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五月。


    這是屬於太子的五月。


    四月的全城徭役結束後,長安的排水改造工程也結束了。


    忙活了一個月的長安百姓,迴頭一看。


    才明白太子的苦衷。


    當初勞累,如今得到了迴報,幹幹淨淨的長安,夏天沒有臭味的長安。


    要知道在這個時期,全世界的每個城池,一到夏天,基本上都是臭不可聞。


    大唐這邊還稍微好點,相對來說比較注重。


    但中東,歐洲那邊的國家,夏天的城池,就跟生活在糞便堆裏一樣。


    隻是這麽多年下來,大家都習慣了。


    可長安城這麽一改造,頓時就與眾不同。


    往來的商賈,尤其是遠商,如粟特人,波斯人,又或者是其他國家商人,使臣。


    對比感受下,更為清晰不過了。


    所有人都以為,太子的聲勢,在曲轅犁,青玉案元夕詞後,已經達到了巔峰。


    沒人想到,巔峰之後,還會有更高的巔峰。


    曾經長安的讀書人,最多討論的是魏王。


    可是現在,魏王幾乎已經沒有人提起了,太子成為了最大的談資。


    長安的百姓隻要提起太子,臉上就是滿滿的驕傲。


    所有的長安百姓都覺得,當太子繼承皇位後,大唐必然會更加強盛,繁榮,文明。


    東宮。


    李承乾和太子妃蘇玉兒,正在看狄奧多西畫畫。


    狄奧多西出身拜占庭皇室,作為公主,自小就接受皇家高等教育。


    在繪畫這塊上,素描的功底很強。


    東方重意境表達,西方則注重寫實。


    在狄奧多西的繪畫下,一輛雙馬拉車的車架,被充滿立體感的描繪出來。


    “太子殿下,是這樣的嗎,也許我沒有畫得精準,如果有什麽錯誤,還請太子殿下講述出來,然後我再進行修改。”


    經過數個月的學習,本身狄奧多西就比較優秀,而且這裏都是講漢語的環境,現在的狄奧多西,已經可以用較為流利的口語進行對話了。


    隻是口音上還帶有濃烈的西方特征。


    “不錯,這就是我想要的。”


    李承乾滿意的說道。


    蘇玉兒笑道:“等殿下的車行發展起來,長安百姓又要為殿下叫好了。”


    畫作上,是兩匹馬拉著一個長長的車。


    跟普通的車不同,這個馬車款式奇特,上麵有個木頂,下麵則由六個座位組成。


    意味著可以同時拉六個人。


    這就是李承乾準備打造的公交馬車了。


    長安城太大了,87平方公裏,一百零九坊,堪稱世界之最。


    如此宏偉的城池,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單說朱雀大街,有十裏長街,天街的別稱。


    十裏長街是名副其實的十裏。


    總長五千米,寬一百五十米,是當今世界最長最寬的街道,即便是到了後世,能與之相比者也屈指可數。


    然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十裏地要走多久?


    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一般在每分鍾六七十米左右,也就是說,走完朱雀街,需要耗費約90分鍾,大半個時辰。


    快走的話,也是半個多時辰了。


    生活在長城邊緣坊的百姓,前往東西兩市購買所需日常貨物的話,一趟來迴,就是三四個時辰,需要耗費幾乎一整天的時間。


    稍微近點,也是一兩個時辰了。


    想起前世的公交車,李承乾自然就有了公交馬車的想法。


    雙馬拉車,可拉六人。


    設定完整的公交站牌,行進路線。


    定價兩文,隨上隨下。


    兩文錢對於長安百姓不算什麽,自然不愁沒人坐。


    李承乾算過,一輛馬車每日,可跑往返二十躺,人流量大概在120人,按照2文錢一人計算,日賺240文,月入7200文。


    拉車用駑馬就行了,市價三千多錢,兩匹馬也就六千多錢。打造馬車大概在三千錢左右。


    約一萬錢出頭,就能造一輛馬車。


    即便不是二十躺滿載的情況,月入也可以在五六千錢左右,兩個月就能迴本。


    養馬的費用,每日草料加精飼料也就30文錢左右,去掉將近一千錢的花費,第三個月開始,一輛每個月都能賺數千錢。


    方便了百姓的同時,還能賺錢,更能讓駑馬有了出路,可謂是一舉三得。


    “按照這個標準,先造五百輛公交馬車。”


    李承乾對內侍文忠吩咐道。


    這個訂單,就不用在東宮完成了,可以交給民間的團隊去做。


    實際上五百輛公交馬車,三千人的運輸量,肯定是不夠的。


    參考後世的公交車標準,百萬人口的長安,流動量應該在五萬人次左右,也就是八千輛六人馬車。


    不過考慮到長安大部分百姓都是生活在自己坊間,沒有後世那樣大的需求量。


    再加上公交馬車第一次問世,先投個五百輛試試水,後麵再根據情況慢慢增加,也是可以的。


    自從狄奧多西進入東宮後,李承乾還一直沒有跟她發生關係,沒侍寢過。


    自然不是李承乾坐懷不亂。


    主要是四月份太忙了,忙起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些心思。


    直到現在的五月初,才算是清閑下來。


    今天讓狄奧多西來畫畫,意思就很明顯了,算是先調情。


    “殿下,陛下召見。”


    內侍文忠有些不合時宜的說道。


    李承乾點點頭。


    他大概猜到是什麽事情。


    如今已經到了五月,也該是為征討高麗作準備了。


    有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攻打高麗是在八月秋收後,也就是九月初的樣子。


    但不可能是到了九月才開始準備。


    營州便是大唐邊關,臨近高麗的地方。


    而長安到營州的距離有五千裏地,正常行軍的情況下,大軍每天能走的路程,也就四十裏地左右。


    按照這樣的速度,從長安到營州,軍隊需要四個多月的行程,才能從長安抵達營州。


    不過對高麗的戰爭,自然不是全部從長安調兵,糧草跟基礎兵力,主要是從河北,河南,河東三道之地,調動折衝府的兵力。


    太子,魏王,侯君集這些主要將領,則是攜帶少數精銳軍官,士兵,從長安出發。


    規模在萬人左右。


    不需要步行,全部由馬匹代步,馬車拉動所需的糧草輜重。


    大約需要一個月出頭左右的時間,就能抵達營州。


    而在抵達營州後,至少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對所有軍隊進行整合,操練,以保障大軍的戰鬥力。


    最後才是發動對高麗的戰爭。


    也就是說,九月開戰,五月就要開始進行兵力的調配。


    李承乾這邊,大概是七月初就要從長安出發,征戰高麗。


    調動兵力的事情,自然是兵部會進行負責,統籌,調度。


    但軍事規劃,就要事先商量好。


    太極宮,兩儀殿。


    李承乾來的時候,魏王李泰,李靖,侯君集,刑部尚書張亮,李勣,李道宗,劉弘基,張士貴,尉遲敬德已經到齊了。


    “拜見父皇。”李世民點點頭:“賜座。”


    “謝父皇。”


    李泰則起身作揖:“見過大兄。”


    眾人也起身拜見:“見過太子殿下。”


    李承乾點點頭,走到李世民旁邊坐下。


    眾人看向太子的目光,都比較敬重。


    這段時間太子的名聲如日中天,單純對百姓來說,已經是蓋過陛下了。


    按照現在的情況下去,魏王幾乎已經失去了跟太子奪嫡的可能。


    所以大家現在看太子,就要跟以前不同了,而是要當成未來的皇帝看待。


    李世民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明白的。


    按照正常來說,這個時候李世民為了平衡太子過早成長的權力,應該是出手進行壓製,並且進一步增加魏王的勢力,再度拉迴平衡。


    可李世民遲疑許久後,一直沒有出手。


    這跟太子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太子現在所準備的事務,並非是爭權奪利,也沒有大肆去拉攏官員,武將。


    在兵權這塊,唯一有些動作的,隻能是講武堂了。


    可講武堂的學子,都不過是底層的旅帥軍官,都底層了,還打壓什麽?


    金吾衛這邊,也隻是蘇定方,陸仝兩個金吾衛將軍,根本沒觸及到禁軍十六衛大將軍的核心。


    從兵權這方麵看,自然打壓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再把目光轉到文官這邊。


    太子跟長孫無忌關係好,可長孫無忌是淩煙閣第一功臣,還是太子的親舅舅,關係好是正常的。


    魏征,褚遂良這些就不說了,堅定的太子黨,但究其根本,是在維護嫡長子繼承製。


    再往下就隻有太子丈人蘇亶,在擔任大理寺少卿,這也沒有什麽必要。


    其他方麵呢。


    東宮的文官們,現在一門心思都在天工開物上,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李世民自然沒必要阻止。


    新提拔的崇文館學士李淳風,執掌農學院,農業國之根本,李世民難道還擔心大唐糧食生產過多嗎。


    太子本身一直在開設石炭廠,就目前來說,煤炭日後將會成為大唐朝廷國庫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堪比糧食賦稅。


    再就是太子修建暗渠,設立環衛司。


    李世民讓張阿難去探查東宮。


    得到的消息是,太子每天都很忙,忙著造高爐,造水泥,打造明光鎧,改良紡織機,灌溉工具等一係列事情。


    這怎麽去平衡,又怎麽去打擊。


    李世民就算是想要去打壓太子,也是要能找到個下手的地方吧。


    就目前來說,李世民還真就找不到可以對太子下手的地方。


    反而是按照現在這樣情況的發展,大唐國庫越來越充盈,尤其是煤礦這塊,將會給大唐攻打高麗所需,提供大量的軍費兜底。


    畢竟戰爭,打的就是後勤跟經濟。


    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虧本買賣。


    “宣相裏玄獎覲見。”


    李世民吩咐道。


    很快,相裏玄獎走進殿內。


    “拜見陛下,拜見太子殿下。”


    “賜座。”


    “謝殿下。”


    李世民道:“相裏玄獎去過高麗,讓他跟大家說說高麗的情況吧。”


    相裏玄獎是唐朝魏州冠氏人,擔任司農丞。


    去年奉命出使高麗,要求高麗臣服,並停止對新羅的戰爭。


    相裏玄獎到達平壤後,告誡高麗莫離支,但莫離支不聽。


    相裏玄獎作揖道:“是,陛下。”


    隨後指著地圖開始講述。


    “這裏是遼東城,城內生活著大量前朝遺民,是高麗之門戶,前朝三征高麗,亦是以此為主要進攻目標。”


    “然隋煬帝三次親征高麗,都未能將其攻克,可見遼東城防禦之強。”


    “我在抵達遼東城後,便刻意留心了遼東城的軍事布局,在建造上,因隋末亂世的緣故,大量的隋人逃亡遼東城,為其帶來大量人口和工匠。”


    “這些年高麗方麵一直在不斷加強對遼東城防禦工事的建造,攻打難度比之隋朝要更難。”


    微微停頓後,相裏玄獎指著第二個城池介紹道:“這裏是高麗蓋牟城,是連接高句麗遼水防線兩大據點,南麵的遼東城和北麵的新城之關鍵城池。”


    “對於戰高麗的整體防線布局,有著重要的連接和支撐作用,在遼東城受到強烈攻勢的時候,蓋牟城便會發兵救援。”


    “這裏是白岩城,位於遼東城東北,距離遼東城很近。”


    “城因山臨水,四麵險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險峻的地形,使其成為卡在遼東城旁邊的一個重要堡壘,對遼東城的安全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這裏是卑沙城,其地理位置靠近海邊,對於高句麗的海上防禦和貿易等方麵有著巨大作用,若從水路進攻,則必取卑沙城。”


    “這裏是安市城.”


    “這裏是新城”


    “這裏是玄菟城.”


    相裏玄獎詳細的介紹高麗前沿地區,各個城池的情況,包括他們的特點,大概的軍事規模。


    李世民之所以讓其來進行這番介紹,是因為大唐大部分軍隊將領,是沒有去過高麗的。


    對於高麗現在的狀況很是陌生。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進攻前,自然要有足夠的了解才行。


    也能為接下來的戰爭製定出更好的進攻路線。


    李承乾默默的聽著,哪怕是說有黑火藥這樣的攻城利器,但也要對高麗的城池防禦體係有足夠的了解。


    黑火藥的主要作用,還是在炸毀城門這塊,其他類型的戰爭,意義就相對較低了。


    當然,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來說,城門就是最為堅固的防守堡壘。


    高麗能扛住隋煬帝的三次攻打,所依靠的就是險惡地形,還有堅固的城防。


    沒有了堅固城防,高麗又拿什麽來抵抗大唐軍隊。


    對於相裏玄獎介紹的這些城池,最有印象的就是安市城了。


    因為曆史上,李世民第一次親征高麗,安市城之戰是一個重要戰役。


    此城易守難攻,唐軍久攻不下,盡管李世民采用了圍點打援等戰術,取得了殲滅高句麗、靺鞨聯軍十五萬人的重大勝利,但始終未能攻克安市城。


    安市城的頑強抵抗,也成為李世民東征高麗的一塊頑石,影響了整個東征的戰果。


    第一次東征,唐軍先後連克蓋牟等多座城池,大量殲滅高麗軍隊的有生力量,使高句麗國力衰落,但最終未能達到攻滅高麗的戰略目標。


    按理說這樣的戰果已經是不錯了,之所以沒能滅國,也有李世民求穩的原因。


    畢竟隋朝百萬大軍三征高麗都沒滅掉,他這裏才十萬大軍。


    久攻不下安市城時,有將領建議繞開安市城,轉而進攻烏骨城,進而渡鴨綠江直取平壤。


    不過長孫無忌反對,認為這樣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為了區區一個高麗,就讓陛下去冒險,任何差池都不值得。


    李世民覺得也是,所以選擇繼續圍攻安市城,最後無奈退兵。


    第二次進攻高麗,隻是為第三次作準備,采取了小規模襲擾的戰略。


    第三次李世民準備了三十萬大軍,伐木造艦,造海船以及雙舫1100艘。


    因為製造船艦花費物資巨大,以至於有些百姓需要賣田地房屋才能上繳物資,導致百姓無法供養子女,米麵糧食價格驟然上漲。


    此次東伐使百姓生活質量大量下降,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有州縣山僚出來反抗,但是李世民卻並沒有放棄此次東伐。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三十萬軍攻打高麗,必能將其一舉殲滅,李世民很有信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高麗就要滅國了。


    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次年春季,李世民病重,五月駕崩,第三次征討高麗也就無果而終。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