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交友。
三國:穿越者遇到劉備重生 作者:龍與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翌日清晨。
盧植沐浴更衣後身穿官服,慢慢走向洛陽的宮殿,前去覲見天子劉宏。
根據記載,東漢洛陽的宮城是繼承了秦時就有的南宮和北宮並重的格局。光武帝建武十四年,修建了南宮正殿前殿。漢明帝永平三年,又重修了北宮,起北宮及諸官府,永平八年北宮建成。據《文選·古詩·青青陵上柏》所雲:“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此南宮和北宮顯然是都城內兩個分別獨立的宮城,分別具有皇帝朝宮、帝後寢宮和園囿。
據《後漢書》注引蔡質《漢典職儀》曰:“南宮至北宮,中央作大屋,複道,三道行,天子從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兩宮相去七裏。”關於南、北宮相距七裏且有複道或度道,南宮至北宮主要宮殿之間有長達七裏的雙層廊道。結合《太平禦覽》載《丹陽記》曰:“漢魏殿觀多以複道相通,故洛宮之閣七百餘間。”根據考察的漢晉時期廊道每間4.2米計算,700餘間合約3000米,漢代一裏約420米,長度正合七裏。
南北宮有7座宮掖門。南宮4座:南麵1座,即臨近平城門的南宮正門,也稱宮南闕門,應有門闕;東麵1座,名蒼龍門,也有門闕,也稱蒼龍闕或東闕,門闕外鑄有一對銅翁仲;北麵2座,分別名玄武門和北門,玄武門也有門闕,稱玄武闕或北闕,與北宮朱雀闕相對,其門闕前也鑄有一對銅翁仲。此外,南宮西側還有白虎闕,但不知是否設門。北宮3座:南麵是北宮正門朱雀門,也有門闕,稱朱雀闕,與南宮玄武闕相對,故二闕之間也稱為南北宮闕下,南北宮之間的架空複道也在二闕之間通過;東麵是北宮東門,名東明門;北麵是北宮北門,名朔平門。根據記載,東漢的南北宮有朱雀五闕,上述南宮的宮南闕門、蒼龍闕、玄武闕、白虎闕和北宮的朱雀闕,正好有5座闕觀。
宮中的東宮主殿為前殿,顯然是大朝會宮殿,前麵有端門;前殿後麵有玉堂殿,殿前懸掛有一對大銅鍾,也是皇帝經常坐朝的重要殿堂。
南宮中門樂成門內還有樂成殿、靈台殿和雲台等殿堂。其中雲台是南宮中重要的台閣建築,大致位於東宮北麵靠後的位置,內有廣室殿,有高閣四間。
據文獻記載雲台為周代建造,是收藏圖書、書籍、珍玩和寶怪所在,漢明帝時在殿內繪有開國功臣二十八將的畫像,也就是“雲台二十八將”。
因為漢靈帝劉宏不喜朝會,貪圖享樂,所以一般很少召開朝會。這次盧植也是按流程到了京城後通報皇帝覲見。
最後在雲台殿旁邊的偏殿天子劉宏玩累後接見了盧植,劉宏轉過身看著盧植道:
“愛卿,平定叛亂於大漢有功,辛苦了。”
盧植上前一步拜道:“賴大漢天威,將士用命,方能克定禍亂,非是臣下之功!”
劉宏微微皺眉。原來盧植本是正直之臣,一般人都會說多虧了陛下洪福齊天方能平定叛亂之類的話,但是盧植說的就比較直而且漢靈帝劉宏本就平時表現就很倒行逆施,所以盧植直接說是多虧將士用命這些,劉宏當然不喜。
“愛卿,知道此次迴京的原因是什麽嗎?”
盧植當然早知道了,卻也得裝著不知道。
“臣委實不知,請陛下示下。”
劉宏聞言微微頷首。
“愛卿,才幹過人,聞名天下,召卿迴來是想讓卿與馬日磾、蔡邕、楊彪等人一起校對儒家經典和刻錄太學石經。”
盧植心中欣喜,因為之前剛開始刻錄太學石經時,盧植就毛遂自薦要一起刻錄,卻不巧因為廬江叛亂,因為曾任九江太守平定過叛亂,於當地頗有威望所以朝廷又派盧植去平定叛亂。
雖然之前知道一些消息,但是聽到天子劉宏確定下來才放心,盧植這下得償所願自然十分高興。
劉宏見盧植沒有異議便道:
“那就這樣吧,愛卿退下吧。”
盧植緩緩拱手道:“唯!”之後盧植迴到府中。
........
這邊劉備正帶著謝龍開始在洛陽遊曆。
東漢洛陽都城內、外也設置有裏坊和市場。但裏坊有步廣裏、永和裏、上商裏和延熹裏等。步廣裏在上東門內,翟泉附近;永和裏位於耗門內司徒府北麵,裏內有董卓宅院;上商裏在城外東北部,傳為殷頑人所居。東漢洛陽城的市場有3個,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具體在上西門內,即南宮的西北部、北宮的西側;南市在城南,即平城門外和小苑門外之間的區域,南麵臨近洛水;馬市在城東,即上東門外禦道和陽渠的南麵。
二人見識了洛陽人來人往的繁華,當然劉備此行不是光和謝龍出來遊玩的,而是去找他的刎頸之交牽招的。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現在牽招年歲可能跟謝龍差不多,牽招年少時拜同縣大儒樂隱為師,後隨師遊學至涿郡,年歲雖小卻與劉備一見如故,英雄同契,成為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意思是願意同甘共苦,為對方付出生命的交情,也是八拜之交裏麵之一。
謝龍聽見劉備說要帶他去結識牽招倒是一邊在仔細迴憶,一邊暗道:“這會牽招就在洛陽了?”
原來曆史記載牽招年少時期與劉備為刎頸之交,中平年間才隨恩師樂隱到洛陽遊學,樂隱後來成為大將軍何進的幕僚。
其實樂隱也不是一開始就當上大將軍幕僚,也是先在洛陽待了數年隻是沒有記載。
最後何進敗亡,樂隱牽連被殺,所有弟子都跑了。隻有牽招一人唿朋喚友幫忙護送恩師遺體迴鄉,古代講究落葉歸根,最後路上遇到盜匪攔路,牽招見數百盜匪隻得錢財盡散後跪倒哭訴隻求盜匪拿了錢財後不要傷害恩師遺體。
眾盜匪被牽招孝行感動,分文不取反而一路護送牽招至河內,然後牽招得以護送恩師遺體迴鄉,名噪一時,當然牽招不光德行過人,論才能更是一代名將。
劉備之所以和牽招聯係上了,也是因為牽招聽聞劉備棄官隨師的名聲才知道劉備到了洛陽,所以才聯係到劉備的,畢竟古代通信比較落後,了解一個人主要是靠名聲。
所以謝龍自然也是對牽招十分感興趣了,劉備一說謝龍就馬上讚同,劉備反而有些納悶暗道:“子雲,怎麽如此積極?”
牽招倒是已經在一處酒家等候二人了。
盧植沐浴更衣後身穿官服,慢慢走向洛陽的宮殿,前去覲見天子劉宏。
根據記載,東漢洛陽的宮城是繼承了秦時就有的南宮和北宮並重的格局。光武帝建武十四年,修建了南宮正殿前殿。漢明帝永平三年,又重修了北宮,起北宮及諸官府,永平八年北宮建成。據《文選·古詩·青青陵上柏》所雲:“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此南宮和北宮顯然是都城內兩個分別獨立的宮城,分別具有皇帝朝宮、帝後寢宮和園囿。
據《後漢書》注引蔡質《漢典職儀》曰:“南宮至北宮,中央作大屋,複道,三道行,天子從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兩宮相去七裏。”關於南、北宮相距七裏且有複道或度道,南宮至北宮主要宮殿之間有長達七裏的雙層廊道。結合《太平禦覽》載《丹陽記》曰:“漢魏殿觀多以複道相通,故洛宮之閣七百餘間。”根據考察的漢晉時期廊道每間4.2米計算,700餘間合約3000米,漢代一裏約420米,長度正合七裏。
南北宮有7座宮掖門。南宮4座:南麵1座,即臨近平城門的南宮正門,也稱宮南闕門,應有門闕;東麵1座,名蒼龍門,也有門闕,也稱蒼龍闕或東闕,門闕外鑄有一對銅翁仲;北麵2座,分別名玄武門和北門,玄武門也有門闕,稱玄武闕或北闕,與北宮朱雀闕相對,其門闕前也鑄有一對銅翁仲。此外,南宮西側還有白虎闕,但不知是否設門。北宮3座:南麵是北宮正門朱雀門,也有門闕,稱朱雀闕,與南宮玄武闕相對,故二闕之間也稱為南北宮闕下,南北宮之間的架空複道也在二闕之間通過;東麵是北宮東門,名東明門;北麵是北宮北門,名朔平門。根據記載,東漢的南北宮有朱雀五闕,上述南宮的宮南闕門、蒼龍闕、玄武闕、白虎闕和北宮的朱雀闕,正好有5座闕觀。
宮中的東宮主殿為前殿,顯然是大朝會宮殿,前麵有端門;前殿後麵有玉堂殿,殿前懸掛有一對大銅鍾,也是皇帝經常坐朝的重要殿堂。
南宮中門樂成門內還有樂成殿、靈台殿和雲台等殿堂。其中雲台是南宮中重要的台閣建築,大致位於東宮北麵靠後的位置,內有廣室殿,有高閣四間。
據文獻記載雲台為周代建造,是收藏圖書、書籍、珍玩和寶怪所在,漢明帝時在殿內繪有開國功臣二十八將的畫像,也就是“雲台二十八將”。
因為漢靈帝劉宏不喜朝會,貪圖享樂,所以一般很少召開朝會。這次盧植也是按流程到了京城後通報皇帝覲見。
最後在雲台殿旁邊的偏殿天子劉宏玩累後接見了盧植,劉宏轉過身看著盧植道:
“愛卿,平定叛亂於大漢有功,辛苦了。”
盧植上前一步拜道:“賴大漢天威,將士用命,方能克定禍亂,非是臣下之功!”
劉宏微微皺眉。原來盧植本是正直之臣,一般人都會說多虧了陛下洪福齊天方能平定叛亂之類的話,但是盧植說的就比較直而且漢靈帝劉宏本就平時表現就很倒行逆施,所以盧植直接說是多虧將士用命這些,劉宏當然不喜。
“愛卿,知道此次迴京的原因是什麽嗎?”
盧植當然早知道了,卻也得裝著不知道。
“臣委實不知,請陛下示下。”
劉宏聞言微微頷首。
“愛卿,才幹過人,聞名天下,召卿迴來是想讓卿與馬日磾、蔡邕、楊彪等人一起校對儒家經典和刻錄太學石經。”
盧植心中欣喜,因為之前剛開始刻錄太學石經時,盧植就毛遂自薦要一起刻錄,卻不巧因為廬江叛亂,因為曾任九江太守平定過叛亂,於當地頗有威望所以朝廷又派盧植去平定叛亂。
雖然之前知道一些消息,但是聽到天子劉宏確定下來才放心,盧植這下得償所願自然十分高興。
劉宏見盧植沒有異議便道:
“那就這樣吧,愛卿退下吧。”
盧植緩緩拱手道:“唯!”之後盧植迴到府中。
........
這邊劉備正帶著謝龍開始在洛陽遊曆。
東漢洛陽都城內、外也設置有裏坊和市場。但裏坊有步廣裏、永和裏、上商裏和延熹裏等。步廣裏在上東門內,翟泉附近;永和裏位於耗門內司徒府北麵,裏內有董卓宅院;上商裏在城外東北部,傳為殷頑人所居。東漢洛陽城的市場有3個,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具體在上西門內,即南宮的西北部、北宮的西側;南市在城南,即平城門外和小苑門外之間的區域,南麵臨近洛水;馬市在城東,即上東門外禦道和陽渠的南麵。
二人見識了洛陽人來人往的繁華,當然劉備此行不是光和謝龍出來遊玩的,而是去找他的刎頸之交牽招的。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現在牽招年歲可能跟謝龍差不多,牽招年少時拜同縣大儒樂隱為師,後隨師遊學至涿郡,年歲雖小卻與劉備一見如故,英雄同契,成為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意思是願意同甘共苦,為對方付出生命的交情,也是八拜之交裏麵之一。
謝龍聽見劉備說要帶他去結識牽招倒是一邊在仔細迴憶,一邊暗道:“這會牽招就在洛陽了?”
原來曆史記載牽招年少時期與劉備為刎頸之交,中平年間才隨恩師樂隱到洛陽遊學,樂隱後來成為大將軍何進的幕僚。
其實樂隱也不是一開始就當上大將軍幕僚,也是先在洛陽待了數年隻是沒有記載。
最後何進敗亡,樂隱牽連被殺,所有弟子都跑了。隻有牽招一人唿朋喚友幫忙護送恩師遺體迴鄉,古代講究落葉歸根,最後路上遇到盜匪攔路,牽招見數百盜匪隻得錢財盡散後跪倒哭訴隻求盜匪拿了錢財後不要傷害恩師遺體。
眾盜匪被牽招孝行感動,分文不取反而一路護送牽招至河內,然後牽招得以護送恩師遺體迴鄉,名噪一時,當然牽招不光德行過人,論才能更是一代名將。
劉備之所以和牽招聯係上了,也是因為牽招聽聞劉備棄官隨師的名聲才知道劉備到了洛陽,所以才聯係到劉備的,畢竟古代通信比較落後,了解一個人主要是靠名聲。
所以謝龍自然也是對牽招十分感興趣了,劉備一說謝龍就馬上讚同,劉備反而有些納悶暗道:“子雲,怎麽如此積極?”
牽招倒是已經在一處酒家等候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