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一觸即發(下)
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深夜,鼓打三更。
理應於府中進入夢鄉的撫寧侯朱國弼及恭順侯吳汝胤兩位勳貴竟是在幾名親兵的簇擁下,神不知鬼不覺的的瞞過了府外盯梢的錦衣衛,並且得以進入成國公府,被主人翁朱純臣接近了書房中。
書房中,臨淮侯李弘濟已然等待多時。
簡單寒暄了幾句過後,撫寧侯朱國弼便是急不可耐的抱怨道:\"我等好歹也是世襲罔替的勳貴,居然像做賊一般,出入都要小心翼翼,當真是奇恥大辱!\"
聞聲,一旁的臨淮侯李弘濟便是含笑開口寬慰道:\"暫且忍耐兩日,事成之後,這些錦衣衛番子也要聽從我等號令。\"
話雖如此,但臨淮侯的眸子中也是充斥著怒火及不滿,為了瞞過府外盯梢的錦衣衛,他不僅喬裝打扮,並且還躲進了\"糞車\"中,如此才得以順利出府。
盡管已是梳洗多次,但臨淮侯李弘濟總覺得自己身上仍散發著若有若無的臭味,令他煩不勝煩。
\"小皇帝確實有些過了..\"迴想起近些時日府外不加掩飾的錦衣衛,成國公朱純臣的臉色也是陰沉下來。
嘉靖年間,彼時成國公的幼弟朱希孝還曾擔任錦衣衛指揮使,並且長達十餘年的時間,深受錦衣衛上下愛戴。
但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他成國公府卻淪為了錦衣衛盯梢的對象,這還是\"靖難之役\"過後的頭一迴。
\"公爺,南直隸那邊可有迴音?\"未等朱純臣感慨昔日家族的興衰曆史,便聽得撫寧侯朱國弼急切的聲音在其耳畔旁響起。
放眼望去,隻見得幾雙炯炯有神的眸子,正死死盯著自己。
\"石沉大海..\"猶豫片刻,朱純臣終是緩緩搖頭,在幾人錯愕的眼神中喃喃道。
其實對於此等結果,朱純臣心中早有預料,畢竟魏國公府遠在南直隸,地位超然,平日裏與他們這些\"靖難功臣\"少有來往。
聽說就算是與魏國公府同處一脈的定國公府,也僅僅是在年節時分,方才互相派遣子侄走動。
畢竟兩百餘年的時間過去,雙方間稀薄的血緣關係早就可以忽略不計。
\"哼,目光短淺!\"聞聽魏國公徐宏基不肯守望相助,撫寧侯朱國弼便憤憤不平的捶了捶身旁桌案。
早在天子第一次整飭\"騰驤四衛\"的時候,他便曾就此事傳書南直隸幾位相熟的勳貴,希望引起他們的重視,其中便包括了魏國公徐宏基。
隻可惜任憑他\"巧舌如簧\",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南直隸除了有些許\"亂匪\"出沒之外,負責拱衛南直隸的南京大營始終巍然不動。
\"罷了罷了,魏國公府世鎮南京,距離中樞千裏之遙,自是高枕無憂。\"眼見得身旁幾位勳貴的情緒有些低落,臨淮侯李弘濟便是輕咳一聲,趕忙打起了圓場。
說實在的,天子如此咄咄逼人,就算坐擁南京大營的魏國公徐宏基肯遙相唿應,短時間內也難以影響到中樞。
此事,終究還得靠他們自己。
\"軍中都準備好了嗎?\"深吸了一口氣,朝著臨淮侯李弘濟投去了一個讚賞的眼神過後,成國公朱純臣便是略顯緊張的追問道。
終究是與天子對抗,事事都要做到萬無一失,方才不至於陰溝翻船。
\"如今營中已是謠言漫天,那些老弱病殘和鄉巴佬們終日提心吊膽,聽說還有不少人在兵部吏員前來點驗時淚流滿麵,跪求小皇帝給予其一條生路。\"提及此事,撫寧侯朱國弼的臉上便是露出些許譏諷之色,聲音中也滿是嘲弄。
倘若小皇帝知曉\"徐徐圖之\",或許他暗中散播的謠言還不會鬧得如此人盡皆知,但隨著兵部吏員進駐京營,開始認真核查兵冊,點驗兵丁,軍中士卒眼見為實之下,自是對天子\"裁減京營\"的謠言深信不疑。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還要感謝那小皇帝呐。
\"如若事不可為,還要逼他們一把。\"聞言,成國公朱純臣雖是輕輕點頭,但仍不忘仔細叮囑。
軍中那些看似人高馬大的\"丘八\"們實在是屬兔子的,逆來順受慣了,除非有人逼他們一把,否則事到臨頭,還不知會作何抉擇。
\"我已然安排妥當了。\"迎著朱純臣殷切的眼神,撫寧侯朱國弼沉悶的點了點頭,並隨手將身旁桌案擺放的酒盅一飲而盡。
不知怎地,平日裏嗜酒如命的他此時卻體會不到酒精的半點醇香,隻覺喉嚨仍是幹渴的厲害。
興許是意識到撫寧侯朱國弼的情緒有些低沉,成國公朱純臣也沒有過多言語,轉而看向另一側的恭順侯,向其投去了征詢的眼神。
相比較中途加入的撫寧侯朱國弼以及臨淮侯李弘濟,他內心更相信與其休戚與共的恭順侯吳汝胤。
畢竟他們二人所經營的營生但凡走漏半點風聲,便是抄家滅族的下場,身上\"世襲罔替\"的爵位也將泯滅於曆史長河中。
\"公爺放心。\"不待成國公朱純臣出聲,自知其心中所想的恭順侯吳汝胤便是沉悶的點了點頭。
神樞營及五軍營中的蒙古士卒早已得到他的授意,一旦軍中生亂,便會趁亂而起,裹挾士卒嘩變,繼而威逼承天門討餉。
事情鬧大,他們這些掌權勳貴便可順理成章的出麵收拾殘局,說不定還能順便混個救駕之功。
\"陛下,這可是你逼我們的..\"同樣是沉悶點頭過後,朱純臣便將目光投向不遠處半開的窗柩,盯著外間的茫茫夜色喃喃自語。
隻盼望紫禁城中的小皇帝能夠在事發後知難而退吧,否則就不是所謂的\"軍中嘩變\"了,而是一場因亂而起的政變,畢竟這宮裏宮外,對於天子不滿的,大有人在。
好巧不巧,這大明死因成謎的皇帝也不是一個兩個了,又有幾人還記得當年的真相呢?
幽靜的書房中,幾位各懷心事的勳貴們沉默不語,唯有眼眸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
理應於府中進入夢鄉的撫寧侯朱國弼及恭順侯吳汝胤兩位勳貴竟是在幾名親兵的簇擁下,神不知鬼不覺的的瞞過了府外盯梢的錦衣衛,並且得以進入成國公府,被主人翁朱純臣接近了書房中。
書房中,臨淮侯李弘濟已然等待多時。
簡單寒暄了幾句過後,撫寧侯朱國弼便是急不可耐的抱怨道:\"我等好歹也是世襲罔替的勳貴,居然像做賊一般,出入都要小心翼翼,當真是奇恥大辱!\"
聞聲,一旁的臨淮侯李弘濟便是含笑開口寬慰道:\"暫且忍耐兩日,事成之後,這些錦衣衛番子也要聽從我等號令。\"
話雖如此,但臨淮侯的眸子中也是充斥著怒火及不滿,為了瞞過府外盯梢的錦衣衛,他不僅喬裝打扮,並且還躲進了\"糞車\"中,如此才得以順利出府。
盡管已是梳洗多次,但臨淮侯李弘濟總覺得自己身上仍散發著若有若無的臭味,令他煩不勝煩。
\"小皇帝確實有些過了..\"迴想起近些時日府外不加掩飾的錦衣衛,成國公朱純臣的臉色也是陰沉下來。
嘉靖年間,彼時成國公的幼弟朱希孝還曾擔任錦衣衛指揮使,並且長達十餘年的時間,深受錦衣衛上下愛戴。
但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他成國公府卻淪為了錦衣衛盯梢的對象,這還是\"靖難之役\"過後的頭一迴。
\"公爺,南直隸那邊可有迴音?\"未等朱純臣感慨昔日家族的興衰曆史,便聽得撫寧侯朱國弼急切的聲音在其耳畔旁響起。
放眼望去,隻見得幾雙炯炯有神的眸子,正死死盯著自己。
\"石沉大海..\"猶豫片刻,朱純臣終是緩緩搖頭,在幾人錯愕的眼神中喃喃道。
其實對於此等結果,朱純臣心中早有預料,畢竟魏國公府遠在南直隸,地位超然,平日裏與他們這些\"靖難功臣\"少有來往。
聽說就算是與魏國公府同處一脈的定國公府,也僅僅是在年節時分,方才互相派遣子侄走動。
畢竟兩百餘年的時間過去,雙方間稀薄的血緣關係早就可以忽略不計。
\"哼,目光短淺!\"聞聽魏國公徐宏基不肯守望相助,撫寧侯朱國弼便憤憤不平的捶了捶身旁桌案。
早在天子第一次整飭\"騰驤四衛\"的時候,他便曾就此事傳書南直隸幾位相熟的勳貴,希望引起他們的重視,其中便包括了魏國公徐宏基。
隻可惜任憑他\"巧舌如簧\",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南直隸除了有些許\"亂匪\"出沒之外,負責拱衛南直隸的南京大營始終巍然不動。
\"罷了罷了,魏國公府世鎮南京,距離中樞千裏之遙,自是高枕無憂。\"眼見得身旁幾位勳貴的情緒有些低落,臨淮侯李弘濟便是輕咳一聲,趕忙打起了圓場。
說實在的,天子如此咄咄逼人,就算坐擁南京大營的魏國公徐宏基肯遙相唿應,短時間內也難以影響到中樞。
此事,終究還得靠他們自己。
\"軍中都準備好了嗎?\"深吸了一口氣,朝著臨淮侯李弘濟投去了一個讚賞的眼神過後,成國公朱純臣便是略顯緊張的追問道。
終究是與天子對抗,事事都要做到萬無一失,方才不至於陰溝翻船。
\"如今營中已是謠言漫天,那些老弱病殘和鄉巴佬們終日提心吊膽,聽說還有不少人在兵部吏員前來點驗時淚流滿麵,跪求小皇帝給予其一條生路。\"提及此事,撫寧侯朱國弼的臉上便是露出些許譏諷之色,聲音中也滿是嘲弄。
倘若小皇帝知曉\"徐徐圖之\",或許他暗中散播的謠言還不會鬧得如此人盡皆知,但隨著兵部吏員進駐京營,開始認真核查兵冊,點驗兵丁,軍中士卒眼見為實之下,自是對天子\"裁減京營\"的謠言深信不疑。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還要感謝那小皇帝呐。
\"如若事不可為,還要逼他們一把。\"聞言,成國公朱純臣雖是輕輕點頭,但仍不忘仔細叮囑。
軍中那些看似人高馬大的\"丘八\"們實在是屬兔子的,逆來順受慣了,除非有人逼他們一把,否則事到臨頭,還不知會作何抉擇。
\"我已然安排妥當了。\"迎著朱純臣殷切的眼神,撫寧侯朱國弼沉悶的點了點頭,並隨手將身旁桌案擺放的酒盅一飲而盡。
不知怎地,平日裏嗜酒如命的他此時卻體會不到酒精的半點醇香,隻覺喉嚨仍是幹渴的厲害。
興許是意識到撫寧侯朱國弼的情緒有些低沉,成國公朱純臣也沒有過多言語,轉而看向另一側的恭順侯,向其投去了征詢的眼神。
相比較中途加入的撫寧侯朱國弼以及臨淮侯李弘濟,他內心更相信與其休戚與共的恭順侯吳汝胤。
畢竟他們二人所經營的營生但凡走漏半點風聲,便是抄家滅族的下場,身上\"世襲罔替\"的爵位也將泯滅於曆史長河中。
\"公爺放心。\"不待成國公朱純臣出聲,自知其心中所想的恭順侯吳汝胤便是沉悶的點了點頭。
神樞營及五軍營中的蒙古士卒早已得到他的授意,一旦軍中生亂,便會趁亂而起,裹挾士卒嘩變,繼而威逼承天門討餉。
事情鬧大,他們這些掌權勳貴便可順理成章的出麵收拾殘局,說不定還能順便混個救駕之功。
\"陛下,這可是你逼我們的..\"同樣是沉悶點頭過後,朱純臣便將目光投向不遠處半開的窗柩,盯著外間的茫茫夜色喃喃自語。
隻盼望紫禁城中的小皇帝能夠在事發後知難而退吧,否則就不是所謂的\"軍中嘩變\"了,而是一場因亂而起的政變,畢竟這宮裏宮外,對於天子不滿的,大有人在。
好巧不巧,這大明死因成謎的皇帝也不是一個兩個了,又有幾人還記得當年的真相呢?
幽靜的書房中,幾位各懷心事的勳貴們沉默不語,唯有眼眸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