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三次未來式會議
流浪地球3:危難重重 作者:大胡子將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對所有人都是一個壓力。
“又是實驗室設備接收到的,這台設備開了好幾次,這樣的信息隻出現過一次,正巧被我們的科學家們記錄了下來。”
“,按照前麵兩條信息來看呢,這個信息應該是2075年2月15日,根據我們的計劃,這一天是要略過木星的,大概是前後幾天,難道說……我們這一天會因為木星而發生什麽大的危機嗎?”
“實在想不到……哎,是不是可以這樣,我們可以不繞木星加速,或者隻稍微利用一下木星,總而言之,隻要我們避開,那就不會有大的影響,地球的速度慢一些就慢一些嘛,總比出什麽事的要好。”
“周老,我是實在想不到那時候會有什麽危機,有的話也應該是方方麵麵的,或許危機的源頭在2073年、2074年才出現,我們現在隻能根據現有的資料空想,那我們到底要想2073年的事,還是2074年的事呢?”
“按照這個邏輯,也或許這個危機的根源早就埋下了呢,比如2058年。”
崔旺還是一如既往的最後發言,沒怎麽仔細聽其他老師具體說的什麽,等別人都不怎麽說了,他舉起手。
“如果按照我們上次討論的,這次的信息是讓我們避免危機,還是在危機時做好準備?當然兩手抓是更好的,那我們換一種思路想,如果我們這麽做了,是不是可能會導致事情的發生,導致危機的出現呢?再反過來,同理想一想,如果我們不做的話,會不會也導致事情的發生和危機的出現,類似薛定諤的貓,但我要說是‘我的貓’,我不知道是因為我打開了盒子,貓才死的,還是沒打開盒子,貓才死的,既然……我們第一次開會的時間是在這條信息出現之前,我們開了會,第三條信息還是發來了,意思是讓我們想辦法,還是不讓我們立刻想辦法,嗯……我是這種想法,在我這種想法之下,就顯得比較被動。”
之後,一人說一段,每次說完都是短暫的沉默。
“嗯!我同意這種想法,既然我們是站在未來看過去,那麽我們到底是在決定什麽?我們討論出來的內容,一旦形成了某種影響,又會導致什麽?就像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的科幻電影一樣,明明知道未來的結果,想要拚盡全力阻止這類結果的發生,反而!卻導致了結果的發生,當然,電影歸電影,可我們的時間隻有一次啊,兩種可能,這就得拋硬幣了,總不能即做,又不做吧?”
“周老,既然這條信息的來源依舊查不到,請問接收這條信息的設備是否連著網絡,就算粒子加速器的實驗接收裝置沒有收到這樣的實驗信息,那麽有可能是被篡改的嗎?資料上寫著沒有連接網絡,那是內部人員嗎?總之,這條信息是以圖片的形式被我們看到了,這中間有沒有人做什麽手腳呢?我個人還是偏向於黑客所為,起碼這個人是在幫我們,但不肯露麵,又實在讓人難以信任。”
“暫且相信吧,我們需要想一些對策。”
“萬一前兩次,這個人是在釣我們呢?我們在第三次上鉤了,那怎麽辦?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現在失敗主義的思潮很緊呐,地麵上有些人恨不得跟我們同歸於盡,哎!我突然能想到一種可能,這些信息或許是外星文明發給我們的呢?或許嗎?有一些高等文明在暗中幫助我們,大家怎麽看呢?”
“哇哦,按照您這個想法,我更相信那些信息是未來的我們發給過去的我們的,也就是現在的我們,如果真是外星文明在幫助我們,何不做的明顯一些,做的幹脆利落一些,直接給予我們幫助才是他們應該做的,才能顯示他們文明的強大,而不是偷偷摸摸發個可能不會被我們理解的數字信息。”
“其實,這沒有什麽上不上鉤的,如果這個人的目的是擾亂我們的部署和計劃,應該是不太可能的,難道我們的安全防線是紙糊的嗎?我剛才想的,也有些朓了,需要冷靜一下腦子,抱歉。”
黃鶴說完捏了捏太陽穴。
“是的,我們要立足於現實,對於需要在遙遠的未來才能證明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沒有必要拿來一遍又一遍討論,雖然我們開的是未來式會議,但我們討論的事情也應該是基於過去,合理推理預言出未來的延伸事件,或者關鍵事件,比如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家曾經預言全球性的經融危機,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抱歉,這些日子,我苦於沒有辦法準確推斷,獨自分析也沒什麽結果,所以幹脆開始胡思亂想了,不論內容怎麽變,還是我們上次討論出的結果,保護地球就要首先保護行星發動機,沒有其他的更優解決辦法,如果危機是來自我們人類內部,怎麽說呢,相比之下那就更好解決了,跟人溝通,總比跟宇宙中的不確定因素打交道強多了吧。”
“有時候,人比那些還難以溝通,別說是打交道了,到時候可不是光靠談談可以解決的了,既然有這麽多的信息傳來,那我想以後的信息可能會精確到秒,那才是最嚇人的,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我真懷疑我生活在數字生命的世界,分秒不差,這才是最恐怖的,如果到了那時,就算有高人看星象能預言,這我就一點也不能相信了。”
周喆直覺得話題越說越飄,越說越虛幻,於是在他們每人說了好幾句之後,將話題引到了火種計劃上麵,並且簡單的介紹了火種計劃,他對在場的幾人,是十分信任的。
“火種計劃?”
周喆直說:“是的,這是絕密中的絕密,大家可不要說漏了嘴,整個計劃在籌備初期的時候是分階段的,每個部門隻能拿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內容去做準備,沒多少人知道火種計劃的全貌,告訴幾位,也是將地球的命運、人類的命運托在幾位的手上,大家不必感到有多大的壓力。”
話雖然這麽說,但他們還是切實感覺到了身上的壓力,必須得出點力了,但能做的也隻有在開會的時候,將腦中的想法全部說出來。
在這次的會議上,幾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麽,為了以後的會議內容能夠刮到那張彩票,他們知道必須全完跳出自我本身原有的邏輯思維,隻有這樣才能在會議上提出令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和點子,這才是有幫助的。
不用多做解釋,大家都明白火種計劃是為了什麽,但是誰也沒想到火種計劃竟然是人工智能提出的。
“人工智能?竟然是人工智能提出來的?”
周喆直說:“其實不算是,在方舟計劃對世界公布之後,有人就在網上,提出了火種計劃,隻不過那時候,網上眾說紛紜,也就沒有人注意和關注。”
“那這個人會不會是我們說的那個人?不過這麽一算的話,就算那個人當時是一個十多歲的毛頭小子,現在也應該六七十歲了,我們應該找到這個人嗎?呃……要嗎?”
周喆直說:“我讓人去查了,這個人在五六年的時候,罹患輻射病,去世了。”
會議室中一陣沉默,提到火種計劃,崔旺立刻有了想法,將手舉了起來。
“我隻是想了一下,火種計劃將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作為依托的載體,就一個,是不是有些少了,一個火種還是太容易熄滅,領航員國際空間站雖然有足夠的資源和能源儲備,可一旦出了問題,所有的航天員都要進入長期冬眠才行,這就說到了我們還需要發展最新的長期冬眠設備,冬眠的時間最好是以百年為一個單位來計算冬眠時長。”
崔旺想到了陳嬌,停了一陣,然後繼續說:“請先允許我悲觀一下,如果在地球無法存在下去的危機發生時,怎麽能確保領航員能夠順利逃離呢?地球都難逃一劫,領航員卻可以逃脫,這其中當然有質量和加速度的問題,如果這麽說的話,火種計劃依舊需要保險,就像蒲公英一樣,需要很多的種子,才能確保文明在各處生根發芽,我認為的這些種子,可以是我們所有的行星發動機。”
會議室一陣沉默後,傅老脫口而出,說:“蒲公英計劃?”
崔旺覺得這個名字比較難聽,不過也點頭了,“行星發動機本身就具有推進能力,如果不是推動地球,它自己本身的動力是可以將自身推到很遠的地方,推力是足夠的,但我們現有的行星發動機是無法做到了,從建造結構上來看,它們不能脫離地麵,獨自在宇宙中朝著固定的方向前進,現在也無法再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大規模改建。”
他在紙上隨意畫了兩下,說:“下麵,我說一下我的設想,如果我們的這一萬座行星發動機能夠像領航員空間站一樣,裏麵承載著相同的火種計劃的備份資源,包括信息數據庫,種子庫庫,冷藏受精卵之類的,如果在未來流浪地球的任何某一個階段,地球真就遭殃了,每一座行星發動機可即刻脫離正在爆裂的地表,雖然我並沒有希望全部都成功,起碼會有很多火種向著我們設定好的方向飛去,飛向多個恆星係統,或者都飛向一個或幾各最近的恆星係統,我記得行星發動機中有550w,利用人工智能培育新的人類文明,那真是太悲傷了,我並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
有人舉手了,問:“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對行星發動機進行改建了,到時候所需的財力物力都是驚天的,如果非要改建的話,隻能一座一座來,或者幾座幾座來,為了不影響地球的前進速度,按照我們曾經的建造速度計算,我們就按四座發動機來,啊不,十座!保守來說,十座行星發動機的改建時間為半年,一萬座,可就是五百年啊,五百年的時間!”
崔旺點頭,說:“您說的對,就算改建時間減一半,誰也沒辦法保證在這段時間裏會出什麽問題,這個呢,是我的設想,我們的北半球就像是蒲公英一樣,發著藍色的光,遇到危機大風的時候,行星發動機會隨著危機不可逆的程度,各自出發,我依舊相信我們有這樣的技術和能力的,但現在時間是不夠用的,我們不能在原有的行星發動機上改建,所以我是想著……在南極建造蒲公英行星發動機,以相控陣陣列的方式建造。”
“相控陣?難道……”
崔旺點頭,“對,您想到了,蒲公英行星發動機,在我剛才所說的構想中,以相控陣陣列的方式建造,是為了對其他的小型天體進行坍縮攻擊,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攻擊,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還能立刻啟動火種計劃,大概是一千多座到兩千多座,具體我沒有計算過,平時蒲公英發動機是不運行的,但可以利用它們進行發電,而後利用地球環軌進行電力輸送,隻要電壓足夠強,就能夠產生可以彌補地球磁場的磁場,如果有了電力的支持,我們在南極也能生活,並且建立相關的設施”
言簡意賅。
會議繼續開著,沉默又占了大半的內容,甚至是更多,都在各自思考著地球環軌和南極發動機在未來具體會產生的作用是些什麽,有一件事情是非常肯定的,就是資源的消耗。
最後,未來式會議的成員基本上都是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有時候想到必須馬上說出來,隻能過嘴,不能過腦子,可能一過腦子,有些想到的東西會因為腦中兩套邏輯的衝突,而發生變化失去效用,在說了一堆之後,可能隻記得幾個表達的重要內容。
周喆直將會議內容的總要記錄了下來。
崔旺又舉起了手,說了一段他自己的看法,令在座的人再次沉默。
“又是實驗室設備接收到的,這台設備開了好幾次,這樣的信息隻出現過一次,正巧被我們的科學家們記錄了下來。”
“,按照前麵兩條信息來看呢,這個信息應該是2075年2月15日,根據我們的計劃,這一天是要略過木星的,大概是前後幾天,難道說……我們這一天會因為木星而發生什麽大的危機嗎?”
“實在想不到……哎,是不是可以這樣,我們可以不繞木星加速,或者隻稍微利用一下木星,總而言之,隻要我們避開,那就不會有大的影響,地球的速度慢一些就慢一些嘛,總比出什麽事的要好。”
“周老,我是實在想不到那時候會有什麽危機,有的話也應該是方方麵麵的,或許危機的源頭在2073年、2074年才出現,我們現在隻能根據現有的資料空想,那我們到底要想2073年的事,還是2074年的事呢?”
“按照這個邏輯,也或許這個危機的根源早就埋下了呢,比如2058年。”
崔旺還是一如既往的最後發言,沒怎麽仔細聽其他老師具體說的什麽,等別人都不怎麽說了,他舉起手。
“如果按照我們上次討論的,這次的信息是讓我們避免危機,還是在危機時做好準備?當然兩手抓是更好的,那我們換一種思路想,如果我們這麽做了,是不是可能會導致事情的發生,導致危機的出現呢?再反過來,同理想一想,如果我們不做的話,會不會也導致事情的發生和危機的出現,類似薛定諤的貓,但我要說是‘我的貓’,我不知道是因為我打開了盒子,貓才死的,還是沒打開盒子,貓才死的,既然……我們第一次開會的時間是在這條信息出現之前,我們開了會,第三條信息還是發來了,意思是讓我們想辦法,還是不讓我們立刻想辦法,嗯……我是這種想法,在我這種想法之下,就顯得比較被動。”
之後,一人說一段,每次說完都是短暫的沉默。
“嗯!我同意這種想法,既然我們是站在未來看過去,那麽我們到底是在決定什麽?我們討論出來的內容,一旦形成了某種影響,又會導致什麽?就像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的科幻電影一樣,明明知道未來的結果,想要拚盡全力阻止這類結果的發生,反而!卻導致了結果的發生,當然,電影歸電影,可我們的時間隻有一次啊,兩種可能,這就得拋硬幣了,總不能即做,又不做吧?”
“周老,既然這條信息的來源依舊查不到,請問接收這條信息的設備是否連著網絡,就算粒子加速器的實驗接收裝置沒有收到這樣的實驗信息,那麽有可能是被篡改的嗎?資料上寫著沒有連接網絡,那是內部人員嗎?總之,這條信息是以圖片的形式被我們看到了,這中間有沒有人做什麽手腳呢?我個人還是偏向於黑客所為,起碼這個人是在幫我們,但不肯露麵,又實在讓人難以信任。”
“暫且相信吧,我們需要想一些對策。”
“萬一前兩次,這個人是在釣我們呢?我們在第三次上鉤了,那怎麽辦?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現在失敗主義的思潮很緊呐,地麵上有些人恨不得跟我們同歸於盡,哎!我突然能想到一種可能,這些信息或許是外星文明發給我們的呢?或許嗎?有一些高等文明在暗中幫助我們,大家怎麽看呢?”
“哇哦,按照您這個想法,我更相信那些信息是未來的我們發給過去的我們的,也就是現在的我們,如果真是外星文明在幫助我們,何不做的明顯一些,做的幹脆利落一些,直接給予我們幫助才是他們應該做的,才能顯示他們文明的強大,而不是偷偷摸摸發個可能不會被我們理解的數字信息。”
“其實,這沒有什麽上不上鉤的,如果這個人的目的是擾亂我們的部署和計劃,應該是不太可能的,難道我們的安全防線是紙糊的嗎?我剛才想的,也有些朓了,需要冷靜一下腦子,抱歉。”
黃鶴說完捏了捏太陽穴。
“是的,我們要立足於現實,對於需要在遙遠的未來才能證明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沒有必要拿來一遍又一遍討論,雖然我們開的是未來式會議,但我們討論的事情也應該是基於過去,合理推理預言出未來的延伸事件,或者關鍵事件,比如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家曾經預言全球性的經融危機,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抱歉,這些日子,我苦於沒有辦法準確推斷,獨自分析也沒什麽結果,所以幹脆開始胡思亂想了,不論內容怎麽變,還是我們上次討論出的結果,保護地球就要首先保護行星發動機,沒有其他的更優解決辦法,如果危機是來自我們人類內部,怎麽說呢,相比之下那就更好解決了,跟人溝通,總比跟宇宙中的不確定因素打交道強多了吧。”
“有時候,人比那些還難以溝通,別說是打交道了,到時候可不是光靠談談可以解決的了,既然有這麽多的信息傳來,那我想以後的信息可能會精確到秒,那才是最嚇人的,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我真懷疑我生活在數字生命的世界,分秒不差,這才是最恐怖的,如果到了那時,就算有高人看星象能預言,這我就一點也不能相信了。”
周喆直覺得話題越說越飄,越說越虛幻,於是在他們每人說了好幾句之後,將話題引到了火種計劃上麵,並且簡單的介紹了火種計劃,他對在場的幾人,是十分信任的。
“火種計劃?”
周喆直說:“是的,這是絕密中的絕密,大家可不要說漏了嘴,整個計劃在籌備初期的時候是分階段的,每個部門隻能拿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內容去做準備,沒多少人知道火種計劃的全貌,告訴幾位,也是將地球的命運、人類的命運托在幾位的手上,大家不必感到有多大的壓力。”
話雖然這麽說,但他們還是切實感覺到了身上的壓力,必須得出點力了,但能做的也隻有在開會的時候,將腦中的想法全部說出來。
在這次的會議上,幾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麽,為了以後的會議內容能夠刮到那張彩票,他們知道必須全完跳出自我本身原有的邏輯思維,隻有這樣才能在會議上提出令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和點子,這才是有幫助的。
不用多做解釋,大家都明白火種計劃是為了什麽,但是誰也沒想到火種計劃竟然是人工智能提出的。
“人工智能?竟然是人工智能提出來的?”
周喆直說:“其實不算是,在方舟計劃對世界公布之後,有人就在網上,提出了火種計劃,隻不過那時候,網上眾說紛紜,也就沒有人注意和關注。”
“那這個人會不會是我們說的那個人?不過這麽一算的話,就算那個人當時是一個十多歲的毛頭小子,現在也應該六七十歲了,我們應該找到這個人嗎?呃……要嗎?”
周喆直說:“我讓人去查了,這個人在五六年的時候,罹患輻射病,去世了。”
會議室中一陣沉默,提到火種計劃,崔旺立刻有了想法,將手舉了起來。
“我隻是想了一下,火種計劃將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作為依托的載體,就一個,是不是有些少了,一個火種還是太容易熄滅,領航員國際空間站雖然有足夠的資源和能源儲備,可一旦出了問題,所有的航天員都要進入長期冬眠才行,這就說到了我們還需要發展最新的長期冬眠設備,冬眠的時間最好是以百年為一個單位來計算冬眠時長。”
崔旺想到了陳嬌,停了一陣,然後繼續說:“請先允許我悲觀一下,如果在地球無法存在下去的危機發生時,怎麽能確保領航員能夠順利逃離呢?地球都難逃一劫,領航員卻可以逃脫,這其中當然有質量和加速度的問題,如果這麽說的話,火種計劃依舊需要保險,就像蒲公英一樣,需要很多的種子,才能確保文明在各處生根發芽,我認為的這些種子,可以是我們所有的行星發動機。”
會議室一陣沉默後,傅老脫口而出,說:“蒲公英計劃?”
崔旺覺得這個名字比較難聽,不過也點頭了,“行星發動機本身就具有推進能力,如果不是推動地球,它自己本身的動力是可以將自身推到很遠的地方,推力是足夠的,但我們現有的行星發動機是無法做到了,從建造結構上來看,它們不能脫離地麵,獨自在宇宙中朝著固定的方向前進,現在也無法再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大規模改建。”
他在紙上隨意畫了兩下,說:“下麵,我說一下我的設想,如果我們的這一萬座行星發動機能夠像領航員空間站一樣,裏麵承載著相同的火種計劃的備份資源,包括信息數據庫,種子庫庫,冷藏受精卵之類的,如果在未來流浪地球的任何某一個階段,地球真就遭殃了,每一座行星發動機可即刻脫離正在爆裂的地表,雖然我並沒有希望全部都成功,起碼會有很多火種向著我們設定好的方向飛去,飛向多個恆星係統,或者都飛向一個或幾各最近的恆星係統,我記得行星發動機中有550w,利用人工智能培育新的人類文明,那真是太悲傷了,我並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
有人舉手了,問:“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對行星發動機進行改建了,到時候所需的財力物力都是驚天的,如果非要改建的話,隻能一座一座來,或者幾座幾座來,為了不影響地球的前進速度,按照我們曾經的建造速度計算,我們就按四座發動機來,啊不,十座!保守來說,十座行星發動機的改建時間為半年,一萬座,可就是五百年啊,五百年的時間!”
崔旺點頭,說:“您說的對,就算改建時間減一半,誰也沒辦法保證在這段時間裏會出什麽問題,這個呢,是我的設想,我們的北半球就像是蒲公英一樣,發著藍色的光,遇到危機大風的時候,行星發動機會隨著危機不可逆的程度,各自出發,我依舊相信我們有這樣的技術和能力的,但現在時間是不夠用的,我們不能在原有的行星發動機上改建,所以我是想著……在南極建造蒲公英行星發動機,以相控陣陣列的方式建造。”
“相控陣?難道……”
崔旺點頭,“對,您想到了,蒲公英行星發動機,在我剛才所說的構想中,以相控陣陣列的方式建造,是為了對其他的小型天體進行坍縮攻擊,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攻擊,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還能立刻啟動火種計劃,大概是一千多座到兩千多座,具體我沒有計算過,平時蒲公英發動機是不運行的,但可以利用它們進行發電,而後利用地球環軌進行電力輸送,隻要電壓足夠強,就能夠產生可以彌補地球磁場的磁場,如果有了電力的支持,我們在南極也能生活,並且建立相關的設施”
言簡意賅。
會議繼續開著,沉默又占了大半的內容,甚至是更多,都在各自思考著地球環軌和南極發動機在未來具體會產生的作用是些什麽,有一件事情是非常肯定的,就是資源的消耗。
最後,未來式會議的成員基本上都是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有時候想到必須馬上說出來,隻能過嘴,不能過腦子,可能一過腦子,有些想到的東西會因為腦中兩套邏輯的衝突,而發生變化失去效用,在說了一堆之後,可能隻記得幾個表達的重要內容。
周喆直將會議內容的總要記錄了下來。
崔旺又舉起了手,說了一段他自己的看法,令在座的人再次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