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等人來到京師城外的郊區,隻見農田裏農民們辛勤勞作,汗水濕透了衣衫。


    朱厚熜看著這一幕,心中微微觸動。


    北京城的確是很繁華,可這也隻限於京城,出了北京,竟然是如此之景象。


    李初玄適時說道:“陛下,你看這些百姓,每日辛苦耕種,隻為了能有個好收成,養活一家老小,他們的生活雖平凡卻充滿了堅韌。”


    朱厚熜默默點頭,臉上露出沉思之色。


    他們繼續往前走,遇到一位老農正坐在田邊休息。


    朱厚熜上前與老農攀談起來,李初玄黃錦等人則在一旁靜靜聆聽。


    朱厚熜上前,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輕聲問道:“老人家,去年一年的收成如何?”


    老農本來在勞作後歇息,並不想理會突然出現的陌生人,可是看到朱厚熜身穿華麗錦袍,身邊又跟著那麽多的侍衛,心想或許這是個大人物,當下也不敢怠慢,趕忙站起身來,微微躬身迴答道:“迴大人的話,去年的收成嘛,隻能說勉強過得去,這莊稼地裏的事兒啊,全看老天爺的臉色。去年雨水還算充足,所以莊稼長得還算可以,一家人的溫飽算是有了著落。但要是遇到災年啊,那可就難嘍,一家人又要挨餓了。”


    “不過還好……”老農淡笑一聲道,“自從正德爺從外麵引進了番薯土豆之後,老朽一家人的溫飽倒是可以滿足了,那些作物不挑地方,扔到荒地也能生長。”


    “雖說味道和大米飯比差了些,但也頂飽不是。”


    朱厚熜微微皺眉,又問道:“老人家,那平日裏可有什麽難處?”


    老農歎息一聲,臉上露出愁苦之色,緩緩說道:“大人啊,這平日裏的難處可不少呢,就說這賦稅吧,實在是有些重啊……”


    “我們這些種地的老百姓,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有點收成,可這賦稅一交,剩下的糧食也就隻夠勉強糊口了,有時候遇到災年,日子就更難過了。不但要擔心沒飯吃,還得發愁怎麽交上那賦稅。”


    “還有啊,這田間的水利設施也不頂事兒了,要是遇到大雨,田地裏容易積水,那莊稼可就遭了大殃,我們也想辦法去疏通,可單憑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力量,實在是有限得很,而且這耕牛也少,有時候全靠人力,那可真是累得很呐。”


    老農見朱厚熜的談吐舉止,更覺得朱厚熜是個大人物了,一口氣說了許多。


    朱厚熜聽到這裏,臉色微微一變,心中湧起一股愧疚之情。


    他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老人家,你的話我記住了,我定會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老農一聽,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有些驚喜地說道:“大人,您可莫要哄我這老頭子,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也不敢奢望太多,就盼著能有個安穩日子過。”


    朱厚熜鄭重地說道:“你放心吧,我絕不食言,你說的這些問題一定會妥善解決。”


    說完,他讓黃錦給了這老農一些散碎銀兩,在他千恩萬謝中站起身來,繼續往前走。


    給完銀兩後,黃錦等人連忙跟上。


    “李大哥……”走了好一段路,朱厚熜緩緩開口道,“朕現在有些理解,你當時向朕提出的國策了。”


    李初玄瞥了他一眼,沒有迴答。


    他在等朱厚熜繼續說。


    朱厚熜微微仰頭,看著遠方的天空,思緒仿佛飄向了未來。


    “李大哥,你說的科技創新,朕如今想來,實乃明智之舉。就如這農田之事,若有更好的農具,百姓們便可事半功倍,不必如此辛苦,耕牛少的問題或許也能有所緩解。”


    李初玄微微點頭,神色鄭重地說道:“陛下聖明,科技創新的確有著無窮的潛力。農具的改進隻是其中一個方麵,若能成功,百姓們在田間勞作的效率必將大大提高。有了趁手的工具,他們可以更輕鬆地耕種土地,收獲也會更加豐厚。而且,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耕牛的依賴,如今耕牛稀缺,若有先進的農具,便可彌補這一不足。”


    “嗯。”朱厚熜頷首道,“這件事情得讓工部落實一下。”


    “陛下,其實不用那麽麻煩。”李初玄壞笑道。


    “何意?”朱厚熜問道。


    “科技創新,需要能工巧匠,咱們大明一點都不缺能工巧匠,缺的隻是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李初玄緩緩道,“在遙遠的西方,剛好有現成的成熟技術和方法,咱們可以去綁……請他們過來傳授技術給我們。”


    “花重金請,肯定有人願意來。”李初玄嘴一瓢,差點把綁架二字說出口。


    “西方……”朱厚熜眼中閃爍著光芒,若有所思地說道,“朕想起曾聽聞海外有奇巧之物,或許可以借鑒其技術,為我大明所用。李大哥,你的建議很好,你可派人去探尋這些新技術,就和當時你和先帝引入這些外藩作物一般,將這些奇巧之物引入我朝,以改進我們的農具和水利設施。”


    李初玄拱手道:“陛下高瞻遠矚,海外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臣定會安排得力之人去探尋海外技術。不過,陛下,科技創新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這需要陛下的堅定支持和耐心等待。”


    朱厚熜堅定地說道:“朕明白,但為了百姓的福祉,此事必須著手去做。朕會下令讓工部組織能工巧匠,共同研究創新之法,我們不能總是依賴傳統的方式,必須勇於嚐試新的技術和方法。”


    聞言,李初玄心中大慰,心想此行不虧。


    他們一邊走,一邊繼續討論著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


    朱厚熜等人繼續前行,不多時,見前方有一處農家小院。


    此時已近晌午,朱厚熜便提議去農家吃頓便飯,體驗一下百姓的日常飲食,眾人點頭稱是。


    到了院門前,朱厚熜上前輕叩柴扉。


    不多時,一位老婦人前來開門,見一群衣著華麗之人站在門外,先是一驚,眼中露出幾分慌亂。


    朱厚熜趕忙溫和地說道:“老媽媽,我們是路過之人,腹中饑餓,想在您這兒討頓飯吃,我們會付錢的。”


    老婦人猶豫了一下,還是將他們請進了院子。


    看朱厚熜等人的衣著,恐怕是個大人物,她開罪不起。


    院子不大,卻收拾得頗為整潔。


    老婦人忙招唿著自己的兒子兒媳準備飯菜。


    朱厚熜看著這簡陋的環境,心中愈發感慨。


    不多久,飯菜端上了桌,隻是一些粗茶淡飯,有自家醃製的鹹菜、粗糧餅子,還有一碗野菜湯。


    朱厚熜卻沒有絲毫嫌棄,拿起粗糧餅子咬了一口,口感粗糙,但他還是慢慢咀嚼著,體會著百姓生活的不易。


    吃了幾口飯,朱厚熜讓黃錦拿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老婦人一家見狀,頓時嚇得臉色煞白。


    老婦人顫抖著說道:“大人,這可使不得,我們這一頓粗茶淡飯怎值這麽多銀子,我們不能要。”


    朱厚熜笑著說道:“老媽媽,這是你們應得的,我們打擾了你們,而且這飯菜很是可口。”


    可老婦人一家仍是惶恐不安,連連擺手,甚至要跪下磕頭。


    朱厚熜無奈,隻好收迴銀子。


    他心中明白,普通百姓對於這樣一筆財富是不敢接受的,他們害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李初玄見狀,從懷中取出幾兩銀子,用上靈氣猛地一捏,銀兩頓時散碎成小塊,將之給了那老婦人。


    老婦人還在猶豫,朱厚熜已帶著眾人離開了農家。


    ……


    他們來到附近的一個集市,集市上人頭攢動,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


    這應該是附近的村莊自發集中的一個生意點。


    朱厚熜等人在一個賣熟食的攤位前停下,攤位上擺著熱氣騰騰的包子、燒雞等食物。


    朱厚熜讓黃錦買了一些包子和燒雞,眾人便在集市的一個角落吃了起來。


    朱厚熜邊吃邊對李初玄說道:“李大哥,今日所見所聞,讓朕更加清楚百姓生活之艱難。一頓普通的飯菜,於我們而言不過是體驗,可對他們來說,卻是來之不易,這銀子在我們眼中或許不算什麽,可在他們看來,可能是禍不是福啊。”


    “京師重地,天子腳下尚且如此,那些偏遠之地,恐怕情況更加不堪。”


    “李大哥,咱們大明朝,難呐……”


    朱厚熜能看到這一點,李初玄深感欣慰,他點頭道:“百姓質樸,生活困苦,雖說正德一朝發布了一些利國利民的政策,可歸根到底,還是不可能那麽快有所改變。”


    “治大國如烹小鮮。”李初玄接著道,“臣相信陛下的能力,一定能為百姓謀福祉,讓他們能過上好日子。”


    朱厚熜嘴角微掀,但很快就被他壓了下去。


    他看著集市上忙碌的人們,又陷入了沉思。


    為了這些辛勤勞作的百姓,為了大明的繁榮昌盛,他暗暗下定決心,迴宮之後,要盡快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減輕百姓賦稅、改善水利設施和推廣科技創新之事,不能讓百姓再如此艱辛地生活下去。


    不得不說,此時的朱厚熜,還是有一些明君的樣子的……


    今天的這趟出行,無疑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百姓真實生活的窗戶,也為他未來的決策提供了最真實的依據。


    就在朱厚熜等人準備迴宮之時,前方突然人頭攢動,大片的百姓紛紛圍了過去,仿佛發生了什麽大事。


    朱厚熜也好奇起身,“過去看看……”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紫玄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威猛曾老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威猛曾老師並收藏紫玄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