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那麽戰爭又由誰來接替呢?——政治,戰爭的另一個博弈戰場。實際上無論是政治也好,戰爭也罷,對利益的貪婪涵蓋了所有衝突的本質。戰爭和政治是相互循環的,他們沒有誰先誰後,一個以謀略為主要武器,另一個把武力當作第一工具,到頭來,勝利者永遠是被人敬仰的英雄,失敗者都是受人唾罵的罪人。兩股相對的實力總是以此為基本手段為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而開始的強奪和維護。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嗎?在我看來,政治在博弈的過程中不僅僅流血,還有不服輸,不甘心的眼淚。


    海元589年,海神教的第三十七任大教宗尼祿.威爾森與剛剛崛起的國王們簽訂了一份保證在接下來的年裏互不侵犯的協議,因為這份協議,教廷在很多關鍵領域失去了對國王的壓製。國王們也因為“束繩”的離去隨心的發展,接下來的幾百年裏,他們成為海星大陸權力角逐的主流。更有一些國家因為懷著對教廷的怨恨,所以在很多事務上與教廷針鋒相對,他們禁止海神教在本國區域內進行宣教,也禁止本國的國民去其他國家的海神教堂進行祈禱與膜拜。而好一點的與海神教廷也是打死不相往來,實行著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政策。而海神教因為上一年的慘敗大傷元氣,短時間內很難恢複,所以對此時的境遇也隻能委然處之。不過,忍受並不代表著接受,海神教雖然在前幾年的戰役中損失慘重,但根基還在,海神教廷在大陸上的信民還有不少,更可況還有那些特別能夠鼓動人心的海神棍們,根基還很穩固,未來就可以再次明朗。不過接下來他們使用另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比直接的戰爭更可怕的方式——陰謀。上一場戰役的慘敗,令海神教終於認識到了國王們實力的不可小覷,他們開始真正地對付他們。首先為了挽迴教廷內部的頹勢,他們對自己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上一任大教宗尼祿.威爾森因為了簽訂那份給海神教廷帶來無盡恥辱的協議,受到了幾乎所有教內職員的斥責,最終被罷免,尼祿.威爾森也在被罷免幾年後抑鬱而死。新上任的保羅.維斯特大教宗剛上台就對教內職員進行了一次大洗牌,在民間名聲不好的一律免除職務,驅逐出教廷;廢除了很多不益於爭取信民的教規,對內部教規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整改,重新製訂了一些有益於爭取信民的條令,海神教的麵貌由此煥然一新。因為害怕國王們再次對自己發起戰爭,他們表麵上向那些剛剛給自己帶來莫大恥辱的國王們表示友好和忍讓,很多事務上無償給他們提供一些便利,教廷事務方麵和國王們產生的摩擦他們會首先道歉,以此來淡化他們對自己的仇視,爭取他們重新迴到教廷的身邊;背地裏,蓄意破壞國王們的聯盟,安排教廷內部職員尋機在一些國家之間製造摩擦與紛爭,搗毀他們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係,令他們相互爭鬥,以此來實現對他們實力方麵的削弱。最後,海神教又重新建立了一支“神罰衛士團”,衛士團首先從所有海陸的海神信民裏挑選,不論身份,不論地位,而且與一些國王有深仇大恨的不僅錄取,還會特別培養。海神教的所有這些舉措為一百二十多年後重新多會失去的霸權埋下了伏筆。海神教在大刀闊斧地改革的同時,勝利的國王們又在做些什麽呢?初始為了對抗強大的教廷,他們建立了堅固的同盟,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所以才能在上一場大決戰時以少勝多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海神教。然而戰勝了海神教廷沒多久,同盟就完全的解散了,剛開始他們之間還算安靜,僅僅十幾年後,他們就開始為土地、財富等和自己以前的盟友進行著各種爭奪。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爭奪,有爭奪的地方就有戰爭,有戰爭的地方就有戰爭效應,他們之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好地詮釋了這個定律。海元596年,北海陸上綜合實力還算強大的特爾尼國對鄰近的布拉默小國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侵略戰爭,戰爭結束,特爾尼國吞並了布拉默的大半國境。這場戰爭結束之後,其他國王間的戰爭也開始零星地出現,緊接著,一個挨著一個,國王們之間相互的戰爭充斥著海星大陸接下來的一百多年曆史。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戰爭的結局是國與國之間實力的兩極化,強國愈強,弱國愈弱,一些國家最後威震了某個海陸的一方,一些國家的名字最後隻能出現在曆史的某一頁,某一角。海神教的實力在一百多年裏逐漸地恢複並比以前更為強大,可惜國王們還沒意識到接下來誰才是刀俎,誰才是魚肉,相互之間依然戰的不可開交。戰爭期間,海神教廷收留了很多戰敗國的流民、亡國軍隊以及能人誌士,這些人最後變成了海神教廷最隱秘也是最危險的武器,他們被教廷接納、洗腦、訓練並在最後委派到他們所仇恨的國家暗處進行各種破壞敵國穩定的活動,製造各種消耗敵國實力的事件,被他們襲擾的國家在對付這些教員的同時還要應對周邊其他各國的覬覦。有些國王們的土地雖然越來越大,國民越來越多,國家的危急卻越來越明顯。海元713年,整個海星大陸戰亂頻頻,流民四野。此時海神教則已經充分準備了一百多年,海神教重新奪迴大陸主導權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海神教廷正式開始向相互爭鬥的國王們發難了,海元713年9月,海神教第四十九任大教宗蓋德.克塞斯發布了一條教諭,譴責國王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顧海神的意願,窮兵黷武,你爭我奪,致使海神的子民沒有安定的生活,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命令這些國王們停止戰爭,親自去海神總教廷—海神殿向海神懺悔認罪。國王們收到教諭後還沒感覺到教廷的強大,所以根本沒把海神教廷發給他們的教諭當迴事,還想著自己的先輩們曾經帶領部下用長矛在人山人海中活捉了他們的教宗,全殲了他們的騎士軍團,他們也行。所以,國王們繼續自己的爭鬥,把海神教的教諭使們晾在了一邊。海神教廷的大教宗一見沒有一個國王當自己是迴事,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既然“友好”的方式不行,好吧,換一種方式。海元714年,海神教正式宣布對海陸上的國王們宣戰,為了備戰,海神教的四個分大陸總教廷提前兩個月在本大陸調集了一支四十萬的神罰騎士軍團,授命懲罰不把教廷放在眼裏的國王們。海神教總教廷所在的中大陸則召集了一支接近百萬的騎士軍團集結在總部旁的科羅拉山脈,十萬為一個軍,一萬為一個隊,一千為一個分隊,集結完畢由中部向四周討伐。戰爭以海神教的一路勢如破竹開幕,海神教突然的強大令國王們難以置信,不過在一段驚慌之後他們開始穩住陣腳,然後開始相互結盟,團結起來對抗比以前更強大的海神教廷。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海神教精心準備了六十多年,軍事實力已經比以前強大了很多,而且得到了幾乎所有海民的信賴。國王們的情形就是另一迴事了,暫時的結盟,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彼此之間的信任和配合都大不往昔,他們此時不僅要對抗強大的海神教廷,還要防著身邊的盟友,所以戰爭的結果已經決定了。這次大決戰不像上一次,每一塊大陸都有一次大決戰。以中海陸為代表,中海陸的大決戰在中大陸西部的安第斯大峽穀展開,海神教與國王們的軍隊分別集結在峽穀的東西兩側,戰爭之前,海神教的大教宗又一次親臨戰場,而且在戰爭之前,大教宗對他的騎士軍團發表了一段澎湃激湧的演講,這段演講即使是在戰爭結束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是海星大陸學者誦讀的首選:勇士們,今天能和你們戰鬥在一起,是我此生最大的榮幸。你們才是真正的騎士,因為你們在海神的意願快被遺忘的時刻站了出來;為了海神的信念不被淡漠,海神的子民不再受苦,用你們寶貴的生命去和這些醜陋的惡徒們戰鬥。騎士的意誌不是為了奪取敵人的頭顱而殺戮,而是為了保護將要被肆意奪取的脆弱生命而奮力一戰。當你們站在這裏的同時,手無寸鐵的海民正在默默地為你們祈禱,他們不僅是在祈禱戰爭之後自己的生命不再被任意肆虐,也在祝願他們正義勇敢的英雄能夠平安的歸來,你們是海神派給他們在這世界上最可靠的守護者。所以,為了這些單純善良的海民生命不再被踐踏,去戰鬥吧!為了偉大海神的意願不再被褻瀆,去戰鬥吧!為了這個世界不再出現無助的眼淚,去戰鬥吧,請帶上我!雖然我不能挺起厚重的長矛,但是我能在你們身後用最衷心的祈禱默祝你們戰勝敵人,平安歸來。騎士們,你們對脆弱生命的珍惜,你們對博愛信念的維護,你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都預示著——勝利最後一定會屬於你們。戰鬥吧,我的勇士們!演講結束之後,海神教的騎士們集體做起了海神教的感恩儀式,吟唱海神教的教歌,隻見整個安第斯山脈都仿佛沐浴在海神教騎士們的聖潔之音下,不僅如此,國王們的軍隊士氣因此跌落了一半。決戰以海神教騎士們的首先衝鋒開始,騎士們的喊殺聲充斥了整個波斯基峽穀,胯下海馬帶著的奔湧的洪流席卷著衝向國王們的陣營。此時的國王衛隊,數目雖然眾多,戰前士氣都跌落一半了,此時更是被嚇得顫顫發抖,他們從來沒有在戰場上見過這樣的氣勢,對麵的軍隊簡直無視他們擺起的矛壘和圍起的利槍陣,自己來到這裏是為了活著,國王們此時已經想的不是勝利,而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實力,他們還幻想著戰後如何在這片大陸立足,所以他們並沒有堅持多長時間就開始潰退。與此同時,海神教的騎士們則比以前衝的更猛、更快了,決戰由對峙直接演變成一方對另一方的驅殺。大決戰僅僅持續了一天,因為決戰的進行不是對抗,倒像是衝刺與逃亡的比拚。戰爭結束,國王們的聯合軍團基本上全軍覆沒,還有幾個國王把命都丟在了那場決戰中;海神教一方,基本上沒有多少損失,“安第斯戰役"以海神教的大勝而告終。中大陸的大決戰剛結束沒幾天,其他幾個大陸的戰鬥也結束,都是以海神教的完勝而結束。戰爭之後,國王們去向海神教談判、求和,海神教提出的所有要求他們都不帶一絲猶豫的答應。


    海元716年,海神教第四十二任大教宗蓋德.克塞斯與戰敗的國王門簽署了一份新的協議,協議的名字叫做“維斯特協議”,是由大教宗蓋德.克塞斯命名的,為了紀念一百多年前那位帶領海神教重新走出頹勢、邁向新生的保羅.維斯特大教宗。協議過後,海神教重新主宰了整片海星大陸,而且再也沒有被顛覆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元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萍生華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萍生華夢並收藏海元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