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家族,一顆於法蘭西與神羅之間冉冉升起的新興大族。
在英明的“好人”菲利普三世公爵統治期間,他依靠八麵玲瓏的外交手腕,在法蘭西國王與英格蘭國王之間捭闔縱橫,左右逢源。
他在早年間拋棄法王、轉投英王,借機在法蘭西地域大肆擴張,在聖女貞德橫空出世後,又略施小計將其擒獲,向法王和英王都開出俘虜價碼,囊中羞澀的查理七世贖不起貞德,於是這位奧爾良的聖女便落入英國人之手,最終在法蘭西的魯昂遭到公開處決。
貞德之死沒有扭轉戰場的大局,事實上,饒是貞德也並非無敵。她在解除奧爾良之圍後發動了激進的巴黎奪還戰役,慘敗收場。
而菲利普三世卻在這樣的時局下敏銳地意識到英法之間勝利的天平已然扭轉,不顧國內大批親英派的反對,1435年,他毅然決然地撕毀了同英國人的盟約,轉而向法王遞出了橄欖枝。
急於複國的查理七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仇人的效忠,以勃艮第大公國的跳反為契機,國王按部就班地攻城掠地。
1450年,法蘭西王國軍主力在諾曼底的小鎮福米格尼抓到了英軍最後一支主力,憑借長槍火炮的壓倒性優勢摧毀了驕傲的英格蘭長弓兵。
1453年7月17日,索爾茲伯裏伯爵約翰·塔爾伯特於阿基坦南部山區集結兵力,開赴救援卡斯蒂永城堡,英國人組織了一千騎兵、五千步兵與兩千輔兵的龐大兵力,卻在城堡周圍的塹壕遭遇了法蘭西人強烈的炮火轟擊,法軍趁機躍出塹壕突襲英軍本隊,施魯斯伯裏伯爵當場殉國。
卡斯蒂永戰役的慘敗導致加斯科涅全部城堡失守,至此,英國人在歐洲大陸最後的堡壘僅剩加萊海峽陸地突出部的一座城堡,加萊城。
戰爭的失利促使英國國內輿情迅速惡化,貴族與民眾不願再為一場無可挽迴的失敗而流血,那些原本世代在法蘭西地區擁有采邑,而今卻因戰爭失利而淪為失地貴族之人憤怒地抨擊英王亨利六世的軟弱統治。
在反對國王的浪潮中,統治英格蘭東北部約克公國的約克家族身先士卒,理查德三世·約克公爵抨擊國王的王位來路不正。由於他是前代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外甥,他主張自己也擁有王位繼承權,協同廣大英格蘭中北部的貴族脅迫亨利六世退位。
亨利六世和他的蘭開斯特家族統治王國多年,在南部的城市與鄉村享有極高聲望,在威爾士山區中也不乏支持者。他斷然拒絕了理查德三世的退位逼迫,號召全英格蘭的忠誠子民站出來保衛他們的合法國王。
在自伍斯特郡至波士頓的中部戰線上,效忠國王的軍隊與支持約克公爵的軍隊隔河對峙,國內衝突幾乎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這樣的亂局下,鮮有人再在意歐洲大陸的局勢,本該是法國人攻陷加萊城堡的天賜良機,但查理七世卻製止了將軍們的進攻請求。
加萊城位於勃艮第的皮卡第公國和佛蘭德公國之間,被多佛海峽和勃艮第人的領土夾在當中,與法國無陸路可通。貿然進攻最終隻會把這座地處海峽、稅收豐厚的貿易城市白白送給勃艮第人。
在消除了英國人這個最大的威脅之後,查理七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和勃艮第公爵之間十八年的盟友關係。
他與勃艮第人締結盟約是在1435年,彼時戰事膠著,他並沒有以一己之力戰勝有富饒的勃艮第大公國支持的英格蘭人,權衡利弊之下,締結盟約大大有利於戰事。
18年後,英國勢力基本被驅逐出大陸,而菲利普三世在此期間向低地地區不斷擴張,憑大棒加胡蘿卜的政治手腕先後奪取了布拉班特、佛蘭德和荷蘭,又滲透著列日主教轄區,已然徹底坐大。
相比之下,法國境內的大貴族仍然繁多,奧爾良公爵、波旁公爵、安茹公爵、阿馬尼亞克公爵、奧弗涅公爵……大貴族掌控著了法蘭西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土,阻礙國王對全國實施專製統治,讓他無法集中力量幹大事。萬一勃艮第與法蘭西真的爆發衝突,查理七世並沒有在平原上擊敗勃艮第強軍的自信,
值此時節,查理七世有必要調整外交策略,而想要打破這份十八年的盟約,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借口,以避免被世人說成“忘恩負義之徒”。
在這種情況下,國王輕裝簡從,於近日造訪了魯昂。
他的目標十分明確,帶領衛隊與從者突襲了魯昂本篤會所在的修道院,本篤隱修會的教士抗議國王的暴行,於是抗議者喜提巴黎大牢十年份的牢犯,更有甚者,查理七世直截了當地處死了修道院院長,理由是“裏通外國,陰謀謀反”。
他的這份理由倒不算牽強,英國人占據優勢時,一度占據法蘭西三分之二的土地,無數貴族和教士為苟全性命於亂世都曾向英國人卑躬屈膝,委曲求全,魯昂修道院院長也不例外。問題是,所有人都背叛了,等於所有人都沒背叛,他的理由固然不算捏造,但多少有點“莫須有”的意味。
在用雷霆手段抹消了一切反對之聲後,查理七世派出了他的顧問,巴黎大學前任校長紀堯姆·鮑伊勒,委托他全權負責調查魯昂修道會的腐敗事項,以及最重要的,調查法蘭西民族英雄貞德含冤而死的真相。
這十八年裏,他從來沒有質疑過貞德的死因,對這位愛國者之死,他喜憂參半,所以他全權接受了教廷的審理結果。但今天局勢逆轉,他需要打破勃艮第盟約的借口。
如果貞德沒有含冤,那查理七世就讓她含冤。無論如何,聖女貞德必須是“被勃艮第人聯合教廷構陷而死的民族英雄,她為法蘭西複國事業奉獻生命,生前最愛說的兩句話分別是‘法蘭西萬歲’和‘國王萬歲’,人們應當繼承她的優良品德,狂熱效忠國王陛下,履行陛下的命令”。
雖然貞德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洛林公國,某種意義上算是半個德國人,但查理七世不在乎,他隻需要有一位民族英雄,最好是死了的英雄,英雄是誰並不重要。
不在乎過程,隻在乎結果,這才是國王該有的優良品格。
1453年末,隨著英法百年戰爭的終結,封印了法國人一百年的擴張欲望再上心頭,西歐局勢暗流湧動,讓無數渴望和平之人如坐針氈。
在如坐針氈的人群之中,菲利普三世或許是最焦慮的那一位。
他不知第多少次在第戎王宮的寢殿內失眠驚醒,不知第多少次做了勃艮第全境被法國人吞並的噩夢,驚出一身冷汗。
英國人被趕下了海,但老菲利普一點也不開心,這意味著法國人終於騰出手來,要把黑手伸向自己,伸向自己的勃艮第公國。
他的一生有過無數次英明果決的決斷,這為他贏得了低地三國的富饒領土,唯有聯法反英是他最大的失誤,他無意中打破了英法的戰略平衡,令戰爭在短短十八年內結束。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坐山觀虎鬥,坐看兩國打生打死,何必下場。
老菲利普悔恨不已,捂住了溝壑縱橫的蒼老臉龐,寢殿內頓時響起一聲悠長的歎息。
“哎……”
這些年,他的繼承人漸漸長大,勇敢的查理熱衷打獵和緝捕強盜,身強體壯,武藝高強,不會像之前幾個孩子那樣夭折,總算保證公國未來能順利繼承下去。
但查理有個不像他的地方,他的性格太過剛直,不似菲利普一般擅長左右逢源、八麵玲瓏。而後者反倒才是夾在強國之間的勃艮第所必須依靠的生存之道。在這方麵,查理並不算一名合格的繼承者。
但菲利普沒得選擇,他隻有這麽一個長大的兒子,哪怕是個傻子,他也必須把家業交到他手裏。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在晚年交到了不少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朋友,萬一有個萬一,奧地利的弗雷德裏克皇帝不會坐看勃艮第覆滅,而查理也和奧地利大主教關係匪淺。
如果事情不濟,大不了咬咬牙放棄低地領土,帶著勃艮第的家業投身帝國的懷抱,看法國人還敢不敢造次——沒想到吧,爺也進北(地中海公)約了。
但在那之前,菲利普還想掙紮一下。萬一勃艮第有機會抗住法蘭西人的威脅,這個國家說不定能夠成為古時洛塔林吉亞王國那樣橫亙在強權之間的第三股力量。他們勃艮第家族也無需仰人鼻息,可以獨自統治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王國。
但“獨立”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等艱難。
“哎……”
寢殿響起第二聲長歎。
菲利普公爵的腰背彎曲得更深了,在燭燈的照映下,牆上映射著一位垂暮老人的難以釋懷。
在英明的“好人”菲利普三世公爵統治期間,他依靠八麵玲瓏的外交手腕,在法蘭西國王與英格蘭國王之間捭闔縱橫,左右逢源。
他在早年間拋棄法王、轉投英王,借機在法蘭西地域大肆擴張,在聖女貞德橫空出世後,又略施小計將其擒獲,向法王和英王都開出俘虜價碼,囊中羞澀的查理七世贖不起貞德,於是這位奧爾良的聖女便落入英國人之手,最終在法蘭西的魯昂遭到公開處決。
貞德之死沒有扭轉戰場的大局,事實上,饒是貞德也並非無敵。她在解除奧爾良之圍後發動了激進的巴黎奪還戰役,慘敗收場。
而菲利普三世卻在這樣的時局下敏銳地意識到英法之間勝利的天平已然扭轉,不顧國內大批親英派的反對,1435年,他毅然決然地撕毀了同英國人的盟約,轉而向法王遞出了橄欖枝。
急於複國的查理七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仇人的效忠,以勃艮第大公國的跳反為契機,國王按部就班地攻城掠地。
1450年,法蘭西王國軍主力在諾曼底的小鎮福米格尼抓到了英軍最後一支主力,憑借長槍火炮的壓倒性優勢摧毀了驕傲的英格蘭長弓兵。
1453年7月17日,索爾茲伯裏伯爵約翰·塔爾伯特於阿基坦南部山區集結兵力,開赴救援卡斯蒂永城堡,英國人組織了一千騎兵、五千步兵與兩千輔兵的龐大兵力,卻在城堡周圍的塹壕遭遇了法蘭西人強烈的炮火轟擊,法軍趁機躍出塹壕突襲英軍本隊,施魯斯伯裏伯爵當場殉國。
卡斯蒂永戰役的慘敗導致加斯科涅全部城堡失守,至此,英國人在歐洲大陸最後的堡壘僅剩加萊海峽陸地突出部的一座城堡,加萊城。
戰爭的失利促使英國國內輿情迅速惡化,貴族與民眾不願再為一場無可挽迴的失敗而流血,那些原本世代在法蘭西地區擁有采邑,而今卻因戰爭失利而淪為失地貴族之人憤怒地抨擊英王亨利六世的軟弱統治。
在反對國王的浪潮中,統治英格蘭東北部約克公國的約克家族身先士卒,理查德三世·約克公爵抨擊國王的王位來路不正。由於他是前代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外甥,他主張自己也擁有王位繼承權,協同廣大英格蘭中北部的貴族脅迫亨利六世退位。
亨利六世和他的蘭開斯特家族統治王國多年,在南部的城市與鄉村享有極高聲望,在威爾士山區中也不乏支持者。他斷然拒絕了理查德三世的退位逼迫,號召全英格蘭的忠誠子民站出來保衛他們的合法國王。
在自伍斯特郡至波士頓的中部戰線上,效忠國王的軍隊與支持約克公爵的軍隊隔河對峙,國內衝突幾乎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這樣的亂局下,鮮有人再在意歐洲大陸的局勢,本該是法國人攻陷加萊城堡的天賜良機,但查理七世卻製止了將軍們的進攻請求。
加萊城位於勃艮第的皮卡第公國和佛蘭德公國之間,被多佛海峽和勃艮第人的領土夾在當中,與法國無陸路可通。貿然進攻最終隻會把這座地處海峽、稅收豐厚的貿易城市白白送給勃艮第人。
在消除了英國人這個最大的威脅之後,查理七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和勃艮第公爵之間十八年的盟友關係。
他與勃艮第人締結盟約是在1435年,彼時戰事膠著,他並沒有以一己之力戰勝有富饒的勃艮第大公國支持的英格蘭人,權衡利弊之下,締結盟約大大有利於戰事。
18年後,英國勢力基本被驅逐出大陸,而菲利普三世在此期間向低地地區不斷擴張,憑大棒加胡蘿卜的政治手腕先後奪取了布拉班特、佛蘭德和荷蘭,又滲透著列日主教轄區,已然徹底坐大。
相比之下,法國境內的大貴族仍然繁多,奧爾良公爵、波旁公爵、安茹公爵、阿馬尼亞克公爵、奧弗涅公爵……大貴族掌控著了法蘭西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土,阻礙國王對全國實施專製統治,讓他無法集中力量幹大事。萬一勃艮第與法蘭西真的爆發衝突,查理七世並沒有在平原上擊敗勃艮第強軍的自信,
值此時節,查理七世有必要調整外交策略,而想要打破這份十八年的盟約,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借口,以避免被世人說成“忘恩負義之徒”。
在這種情況下,國王輕裝簡從,於近日造訪了魯昂。
他的目標十分明確,帶領衛隊與從者突襲了魯昂本篤會所在的修道院,本篤隱修會的教士抗議國王的暴行,於是抗議者喜提巴黎大牢十年份的牢犯,更有甚者,查理七世直截了當地處死了修道院院長,理由是“裏通外國,陰謀謀反”。
他的這份理由倒不算牽強,英國人占據優勢時,一度占據法蘭西三分之二的土地,無數貴族和教士為苟全性命於亂世都曾向英國人卑躬屈膝,委曲求全,魯昂修道院院長也不例外。問題是,所有人都背叛了,等於所有人都沒背叛,他的理由固然不算捏造,但多少有點“莫須有”的意味。
在用雷霆手段抹消了一切反對之聲後,查理七世派出了他的顧問,巴黎大學前任校長紀堯姆·鮑伊勒,委托他全權負責調查魯昂修道會的腐敗事項,以及最重要的,調查法蘭西民族英雄貞德含冤而死的真相。
這十八年裏,他從來沒有質疑過貞德的死因,對這位愛國者之死,他喜憂參半,所以他全權接受了教廷的審理結果。但今天局勢逆轉,他需要打破勃艮第盟約的借口。
如果貞德沒有含冤,那查理七世就讓她含冤。無論如何,聖女貞德必須是“被勃艮第人聯合教廷構陷而死的民族英雄,她為法蘭西複國事業奉獻生命,生前最愛說的兩句話分別是‘法蘭西萬歲’和‘國王萬歲’,人們應當繼承她的優良品德,狂熱效忠國王陛下,履行陛下的命令”。
雖然貞德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洛林公國,某種意義上算是半個德國人,但查理七世不在乎,他隻需要有一位民族英雄,最好是死了的英雄,英雄是誰並不重要。
不在乎過程,隻在乎結果,這才是國王該有的優良品格。
1453年末,隨著英法百年戰爭的終結,封印了法國人一百年的擴張欲望再上心頭,西歐局勢暗流湧動,讓無數渴望和平之人如坐針氈。
在如坐針氈的人群之中,菲利普三世或許是最焦慮的那一位。
他不知第多少次在第戎王宮的寢殿內失眠驚醒,不知第多少次做了勃艮第全境被法國人吞並的噩夢,驚出一身冷汗。
英國人被趕下了海,但老菲利普一點也不開心,這意味著法國人終於騰出手來,要把黑手伸向自己,伸向自己的勃艮第公國。
他的一生有過無數次英明果決的決斷,這為他贏得了低地三國的富饒領土,唯有聯法反英是他最大的失誤,他無意中打破了英法的戰略平衡,令戰爭在短短十八年內結束。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坐山觀虎鬥,坐看兩國打生打死,何必下場。
老菲利普悔恨不已,捂住了溝壑縱橫的蒼老臉龐,寢殿內頓時響起一聲悠長的歎息。
“哎……”
這些年,他的繼承人漸漸長大,勇敢的查理熱衷打獵和緝捕強盜,身強體壯,武藝高強,不會像之前幾個孩子那樣夭折,總算保證公國未來能順利繼承下去。
但查理有個不像他的地方,他的性格太過剛直,不似菲利普一般擅長左右逢源、八麵玲瓏。而後者反倒才是夾在強國之間的勃艮第所必須依靠的生存之道。在這方麵,查理並不算一名合格的繼承者。
但菲利普沒得選擇,他隻有這麽一個長大的兒子,哪怕是個傻子,他也必須把家業交到他手裏。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在晚年交到了不少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朋友,萬一有個萬一,奧地利的弗雷德裏克皇帝不會坐看勃艮第覆滅,而查理也和奧地利大主教關係匪淺。
如果事情不濟,大不了咬咬牙放棄低地領土,帶著勃艮第的家業投身帝國的懷抱,看法國人還敢不敢造次——沒想到吧,爺也進北(地中海公)約了。
但在那之前,菲利普還想掙紮一下。萬一勃艮第有機會抗住法蘭西人的威脅,這個國家說不定能夠成為古時洛塔林吉亞王國那樣橫亙在強權之間的第三股力量。他們勃艮第家族也無需仰人鼻息,可以獨自統治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王國。
但“獨立”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等艱難。
“哎……”
寢殿響起第二聲長歎。
菲利普公爵的腰背彎曲得更深了,在燭燈的照映下,牆上映射著一位垂暮老人的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