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了以燧發槍南向疆場,蒙恬已然習慣了這嶄新的戰爭方式,因而收獲良多。


    胸中的浩瀚之氣蕩漾,壯誌昂揚!


    行走在征途之上,終他們達達了北方防線上的拒北城。 經年累月辛勤培育在北方邊界線上,


    除了對北方的遊民有了深切的理解和地形戰略的把握,作為領軍人物自可策劃全局;


    蒙恬對陸海二軍的情況也十分通熟,精通各類兵種的協同作戰,並尤善指揮正麵戰役。


    正因此緣故,盡管他的部下擁有一位獨臂的大將軍,但在威望和影響力方麵,還是遠不及蒙恬單人單馬。


    即使曉夢對於邊疆戰役並未投入過多關注,而且她的目的僅限於貿易交流,還是通過蒙恬的引領,對這片未知區域有了些許認識。


    北狄匈奴擁有天然優質的牧草場域,草原遼闊寬廣,馬匹在此馳騁可得充足鍛煉,


    與華夏南方圈養的戰場上的戰馬相比,其品質優越得多,而且,匈奴的戰馬擁有超越中原同類馬匹的持久力和耐力。


    匈奴的族群本性勇猛彪悍,精通搏擊,在兵役選拔時能夠選擇出體魄強壯者成為623部隊的一員。


    相對於中原以男耕女織、和諧安生的農耕生活,


    匈奴社會強調的是征戰與草原文化的交融和生存競爭的強度。


    因此,對抗北遊民族的匈奴及北狄,曆代中原秦國、燕國、趙國以及與之接壤的部分國土均依賴著武藝和策略。


    他們不僅加固原有的邊境城牆,也修建起了一係列漫長的堡壘,這是日後被稱為長城的起源階段。


    秦始皇非僅新建牆體而是將其原有的三國邊境牆連接一體,鞏固基礎,並進一步擴長延伸。


    曆代的繼承統治者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修繕加固,這是我們熟知的長城的曆史起點。


    談到北遊民族的士兵具有極強的戰略機動靈活性,


    獲勝通常倚仗速度快的一方,快速衝鋒往往並不需要高超複雜的技法,


    僅僅依靠敏捷而迅猛的行動便可令對手潰散崩潰。


    故中原軍隊在麵對這類北遊民時總是顯得被動難解,很難與對方並駕齊驅。


    現在的情境卻有了徹底的轉變,


    蒙恬麾下的大秦國騎兵已經組建了一支以燧發槍武裝起來的槍騎兵部隊,


    雖然新訓練時間不長,效果顯著。


    這些新兵大多數都曾南行征戰過,


    對他們來說,適應於馬背**已是常規操練之事;


    如今則是使用一種更為簡便直接的方式**,


    比如使用自動槍械,加上他們身披的馬蹬馬鞍,


    使得整個騎兵係統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強大。


    不僅如此,騎兵部隊中還有三大步兵分隊,各軍配備足有三十架的大型火炮以及多款槍械設備。


    這樣的綜合戰術體係使得敵人都難以想象出戰勝的機會來了。


    當他的屬下向這位離開後的將軍匯報這段時間所進行的工作時,


    蒙恬隻是輕拂著手掌,


    示意他們退至一旁。


    曉夢雖是表現冷漠疏離的麵孔,


    然而,對這次的會議她卻留心了許多,


    或許不隻是為了觀察眼前的局勢變化,


    也可能對她來說,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北方充滿了好奇心吧。


    蒙恬像在分享,其實又更像是自語,“據我們這些年來和北狄的多次互動,北狄至少有二十五萬遊騎兵。但這批軍隊使用的依舊是我們此前戰敗時使用過的普通彎刀。”


    這是一個好的跡象,更令人振奮的是,北狄竟然還沒有意識到大秦實力的變化——或者根本不清楚大秦強大的騎兵群現在已經裝備上了完整的鐵騎套甲。”


    “從前的時候,固守城池的策略是抵擋入侵的最佳方法。當拒北城不失守,則北狄絕不會輕易冒險入侵南境。那樣的話,由拒北城與中原腹地夾擊北狄,一定能讓他們承受重大的損失。”


    “但在我離開的日子裏,近幾周,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北狄變得狡猾無比,每天都在輪番派遣小規模隊伍 * 擾我們,以攪亂我們的正常軍事休整,擾亂戰士們的日常生活節奏與心理狀況。這令我們的部隊時刻處於戒備狀態,加強備戰並輪換值守,卻沒能發動全麵攻勢。”


    曉夢隨意猜測:“是北狄出現了新領袖?或者找到了某種秘密的戰略手冊?”


    “兵法雖然千篇一律,但孫子兵法也不是無敵製勝的秘鑰,”蒙恬擺了擺手。“如僅限於機械套用‘孫子兵法''進行作戰,那麽不論是現在的大秦,還是往日任何一個七國,都會被他們輕鬆擊垮。\"


    “那麽現在的情形如何呢?” 曉夢發問道。


    “我的分析可能有其根源。我認為,北狄的內部產生了一些新生勢力,這些人才具備極高指揮作戰的能力,同時也擁有不小的影響。”


    “若不是從前,我還樂意為大秦貢獻一場好戲;但現在...”


    曉夢微笑,“但現在有始皇和秦銘要完成的使命,你需要迅速決策,爭取速勝。”


    “不錯,現在大秦依然占據一定優勢——在於北狄還不知道自己已被我發現。在我不在此期間,他們確信我沒返迴拒北城;可能正因為這樣,它們才敢於大膽行動。”


    “未知此刻北狄的掌舵之人是誰,不過不論他誰,他的野心都將徒勞。所謂戰術不過是單純的消耗策略,卻遲遲未能轉化為攻擊行動。”


    看出蒙恬的表情之後,曉夢立刻就知道他在籌劃對付北狄的方法,“你會怎樣對抗呢?”


    對戰場的理解和策略,曉夢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你的想法究竟如何?”他並沒有隱瞞答案:“以敵人之擾做迴應,逐步減縮力量投入,在展示軟弱後 ** 敵人出擊,讓他們陷入自我引誘的怪圈中,自嚐後果。”


    “具體來說呢?”麵對疑惑不解的曉夢問,蒙恬詳細解答道:


    “當北狄再次發起 * 擾拒北城的企圖時,首次應該派遣滿員防禦。隨後他們再度侵擾,隻留下一半防守力量。”


    這是第三次防禦,隻派出數百人駐守。


    隨後是第四次,僅派遣了寥寥數人,甚至連敵人動態都不在意。


    「可是我們若展現出不堪一擊的樣子,北蠻自會大意輕敵。這第五次,我們全員備戰迎戰,給予他們措手不及的驚喜!」


    「這就是所謂的『減灶計』呀!」


    雲夢不解問道:「減灶計?這是什麽意思?」


    蒙恬耐心解釋道:「很久以前,韓國受到鄰國魏國攻擊,無奈求援於強國齊國。


    齊王委任田忌領軍作戰,孫臏擔任軍師指導。兩人率兵挺進魏地,開始的時候設立十萬個火堆做標記;


    第二日,減半至五萬個火堆;第三日進一步削減至三萬個。


    以如此變化誤導敵方頭目龐涓,使其誤以為敵軍已崩潰逃亡、士氣逐漸衰退。果不其然,龐涓誤信了這一計策,


    全身心追蹤追剿。最後,被埋伏於暗處、由孫臏設計的伏兵重重圍堵,徹底落敗!」


    他頓了一頓:「對了,難道龐涓、孫臏不也是縱橫家中的佼佼者?」


    答案得到點頭肯定,「他們確實以戰略縱橫聞名,不過這也凸顯了兵法的魅力,兵家並非單一研究戰術。孫武所開創的兵法奠定了兵書的基礎,但真正成就輝煌的,


    歸根到底是兵書背後的軍事信仰——戰爭的力量,是不斷積累實戰智慧和戰術總結才達到的境界。


    無論大到戰場決鬥、小到攻防策略,每一場戰鬥,都是兵法學習的重要實踐,以此不斷地完善策略。」


    雲夢深深地認同地點了點頭,似乎有所啟發:


    在曆史與哲學的交織下,


    法家 ** 治與控製,強調社會秩序的穩固。


    兵家用智慧與力量對抗強敵,注重實際操作和戰鬥的實戰策略,汲取各種經驗完善自我的戰力;


    醫學探索生靈的治愈之道與生命奧秘,關注生命價值和疾病的診治手段,在生死線上救死扶傷。


    這樣的學識群體在不同的文明裏都有體現,在這裏便是法、兵和醫這三大流派。


    而對於「道、儒、墨」等大家,或許表麵看起來龐大的體係之下有著固定化的格局與限製,但這正是他們的獨特色彩所在。


    而未來被廣為人知並發揚的,可能並非當前被廣泛推崇的「道、儒、墨」。


    雲夢還未了解,「儒家」這個思想體係將在日後發揮著更加深遠且廣泛的作用。當然,這離不開世代累積下來的學術傳承和革新。


    在行動麵前,時機和計劃同樣重要。


    蒙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布置一切,每一步指令都精確嚴謹、條理分明。


    看到這樣的效率,雲夢驚歎不已:「將軍,您的執行力確實卓越!」


    經過近百道指令的下達與執行,一切都順利地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他說:


    「僅需靜候十天,我們即可準備迎接敵人的崩潰,


    十天之後,


    北狄的軍隊必然四麵楚歌。


    他們會在十五天以內主動前來尋覓和平之道,


    而你,也隻需不出拒北城門,就能通過北狄匈奴之間的商議交易,達成所需的物資獲取!」


    故事的舞台,從古代跨越到現代,揭示了一個普遍的智慧與戰略應用的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自稱穿越者,祖龍跪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偉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偉棟並收藏大秦:自稱穿越者,祖龍跪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