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太子的兵法是跟先皇學的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作者:執筆見春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極宮,兩儀殿。
李世民正在跟李靖對弈兵棋。
他的段位太高了,一旦熟悉了這個玩法,理解了戰術,幾乎很難有棋逢對手。
魏王那種虐菜,對於李世民來說,提不起半點興趣。
太子那邊倒是能廝殺爽快。
但李世民也知道,太子現在已經很強勢了,不能太過於親近。
一旦親近,魏王就會被徹底壓製,朝堂上的聲音也會呈現一邊倒。
這會害了太子。
李世民自己,也是從秦王到太子,一步步走來的。
當初的經曆,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他,太子過於優秀,不是好事情。
曆史的經驗教訓也告訴李世民,太子權力過大,不是好事情。
當太子沒有對手的時候,皇帝就成了阻攔太子晉升的老虎。
謀反,這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李世民是個聰明人,這個道理自然懂得,也能理解。
但現在自己是皇帝,那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隻能暫時的委屈一下太子。
多等等,皇位早晚都會給你的。
不能找太子,於是李世民就找來了李靖。
“陛下這等行軍布陣之法,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看似雜亂無章,實則進退有序,臣遠不及矣。”
李靖真心的感歎道。
在兵法戰術這塊,李靖已然是集大成者,嚴格說起來,都能算李世民半個老師。
李世民軍事能力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早先也是吃了不少苦頭。
誠然李世民出生於關隴集團,祖輩均為武將,從小耳濡目染,接受了騎射征戰等方麵的熏陶和學習。他年少時便投身戰場,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然而在其獨立領兵,軍旅生涯之初,就曾遭遇一場慘敗,淺水原之戰。
可謂是初戰告敗。
之後李世民並沒有因此氣餒,反而是吸取教訓,冷靜學習,不恥下問,這才有了後麵的諸多戰績。
此後每逢大敵當前,李世民幾乎都會慢條斯理先來個避敵銳氣,從容淡定“堅營蓄銳”,就是不跟對手交戰。
另一方麵唐軍出兵截斷敵軍後方糧道,待到敵軍饑疲沮喪,人心不穩,再一鼓而下,成為李世民特色鮮明的殺手鐧。
在李靖跟李世民對弈的感覺中,就感受到了這樣的戰術安排,但比先前又要更加高明。
所以他才認為這個運動戰戰術,是李世民創立的。
“不,這些戰術,可不是朕所創,乃太子所創。”
李世民笑嗬嗬的說道。
忌憚歸忌憚,愛護驕傲也是真的,這是很複雜矛盾的情感。
“那也是陛下所教。”李靖還是覺得,跟李世民脫不開幹係。
太像了,這等戰術兵法的理念,李世民跟太子幾乎是一脈相承。
“還真不是朕教的。”
“朕沒有教導過太子兵法。”
李世民有些感歎的說道。
他知道太子是沒有係統的學習過兵法的。
為了確保玄武門的事情,不會重演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李承乾作為太子,自幼接受的是儒家經典等方麵的教育。
李世民給他安排的老師主要負責教授知識、規勸和監督他,這些老師的教導重點也不在兵法上。
也就說,在李世民看來,現在太子對兵法的理解,完全就是自學的。
李靖聞言一愣,隨即看向沙盤,感歎道:“太子有先皇之風。”
李淵是被曆史上忽視的軍事天才,戰略布局隻是他的冰山一角。
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時,麵對兩大憂患,即突厥入侵和農民軍起義。
在河西郡雀鼠穀與曆山飛部下兩萬義軍遭遇,而自己隻有五千兵馬的情況下,他毫不驚慌,指揮若定。
安排老弱及輜重部隊居中,命副將王威率大隊人馬多張旌旗,引誘敵軍。
自己則率精銳騎兵隱蔽於左右。
待敵軍猛攻王威部、搶奪輜重時,他率領騎兵從兩側殺出,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
這種戰術安排充分體現了對騎兵的靈活運用以及對戰機的準確把握。
後來李世民組建的玄甲軍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對騎兵的運用也受到了父親李淵的影響。
眼下李世民采取的步騎協同等戰術,就有李淵的影子在裏麵。
然而李世民卻說這是太子創立的兵法。
“承乾當初,最喜歡的便是去大明宮,黏在父親身邊。”
“也許就是那個時候,父親教導了承乾的兵法。”
李世民對太子的兵法,並不感覺到驚訝。
因為這些兵法戰術,給他的感覺太熟悉了。
當太子第一次用這些戰術的時候,李世民就好像看到了父親站在太子的身後。
那一晚,跟太子的廝殺對局。
給李世民更多的感受,是跟父親李淵在進行對弈。
李靖聞言,遲疑幾分並未開口。
這事比較犯忌諱。
退居大明宮後,先皇竟然還在鑽研兵法。
先皇當年教導太子兵法,是什麽意思,還是有其他的含義。
是想要讓陛下嚐嚐自己當年的滋味嗎。
陛下又是怎麽看待這件事的。
李靖可不想參與進去,尤其是自己的長子都還在給太子操練府兵。
要是引發陛下的猜疑,這晚年怕是不保。
看到李靖沉默不語,李世民也明白其忌憚。
笑道:“好了,不說這些了。”
“早朝上,那羅馬使團的事情,可是聽說了。”
李靖道:“略有所聞。”
李世民點點頭:“朕特地讓人去探了消息,太子說的那些事情,有些過於誇大。”
“大食國竟然在這些年,四方征戰,奪城數千之多,簡直駭人聽聞。”
“朕早前是不信的,但根據那些往來商人的說法,還真跟太子說的情況差不多。”
李世民有些感慨,彷佛看到在遙遠的西方,一個猶如大唐般強大的帝國正在崛起。
李靖說道:“臣對大食倒是有一定的了解,其地貧瘠,民心紛亂不堪,對我大唐難以構成威脅。”
貞觀九年,李靖領兵征戰西域吐穀渾,也是那個時候,對中亞地區有了些了解。
中亞地區的國家政治格局一團亂麻,經濟上往往依賴於貿易和遊牧經濟,相對較為單一。
與大唐的農業經濟相比,其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較差。
此外,中亞地區的國家在技術和生產能力方麵也相對落後,難以與大唐抗衡。
加上中亞地區與華夏大地之間距離較遠,且中間隔著廣袤的沙漠、高山、草原等複雜地形。
如果阿拉伯帝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則麵臨著巨大的後勤補給困難。
要是人少了,也沒辦法撼動大唐。????“朕倒不是擔心大食,而是擔心太子。”
“朕能感覺到,太子是很想介入到羅馬跟大食的戰事中去的。”
“如果攻打高麗順利的話,恐怕下一步,太子就要出兵大食了。”
李世民一邊說話,一邊讓張阿難進行擺盤。
他是知道太子野心的,很多人說太子有窮兵黷武之象,紛紛上書勸諫,希望陛下能多多督促太子,把心思放到政務上來。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如果強行收走太子的兵權,收走講武堂,那無異於跟太子決裂。
甚至會給外人傳遞一個訊號,那就是他李世民可能要廢太子。
這樣的事情,李世民是沒辦法做出來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在斷掉太子兵權跟講武堂後,把魏王跟晉王外放封地。
這樣確實能在保障太子之位的前提下,又斷掉太子對兵權的想法。
然而李世民卻舍不得青雀。
是真舍不得。
況且就算是那樣做,難道太子真的就會老老實實,無心兵權了嗎。
恐怕不見得。
文武官暗中投靠太子,大權在握,太子走上謀反道路的可能性更高。
當皇帝難,當父親更難。
李世民也不知道,當自己做出某一個決斷的時候,究竟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
“太子從未領兵出征後,也許這次征討高麗,會讓太子明白,行軍打仗跟兵棋推演不是一迴事。”
“隻有親身經曆過,才能明白戰爭的苦。”
“或許見識過真正的戰場後,太子的想法就會發生變化。”
李靖勸慰道。
在他的看法裏,太子也許兵法戰術上很是優異,這是繼承了先皇李淵,還有陛下的軍事天賦。
然而真正的戰爭,不僅是士兵苦,主將也苦。
跋山涉水,勞累奔波,對身體都是一種折磨。
戰場廝殺,又哪裏是沙盤推衍這麽簡單。
看著熟悉的人,一個個的死在自己麵前。
有時候為了完成戰略目標,甚至要讓一些人去送死。
一將功成萬骨枯。
那是對身體上,還有精神上的折磨。
從來沒有接觸過戰爭的太子,真的能適應這一切嗎。
李靖是抱著懷疑態度的。
“朕也是這般想的。”
“堵不如疏,一昧的壓製太子,並不是好事,讓他去看到,感受到,也許會有改變。”
“如果太子真的能很快適應這些,並且能做到更好,也不失一件美事。”
李世民心中也有了計較。
太子如今已是二十有三,當年他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領兵作戰,給大唐打天下了。
也是二十歲那年的失敗,讓他得到了足夠的成長。
太子精通軍事,對於以後上位來說,也算是個好事情。
李世民不覺得太子通過一場對高麗的戰爭,就能對自己形成強大的威脅。
況且還有五姓七望在那裏幫助魏王。
魏王的存在也會鉗製太子。
李世民自己也是很有信心,能夠掌控這一切,不管是太子大勝或大敗。
如果太子敗了,或者沒能承受住戰爭帶來的考驗,往後安心政事也不錯。
東宮。
李承乾可沒有二鳳那麽多的想法。
踏實幹就完事了。
此刻,他正坐在太子四輪車上,看著前麵的人在耕田。
東宮也是有自己的耕田的。
偶然看到,李承乾才想起,唐初這個時候,百姓用的耕犁多為直轅、長轅,迴轉困難,耕地費力。
於是李承乾就讓木匠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曲轅犁打造出來。
曆史上,曲轅犁是在唐後期江南地區發明並逐漸推廣開來。
李承乾現在等於是提前了兩百年。
曲轅犁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
這種改進使犁架變小變輕,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
它還增設了犁評和犁建等部件,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便於精耕細作。
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也算不得多難的事情。
李承乾前世是在書上看過曲轅犁的結構,而東宮的木匠大師,在理解了太子的想法後,就能很輕易的打造出來。
田地裏,耕種的府兵,已經完成了一塊麵積的耕作。
隨即來向太子複命。
“感覺如何。”
李承乾詢問道,府兵也是要耕種的,對於農事自然熟悉,還是家裏的主要勞力。
“迴稟殿下,這新犁可真是好用,感覺要比先前的老犁,要輕鬆了至少一倍不止。”
“轉彎靈活,特別省力,就這耕作了一圈,感覺牛都沒使上勁似的。”
“往前拉幾個四五圈,就能讓牛歇息會,現在俺覺著,即便是拉個十來圈,那牛也跟散步似的。”
“操控起來也方便得很,都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轉過彎。”
“就這如果不是有人叫俺,俺還要再耕上個十來圈才感覺夠。”
府兵的話,頗有些意猶未盡。
在他的眼裏,這曲轅犁就是個大寶貝,比金子還貴重的寶貝。
有了它,耕地變成了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真有這麽神奇?”
“老夫也來試試。”
說話的是張玄素,李承乾特意讓人把負責編纂天工開物的官員都叫來。
農事向來是大事,在天工開物裏,對於農事的篇章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篇。
今天聽說太子又整出了個新玩意,讓他們去看,並且記錄下來,張玄素迫不及待的趕著來瞧。
現在更是要直接上手。
李承乾也沒攔著,讓張玄素去。
這個時候的很多讀書人,除非出生就是世家嫡子,不然是沒辦法繞過種田這一坎的。
即便是世家嫡子,也會被要求熟悉農事。
農業文明,種田就是根本。
ps:補更
(本章完)
李世民正在跟李靖對弈兵棋。
他的段位太高了,一旦熟悉了這個玩法,理解了戰術,幾乎很難有棋逢對手。
魏王那種虐菜,對於李世民來說,提不起半點興趣。
太子那邊倒是能廝殺爽快。
但李世民也知道,太子現在已經很強勢了,不能太過於親近。
一旦親近,魏王就會被徹底壓製,朝堂上的聲音也會呈現一邊倒。
這會害了太子。
李世民自己,也是從秦王到太子,一步步走來的。
當初的經曆,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他,太子過於優秀,不是好事情。
曆史的經驗教訓也告訴李世民,太子權力過大,不是好事情。
當太子沒有對手的時候,皇帝就成了阻攔太子晉升的老虎。
謀反,這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李世民是個聰明人,這個道理自然懂得,也能理解。
但現在自己是皇帝,那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隻能暫時的委屈一下太子。
多等等,皇位早晚都會給你的。
不能找太子,於是李世民就找來了李靖。
“陛下這等行軍布陣之法,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看似雜亂無章,實則進退有序,臣遠不及矣。”
李靖真心的感歎道。
在兵法戰術這塊,李靖已然是集大成者,嚴格說起來,都能算李世民半個老師。
李世民軍事能力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早先也是吃了不少苦頭。
誠然李世民出生於關隴集團,祖輩均為武將,從小耳濡目染,接受了騎射征戰等方麵的熏陶和學習。他年少時便投身戰場,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然而在其獨立領兵,軍旅生涯之初,就曾遭遇一場慘敗,淺水原之戰。
可謂是初戰告敗。
之後李世民並沒有因此氣餒,反而是吸取教訓,冷靜學習,不恥下問,這才有了後麵的諸多戰績。
此後每逢大敵當前,李世民幾乎都會慢條斯理先來個避敵銳氣,從容淡定“堅營蓄銳”,就是不跟對手交戰。
另一方麵唐軍出兵截斷敵軍後方糧道,待到敵軍饑疲沮喪,人心不穩,再一鼓而下,成為李世民特色鮮明的殺手鐧。
在李靖跟李世民對弈的感覺中,就感受到了這樣的戰術安排,但比先前又要更加高明。
所以他才認為這個運動戰戰術,是李世民創立的。
“不,這些戰術,可不是朕所創,乃太子所創。”
李世民笑嗬嗬的說道。
忌憚歸忌憚,愛護驕傲也是真的,這是很複雜矛盾的情感。
“那也是陛下所教。”李靖還是覺得,跟李世民脫不開幹係。
太像了,這等戰術兵法的理念,李世民跟太子幾乎是一脈相承。
“還真不是朕教的。”
“朕沒有教導過太子兵法。”
李世民有些感歎的說道。
他知道太子是沒有係統的學習過兵法的。
為了確保玄武門的事情,不會重演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李承乾作為太子,自幼接受的是儒家經典等方麵的教育。
李世民給他安排的老師主要負責教授知識、規勸和監督他,這些老師的教導重點也不在兵法上。
也就說,在李世民看來,現在太子對兵法的理解,完全就是自學的。
李靖聞言一愣,隨即看向沙盤,感歎道:“太子有先皇之風。”
李淵是被曆史上忽視的軍事天才,戰略布局隻是他的冰山一角。
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時,麵對兩大憂患,即突厥入侵和農民軍起義。
在河西郡雀鼠穀與曆山飛部下兩萬義軍遭遇,而自己隻有五千兵馬的情況下,他毫不驚慌,指揮若定。
安排老弱及輜重部隊居中,命副將王威率大隊人馬多張旌旗,引誘敵軍。
自己則率精銳騎兵隱蔽於左右。
待敵軍猛攻王威部、搶奪輜重時,他率領騎兵從兩側殺出,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
這種戰術安排充分體現了對騎兵的靈活運用以及對戰機的準確把握。
後來李世民組建的玄甲軍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對騎兵的運用也受到了父親李淵的影響。
眼下李世民采取的步騎協同等戰術,就有李淵的影子在裏麵。
然而李世民卻說這是太子創立的兵法。
“承乾當初,最喜歡的便是去大明宮,黏在父親身邊。”
“也許就是那個時候,父親教導了承乾的兵法。”
李世民對太子的兵法,並不感覺到驚訝。
因為這些兵法戰術,給他的感覺太熟悉了。
當太子第一次用這些戰術的時候,李世民就好像看到了父親站在太子的身後。
那一晚,跟太子的廝殺對局。
給李世民更多的感受,是跟父親李淵在進行對弈。
李靖聞言,遲疑幾分並未開口。
這事比較犯忌諱。
退居大明宮後,先皇竟然還在鑽研兵法。
先皇當年教導太子兵法,是什麽意思,還是有其他的含義。
是想要讓陛下嚐嚐自己當年的滋味嗎。
陛下又是怎麽看待這件事的。
李靖可不想參與進去,尤其是自己的長子都還在給太子操練府兵。
要是引發陛下的猜疑,這晚年怕是不保。
看到李靖沉默不語,李世民也明白其忌憚。
笑道:“好了,不說這些了。”
“早朝上,那羅馬使團的事情,可是聽說了。”
李靖道:“略有所聞。”
李世民點點頭:“朕特地讓人去探了消息,太子說的那些事情,有些過於誇大。”
“大食國竟然在這些年,四方征戰,奪城數千之多,簡直駭人聽聞。”
“朕早前是不信的,但根據那些往來商人的說法,還真跟太子說的情況差不多。”
李世民有些感慨,彷佛看到在遙遠的西方,一個猶如大唐般強大的帝國正在崛起。
李靖說道:“臣對大食倒是有一定的了解,其地貧瘠,民心紛亂不堪,對我大唐難以構成威脅。”
貞觀九年,李靖領兵征戰西域吐穀渾,也是那個時候,對中亞地區有了些了解。
中亞地區的國家政治格局一團亂麻,經濟上往往依賴於貿易和遊牧經濟,相對較為單一。
與大唐的農業經濟相比,其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較差。
此外,中亞地區的國家在技術和生產能力方麵也相對落後,難以與大唐抗衡。
加上中亞地區與華夏大地之間距離較遠,且中間隔著廣袤的沙漠、高山、草原等複雜地形。
如果阿拉伯帝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則麵臨著巨大的後勤補給困難。
要是人少了,也沒辦法撼動大唐。????“朕倒不是擔心大食,而是擔心太子。”
“朕能感覺到,太子是很想介入到羅馬跟大食的戰事中去的。”
“如果攻打高麗順利的話,恐怕下一步,太子就要出兵大食了。”
李世民一邊說話,一邊讓張阿難進行擺盤。
他是知道太子野心的,很多人說太子有窮兵黷武之象,紛紛上書勸諫,希望陛下能多多督促太子,把心思放到政務上來。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如果強行收走太子的兵權,收走講武堂,那無異於跟太子決裂。
甚至會給外人傳遞一個訊號,那就是他李世民可能要廢太子。
這樣的事情,李世民是沒辦法做出來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在斷掉太子兵權跟講武堂後,把魏王跟晉王外放封地。
這樣確實能在保障太子之位的前提下,又斷掉太子對兵權的想法。
然而李世民卻舍不得青雀。
是真舍不得。
況且就算是那樣做,難道太子真的就會老老實實,無心兵權了嗎。
恐怕不見得。
文武官暗中投靠太子,大權在握,太子走上謀反道路的可能性更高。
當皇帝難,當父親更難。
李世民也不知道,當自己做出某一個決斷的時候,究竟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
“太子從未領兵出征後,也許這次征討高麗,會讓太子明白,行軍打仗跟兵棋推演不是一迴事。”
“隻有親身經曆過,才能明白戰爭的苦。”
“或許見識過真正的戰場後,太子的想法就會發生變化。”
李靖勸慰道。
在他的看法裏,太子也許兵法戰術上很是優異,這是繼承了先皇李淵,還有陛下的軍事天賦。
然而真正的戰爭,不僅是士兵苦,主將也苦。
跋山涉水,勞累奔波,對身體都是一種折磨。
戰場廝殺,又哪裏是沙盤推衍這麽簡單。
看著熟悉的人,一個個的死在自己麵前。
有時候為了完成戰略目標,甚至要讓一些人去送死。
一將功成萬骨枯。
那是對身體上,還有精神上的折磨。
從來沒有接觸過戰爭的太子,真的能適應這一切嗎。
李靖是抱著懷疑態度的。
“朕也是這般想的。”
“堵不如疏,一昧的壓製太子,並不是好事,讓他去看到,感受到,也許會有改變。”
“如果太子真的能很快適應這些,並且能做到更好,也不失一件美事。”
李世民心中也有了計較。
太子如今已是二十有三,當年他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領兵作戰,給大唐打天下了。
也是二十歲那年的失敗,讓他得到了足夠的成長。
太子精通軍事,對於以後上位來說,也算是個好事情。
李世民不覺得太子通過一場對高麗的戰爭,就能對自己形成強大的威脅。
況且還有五姓七望在那裏幫助魏王。
魏王的存在也會鉗製太子。
李世民自己也是很有信心,能夠掌控這一切,不管是太子大勝或大敗。
如果太子敗了,或者沒能承受住戰爭帶來的考驗,往後安心政事也不錯。
東宮。
李承乾可沒有二鳳那麽多的想法。
踏實幹就完事了。
此刻,他正坐在太子四輪車上,看著前麵的人在耕田。
東宮也是有自己的耕田的。
偶然看到,李承乾才想起,唐初這個時候,百姓用的耕犁多為直轅、長轅,迴轉困難,耕地費力。
於是李承乾就讓木匠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曲轅犁打造出來。
曆史上,曲轅犁是在唐後期江南地區發明並逐漸推廣開來。
李承乾現在等於是提前了兩百年。
曲轅犁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
這種改進使犁架變小變輕,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
它還增設了犁評和犁建等部件,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便於精耕細作。
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也算不得多難的事情。
李承乾前世是在書上看過曲轅犁的結構,而東宮的木匠大師,在理解了太子的想法後,就能很輕易的打造出來。
田地裏,耕種的府兵,已經完成了一塊麵積的耕作。
隨即來向太子複命。
“感覺如何。”
李承乾詢問道,府兵也是要耕種的,對於農事自然熟悉,還是家裏的主要勞力。
“迴稟殿下,這新犁可真是好用,感覺要比先前的老犁,要輕鬆了至少一倍不止。”
“轉彎靈活,特別省力,就這耕作了一圈,感覺牛都沒使上勁似的。”
“往前拉幾個四五圈,就能讓牛歇息會,現在俺覺著,即便是拉個十來圈,那牛也跟散步似的。”
“操控起來也方便得很,都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轉過彎。”
“就這如果不是有人叫俺,俺還要再耕上個十來圈才感覺夠。”
府兵的話,頗有些意猶未盡。
在他的眼裏,這曲轅犁就是個大寶貝,比金子還貴重的寶貝。
有了它,耕地變成了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真有這麽神奇?”
“老夫也來試試。”
說話的是張玄素,李承乾特意讓人把負責編纂天工開物的官員都叫來。
農事向來是大事,在天工開物裏,對於農事的篇章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篇。
今天聽說太子又整出了個新玩意,讓他們去看,並且記錄下來,張玄素迫不及待的趕著來瞧。
現在更是要直接上手。
李承乾也沒攔著,讓張玄素去。
這個時候的很多讀書人,除非出生就是世家嫡子,不然是沒辦法繞過種田這一坎的。
即便是世家嫡子,也會被要求熟悉農事。
農業文明,種田就是根本。
ps:補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