?頭,沾上土坷垃,就得用棍子或者石頭給它刮下來,這又是一個浪費力氣的地方。
再者,這個東西不光點玉米的時候能用,種其他東西的時候也能用。
大隊長頭都大了:“沒得買,沒地方買,想都不要想。”
還有人不肯放棄:“那我自己找鐵找鐵匠給打一個總行吧?”
這個大隊長就不管了:“你能找到合適的鐵你自己去找人做,肯定沒人攔著你啊。”
就是找合適的鐵塊不太容易。
早些年大搞土法煉鋼,家家戶戶的鐵鍋都被拿去熔了煉鋼了。
現在有點人家做飯還是用的陶罐呢。
家中有鐵器也是近些年的事兒。
鐵這玩意兒,正經耐用的很,一把菜刀能用一輩子,一個鋤頭?頭也能用一輩子,
鐵鍬薄比這兩個壞的頻繁,那也是相對鋤頭和?頭的。
實際上沒個十年八年的也很難用壞。
誰知他還真是小看了大家。
有了大隊長放話自己折騰他不管。
有的人就找了鐵皮裹上三角木板,再把邊緣砸到鋒利,其他地方和上麵送來的一模一樣。
用的時候雖然不如人家整塊鐵的舒服,但是比用?頭方便省力多了。
這玩意兒一出現,就引起了一陣騷動。
有很多人寧願拚著半天不上工,也想方設法找了塊鐵皮做了個同款。
僅僅兩天的工夫,公社的壯勞力們幾乎人手一個簡易型點種器。
唐詩語這個始作俑者都看的目瞪口呆。
這可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麽好。
看來偷懶簡直是刻在所有人的基因裏的。
隻要有機會偷懶,再勤快的人都不舍得放棄。
為此大隊長甚至來找唐詩語,讓她看看能不能再想想什麽辦法,把一些用起來費事費力的農具改進一下。
唐詩語無語:“叔,我喊您一聲叔成麽?我就一個普通初中畢業的村姑,想出這兩個已經很了不得了,你還想讓我把東西全改一遍?”
“我倒是想,可我有那本事嗎?”
大隊長頓時有點尷尬:“我這不是想著你有經驗嘛。”
唐詩語頓時無語:“你找我不如去找那群知青。”
大隊長頓時麵露嫌棄:“找他們幹啥?摘草折花嗎?整天整一些沒用的,也不知道圖啥。”
這些知青也是真的有閑心。
每天幹完活兒還要順路薅點野花野草,當然,基本隻有女知青這麽幹。
不能吃不能用的,真不知道他們薅這些玩意兒有啥用。
當然,也就每年新下來的知青會這麽幹。
不需要多長時間,新來的知青就會變的和他們的前輩一樣,每天幹完活兒連飯都不想吃手臉都不想洗,隻想迴去躺在床上睡覺。
但有一點這些知青們很一致,隻要不那麽忙的時候,他們又是彈洋琵琶(吉他)又是唱歌的,勾的隊裏的年輕男女們春心浮動。
每年都要因為男女問題搞出不少事兒。
雖然搞事兒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很老實的,但不影響大隊長對知青們的整體印象變差。
唐詩語聽了他一耳朵抱怨知青的話,有些無語:“可是大隊長,那些知青最少都是初中畢業啊。”
城裏小孩都是要上學的。
而且最少都會上到初中畢業。
“我聽說高中畢業的也有好幾個。”
“而且人家在城市裏,看的書多,接觸的人多,他們懂得肯定比我這個農村初中生多。”
“你要想幹什麽,你找他們不行嗎?他們肯定比我厲害啊。”
“隻要你給他們算貢獻算工分,承諾要是貢獻突出會請上麵給他們專門頒發獎狀,你還用擔心他們不努力?”
說到這點她就疑惑了:“大隊長,我好早就納悶了。”
“上麵說讓知識青年下鄉幫咱們農民種地,可咱們農民又不缺那把子力氣,那些知青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種地比不上咱們,他們能下鄉能幫到咱們什麽?”
“再說了,城裏青年也很多,上麵專門讓知識青年下鄉,難道不是讓他們用知識來幫助咱們怎麽科學種田科學收割嗎?”
“可你看他們下鄉後幹了什麽?蒙著腦袋跟咱們一起種地,這,這不是本末倒置,把重點搞錯了嗎?”
“咱們農村最不缺的就是人力了。”
“要是真缺了,一家多生兩個孩子這勞動力不就補充上來了?”
“我就搞不明白了,他們為啥放著自己的優勢不用,非得跟咱們搶活兒幹?”
“他們為啥不能用自己這麽多年學到的本事,想想有什麽辦法能讓咱們農民種地更容易,一畝地種出的糧食更多?”
“我一個農村出來的初中生都能想到改良農具,為什麽他們作為城裏比我學曆還高肯定比我還厲害的人就想不到呢?”
“還有,咱們農民種地一直是用的祖輩的老經驗,頂多就是最近幾年有時候能分到點化肥。”
“可他們可是文化人,懂得那麽多誒,難道他們書上就沒教他們怎麽科學種地嗎?”
“農作物收割能講科學用收割機,種地為什麽不能想想辦法讓畝產更多呢?”
這些問題真的是在她腦子裏很久很久了。
小的時候不懂,上大學後有時候想換腦子看小說,就看到過很多寫七八十年的小說。
立麵有很多知青下鄉的劇情,她甚至後來也查了一些知青下鄉的資料。
然後就產生了疑問。
國家讓這些知識青年下鄉,應該是想在努力減少城市人口壓力的同時,讓他們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幫農民提高作物產量吧?
為什麽一個個的下鄉後就仿佛前麵十幾二十年的經曆都作廢了,就一個個都變成了農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