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最後相助
漢末:以驍騎之名永鎮華夏 作者:戒了酒的酒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宏內心悲痛,可他並沒有表現出來。
隻見劉宏深吸了一口氣,強自壓下心中的悲傷,隨即將目光看向城下,最終定格在張驍的身上。
劉宏和張驍,已經一年的時間沒有見麵了。
這一年間,發生了太多始料未及之事,令二人都措手不及。
如今,劉辯已死,所有罪人都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張驍心中的怒氣,也隨之消散。
不知為何,張驍隻覺得身心俱疲,這座洛陽城,張驍越看越覺得反感。
“驍弟,為兄重病纏身,昏迷了數月,如今終於康複,為兄以為再也看不到你了。”
說到此處,劉宏微微一歎,又繼續開口說道。
“辯兒糊塗,做下了錯事,為兄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裏,為兄給你和全體驍騎軍將士致歉!”
看著麵帶愧疚的劉宏,張驍微微一笑,說道。
“兄長言重了,事情已經過去,一切恩怨,就讓他隨風飄散吧!如今兄長也無事,愚弟也就放心了!”
劉宏聞言,臉上的愧疚之色並沒有減少半分。
“驍弟,你我兄弟已經一年未見,為兄有許多話想對你說,你帶兵入城也好,獨自入城也罷,為兄希望你在洛陽長住一段時間,同為兄好好敘敘舊,不知驍弟意下如何?”
張驍聞言,笑著搖了搖頭,劉宏見狀,眼中頓時閃過一抹失望之色。
在他看來,張驍如此表現,就是沒有原諒劉辯,也沒有原諒他劉宏。
看來,這次劉辯的舉動,當真傷了自己驍弟的心。
也不怪他驍弟,若是這事放在他劉宏身上,估計做的比他驍弟還要過分。
想到此處,劉宏忍不住長歎一聲,臉上帶著說不出的落寞之色。
張驍見狀,眼睛盯著劉宏,一臉認真的說道。
“兄長,洛陽城門敞開,愚弟也不會進入,大漢邊疆無人阻攔,愚弟也不會再臨!非是愚弟心存芥蒂,而是愚弟如此做,對你我二人,對協兒,大漢上下,都有益無害!”
劉宏聞言,雙手扶著女牆,認真的思考著張驍的話。
想了片刻後,他終於明白他驍弟話中之意。
見劉宏興致不高,沉默不語,張驍微微一笑,再次開口說道。
“兄長,雖然愚弟不會重臨,可我驍騎軍,依舊會永鎮邊疆,我華夏子孫,依舊由我驍騎軍守護!隻要有我驍騎軍在,任何蠻夷,都休想踏進華夏半步!”
說到此處,張驍不理會一臉複雜的劉宏,還有麵帶崇敬之色的朝臣們。
隻見他緩緩調轉馬頭,隨即頭也不迴的對著城上的眾人說道。
“你等聽好,最沒有意義的戰鬥,就是內戰!若有本事,就將劍鋒指向外敵!所謂儒家之道,是讓你等修身養性,仁德治國,並非是讓你等磨滅自身血氣,對內殘忍無道,對外卻奴顏婢膝!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毫無尊嚴的活著,還甘願做一條斷脊之犬!”
說到此處,張驍將目光看向北方,自顧自的說道。
“鮮卑也好,羌胡也罷,若你等血氣猶在,哪有昔日邊疆百姓之苦?一個國家之民,若是都沒有了血氣,那同奴隸有何分別?即便是大漢戰至一兵一卒,山河破碎,四海染血,可我華夏之傲骨長存!”
說罷,張驍拔出長戟,並給了一旁呂布一個眼色。
呂布見狀,立即會意,隻見他殘忍一笑,隨即帶領著百名騎兵,來到了劉表和蘇固等人麵前。
沒有絲毫猶豫,呂布直接大手一揮,下一刻,驍騎軍的騎兵們,便手起刀落。
一顆顆染血的頭顱,掉落在地麵,上百道血柱,也隨之噴湧,將幹燥的泥土打濕,並染成了紅色。
看到這一幕,所有朝臣皆心中一緊,臉色發白。
他們不明白,為何張驍已經選擇退兵,卻還要將這些官員和宗親們斬殺?
他們都是奉命來到洛陽會盟,出兵攻打張驍,不過是聽命行事而已,為何張驍要趕盡殺絕?
雖然朝臣們百思不得其解,卻沒有任何人敢出麵提出質疑。
看著一個個宗親,還有地方太守,殞命在洛陽城前,劉宏的心中毫無波瀾。
這些太守和宗親,即便他驍弟放過他們,劉宏也不會留著這些人。
望著張驍緩緩離去的背影,劉宏的眼睛,逐漸變得濕潤起來。
仿佛是感受到了劉宏的不舍,隻見張驍突然停住,並緩緩轉過頭,對著劉宏笑著說道。
“兄長,在驍騎軍退出大漢之前,就讓愚弟最後在幫你一次吧!”
說罷,張驍轉頭看向呂布和黃忠顏良等人,並對其吩咐道。
“奉先,漢升,顏良!你們三人,帶領本部兵馬,火速前往西涼,將董卓的人頭給本將軍送來!文和為你三人的軍師!”
說到此處,張驍的表情突然變冷,隨即對著賈詡和呂布等人,一句一頓的說道。
“董卓麾下的羌人部落,本將軍也不想再聽到他們的消息!”
“主公放心,跑不了他董卓!”
張驍話音一落,顏良就咧嘴一笑,最先帶領騎兵向著洛陽西城門方向奔去。
“勞煩主公在冥州等上幾日,末將去去就來!”
呂布和黃忠,還有賈詡三人,對著張驍拱手行禮後,也帶領著各自麾下的騎兵,向著西城門狂奔而去。
待三人帶兵離去後,張驍也帶領著剩餘的騎兵,還有匈奴勇士,向著箕關方向快速奔去。
望著驍騎軍離去的背影,劉宏紅著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他知道,此次一別,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他驍弟了。
在來時的路上,劉辯的貼身小太監高望,同他講述了這場大戰的具體經過。
劉宏已經知道聯軍戰敗,並退往箕關的主要原因。
雖然知道即便董卓沒有臨陣脫逃,聯軍主力的結果,也不會有所改變。
驍騎軍也並非是反賊,而是大漢的英雄之軍。
可董卓此舉,同叛國無異,是不可能饒恕的。
為了以絕後患,為了西涼安定,董卓必須死。
可是朝廷如今的兵力,想要討伐董卓,那無疑是難如登天。
更何況,董卓迴到西涼,得知驍騎軍退走,內戰結束。
董卓一定會大肆征兵,同西涼羌人聯合,大規模調集西涼騎兵,防止朝廷圍剿。
以三萬驍騎軍的戰力,足可以滅掉此時的董卓,西涼的羌人部落,也翻不起浪花來。
驍騎軍一旦出動,董卓隻有乖乖等死一途。
他驍弟離去之前,還要為朝廷除去董卓這顆毒瘤。
他劉宏這輩子,最為幸運之事,就是年幼之時,能同他的驍弟相遇。
……
隻見劉宏深吸了一口氣,強自壓下心中的悲傷,隨即將目光看向城下,最終定格在張驍的身上。
劉宏和張驍,已經一年的時間沒有見麵了。
這一年間,發生了太多始料未及之事,令二人都措手不及。
如今,劉辯已死,所有罪人都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張驍心中的怒氣,也隨之消散。
不知為何,張驍隻覺得身心俱疲,這座洛陽城,張驍越看越覺得反感。
“驍弟,為兄重病纏身,昏迷了數月,如今終於康複,為兄以為再也看不到你了。”
說到此處,劉宏微微一歎,又繼續開口說道。
“辯兒糊塗,做下了錯事,為兄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裏,為兄給你和全體驍騎軍將士致歉!”
看著麵帶愧疚的劉宏,張驍微微一笑,說道。
“兄長言重了,事情已經過去,一切恩怨,就讓他隨風飄散吧!如今兄長也無事,愚弟也就放心了!”
劉宏聞言,臉上的愧疚之色並沒有減少半分。
“驍弟,你我兄弟已經一年未見,為兄有許多話想對你說,你帶兵入城也好,獨自入城也罷,為兄希望你在洛陽長住一段時間,同為兄好好敘敘舊,不知驍弟意下如何?”
張驍聞言,笑著搖了搖頭,劉宏見狀,眼中頓時閃過一抹失望之色。
在他看來,張驍如此表現,就是沒有原諒劉辯,也沒有原諒他劉宏。
看來,這次劉辯的舉動,當真傷了自己驍弟的心。
也不怪他驍弟,若是這事放在他劉宏身上,估計做的比他驍弟還要過分。
想到此處,劉宏忍不住長歎一聲,臉上帶著說不出的落寞之色。
張驍見狀,眼睛盯著劉宏,一臉認真的說道。
“兄長,洛陽城門敞開,愚弟也不會進入,大漢邊疆無人阻攔,愚弟也不會再臨!非是愚弟心存芥蒂,而是愚弟如此做,對你我二人,對協兒,大漢上下,都有益無害!”
劉宏聞言,雙手扶著女牆,認真的思考著張驍的話。
想了片刻後,他終於明白他驍弟話中之意。
見劉宏興致不高,沉默不語,張驍微微一笑,再次開口說道。
“兄長,雖然愚弟不會重臨,可我驍騎軍,依舊會永鎮邊疆,我華夏子孫,依舊由我驍騎軍守護!隻要有我驍騎軍在,任何蠻夷,都休想踏進華夏半步!”
說到此處,張驍不理會一臉複雜的劉宏,還有麵帶崇敬之色的朝臣們。
隻見他緩緩調轉馬頭,隨即頭也不迴的對著城上的眾人說道。
“你等聽好,最沒有意義的戰鬥,就是內戰!若有本事,就將劍鋒指向外敵!所謂儒家之道,是讓你等修身養性,仁德治國,並非是讓你等磨滅自身血氣,對內殘忍無道,對外卻奴顏婢膝!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毫無尊嚴的活著,還甘願做一條斷脊之犬!”
說到此處,張驍將目光看向北方,自顧自的說道。
“鮮卑也好,羌胡也罷,若你等血氣猶在,哪有昔日邊疆百姓之苦?一個國家之民,若是都沒有了血氣,那同奴隸有何分別?即便是大漢戰至一兵一卒,山河破碎,四海染血,可我華夏之傲骨長存!”
說罷,張驍拔出長戟,並給了一旁呂布一個眼色。
呂布見狀,立即會意,隻見他殘忍一笑,隨即帶領著百名騎兵,來到了劉表和蘇固等人麵前。
沒有絲毫猶豫,呂布直接大手一揮,下一刻,驍騎軍的騎兵們,便手起刀落。
一顆顆染血的頭顱,掉落在地麵,上百道血柱,也隨之噴湧,將幹燥的泥土打濕,並染成了紅色。
看到這一幕,所有朝臣皆心中一緊,臉色發白。
他們不明白,為何張驍已經選擇退兵,卻還要將這些官員和宗親們斬殺?
他們都是奉命來到洛陽會盟,出兵攻打張驍,不過是聽命行事而已,為何張驍要趕盡殺絕?
雖然朝臣們百思不得其解,卻沒有任何人敢出麵提出質疑。
看著一個個宗親,還有地方太守,殞命在洛陽城前,劉宏的心中毫無波瀾。
這些太守和宗親,即便他驍弟放過他們,劉宏也不會留著這些人。
望著張驍緩緩離去的背影,劉宏的眼睛,逐漸變得濕潤起來。
仿佛是感受到了劉宏的不舍,隻見張驍突然停住,並緩緩轉過頭,對著劉宏笑著說道。
“兄長,在驍騎軍退出大漢之前,就讓愚弟最後在幫你一次吧!”
說罷,張驍轉頭看向呂布和黃忠顏良等人,並對其吩咐道。
“奉先,漢升,顏良!你們三人,帶領本部兵馬,火速前往西涼,將董卓的人頭給本將軍送來!文和為你三人的軍師!”
說到此處,張驍的表情突然變冷,隨即對著賈詡和呂布等人,一句一頓的說道。
“董卓麾下的羌人部落,本將軍也不想再聽到他們的消息!”
“主公放心,跑不了他董卓!”
張驍話音一落,顏良就咧嘴一笑,最先帶領騎兵向著洛陽西城門方向奔去。
“勞煩主公在冥州等上幾日,末將去去就來!”
呂布和黃忠,還有賈詡三人,對著張驍拱手行禮後,也帶領著各自麾下的騎兵,向著西城門狂奔而去。
待三人帶兵離去後,張驍也帶領著剩餘的騎兵,還有匈奴勇士,向著箕關方向快速奔去。
望著驍騎軍離去的背影,劉宏紅著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他知道,此次一別,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他驍弟了。
在來時的路上,劉辯的貼身小太監高望,同他講述了這場大戰的具體經過。
劉宏已經知道聯軍戰敗,並退往箕關的主要原因。
雖然知道即便董卓沒有臨陣脫逃,聯軍主力的結果,也不會有所改變。
驍騎軍也並非是反賊,而是大漢的英雄之軍。
可董卓此舉,同叛國無異,是不可能饒恕的。
為了以絕後患,為了西涼安定,董卓必須死。
可是朝廷如今的兵力,想要討伐董卓,那無疑是難如登天。
更何況,董卓迴到西涼,得知驍騎軍退走,內戰結束。
董卓一定會大肆征兵,同西涼羌人聯合,大規模調集西涼騎兵,防止朝廷圍剿。
以三萬驍騎軍的戰力,足可以滅掉此時的董卓,西涼的羌人部落,也翻不起浪花來。
驍騎軍一旦出動,董卓隻有乖乖等死一途。
他驍弟離去之前,還要為朝廷除去董卓這顆毒瘤。
他劉宏這輩子,最為幸運之事,就是年幼之時,能同他的驍弟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