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大亮,晨曦刺破了稀薄的晨霧,將夾雜著些許暖意的陽光揮灑至紫禁城的每一寸角落,為此間天地注入濃濃的生機。


    但此刻,位於乾清宮暖閣內的諸多朝臣們臉上卻是瞧不出半點輕鬆淡然,反而皆是目瞪口呆,喉嚨深處不時發出不知所謂的咕咕聲,眼中滿是駭色。


    饒是他們心中提前有所猜測,天子今日如此大動幹戈的將眾人召至宮中議事,絕不可能僅僅是為了委任新的戶部尚書這麽簡單,但這些為官多年的朝臣們也沒有料到天子的\"胃口\"竟然如此之大。


    案牘旁,對朱由校忠心耿耿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也是滿臉凝重之色,暗道天子將要推行的這\"新政\"必將惹來一番狂風驟雨。


    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一連串的惡果。


    \"陛下,想要整頓我大明的賦稅?\"


    不知過了多久,新任戶部尚書畢自嚴滿是錯愕的聲音方才於幽靜的暖閣中響起,引得眾臣紛紛壓住心中的萬千思緒,轉而凝神看向案牘後的天子。


    自萬曆末年以來,國事日漸繁重維艱,戶部一直在苦苦支撐,今年好不容易才打了兩個勝仗,天子趁機整頓積弊的朝政也就罷了,怎麽還想對賦稅動手呢?


    這可是真真正正能夠動搖大明國本的兇險之事呐。


    \"朕近些時日翻閱史書有感,我大明商稅遠低於前宋,但朝廷的歲收卻連年降低,諸位愛卿有何教朕?\"


    隨手自案牘上拿出了幾封卷軸,麵上喜怒不顯的年輕天子直接提及了更為宏觀的政事。


    此話一出,氣氛本就有些緊張的乾清宮暖閣更是如冰雪般冰冷,即便是主掌天下兵馬大權的王在晉也麵露澀然,喉嚨不斷上下聳動。


    天子此話,可是有些誅心呐!


    但朝廷歲收連年降低卻又是不容爭辯的事實,朝廷的赤字已是嚴重到需要天子\"內帑\"先行墊付九邊軍餉的程度了。


    \"迴稟陛下,\"好半晌之後,深諳財政之道多年的畢自嚴方才定了定心神,拱手迴稟道:\"前宋商稅確實高於我朝,其原因大概與稅卡更多,買賣專項更多有關..\"


    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有感於百姓連年遭受戰火的襲擾,為了盡快恢複民生,特意降低賦稅,由前宋的二十稅一降低到三十稅一。


    此外,前宋貿易興盛,全國各地設立了多達千餘處\"稅卡\",專門負責征收商稅,反觀疆域更為富饒的大明,居然僅設立了二十餘處\"稅卡\",乃是曆朝曆代最低。


    聞聲,案牘後的天子輕輕頷首,臉上露出了一抹滿意之色,心中對畢自嚴的欣賞更甚。


    這便是\"術業有專攻\"的重要性,尤其是似畢自嚴這等常年在地方任職,經驗十分豐富的\"幹臣\",三言兩句便能點名問題所在,而不是像其餘\"腐朽\"的朝臣,動輒便是之乎者也,扯東扯西,毫無見解。


    早在國朝初建之時,太祖便是定下了\"富藏於民\"的國策,但經過了兩百餘年的傳承,這條\"國策\"最終的獲利對象早已不是當時勤勞樸實的市井百姓,而是上至朝野,下至地方的各級官員,以及不斷從中上下其手的吏員。


    通俗的講,便是富紳豪商利用自身擁有的財富,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免於交稅;而掌握著更大權利的官員或者宗室藩王們,則是將屬於朝廷的商稅分別瓜分。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貫穿了大明南北經濟命脈的\"漕運\",本應為朝廷輸送漕糧及漕銀的官船如今卻被\"公器私用\",為宗室藩王和南方的士紳們運送貨物,使得朝廷從中失去了大量的稅收。


    再以\"茶稅\"舉例,即便是戰事動蕩的兩宋時期,朝廷每年也能夠收取數百萬兩的茶稅,巔峰時甚至可以達到七百餘萬兩。


    但是到了大明,朝廷每年從南直隸獲取的茶稅卻連年降低,甚至就連萬曆皇帝親自從宮中派遣內官,前往南直隸辦差,也才收取了區區五萬兩白銀,與前宋的茶稅相差百倍之多。


    這些聽上去宛若天文數字一般的銀兩可不會憑空消失,而是以各種各樣的由頭落到了諸多富紳豪商的囊中。


    反觀最為底層的市井百姓們,卻沒有享受到太多來自於朝廷的恩典。


    \"如今我大明財政緊張,九邊將士軍餉吃緊,西南又要教化夷人,耗費頗多。\"


    \"議畢卿家之見,我大明來年太倉庫的銀子可是夠用?\"


    像是沒有察覺到暖閣中諸位朝臣欲言又止的表情,案牘後的朱由校微微一笑,很是淡然的低吟道。


    \"迴陛下,\"畢自嚴作為朱由校親自提拔的心腹,兼之主政戶部已有一段時間從,此時自然不會逃避,稍作猶豫之後,便澀聲道:\"當是不夠..\"


    事實上,豈止是來年不夠,早在年初的時候,九邊將士的軍餉便是由天子內帑墊付,而後犒賞遼鎮將士,搬遷軍器局的花費同樣由天子一力承擔。


    朝廷雖是通過整頓宗室,罰沒山西宣府晉商等方式,獲取了數量不菲的白銀,但也經不起\"坐吃山空\"。


    從這個角落來考慮,想要令大明早已枯竭的財政起死迴生,確實要做出某些改變了。


    \"如此說來,整頓稅收乃是勢在必行?\"輕輕敲擊身前的案牘片刻,朱由校終是將心中醞釀許久的念頭宣之於口,臉上夾紮著一抹決然。


    在原本的曆史上,隨著遼鎮建奴日益壯大,明廷屢戰屢敗,民間竟然出現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聞。


    但在後世,同樣有人調侃,聲稱\"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如若大明的官兵們皆是能夠填飽肚子,按時領到足額的軍餉,莫說區區一個遼鎮建奴,即便是草原上的蒙古韃子和西南擁兵自重的土司們同時發難,大明也絕不會在一棵歪脖子樹下轟然倒塌。


    說來說去,還是沒有錢鬧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柯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柯久並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