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娜說:“當年日本人為了竊取馬口鐵的商業技術秘密,不惜裝聾作啞隱姓埋名,最後以身殉職。這就是日本人崇尚的忍者文化。我們要建跨國綜合商社,也要學習這種忍人所不能忍的精神。
“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具體到咱們這個公司怎麽搞,季總也含糊。她問我以前北京外貿是怎麽往外派人的,有什麽問題,有什麽經驗?
“北京外貿也不是一個大公司。北京外貿是市屬外貿公司,規模和實力上,沒辦法和外經係外貿公司比。但是北京外貿畢竟是個老公司,做外貿是有曆史的。
“北京外貿也嚐試過通過在海外設立分公司擴大業務規模。王偉的爸爸是我在北京外貿時候地毯科的科長。地毯曾經是咱們國家往東歐出口換匯的大項。北京外貿就在東歐設立了分公司。王偉爸爸的一個徒弟就去了這個公司。
“這個公司最初設立的時候,還是比較正規的。又是國內審批。又是打資本金,又是選拔外貿員,在東歐就建立了一家正式的公司。這個過程就跟你們在學校裏學的那一套是一樣的。也是你認為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
“可是呢,後來出現了什麽問題呢?就是往這個公司派人容易,留住人難。外貿員到了東歐,熟悉一段時間,剛能夠開始正常工作,就脫離公司,自己出去單幹了。剛開始的時候,公司非常苦惱。
“後來公司發現,這些離開公司的人,離開公司以後,還是做地毯業務,開個地毯商店。這些人本錢少,還是要跟公司賒貨拿貨。所以公司一下子多了很多做直營店的客戶。公司的貿易規模不僅沒有因為這些人的離職而下降,反而成倍增長了。
“北京外貿的做法和經驗,讓季總看到了實現她的跨國綜合商社夢想的希望。我們現在做外貿的內外部環境,還不如北京外貿當年。北京外貿雖然是市屬外貿公司,但它是外貿專營時期的外貿公司。
“那個時候,像什麽地毯啊,絲綢啊,陶瓷啊,工藝品啊,都是出口換匯的大項,是國家眼裏的寶。經營這些業務的公司向上級單位申請設立境外分公司,能夠得到正式的批準。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外貿專營體製沒有了,產品出口徹底放開了。地毯廠可以自己接客戶做出口業務。生意在家門口就能做了。現在這個時候,想申請在境外開辦公司就很難獲得批準了。
“特別是像華藝國貿公司這樣的,由原來的管理性質公司轉型的外貿公司,外貿從業經驗不足,資本金有限。沒有人會批準華藝國貿公司在海外設立公司的。我要是管審批,我也不同意。”
陳淑娜說:“幹是找死,不幹是等死。俄羅斯分公司的事,可能把你嚇得夠嗆。對於一個剛畢業沒兩年的大學生來說,害怕是正常的,你要是不害怕,我們還要掂量掂量用不用你呢。
“從大學裏受到的專業訓練上講,從語言能力上講,季總最開始是想讓邵燕去巴西的。上屆廣交會結束以後,安排邵燕對接葉先生的業務,也是有意為她外派做準備的。
“邵燕剛一接手,就搞了一出以次充好從中漁利的鬧劇,把葉先生得罪得了。季總知道以後,氣得夠嗆。這件事讓人生氣的不是小邵她想掙錢。想掙錢沒錯。想掙錢才有動力。
“季總和我都不是怕你們掙錢的。可是有一樣,不能坑害客戶利益,不能損害公司的信譽。肥私不能損公。都說小邵聰明,可是聰明人能這樣得罪自己將來在巴西的合作夥伴嗎?
“做生意是講究口碑的,有一個人說你好,別人不一定相信。有一個人說你不好,別人肯定相信。就小邵做的事情,讓葉太太在巴西華人圈裏一說,小邵還怎麽在那裏混?季總就是再想扶持小邵,也不得不考慮小邵這麽做的影響,不得不臨陣換將。
“季總說小邵著急了,我說小邵是貪,這是她的本性。你讓她慢一點,別著急,不可能的。她就是表麵上答應的好好的,一轉眼就不是那麽迴事了。
“你跟小邵不一樣,你很本分,有規矩。這和你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受教育的環境有關係。這些素質的培養不是你進公司後公司來完成的,公司是用人的地方,不是培養人的地方。就是培養人,也是邊用邊培養。
“我帶你和小邵,從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偏向誰的。季總說,我偏著你。不過也有可能。因為你來的比小邵早幾個月。那時候正沒人手,等小邵來的時候,我用你已經上手了。我難免會覺得小邵的工作能力不行。
“可是後來我自己也有意識地糾正來著,想給小邵多一些機會。有了葉先生的陶瓷業務以後,季總說要給小邵,我也沒說什麽。
“你本分,規矩,這是好的。但這也看怎麽說。對於一個做生意的人來說,也不一定任何時候都是越本分越規矩越好。做夥計,做學徒,本分規矩就是好的。但是讓你做掌櫃的,你就難免顯得保守了。
“你想的多,顧慮多,越想越怕,自己嚇唬自己。出國,這是多少你們這個年齡的男孩子做夢都能笑醒的事。你呢?不主動。在原來的北京外貿,要是說選派外貿員出國常駐,那簡直就是一步登天,起碼也是鯉魚跳龍門。那得請客送禮,最後還恨不得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
“條件不理想,事情不完美,都是客觀情況。但等條件理想了,事情完美了,你還有機會嗎?在主動性上,你不如小邵。給葉先生出貨的事,小邵沒有辦好。我和季總對她都失望了。想晾她一陣子。出了那麽大的醜,小邵處變不驚,這也是她的優點。
“你看她,今天托這個人說情,明天托那個人解釋。我不理她。她主動找小於聊。最後,自己還找了一個西島的項目幫助公司解決紡織品配額問題。給了我們一個不得不重新接納她的理由。”
“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具體到咱們這個公司怎麽搞,季總也含糊。她問我以前北京外貿是怎麽往外派人的,有什麽問題,有什麽經驗?
“北京外貿也不是一個大公司。北京外貿是市屬外貿公司,規模和實力上,沒辦法和外經係外貿公司比。但是北京外貿畢竟是個老公司,做外貿是有曆史的。
“北京外貿也嚐試過通過在海外設立分公司擴大業務規模。王偉的爸爸是我在北京外貿時候地毯科的科長。地毯曾經是咱們國家往東歐出口換匯的大項。北京外貿就在東歐設立了分公司。王偉爸爸的一個徒弟就去了這個公司。
“這個公司最初設立的時候,還是比較正規的。又是國內審批。又是打資本金,又是選拔外貿員,在東歐就建立了一家正式的公司。這個過程就跟你們在學校裏學的那一套是一樣的。也是你認為我們應該走的一條路。
“可是呢,後來出現了什麽問題呢?就是往這個公司派人容易,留住人難。外貿員到了東歐,熟悉一段時間,剛能夠開始正常工作,就脫離公司,自己出去單幹了。剛開始的時候,公司非常苦惱。
“後來公司發現,這些離開公司的人,離開公司以後,還是做地毯業務,開個地毯商店。這些人本錢少,還是要跟公司賒貨拿貨。所以公司一下子多了很多做直營店的客戶。公司的貿易規模不僅沒有因為這些人的離職而下降,反而成倍增長了。
“北京外貿的做法和經驗,讓季總看到了實現她的跨國綜合商社夢想的希望。我們現在做外貿的內外部環境,還不如北京外貿當年。北京外貿雖然是市屬外貿公司,但它是外貿專營時期的外貿公司。
“那個時候,像什麽地毯啊,絲綢啊,陶瓷啊,工藝品啊,都是出口換匯的大項,是國家眼裏的寶。經營這些業務的公司向上級單位申請設立境外分公司,能夠得到正式的批準。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外貿專營體製沒有了,產品出口徹底放開了。地毯廠可以自己接客戶做出口業務。生意在家門口就能做了。現在這個時候,想申請在境外開辦公司就很難獲得批準了。
“特別是像華藝國貿公司這樣的,由原來的管理性質公司轉型的外貿公司,外貿從業經驗不足,資本金有限。沒有人會批準華藝國貿公司在海外設立公司的。我要是管審批,我也不同意。”
陳淑娜說:“幹是找死,不幹是等死。俄羅斯分公司的事,可能把你嚇得夠嗆。對於一個剛畢業沒兩年的大學生來說,害怕是正常的,你要是不害怕,我們還要掂量掂量用不用你呢。
“從大學裏受到的專業訓練上講,從語言能力上講,季總最開始是想讓邵燕去巴西的。上屆廣交會結束以後,安排邵燕對接葉先生的業務,也是有意為她外派做準備的。
“邵燕剛一接手,就搞了一出以次充好從中漁利的鬧劇,把葉先生得罪得了。季總知道以後,氣得夠嗆。這件事讓人生氣的不是小邵她想掙錢。想掙錢沒錯。想掙錢才有動力。
“季總和我都不是怕你們掙錢的。可是有一樣,不能坑害客戶利益,不能損害公司的信譽。肥私不能損公。都說小邵聰明,可是聰明人能這樣得罪自己將來在巴西的合作夥伴嗎?
“做生意是講究口碑的,有一個人說你好,別人不一定相信。有一個人說你不好,別人肯定相信。就小邵做的事情,讓葉太太在巴西華人圈裏一說,小邵還怎麽在那裏混?季總就是再想扶持小邵,也不得不考慮小邵這麽做的影響,不得不臨陣換將。
“季總說小邵著急了,我說小邵是貪,這是她的本性。你讓她慢一點,別著急,不可能的。她就是表麵上答應的好好的,一轉眼就不是那麽迴事了。
“你跟小邵不一樣,你很本分,有規矩。這和你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受教育的環境有關係。這些素質的培養不是你進公司後公司來完成的,公司是用人的地方,不是培養人的地方。就是培養人,也是邊用邊培養。
“我帶你和小邵,從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偏向誰的。季總說,我偏著你。不過也有可能。因為你來的比小邵早幾個月。那時候正沒人手,等小邵來的時候,我用你已經上手了。我難免會覺得小邵的工作能力不行。
“可是後來我自己也有意識地糾正來著,想給小邵多一些機會。有了葉先生的陶瓷業務以後,季總說要給小邵,我也沒說什麽。
“你本分,規矩,這是好的。但這也看怎麽說。對於一個做生意的人來說,也不一定任何時候都是越本分越規矩越好。做夥計,做學徒,本分規矩就是好的。但是讓你做掌櫃的,你就難免顯得保守了。
“你想的多,顧慮多,越想越怕,自己嚇唬自己。出國,這是多少你們這個年齡的男孩子做夢都能笑醒的事。你呢?不主動。在原來的北京外貿,要是說選派外貿員出國常駐,那簡直就是一步登天,起碼也是鯉魚跳龍門。那得請客送禮,最後還恨不得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
“條件不理想,事情不完美,都是客觀情況。但等條件理想了,事情完美了,你還有機會嗎?在主動性上,你不如小邵。給葉先生出貨的事,小邵沒有辦好。我和季總對她都失望了。想晾她一陣子。出了那麽大的醜,小邵處變不驚,這也是她的優點。
“你看她,今天托這個人說情,明天托那個人解釋。我不理她。她主動找小於聊。最後,自己還找了一個西島的項目幫助公司解決紡織品配額問題。給了我們一個不得不重新接納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