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遺直其實是有些沒反應過來的。


    先前他一直勸說父親上告太子謀反,父親遲遲不肯定答應。


    現在看了邸報上的太子像後,怎麽又突然決定立即上告了。


    欲學太子劉據。


    這句話讓房遺直心頭一顫。


    太子劉據的事情,在史書上可是濃厚的一筆。


    分發武器,號召長安百姓攻打宮廷。


    這樣的事情,在整個曆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然而實際上,長安大部分百姓並不相信太子劉據,即便如此,也有數萬百姓景從。


    最後是大戰五天五夜,雙方死傷數萬人,以太子劉據失敗告終。


    如今,太子李承乾在長安民心凝聚。


    如果他號召百姓謀反,會有多少人景從。


    真的能把太極宮都給打下來嗎。


    更何況太子手中還有五千重騎,東宮衛士兩千餘,更有金吾衛左右將軍的擁護。


    這要是打起來,會有怎樣的場景,房遺直都不敢想。


    “父親準備如何做。”


    房遺直問的不是如何去上告,而是指怎麽去防備太子鋌而走險。


    房玄齡聲音低沉:“太子尚且在東宮內,這是最好的機會,我上告陛下這等危險之後,便請陛下暫且軟禁太子,卸其兵權。”


    “隻要先行軟禁太子,那麽太子就無法動亂,再行查證之事。”


    “是以必然要深夜入宮,秘密行事。”


    到了這個關鍵點上,房玄齡終於不在糾結了。


    所謂智者千慮,曾經的糾結,是建立在房玄齡看好太子的情況下。


    房玄齡是瞧不上魏王的,哪怕是說他如今站在魏王的陣營中。


    當然,最主要的是,太子給他的感覺,很像是曾經的陛下。


    陛下當年,沒有對李建成的東宮屬官趕盡殺絕,而太子如今,除了表現出來的強勢外,也沒有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態。


    在房玄齡心中,最為期待的結果,還是太子正統繼位,最後不對房家進行追究。


    上告太子謀反這張牌,隻不過是房玄齡的底牌,給自己和子孫預留的一條出路。


    這樣他房玄齡能留個好名聲,大唐也能更加繁榮昌盛,皆大歡喜。


    可在看到太子像後,房玄齡知道自己錯了。


    不是因為太子所有的布置都在準備謀反,而是房玄齡看到了太子對謀反的堅定之心。


    這樣的人,會放過他,放過房家嗎。


    大概率是不會的。


    所以房玄齡決定,還是先下手為強。


    距離東征出發不過幾天了,今夜太子尚且在東宮,此時不下手,更待何時。


    他相信陛下在聽了他的分析後,哪怕是心中遲疑,也會先一步卸掉太子兵權。


    “速備馬車。”房玄齡吩咐道。


    如今已是戌時中,也就是晚上八點。


    夜幕之上,星光璀璨,月光如水。


    房玄齡穿戴好官服,在兒子的攙扶上,登上馬車。


    駕。


    隨著車夫的吆喝,馬車緩緩向著坊外行駛。


    宵禁坊門關閉。


    不過這對房玄齡來說不算什麽,務本坊的武侯們,自然也認識這位相國。


    看到是相國府的馬車,遲疑問道:“敢問是房相國當麵。”


    房玄齡打開馬車門簾,露出身形:“老夫有要事入宮,速開坊門。”


    武侯們連忙將坊門打開。


    “房公,走安上門嗎。”馬夫開口問道。


    房玄齡沉吟道:“不,走朱雀門。”


    入大內,有三道兩道關卡,分明是皇城三大門,左側含光門,中間朱雀門,右側安上門。


    務本坊就在安上門邊上。


    房玄齡選擇朱雀門,是因為走安上門入皇城,距離東宮太近。


    在這個時候,房玄齡下意識的想要避開東宮方位。


    皇城的大門並不會關閉。


    即便是大唐的官員,偶爾也會出現晚上加班的情況。


    朱雀的守衛看到是房相國,並沒有詢問阻攔。


    晚上有什麽想法,突然想起去皇宮公廨,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三品的官員,是可以讓馬車駛入皇城的。


    不過這次馬車並沒有進入尚書省的官署,而是直奔太極宮承天門。


    承天門下。


    馬車過來之際,守門衛士當即迎了過來。


    房玄齡走出馬車。


    衛士看清來人,行禮作揖:“原來是房相國。”


    房玄齡沉聲道:“老夫有要事須立即稟告陛下,速開城門。”


    衛士首領看了看房玄齡身後,沒有看到其他人。


    便讓人開了城門。


    畢竟房玄齡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也不存在對陛下有什麽威脅。


    城門開了一條縫隙。


    此刻,不知為何,房玄齡心中竟出現了幾分緊張的情緒。


    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隻是想到自己今夜所做之事,將會給大唐帶來怎樣的後果跟動蕩,這讓房玄齡也不免有幾分波瀾。


    深吸一口氣,房玄齡大步向著宮廷邁進。


    ——


    東宮後殿。


    太子妃身著淡雅宮裝,神色肅穆,端坐在一方錦墊之上。


    麵前擺著一尊精致的銅爐,嫋嫋青煙升騰而起,散發出陣陣清幽之香。


    太子妃雙手合十,眼眸微閉,長長的睫毛輕輕顫動,心中默默祈禱:


    上蒼垂憐,願太子殿下此去征程,平平安安。刀槍無眼,戰場兇險,唯求諸天神明庇佑,護他周全。讓他遠離災禍,安然歸來。


    蘇玉兒微微蹙起的眉頭,流露出內心的擔憂與不安。


    一旁的侍女們靜靜佇立,不敢發出一絲聲響,生怕打擾了太子妃的虔誠祈禱。


    她自是不敢反對太子要東征高麗的意誌,可對於她來說,太子便是她的全部了。


    此一去,山高路遠,刀光劍影,不知何時方能歸來,心中如何不憂。


    殿外,微風輕輕吹過,樹葉沙沙作響。


    伴隨著腳步聲響起。


    “求神拜佛若有用,世間何來諸多愁?”


    李承乾走了進來,微微搖頭。


    蘇玉兒緩緩起身:“可我能為殿下做的,就隻有這些了。”


    “殿下動身後,我當在宮中,日夜為殿下祈禱,盼殿下早日凱旋。”


    李承乾輕歎一聲,把蘇玉兒摟在懷裏。


    “放心吧,玉兒,此番東征高麗,對我而言勝券在握,不過是些土雞瓦狗,輕鬆可破之。”


    “你就等著我的好消息便是。”


    如今黑火藥這塊,已經打造出兩萬斤了。


    兩萬斤黑火藥,五千重騎。


    再是堅固的城防,對他來說也跟琉璃易碎。


    不說炸開城門輕而易舉,單單這天雷降世之威,就能讓敵軍膽氣全失,士氣低落。


    對於別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場艱難的戰爭。


    但李承乾早已經看到了這場戰爭的結果。


    甚至連高麗那邊降卒的安排,都已經有了章程。


    此去高麗,不過是遊山玩水。


    真正的目標,是要借此大勢,鎮壓河東,河北,河南,五姓七望之根,三道之地。


    攜大勝之威,清查人口,丈量土地,收攏匿戶。


    這些是世家的根本,也是跟朝廷對抗的最大底氣。


    掃除這些弊端,大唐才能海晏河清。


    至於屆時,二鳳會如何擇決,也由不得他了。


    二鳳是走玄武門奪嫡當的太子,當的皇帝。


    八百人可打不下玄武門,自然是安排了內應,而現在張阿難負責玄武門,買通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玄武門再是堅固,也阻擋不了數千斤火藥的轟炸。


    李承乾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也許,二鳳是這個時代的王。


    可他手裏掌控的,是千年後的智慧結晶。????李世民再是厲害,也要受到時代格局的限製。


    從心而論,李承乾對於當皇帝這事,並不太熱衷。


    謀反,是為了自救啊。


    就在李承乾跟太子妃蘇玉兒你儂我儂,情意高漲之際。


    一道宦官身影,匆匆趕來。


    ——


    太極宮,承慶殿外。


    李安儼正帶領大內衛士,值守巡查。


    作為宿衛統領,李安儼主要是負責夜間的警衛工作。


    不過每過幾天,也會輪值到白天。


    能夠擔任宮廷衛士,自然都是精銳,個個身姿挺拔,目光如炬。


    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每一處角落。


    偶爾,會有一隻夜鳥飛過,引起衛士們的短暫警覺,但很快又恢複了平靜。


    此刻,殿外院門前。


    數名禁衛正隨著一道人影走來。


    “來者止步!”


    夜色有些暗,李安儼看不清來人,不過有禁軍相隨,自也不用過於緊張。


    房玄齡看到值守的是李安儼。


    心中暗道一聲不好,麵色卻波瀾不驚。


    “勞煩轉告陛下,我有要事上報。”


    李安儼仔細看去,不由笑著作揖:“原來是房相國。”


    隨後解釋道:“房相國倒是來得不巧,今夜陛下來了興致,正行顛龍倒鳳之事,還請房相國稍等一些時候。”


    晚上宮廷的娛樂活動,一般都是歌舞為主。


    歌舞之後,自然就是行房中之樂。


    不怪每次晚上有事到大內,總是會打擾到李世民的興致。


    這算不上巧合,畢竟李世民身強體壯,又當壯年。


    朝中政務,有大臣分憂,到了晚上日常臨幸,自然算不得沉迷美色。


    房玄齡微微皺眉。


    上告太子謀反這等事情,如何等得。


    於是沉聲道:“還請李統領轉告張內侍,我有要事上報。”


    房玄齡知道,隻要消息能傳進去,陛下必然會召見自己。


    李安儼遲疑道:“房相國還是等等吧,陛下已然進行不少時候了,說不定此刻正在緊要關頭。”


    “若誤了陛下的好事,這怪罪下來,我可是擔待不起。”


    “按照往前慣例,應當也要不了多久了。”


    雖是說有大事。


    可在李安儼看來,有什麽事,還能比陛下興致更大的。


    哪怕是發了地震,大水,瘟疫。


    也不差這一兩炷香的時間吧。


    房玄齡嗬斥道:“李統領,莫要忘記你的職責,若耽誤了大事,是伱所能承擔得起嗎。”


    “陛下但有怪罪,我自一力承擔,與你無關。”


    不對勁。


    十分有十二分的不對勁。


    李安儼能幹宿衛統領這等差事,自然是性子警惕。


    他狐疑的看向房玄齡。


    眼神中帶著探查的目光。


    心中略微有幾分緊張起來。


    有什麽大事,是需要堂堂宰相,深夜入宮秘密稟告的?


    再大的事情,就不能等到第二天的時候,再來說嗎。


    除非,這大事,是長安城內之事,是宮廷之事。


    想到這裏,李安儼問道:“不知房相國如此焦急,所謂何事。”


    聽到這話,房玄齡心中暗道一聲不好。


    他知道已經是引起了李安儼的懷疑了。


    房玄齡心思電轉,瞬間恢複了鎮定,麵容平和地說道:“李統領莫要多心,方才是老夫心急了。近日各地呈上的奏折中,有宜州,同州幾處地方似有瘟疫之兆。”


    “老夫擔憂疫情若起,恐會危及長安,是以深夜入宮上奏陛下,速斷裁決。”


    這番話說得天衣無縫。


    畢竟前兩年瘟疫橫行,死傷過多,宜州,同州都緊鄰長安,若真有瘟疫之事發生,自然是要早些隔斷。


    以防止瘟疫在長安城中擴散。


    得到這等消息,房玄齡深夜入宮,就顯得很合理了。


    但是這話,並不能完全打消李安儼的疑慮。


    懷疑若起,就不是這麽好消除的。


    對於太子的一些想法,雖然東宮那邊並沒有跟他通氣,但李安儼自己也能猜到。


    隻要太子順利東征,就能大幅度增強權勢,乃至於掌控更多兵權,為將來之大事做準備。


    而房玄齡在李安儼的眼中,身為魏王文學館大學士,那就是太子的敵人。


    現在正是太子最為關鍵之時,再怎麽小心都不為過。


    想了想,李安儼說道;“原來是這等大事,我這就去通傳張內侍。”


    說完,拱拱手,轉身走入院內。


    房玄齡見此,頓時鬆了口氣。


    隻是他不知道的是,入院後,李安儼並沒有直接前往承慶殿找張內侍。


    而是叫來自己的一個心腹,交代道:“速去東宮,告知東宮宦官,房玄齡深夜入宮麵聖,恐生變化,立即傳告太子知曉。”


    心腹是李安儼的自己人,當年給隱太子當屬官的時候,就是他的手下。


    謀反的事情,李安儼自然沒有告訴其他人,但讓心腹傳個消息給太子就行了。


    太子聽聞消息後,自然會有所準備。


    心腹應了一聲後,連忙從院內側門離開。


    則李安儼則好整以暇的在院裏等著。


    心腹不迴來,他是絕不可能先把消息告訴陛下的。


    很快,一炷香的時間過去。


    在外麵一直等候通傳的房玄齡,感覺到不對勁了。


    承慶殿前的庭院不過兩百餘步,哪怕再慢,消息也應該到了。


    陛下不可能不見他。


    那麽隻有一種可能,李安儼沒有去通傳,而是悄然給太子通風報信去了。


    想到這裏,房玄齡眼神一變。


    當即就要闖門。


    幾名衛士立即阻攔。


    吵鬧聲頓時傳進了殿內。


    張阿難走了出來,正好看到李安儼朝著這邊走來。


    問道:“院外何故喧嘩?”


    李安儼作揖道:“是房相國,說是有要事上報。”


    “我便與他說稍等片刻,想來現在陛下興致正濃,莫要為此耽誤了陛下的好興致。”


    “隻是房相國堅持要麵聖,我也無奈,隻能過來傳告張內侍。”


    說到這裏,李安儼還歎息一聲:“陛下這幾天好不容易有了興致,難道再大的事情,就不能等上一小會的功夫嗎。”


    李安儼說話慢條斯理,顯然是在拖時間。


    張內侍認同的點點頭:“是啊,陛下難得有興致。”


    “不過既然是房相國,自當要通稟,你且等等,我先入內詢問陛下聖意。”


    張內侍走進殿內。


    聽了聽裏頭的情況。


    對值守的小宦官問道:“陛下狀況如何了。”


    小宦官迴道:“正當興時。”


    張內侍想了想,再急也不差這十來個唿吸。


    上次因賀蘭楚石殺人之事,擾了陛下興致,可是被責怪了好久。


    片刻,聽到裏麵傳來一聲滿足的聲響。


    這才入內,輕聲道:“啟稟陛下,房相國求見。”


    李世民在床上笑道:“他倒是來得剛好。”


    “更衣。”


    “讓房卿於大殿等候。”


    張內侍躬身:“是,陛下。”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