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過千,浩浩蕩蕩勢如潮湧。


    人若過萬,鋪天蓋地威若雷霆。


    五千重騎兵在唐朝是什麽概念。


    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玄甲軍,就全是身披明光鎧的重騎兵。


    當年,王世充被李世民圍困在洛陽後,竇建德率軍前來救援。


    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玄甲軍奔赴虎牢關,阻擋竇建德前行。


    以少勝多,大敗竇建德的十萬大軍。


    殺了三千多人,俘虜了五萬人,活捉竇建德。


    這就是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強大戰力。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王,而重騎兵,則是王者中的王者。


    五千套明光鎧,這就是一筆絕大的支出了。


    李世民很注重明光鎧的打造,可以說從大唐立國開始,明光鎧的打造就沒有聽過。


    但打造一套明光鎧,耗時太長,數個工匠一年都不見得能夠打造出來兩套。


    哪怕是到了貞觀十七年的現在,整個大唐所擁有的明光鎧數量,恐怕都不足兩萬套。


    李世民的宮廷禁衛軍有數千套,還有些是軍中高級將領穿。


    給太子安排五千套明光鎧,幾乎是把所有的庫存全都掏空了。


    當然,這對太子的安危,也有很大的保障。


    五千重騎,如果是放在平原上,那就是所向無敵的軍隊。


    麵對哪怕數萬士兵,也能輕鬆鑿傳,來去自如,野戰無敵。


    東征高麗主要是攻城戰,騎兵發揮的作用不大,然而有這五千重騎,不管高麗的戰爭局勢如何,太子這邊都不會受到傷害。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戰敗了,麵對五千重騎壓陣,高麗連城都不敢出。


    這也是東征高麗的麻煩之處。


    因為大唐軍隊之所以所向無敵,騎兵占據了很大的主導地位。


    一些西域的小國,不說重騎,往往隻需要幾千輕騎,就能輕易的將之滅國。


    但高麗地形險惡,平原不多,難以發揮出騎兵的優勢。


    隻能按照傳統的攻城方式去作戰。


    攻城,步兵才是主流。


    這也是為什麽高麗幾度被攻,都堅守下來的關鍵所在。


    長安城外,校場。


    五千騎兵真的是一眼都望不到頭,浩浩蕩蕩連成一片。


    要知道在後世高中,一所學校的學生,也就三四千人。


    每次做操的時候,都是滿滿當當一大片。


    可想而知,五千騎兵聚在一起,有多麽誇張了。


    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五千騎兵。


    李承乾把五千騎分成五個千人騎。


    五個千人騎下,又分為五十個百人騎。


    百人騎分兩隊,每隊設隊正,掌五十騎。


    大隊下又分五個小隊,小隊掌十騎。


    六月天氣炎熱,操練需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段。


    故而騎兵的訓練,早上在卯時進行,也就是五點到七點。


    這個時間段,騎兵們經過一晚上的休息,體力精神充沛,進行全甲操練。


    第二次訓練則在申時,此時氣溫開始下降。


    這個時候的操練便不會穿甲,主要進行戰術演練以及武器方麵的訓練。


    除了午休外。


    上午和下午,另有一個時辰,是對整個騎兵隊伍的文化培訓。


    李承乾拓印了不少簡體字的千字文。


    結業的學子充當老師,教導府兵學習。


    上午識字,下午則是沙盤兵棋推演。


    距離出發已經不足一月,然臨陣磨槍,不快也光,還是能有些效果的。


    況且在前往營州路程上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除開白日行軍外,晚上士兵們還要進行學習。


    比如背誦千字文,聽一些由學子們主導的思想教育課。


    日落時分,微風輕拂,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將士揮汗如雨的操練。


    李承乾與長子李象站在營帳之外,遠處的山巒在雲霧的籠罩下若隱若現。


    李承乾看著自己的長子李象,眼神中帶著複雜的情緒,開口問道:“象兒,你不會怪為父,讓你棄筆從戎吧。”


    李象微微垂首,臉上露出一絲猶豫,他的目光在腳下的土地上停留了片刻,才緩緩抬起頭來。


    此時李象身著戎裝,雖還帶著少年的稚嫩,但也多了幾分英氣。


    看向父親輕聲說道:“父親自然是為了孩兒好。”


    其實李象心裏,最開始也是有些怨言的。


    畢竟他是大唐皇長孫,按照正常的進度來說,應該是在東宮裏,接受老師們的教導跟學習,以功課為主。


    可父親的安排,強行打斷了這一切。


    先是讓他跟隨東宮衛士們進行日常操練,那時的他,每天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心中滿是不解和委屈。


    然後又把他安排到講武堂,跟隨學子們一起學習軍事。


    講武堂裏,氣氛嚴肅,各種戰術講解和演練讓他應接不暇。


    現在還把他帶來軍隊裏來,東征高麗也帶上。


    這一路上,他看到了士兵們的疲憊和堅韌,也感受到了戰爭的緊張氣氛。


    李承乾望著遠方,緩緩說道:“我大唐以武立國,你也是看過諸多史書,應該要明白,一個真正的皇帝,向來是要懂得軍事的,包括執掌兵權。”


    李承乾語氣堅定,仿佛在迴憶著大唐的輝煌曆史。


    “也許你覺得,大唐如今已經四海承平,應重民生,而非是窮兵黷武。”


    李承乾微微轉頭,看著李象:“然而你要知道,所有的和平,都是建立在強大的軍隊上,沒有邊關將士鎮守邊疆,保家衛國,又哪裏能有真正的和平。”


    李象皺著眉頭,似在思考父親的話。


    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畢竟他才十二三歲的年紀,這些問題對他而言,還太過深沉了。


    李承乾繼續道:“皇帝的權力,來源於哪裏?是民心所向,是上天所賜,還是百官臣服?為父要告訴你的是,都不是。”


    他的聲音在風中顯得格外清晰。


    “百姓是大唐的基石,但卻無法幹預到皇帝的決定。文官代天牧民,他們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但又與皇權相爭奪。隻有軍隊,才是皇帝真正掌控權力的根本。隻有掌控兵權,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而非隻是個傀儡。”


    李承乾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李象有些似懂非懂,他遲疑地迴道:“孩兒明白了。”


    李承乾搖搖頭,輕歎一聲:“你不明白,等你經曆過東征高麗之後,才會明白。”


    李象點點頭:“是,父親。”


    此刻,李象有些期待著這場東征了。


    李承乾拍了拍李象的肩膀。


    幾個月的操練,原本有些瘦弱的李象,也變得強壯不少。


    李承乾心裏很清楚,當東征歸來,就是他跟二鳳撕破臉的時候。


    當太子的權力,超越皇帝的權力後,就會不可避免的發生爭奪。


    這不是李承乾想如何就能如何的,皇權的爭奪,是注定要發生的事情,不是說退縮,或者避開,就能有用的。


    皇權具有唯一性。


    要麽是你聽我的,要麽是我聽你的。????發展工業,站在時代的角度上,當然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可如果在這個時候,李世民覺得會影響到皇權的統治,要求太子停止,那要如何。


    就像是水泥廠,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在經營這塊,從國家的角度來說,肯定是賠本的。


    打仗要調動這麽多人,工業發展又需要大量的人口。


    那麽誰來種田呢。


    畢竟現在的農業經濟,還能達到後世那樣的程度,大規模發展工業基礎,必然需要大量的青壯年人口。


    如果李承乾不能掌控權力,那麽大唐自然就不能按照他所設想路那樣走下去。


    李世民對於大唐,也會有自己的設想。


    人心隔肚皮,就算是父子,也不可能說想法完全一致,肯定會有矛盾的地方。


    這些矛盾怎麽解決,這就是權力的爭奪了。


    當然,很多方麵,李承乾也是可以妥協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的權力,哪怕李承乾不去爭取,也會自然而然的進行增長。


    這是自然變化的規律,太子注定就要跟皇帝有所爭奪的。


    因為權力的變化,是沒有辦法去停止的。


    有人會說,那太子聽皇帝的話,不就行了。


    但事情從來都不是這麽簡單。


    猜疑,顧忌。


    還有魏王的虎視眈眈,五姓七望想法設法的奪嫡。


    你不爭,那就被人爭。


    如果什麽都不爭,即便日後當上了這個皇帝,皇位就能坐得安穩嗎。


    沒有心腹的臣子,沒有自己的班底,又怎麽去行駛屬於皇帝的權力。


    如果去爭。


    皇帝又會覺得太子的權力過大,打壓,平衡,甚至是逼迫。


    太子從來就是高危行業。


    就像是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會不斷的推著你前進,讓你隻能主動的,或被迫的,去掌控更多的權力。


    然後又不可避免的,跟皇帝之間的權力發生碰撞。


    哪怕是後世明朝太子朱標,號稱史上最穩太子。


    但他同樣會跟朱元璋爭吵不斷。


    被朱元璋追著打。


    這雙看不見的手,並不是被誰操控,而是在這樣王朝時代的政治體係下,所裹挾著。


    太子就是得進步,就是要往前走。


    不僅僅是太子的個人意願,還有所有跟隨太子的官員,武將。


    他們的欲望,追求,跟太子綁定在一起。


    一朝天子一朝臣。


    官職是有限的,座位也是有限的。


    你想上去,別人就得下來。


    太子不上去,後邊跟著的人怎麽上去?


    皇帝不下來,太子又怎麽能上去。


    李承乾知道,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因為謀反是事實。


    再大的功勞,能掩蓋住謀反的事實嗎。


    當李世民知道太子真的要謀反,鐵證如山的時候,李承乾還能繼續當太子嗎。


    對於房玄齡的動作,李承乾是有感知的。


    也很清楚,現在的房玄齡對他下手,肯定就是在謀反這件事上。


    賀蘭楚石那邊,已經安排到軍營裏來了。


    然而不是說把曆史上謀反的點切斷,就能把謀反這件事徹底掩蓋下去的。


    沒有紇幹承基,沒有賀蘭楚石。


    但還有侯君集,趙節,杜荷,李安儼,李元昌,李德謇。


    李承乾能把他們全部都幹掉嗎。


    那麽誰又能保證,這麽多人,每個人都不出任何問題,都絕對不會泄露太子謀反的事情。


    房玄齡這麽老謀深算的一個人,他會想不到,太子如果謀反,會跟哪些人有所關聯。


    隻要順著這些人往下不斷去查,總是能查出蛛絲馬跡的,總是能把謀反的證據找到的。


    謀反這種事,是要讓別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


    如果知道了,再去找證據,就變得簡單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管李承乾如何去防備,總會有防備不到的地方。


    所以擺在李承乾麵前的,隻有一條路。


    那就是不斷去往前走,爭取到更多的權力,乃至於更多的兵權。


    隻有當手裏的軍隊,已經能夠跟二鳳都比肩的時候。


    那麽謀反的事情,就能蓋過去了。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所有皇子中,確實是沒有比太子更為適合繼承皇帝的兒子了。


    太子繼承皇位,肯定能帶領大唐走向更高的巔峰。


    可從來不要去以此揣測人心。


    史書浩瀚如煙,然而總結下來就四個字,爭權奪利。


    權力的誘惑,尤其是當皇帝的誘惑。


    一旦你低估他,就會遭受到慘痛的代價。


    為了皇帝這個位置,骨肉相殘,父子相殺,比比皆是。


    能上位的,從來不是比的誰更優秀。


    而是比誰夠心狠手辣。


    所謂皇家無情,不外如是。


    所以當李世民知道李承乾確實在準備謀反的時候,是廢太子呢,還是廢太子呢。


    暮色降臨。


    李承乾看著天上明月,陷入沉思。


    於此同時,太極宮中。


    李世民好像也有什麽感受一般,抬頭看向天上明月。


    “阿難,你說,朕是不是錯了。”


    “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就應該打消太子伸手兵權的想法。”


    “當年,朕便是依靠著玄甲軍,屢立戰功。”


    “如今,太子同樣掌有五千重騎。”


    “他會生出,當年朕那般的心思嗎。”


    知子莫若父。


    可現在的李世民,已經有些看不懂太子了。


    張阿難喉見滾動,卻開不了口。


    他總不能說太子仁德孝順,不會跟陛下當年那樣,生出不該有的心思吧。


    那豈不是說陛下不仁德孝順了?


    所以還是閉嘴吧。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