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進宮後就被崔程轟出來了。
「如今長安無主,我若出征, 你就穩穩的給我呆在長安城裏,哪都不能去。有你五弟給你看著,我也放心。迴去吧。」
崔鵬一句話沒說就被打發出來了,但也咂吧出一點味道了。這裏麵的緣故,父親和五弟怕是早知道了,兩人慪氣不肯見麵,就差了他跑腿。
想明白後又覺得頹然,自嘆自己是真遲鈍。
等崔鵬走後,崔程從前覺得長子沉穩,沒有那麽大的野心但也絕不會在大事上失了準頭。看來還是沒遇上過大事。心裏不免有一點點失望。
那混小子可是門清,就這麽和他慪氣,也不見麵,辦的事也漂亮,忽悠兄長也不含糊。
劉彰報完糧草的摺子,見他一個人站在窗前惆悵,問:「都督這是?」
崔程嘆氣:「言之性格太過敦厚,柬之性格太過狡詐。」
劉彰忙說:「都督,大郎君為人穩重,孝悌有序,二郎君善征戰,性情純善,五郎君為人處事大局可握,這是都督之福。」
崔程也明白,人不能太貪心。都是那混蛋玩意兒給氣的。
最後也隻是擺手作罷。
長安初定,崔鄴的工作還是有些成效,按照黨的建設那一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先安定後發展。一個月之後,即顯現出基礎工作的普及有多重要,長安城裏已經沒有戰亂之後的惶恐之態了,商戶們開始開門做生意,各城門雖有重兵把守,但是絕不傷民,城外的村民也會進城,長安城倒是恢復了一些生機。
崔敏這些時日跟著他在做基層工作,在衙門裏做戶口普及,戶口這個東西很重要,崔鄴從長安開始就要管控好,將來的糧稅說不準能不從農民身上摳出來。
崔敏不明白這個道理,跟著衙門裏的小吏奔走了七八天,每日早出晚歸,累到進門倒頭就睡。問崔鄴:「這戶籍到底有什麽用?有些貧苦人家根本見我們敲門閉門不出,有些富貴世家,卻隱瞞僕人、傭農人數。」
崔鄴將筆尾在桌上敲一敲,問:「你覺得國之根本在什麽?」
崔敏答:「在民。」
「何為民?」
崔敏答不上來。
崔鄴盯著他的眼睛說:「權力固然是不可或缺,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一位前輩說的。你自小生在富貴錦鄉,沒有見過那麽多人,這世上的窮苦,是你想都想不到的。你如今就跟著市井裏的小吏去看一看人間疾苦,對你以後有好處,不止是普及人口,多去看,去聽。」
崔敏聽的肅然起敬。
崔鄴也是滿腦子基礎工作條例都寫不完,看著崔敏坐在一邊耷拉著腦袋,問:「失望了?覺得這種事哪有做學問有意思?」
崔敏搖頭。
崔鄴笑問:「那是怎麽了?」
崔敏有些難過說:「覺得五哥不容易。此前入值,遇見朝中的大人們,一身緋紅的官袍,就仿佛生來就是做大事的人。指點迷津,揮斥方遒,可五哥做的事從來都是暗流湧動,從不顯山露水。可偏讓我聽的五味雜陳。我竟然生出一種感覺,百無一用是書生。」
崔鄴聽的失笑,這小孩怎麽迴事,怎麽就這麽容易被忽悠,道理要懂,但是自己做的事也要做。這是兩碼事,就像自己窮,但是對富豪生活也要嚮往,這兩樣又不矛盾。這古人的兼容性也太差了。
他心事真是十分想念謝奚,謝奚這一點就好,鄙視調侃他是有錢,鄙視歸鄙視,但是自己的事一點沒耽誤,給錢就花,給吃的就吃,一點不含糊。磊落爽快。
兩人談心一晚上,崔敏隻覺得自己受益匪淺,第二日一早起來跟著衙門的人就走訪去了,崔鄴難得有時間,準備迴郊外一趟,結果宮裏來人叫他,崔程的出發的日子定了,大概又有麻煩了。
他黑著臉跟著內侍入宮,在宮門口又遇上那個言官,看著年齡也就三四十歲,家人跪在他身後,他像是病了,守宮門人得了令,並不管他,由著他鬧。
崔鄴見那夫人一身布衣,穿戴十分的節儉,如今還要跟著丈夫在這裏。滿臉惶恐。
崔鄴停住腳望了他片刻,問內侍:「那人來了多久了?」
內侍道:「連著半月了。」
崔鄴看了看,也就進去了。
崔程和幾位將軍正在討論領兵的事,崔鯤受了傷,如今在濟南府養傷,張儀不是等閑之輩,他駐守河北道這些年,實力更是在馮征之上。
崔鯤將將二十五歲的年紀,能以一己之力,將他驅於關外,已是了不得的能耐了。
崔程傳信,河南道之行,蔣道東領兵,崔鯤守河北道。
崔鄴總算見他說了句人話,難得不和他抬槓。他翻了翻偏殿桌上的冊子,都是些糧草、春耕、民事,雜亂但不能耽擱的事。
如今武太後帶著武家人和朝中的三公,逃至東都,馮征沒有崔程的魄力,又有朝中的幾位老臣施壓,不敢輕易犯上,接待了武太後。
崔程如今就是混身罵名的反賊,亂臣逆賊。長安城之外權勢聲討他的聲音。
但是如今這個世道,就是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
河西道的儲兵充足,淮南道山南道內亂不斷,無暇顧及遙遠的北方,河北道雖然拿下了,但是後續的平亂還是關鍵。
崔鄴看了眼冊子,腦子裏七七八八想的都是這些,聽見那邊的嘈雜聲,像是議事結束了,他從來不參加這種議事。戰事上的事他不擅長,也就從來不問。崔程如今領著崔鵬。
</br>
「如今長安無主,我若出征, 你就穩穩的給我呆在長安城裏,哪都不能去。有你五弟給你看著,我也放心。迴去吧。」
崔鵬一句話沒說就被打發出來了,但也咂吧出一點味道了。這裏麵的緣故,父親和五弟怕是早知道了,兩人慪氣不肯見麵,就差了他跑腿。
想明白後又覺得頹然,自嘆自己是真遲鈍。
等崔鵬走後,崔程從前覺得長子沉穩,沒有那麽大的野心但也絕不會在大事上失了準頭。看來還是沒遇上過大事。心裏不免有一點點失望。
那混小子可是門清,就這麽和他慪氣,也不見麵,辦的事也漂亮,忽悠兄長也不含糊。
劉彰報完糧草的摺子,見他一個人站在窗前惆悵,問:「都督這是?」
崔程嘆氣:「言之性格太過敦厚,柬之性格太過狡詐。」
劉彰忙說:「都督,大郎君為人穩重,孝悌有序,二郎君善征戰,性情純善,五郎君為人處事大局可握,這是都督之福。」
崔程也明白,人不能太貪心。都是那混蛋玩意兒給氣的。
最後也隻是擺手作罷。
長安初定,崔鄴的工作還是有些成效,按照黨的建設那一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先安定後發展。一個月之後,即顯現出基礎工作的普及有多重要,長安城裏已經沒有戰亂之後的惶恐之態了,商戶們開始開門做生意,各城門雖有重兵把守,但是絕不傷民,城外的村民也會進城,長安城倒是恢復了一些生機。
崔敏這些時日跟著他在做基層工作,在衙門裏做戶口普及,戶口這個東西很重要,崔鄴從長安開始就要管控好,將來的糧稅說不準能不從農民身上摳出來。
崔敏不明白這個道理,跟著衙門裏的小吏奔走了七八天,每日早出晚歸,累到進門倒頭就睡。問崔鄴:「這戶籍到底有什麽用?有些貧苦人家根本見我們敲門閉門不出,有些富貴世家,卻隱瞞僕人、傭農人數。」
崔鄴將筆尾在桌上敲一敲,問:「你覺得國之根本在什麽?」
崔敏答:「在民。」
「何為民?」
崔敏答不上來。
崔鄴盯著他的眼睛說:「權力固然是不可或缺,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一位前輩說的。你自小生在富貴錦鄉,沒有見過那麽多人,這世上的窮苦,是你想都想不到的。你如今就跟著市井裏的小吏去看一看人間疾苦,對你以後有好處,不止是普及人口,多去看,去聽。」
崔敏聽的肅然起敬。
崔鄴也是滿腦子基礎工作條例都寫不完,看著崔敏坐在一邊耷拉著腦袋,問:「失望了?覺得這種事哪有做學問有意思?」
崔敏搖頭。
崔鄴笑問:「那是怎麽了?」
崔敏有些難過說:「覺得五哥不容易。此前入值,遇見朝中的大人們,一身緋紅的官袍,就仿佛生來就是做大事的人。指點迷津,揮斥方遒,可五哥做的事從來都是暗流湧動,從不顯山露水。可偏讓我聽的五味雜陳。我竟然生出一種感覺,百無一用是書生。」
崔鄴聽的失笑,這小孩怎麽迴事,怎麽就這麽容易被忽悠,道理要懂,但是自己做的事也要做。這是兩碼事,就像自己窮,但是對富豪生活也要嚮往,這兩樣又不矛盾。這古人的兼容性也太差了。
他心事真是十分想念謝奚,謝奚這一點就好,鄙視調侃他是有錢,鄙視歸鄙視,但是自己的事一點沒耽誤,給錢就花,給吃的就吃,一點不含糊。磊落爽快。
兩人談心一晚上,崔敏隻覺得自己受益匪淺,第二日一早起來跟著衙門的人就走訪去了,崔鄴難得有時間,準備迴郊外一趟,結果宮裏來人叫他,崔程的出發的日子定了,大概又有麻煩了。
他黑著臉跟著內侍入宮,在宮門口又遇上那個言官,看著年齡也就三四十歲,家人跪在他身後,他像是病了,守宮門人得了令,並不管他,由著他鬧。
崔鄴見那夫人一身布衣,穿戴十分的節儉,如今還要跟著丈夫在這裏。滿臉惶恐。
崔鄴停住腳望了他片刻,問內侍:「那人來了多久了?」
內侍道:「連著半月了。」
崔鄴看了看,也就進去了。
崔程和幾位將軍正在討論領兵的事,崔鯤受了傷,如今在濟南府養傷,張儀不是等閑之輩,他駐守河北道這些年,實力更是在馮征之上。
崔鯤將將二十五歲的年紀,能以一己之力,將他驅於關外,已是了不得的能耐了。
崔程傳信,河南道之行,蔣道東領兵,崔鯤守河北道。
崔鄴總算見他說了句人話,難得不和他抬槓。他翻了翻偏殿桌上的冊子,都是些糧草、春耕、民事,雜亂但不能耽擱的事。
如今武太後帶著武家人和朝中的三公,逃至東都,馮征沒有崔程的魄力,又有朝中的幾位老臣施壓,不敢輕易犯上,接待了武太後。
崔程如今就是混身罵名的反賊,亂臣逆賊。長安城之外權勢聲討他的聲音。
但是如今這個世道,就是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
河西道的儲兵充足,淮南道山南道內亂不斷,無暇顧及遙遠的北方,河北道雖然拿下了,但是後續的平亂還是關鍵。
崔鄴看了眼冊子,腦子裏七七八八想的都是這些,聽見那邊的嘈雜聲,像是議事結束了,他從來不參加這種議事。戰事上的事他不擅長,也就從來不問。崔程如今領著崔鵬。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