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飛寫的報告印發全軍後,很多人都對行軍重視起來。
這不,關勝、唿延灼、秦明、花榮、徐寧、魏定國、單延珪、淩振、韓滔、彭玘,這些轉投梁山的前大宋將領,此時也聚在一起,研究《梁山軍隊行軍總結與展望》。
這些朝廷降將,自幼熟讀兵書,之前也帶過兵,打過仗,所謂吃過看過用過。他們看待軍事問題的角度,與其他草根出身的好漢相比,還是有所不同。
唿延灼最先發表看法:“嘿呀,真想不到,梁山居然暗藏此等人才,能寫出如此花團錦簇的文章。不過到底是少年心性,裏麵有些描寫吧,還是言過其實,過於誇大。”
作為唿延灼的副將,韓滔趕緊給自家領導幫腔:“唿延將軍說得不錯,比如文中提到,如果軍隊行軍速度到達一定程度,可以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那是兩條腿的人,又不是四條腿的馬,能對戰局產生屁的影響!”
如果你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宋朝軍人,自然會對韓滔的說法讚同不已。
但如果你是草原上的蒙古騎兵,那你肯定會對上述意見產生異議。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在換乘馬匹的前提下,每天的極限行軍速度是80公裏,因此能夠打出古典軍事領域中的超級閃電戰,進而建立世界上麵積最龐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揮向古代歐洲的“上帝之鞭”,那可是是名副其實的閃電鞭。
……
迴到梁山的軍事研討會。
對唿延灼、韓滔提出的意見,降將派的老大哥關勝,有著完全不同的論斷。
“唿延將軍,咱倆都是玩騎兵的;如果是你的手下,一人雙馬,帶齊補給,一晝夜能前進多少裏?”
老大發話,唿延灼不敢怠慢,心下計算一下,給出答案:“如果不考慮戰力保持,極限狀態可日行70裏;如果要保證士卒馬匹的戰鬥力,隻能日行50裏上下;而且這個數字,隻有我的200親兵能夠辦到;一般的騎兵,沒有這個能力!”
這就是北宋末年,大宋騎兵部隊的真實寫照,而且還是天威星唿延灼的王牌部隊。
說實話,宋朝雖然缺馬,但是騎兵部隊的數量還是不少的。
但這些寶貴的騎兵部隊,大多用來衛戍京都,一線部隊根本分不到多少。
騎兵的成建製使用,更是天方夜譚。
不是宋朝將領水平差,而是那些狗日的文官,寧可把這些古代的坦克攥在手裏爛掉,也不願撥給武將。
眼熱是吧?就是不給你用,饞死你!不服氣是吧?來咬我呀!
……
迴到梁山的軍事研討會。
關勝暗歎一口氣,突然背起了兵法:“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士兵穿上軀幹、髀部、脛部的鎧甲,背負強弩和五十支弩矢,手拿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行走百裏,便可被選為武卒。一旦被選中,當即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並賜予田宅土地。
這段話出自《荀子·議兵篇》,在場眾人都研讀過。
此番被關勝重新提起,再結合王小飛寫的文章,諸位將領心中若有所思。
金槍手徐寧道:“昔日魏國國富民強,傾全國之力,才選拔了5萬魏武卒。就靠著這5萬人,魏國壓服整個中原,成為戰國一霸。想我今日之大宋,有八十萬禁軍;若到了戰時,像魏武卒這樣的精兵,到底能不能拉出來5萬?”
眾將一聽這話,暗自歎息,大宋軍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真是丟盡了祖宗的臉!
梁山的這幫降將,吃著梁山的飯,用著梁山的鍋,心裏卻還是惦念著大宋。
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戀。
……
小李廣花榮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假設給士卒提供足夠的糧草供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說半日行百裏,能否做到日行百裏?”
轟天雷淩振道:“我前日看過那個葉輕足與景泰的示範,如果配合他們二人的身法,再加上王小飛發明的這個綁腿,還是有可能的!”
霹靂火秦明是個暴脾氣:“都在這裏胡亂吵吵作甚,迴去給那些崽子們上上強度!老子就不信了,咱們大宋的兵,就真的比不上魏武卒?”
眾人一聽,說的也對,老祖宗能辦到的事情,到了我們這輩人手裏,就辦不到了?
我們宋人,就真的這麽孬嗎?
於是紛紛著手準備嚴酷的行軍訓練,要把一幹小嘍囉往死裏訓!
注:
根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兵考七》記載,宋朝建國初期,禁軍共有195個指揮使,其中騎兵指揮使72個,以每個指揮使統轄400人計算,騎兵的總數為騎;這近三萬騎士,都是從五代十國廝殺過來的狠人,戰鬥力超強。(北宋軍製,騎兵以400人為一營,步兵以500人為一營。)宋太祖為了防止武將權力過度膨脹,實行擴軍政策,因此禁軍的數量逐年上升。宋仁宗時期,中央禁軍總數達到峰值,為82萬6千人;其中騎兵指揮使543個,騎兵總數為21萬7千人。但由於宋朝“以步製騎”的軍事策略,加上北宋後期的裁兵舉措,騎兵的數量和質量,開始逐年下滑。宋哲宗時期,北宋禁軍總數為55萬,騎兵隻有9萬多。宋徽宗時期的數據水分很大,故此不表。
馬的正常速度為20km\/h,最快速度為60km\/h。考慮到馬的耐力、負重、戰場環境等諸多因素,古代騎兵的極限行軍速度,不會超過100km\/h,而且必須是在換乘馬匹的情況之下,方可辦到。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追擊宋金剛,一晝夜行軍200裏,與敵人激戰8次,斬殺數萬人,此次行軍途中,謀士劉弘基曾拉住李世民的馬韁,勸諫他停止行軍,可見這種強行軍的消耗之大;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兵十萬,直取京都北平,袁崇煥兩晝夜急行三百餘裏,在後金軍之前抵達到北平,行軍速度為每天75公裏;18世紀的《法國騎兵操典》記載,騎兵的行軍速度要保持在每日45-55km,並且能連續行軍三日以上方為合格,而急行軍的速度為每日80-100km,且急行軍後需要休整滿8小時,方可采取下一步行動。
蒙古騎兵恐怖的行軍速度,就是建立在多馬換乘的基礎之上,南宋彭大雅、徐霆疏所著的《黑韃事略》描述道:“霆往來草地,未嚐見有一人步行者。其出軍頭目,人騎一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自隨,常以準備緩急,無者亦需一二匹。”
這不,關勝、唿延灼、秦明、花榮、徐寧、魏定國、單延珪、淩振、韓滔、彭玘,這些轉投梁山的前大宋將領,此時也聚在一起,研究《梁山軍隊行軍總結與展望》。
這些朝廷降將,自幼熟讀兵書,之前也帶過兵,打過仗,所謂吃過看過用過。他們看待軍事問題的角度,與其他草根出身的好漢相比,還是有所不同。
唿延灼最先發表看法:“嘿呀,真想不到,梁山居然暗藏此等人才,能寫出如此花團錦簇的文章。不過到底是少年心性,裏麵有些描寫吧,還是言過其實,過於誇大。”
作為唿延灼的副將,韓滔趕緊給自家領導幫腔:“唿延將軍說得不錯,比如文中提到,如果軍隊行軍速度到達一定程度,可以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那是兩條腿的人,又不是四條腿的馬,能對戰局產生屁的影響!”
如果你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宋朝軍人,自然會對韓滔的說法讚同不已。
但如果你是草原上的蒙古騎兵,那你肯定會對上述意見產生異議。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在換乘馬匹的前提下,每天的極限行軍速度是80公裏,因此能夠打出古典軍事領域中的超級閃電戰,進而建立世界上麵積最龐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揮向古代歐洲的“上帝之鞭”,那可是是名副其實的閃電鞭。
……
迴到梁山的軍事研討會。
對唿延灼、韓滔提出的意見,降將派的老大哥關勝,有著完全不同的論斷。
“唿延將軍,咱倆都是玩騎兵的;如果是你的手下,一人雙馬,帶齊補給,一晝夜能前進多少裏?”
老大發話,唿延灼不敢怠慢,心下計算一下,給出答案:“如果不考慮戰力保持,極限狀態可日行70裏;如果要保證士卒馬匹的戰鬥力,隻能日行50裏上下;而且這個數字,隻有我的200親兵能夠辦到;一般的騎兵,沒有這個能力!”
這就是北宋末年,大宋騎兵部隊的真實寫照,而且還是天威星唿延灼的王牌部隊。
說實話,宋朝雖然缺馬,但是騎兵部隊的數量還是不少的。
但這些寶貴的騎兵部隊,大多用來衛戍京都,一線部隊根本分不到多少。
騎兵的成建製使用,更是天方夜譚。
不是宋朝將領水平差,而是那些狗日的文官,寧可把這些古代的坦克攥在手裏爛掉,也不願撥給武將。
眼熱是吧?就是不給你用,饞死你!不服氣是吧?來咬我呀!
……
迴到梁山的軍事研討會。
關勝暗歎一口氣,突然背起了兵法:“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士兵穿上軀幹、髀部、脛部的鎧甲,背負強弩和五十支弩矢,手拿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行走百裏,便可被選為武卒。一旦被選中,當即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並賜予田宅土地。
這段話出自《荀子·議兵篇》,在場眾人都研讀過。
此番被關勝重新提起,再結合王小飛寫的文章,諸位將領心中若有所思。
金槍手徐寧道:“昔日魏國國富民強,傾全國之力,才選拔了5萬魏武卒。就靠著這5萬人,魏國壓服整個中原,成為戰國一霸。想我今日之大宋,有八十萬禁軍;若到了戰時,像魏武卒這樣的精兵,到底能不能拉出來5萬?”
眾將一聽這話,暗自歎息,大宋軍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真是丟盡了祖宗的臉!
梁山的這幫降將,吃著梁山的飯,用著梁山的鍋,心裏卻還是惦念著大宋。
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戀。
……
小李廣花榮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假設給士卒提供足夠的糧草供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說半日行百裏,能否做到日行百裏?”
轟天雷淩振道:“我前日看過那個葉輕足與景泰的示範,如果配合他們二人的身法,再加上王小飛發明的這個綁腿,還是有可能的!”
霹靂火秦明是個暴脾氣:“都在這裏胡亂吵吵作甚,迴去給那些崽子們上上強度!老子就不信了,咱們大宋的兵,就真的比不上魏武卒?”
眾人一聽,說的也對,老祖宗能辦到的事情,到了我們這輩人手裏,就辦不到了?
我們宋人,就真的這麽孬嗎?
於是紛紛著手準備嚴酷的行軍訓練,要把一幹小嘍囉往死裏訓!
注:
根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兵考七》記載,宋朝建國初期,禁軍共有195個指揮使,其中騎兵指揮使72個,以每個指揮使統轄400人計算,騎兵的總數為騎;這近三萬騎士,都是從五代十國廝殺過來的狠人,戰鬥力超強。(北宋軍製,騎兵以400人為一營,步兵以500人為一營。)宋太祖為了防止武將權力過度膨脹,實行擴軍政策,因此禁軍的數量逐年上升。宋仁宗時期,中央禁軍總數達到峰值,為82萬6千人;其中騎兵指揮使543個,騎兵總數為21萬7千人。但由於宋朝“以步製騎”的軍事策略,加上北宋後期的裁兵舉措,騎兵的數量和質量,開始逐年下滑。宋哲宗時期,北宋禁軍總數為55萬,騎兵隻有9萬多。宋徽宗時期的數據水分很大,故此不表。
馬的正常速度為20km\/h,最快速度為60km\/h。考慮到馬的耐力、負重、戰場環境等諸多因素,古代騎兵的極限行軍速度,不會超過100km\/h,而且必須是在換乘馬匹的情況之下,方可辦到。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追擊宋金剛,一晝夜行軍200裏,與敵人激戰8次,斬殺數萬人,此次行軍途中,謀士劉弘基曾拉住李世民的馬韁,勸諫他停止行軍,可見這種強行軍的消耗之大;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兵十萬,直取京都北平,袁崇煥兩晝夜急行三百餘裏,在後金軍之前抵達到北平,行軍速度為每天75公裏;18世紀的《法國騎兵操典》記載,騎兵的行軍速度要保持在每日45-55km,並且能連續行軍三日以上方為合格,而急行軍的速度為每日80-100km,且急行軍後需要休整滿8小時,方可采取下一步行動。
蒙古騎兵恐怖的行軍速度,就是建立在多馬換乘的基礎之上,南宋彭大雅、徐霆疏所著的《黑韃事略》描述道:“霆往來草地,未嚐見有一人步行者。其出軍頭目,人騎一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自隨,常以準備緩急,無者亦需一二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