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一定要殺死“朱三太子”, 一是斬草除根,二是這些年來被這個稱號給惡心到了。
所以皇上雖然覺得胤祦說得對, 但殺心依然不改, 因為他們是滿人,他們是奪了大明江山的人, 所以他們可以放過明朝公主, 卻不能放過明朝皇子皇孫, 一定要斬草除根。
“三是, 兒臣聽聞前朝王世懋著《窺天外乘》記:明成祖為高皇後第四子甚明, 而野史尚謂是元主妃所生。
我朝薩囊徹辰撰《蒙古源流》則說明成祖是元主妃洪吉喇氏所生。先是蒙古托兗特穆爾烏哈噶圖汗(元順帝)歲次戊申, 漢人朱葛諾延年25歲, 襲取大都城, 即汗位,稱為大明朱洪武汗。其烏哈噶唿圖汗之第三福晉係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女,名格唿勒德哈屯, 懷孕七月, 洪武汗納之。越三月,是歲戊申生一男。
劉獻廷又在《廣陽雜記》中說: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 以其為元順帝之妃, 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 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恭庵言之。餘少每聞燕主故老為此說,今始信焉。
兒臣想著不若在這上麵做些文章,若是明朝朱家都是滿人,那汗阿瑪您說,那些逆賊還有什麽理由作亂,如此不僅能安漢臣之心,也能證明我大清並非外族僥幸謀奪了中原,而是繼承了明成祖的正統。”
既然這明成祖的生母不祥,既然有了蒙古人的說法,那變成滿人也不稀奇,畢竟以前女真一族就是依附在蒙古人之下的。
反正別人也考據不出來,真真假假,幾百年以後這事就板上釘釘了。
至於明成祖會不會反對,人都死了那麽多年了,還能詐屍不成。
胤祦不知道的是,等再過幾百年後,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又搖身一變被人說成了高麗人。
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等人都聽傻了,還有這種騷操作?
皇上聞言也是若有所思,他一定要斬草除根弄死這個白發蒼蒼的皇四子,為什麽?
還不是因為他們是外族,中原這片大地上,隻有漢人皇帝才是正統。他怕有一天愛新覺羅被中原正統趕迴關外,但如果證明了明朝朱家是滿人,那他們豈不是名正言順的正統?
這個想法在皇上腦子裏瘋狂催生著,如此一來這個前朝皇四子還真殺不得,不但殺不得,而且還必須要封一個高爵位,將他給供起來才行。
這種事情在曆史上能找到例子嗎?
找得到!
甚至於說很多。
在華夏三國魏朝之前的朝代都是如此,冊封前朝皇嗣一個高爵位,以證明自己是正統。
商朝如此,周朝如此,漢朝也依然如此。
但到了曹魏……嗬嗬!
曹操怎麽欺負人家漢朝劉氏後裔的,後麵晉朝司馬家就是怎麽欺負曹魏後裔的,然後之後的朝代都有學有樣,這才有曆朝曆代對前朝皇嗣斬草除根的事情發生。
也不怪人家說“禮樂崩壞,人心不古”。
“正統”的誘惑在皇上心裏不停的響起,但作為一個有嚴重被害幻想症的皇帝而言,他又擔心養虎為患。
“太子怎麽看?”皇上左右猶豫不決,想聽聽別人的意見。
太子胤礽倒是沒有想到那麽多,對於殺不殺這個前朝皇四子,太子胤礽根本就無所謂,和他沒有什麽利益關係,甚至於在胤祦開口後,他心裏是隱約偏向殺了這個前朝皇四子的,因為如果不殺此人,豈不是讓胤祦賣了所有漢臣一個好,這是太子胤礽不想看到的事情。
然而太子胤礽畢竟跟在皇上身邊幾十年,皇上這話一出,太子胤礽知道汗阿瑪心動了,因為“正統”這兩個字心動了。
雖然不是庶出,沒辦法對很多事情感同身受,但太子胤礽知道,他能成為太子,能一直壓著大阿哥胤禔,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是“嫡子”,因為他是漢人眼裏的正統。
既然因為這個有優勢,那麽他即必須要維護“正統”這兩個字。
嗯,皇長孫的事情不算,皇長孫那是關乎他男人尊嚴的事情,和正統無關。當時太子胤礽是這麽想的,就算他有了庶長子,但日後的皇位也隻會給嫡子繼承。隻是沒想到瓜爾佳氏肚子不爭氣,隻生出一個女兒來,才讓他不得不看重庶長子,並非他不維護“正統”。
“迴汗阿瑪的話,兒臣以為三弟所言有理,既然明成祖乃是我滿人出身,那兒臣建議將四品以上漢臣皆賜旗人身份。”太子胤礽說道,他可不想好處全讓胤祦一個人得了。
太子胤礽這話,讓眾人再一次的愣住了,連胤祦都忍不住看了他一眼。
大清的根基是八旗,八旗的根基卻是滿洲八旗,而非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太子胤礽此舉……
雖然會討好一些漢臣,但卻會得罪很多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
這個年代八旗身份可不是一個身份證,而是有非常多的特權的,尤其是滿洲八旗,滿洲八旗的旗人每年可都是有俸祿口糧的,那些隱形的特權更是有很多。
但不得不說太子胤礽的想法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隻要統治整個帝國的上層都是旗人,那大清統治的時間肯定能比他們心目中的數字更長久。
至於底下的那些漢人,嗬嗬,漢人當政的時候難道就沒有貪官汙吏嗎?還不是一樣被欺壓。
太子胤礽同意此事,大阿哥胤禔當然要反對,但其他皇子也不傻,都看得出來皇上心動了,於是在皇上問話的時候,都說讚同太子胤礽的話。
不過此事皇上還是沒有當場下決斷,他還要好好想想。
***
後宮,諾敏聽到了這事,倒是有些後悔當時自己多嘴說了幾句,朱三太子的死活她可不關心,她就怕胤祦因此遭受皇上的厭惡。
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諾敏還沒後悔完了,就接到了一個讓她幾乎昏厥過去的消息。
她阿瑪托爾必歿了!
當年她被皇上晉封為貴妃,托爾必其實就已經退了下來,這些年來一直在家裏養尊處優,但到底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還跑去過戰場,這個年紀歿了也不算特別讓人意外。
可那到底是自己的阿瑪,疼愛了自己兩輩子的阿瑪,諾敏接到消息後,就覺得自己眼前漆黑,頭漲漲的暈,心鑽心的痛,一頭靠在了大背枕上,眼神彌散毫無焦距,兩行清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
“主子,主子……”諾敏這副摸樣可是把紫蘇等人嚇得不輕,連忙去請太醫。
去請了太醫,這驚動就大了。
不過托爾必逝世的消息也瞞不住人,當然也可以說不需要瞞著,眾人一打聽就知道了,幸災樂禍的人當然有,而且還是絕大多數,但卻沒人敢跑到永壽宮去當著諾敏的麵幸災樂禍,都隻是在心裏暗樂一會兒。
而有些有門路的人,已經在開始盤算起來了。萬琉哈氏一族的男丁雖然不是個個都是小說男主少年英才,未娶妻就三元及第,但人才還是能算得上的,不然上輩子也不會有那麽多內管領的職位,因此著實占據了不少低品級的位子。
托爾必死了,萬琉哈氏一族的男丁或多或少都有孝在身,都要丁憂,到時候這些位子空出來……也不是人人都如索額圖那樣瞧不上七品芝麻官。
等著諾敏迴過神來,不單單紫蘇碧雲等守在她身邊,泰芬也從宮外進宮來。
“額捏,郭羅瑪法走得安詳,額捏不要傷心難過了,不然郭絡瑪法在天有靈,還不知道會多心疼。”泰芬勸道。
諾敏其實沒暈倒,隻是猛然聽到這個消息傷心難過而已,上輩子阿瑪明明不是這個時間點死了,還好好的活了十年,現在怎麽……
是她之前的總總舉動嚇到了他,為了保全家族才如此,還是……
諾敏不敢想下去,她害怕那個事實,害怕是自己害得阿瑪早逝的事實。
被女兒的話驚醒,諾敏看了四周一眼“老三、老九了?”
“三弟、九弟和十一弟接到消息後,去了郭羅瑪法家,舅舅如今還在外任職,表弟們也跟著在外麵,郭羅太太年紀大了,他們怕郭羅瑪法家沒個管事的人,便先過去了。女兒擔心額捏,這才一個人進宮來。”
“那就好!”諾敏聞言鬆了一口氣,用泰芬遞過來的臉帕擦了臉,半躺在大背枕上“額捏如今出不得宮,你代為額捏在你郭羅瑪法棺槨前磕三個頭,也算全了我這個做不孝女的心意。”說著諾敏眼淚又掉了下來。
泰芬一口答應了下來,雖然沒有公主給臣子磕頭的事,但額捏這樣子,當然是要先答應了下來,先哄好額捏再說。
諾敏當然沒有泰芬看見的那麽不堅強,但這不是有人哄她嘛,有人哄的時候人總是會下意識的矯情幾分,諾敏也是如此。
其實雖然對於自己阿瑪的逝世,諾敏很是傷心,但其實往好處想,這也未必會是一件壞事,畢竟今年可是康熙四十七年了。
所以皇上雖然覺得胤祦說得對, 但殺心依然不改, 因為他們是滿人,他們是奪了大明江山的人, 所以他們可以放過明朝公主, 卻不能放過明朝皇子皇孫, 一定要斬草除根。
“三是, 兒臣聽聞前朝王世懋著《窺天外乘》記:明成祖為高皇後第四子甚明, 而野史尚謂是元主妃所生。
我朝薩囊徹辰撰《蒙古源流》則說明成祖是元主妃洪吉喇氏所生。先是蒙古托兗特穆爾烏哈噶圖汗(元順帝)歲次戊申, 漢人朱葛諾延年25歲, 襲取大都城, 即汗位,稱為大明朱洪武汗。其烏哈噶唿圖汗之第三福晉係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女,名格唿勒德哈屯, 懷孕七月, 洪武汗納之。越三月,是歲戊申生一男。
劉獻廷又在《廣陽雜記》中說: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 以其為元順帝之妃, 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 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恭庵言之。餘少每聞燕主故老為此說,今始信焉。
兒臣想著不若在這上麵做些文章,若是明朝朱家都是滿人,那汗阿瑪您說,那些逆賊還有什麽理由作亂,如此不僅能安漢臣之心,也能證明我大清並非外族僥幸謀奪了中原,而是繼承了明成祖的正統。”
既然這明成祖的生母不祥,既然有了蒙古人的說法,那變成滿人也不稀奇,畢竟以前女真一族就是依附在蒙古人之下的。
反正別人也考據不出來,真真假假,幾百年以後這事就板上釘釘了。
至於明成祖會不會反對,人都死了那麽多年了,還能詐屍不成。
胤祦不知道的是,等再過幾百年後,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又搖身一變被人說成了高麗人。
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等人都聽傻了,還有這種騷操作?
皇上聞言也是若有所思,他一定要斬草除根弄死這個白發蒼蒼的皇四子,為什麽?
還不是因為他們是外族,中原這片大地上,隻有漢人皇帝才是正統。他怕有一天愛新覺羅被中原正統趕迴關外,但如果證明了明朝朱家是滿人,那他們豈不是名正言順的正統?
這個想法在皇上腦子裏瘋狂催生著,如此一來這個前朝皇四子還真殺不得,不但殺不得,而且還必須要封一個高爵位,將他給供起來才行。
這種事情在曆史上能找到例子嗎?
找得到!
甚至於說很多。
在華夏三國魏朝之前的朝代都是如此,冊封前朝皇嗣一個高爵位,以證明自己是正統。
商朝如此,周朝如此,漢朝也依然如此。
但到了曹魏……嗬嗬!
曹操怎麽欺負人家漢朝劉氏後裔的,後麵晉朝司馬家就是怎麽欺負曹魏後裔的,然後之後的朝代都有學有樣,這才有曆朝曆代對前朝皇嗣斬草除根的事情發生。
也不怪人家說“禮樂崩壞,人心不古”。
“正統”的誘惑在皇上心裏不停的響起,但作為一個有嚴重被害幻想症的皇帝而言,他又擔心養虎為患。
“太子怎麽看?”皇上左右猶豫不決,想聽聽別人的意見。
太子胤礽倒是沒有想到那麽多,對於殺不殺這個前朝皇四子,太子胤礽根本就無所謂,和他沒有什麽利益關係,甚至於在胤祦開口後,他心裏是隱約偏向殺了這個前朝皇四子的,因為如果不殺此人,豈不是讓胤祦賣了所有漢臣一個好,這是太子胤礽不想看到的事情。
然而太子胤礽畢竟跟在皇上身邊幾十年,皇上這話一出,太子胤礽知道汗阿瑪心動了,因為“正統”這兩個字心動了。
雖然不是庶出,沒辦法對很多事情感同身受,但太子胤礽知道,他能成為太子,能一直壓著大阿哥胤禔,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是“嫡子”,因為他是漢人眼裏的正統。
既然因為這個有優勢,那麽他即必須要維護“正統”這兩個字。
嗯,皇長孫的事情不算,皇長孫那是關乎他男人尊嚴的事情,和正統無關。當時太子胤礽是這麽想的,就算他有了庶長子,但日後的皇位也隻會給嫡子繼承。隻是沒想到瓜爾佳氏肚子不爭氣,隻生出一個女兒來,才讓他不得不看重庶長子,並非他不維護“正統”。
“迴汗阿瑪的話,兒臣以為三弟所言有理,既然明成祖乃是我滿人出身,那兒臣建議將四品以上漢臣皆賜旗人身份。”太子胤礽說道,他可不想好處全讓胤祦一個人得了。
太子胤礽這話,讓眾人再一次的愣住了,連胤祦都忍不住看了他一眼。
大清的根基是八旗,八旗的根基卻是滿洲八旗,而非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太子胤礽此舉……
雖然會討好一些漢臣,但卻會得罪很多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
這個年代八旗身份可不是一個身份證,而是有非常多的特權的,尤其是滿洲八旗,滿洲八旗的旗人每年可都是有俸祿口糧的,那些隱形的特權更是有很多。
但不得不說太子胤礽的想法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隻要統治整個帝國的上層都是旗人,那大清統治的時間肯定能比他們心目中的數字更長久。
至於底下的那些漢人,嗬嗬,漢人當政的時候難道就沒有貪官汙吏嗎?還不是一樣被欺壓。
太子胤礽同意此事,大阿哥胤禔當然要反對,但其他皇子也不傻,都看得出來皇上心動了,於是在皇上問話的時候,都說讚同太子胤礽的話。
不過此事皇上還是沒有當場下決斷,他還要好好想想。
***
後宮,諾敏聽到了這事,倒是有些後悔當時自己多嘴說了幾句,朱三太子的死活她可不關心,她就怕胤祦因此遭受皇上的厭惡。
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諾敏還沒後悔完了,就接到了一個讓她幾乎昏厥過去的消息。
她阿瑪托爾必歿了!
當年她被皇上晉封為貴妃,托爾必其實就已經退了下來,這些年來一直在家裏養尊處優,但到底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還跑去過戰場,這個年紀歿了也不算特別讓人意外。
可那到底是自己的阿瑪,疼愛了自己兩輩子的阿瑪,諾敏接到消息後,就覺得自己眼前漆黑,頭漲漲的暈,心鑽心的痛,一頭靠在了大背枕上,眼神彌散毫無焦距,兩行清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
“主子,主子……”諾敏這副摸樣可是把紫蘇等人嚇得不輕,連忙去請太醫。
去請了太醫,這驚動就大了。
不過托爾必逝世的消息也瞞不住人,當然也可以說不需要瞞著,眾人一打聽就知道了,幸災樂禍的人當然有,而且還是絕大多數,但卻沒人敢跑到永壽宮去當著諾敏的麵幸災樂禍,都隻是在心裏暗樂一會兒。
而有些有門路的人,已經在開始盤算起來了。萬琉哈氏一族的男丁雖然不是個個都是小說男主少年英才,未娶妻就三元及第,但人才還是能算得上的,不然上輩子也不會有那麽多內管領的職位,因此著實占據了不少低品級的位子。
托爾必死了,萬琉哈氏一族的男丁或多或少都有孝在身,都要丁憂,到時候這些位子空出來……也不是人人都如索額圖那樣瞧不上七品芝麻官。
等著諾敏迴過神來,不單單紫蘇碧雲等守在她身邊,泰芬也從宮外進宮來。
“額捏,郭羅瑪法走得安詳,額捏不要傷心難過了,不然郭絡瑪法在天有靈,還不知道會多心疼。”泰芬勸道。
諾敏其實沒暈倒,隻是猛然聽到這個消息傷心難過而已,上輩子阿瑪明明不是這個時間點死了,還好好的活了十年,現在怎麽……
是她之前的總總舉動嚇到了他,為了保全家族才如此,還是……
諾敏不敢想下去,她害怕那個事實,害怕是自己害得阿瑪早逝的事實。
被女兒的話驚醒,諾敏看了四周一眼“老三、老九了?”
“三弟、九弟和十一弟接到消息後,去了郭羅瑪法家,舅舅如今還在外任職,表弟們也跟著在外麵,郭羅太太年紀大了,他們怕郭羅瑪法家沒個管事的人,便先過去了。女兒擔心額捏,這才一個人進宮來。”
“那就好!”諾敏聞言鬆了一口氣,用泰芬遞過來的臉帕擦了臉,半躺在大背枕上“額捏如今出不得宮,你代為額捏在你郭羅瑪法棺槨前磕三個頭,也算全了我這個做不孝女的心意。”說著諾敏眼淚又掉了下來。
泰芬一口答應了下來,雖然沒有公主給臣子磕頭的事,但額捏這樣子,當然是要先答應了下來,先哄好額捏再說。
諾敏當然沒有泰芬看見的那麽不堅強,但這不是有人哄她嘛,有人哄的時候人總是會下意識的矯情幾分,諾敏也是如此。
其實雖然對於自己阿瑪的逝世,諾敏很是傷心,但其實往好處想,這也未必會是一件壞事,畢竟今年可是康熙四十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