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朝堂上,所有要啟奏的事都說得差不多了,待到秦太後提起要給齊雅韻賜婚一事時,不出所料,群臣鴉雀無聲。
白家的白丞相站在文官之首,亦然不敢多說一句話,誰都知道,秦太後的話看似輕飄飄的,隻有一句一句聖旨已經擬好,但誰也繞不過她去。白丞相閉眼,總覺得秦太後這一步很損,但也像是秦太後能做出來的事。
早就得知此事的齊永橡今日拄著拐站在文官之列,麵沉如水,垂著眼一言不發,任誰也能看出他心中的不平靜,但他不出聲,便是默許了此事。
秦太後端坐高堂,手上戴著掐絲鑲嵌紅寶石的銀製護甲,頭上也戴了一副紅寶石麵首,今日甚至穿了一身紅色的宮裝,明眸皓齒,看起來豔氣逼人,像是真情實感為雅韻郡主賀喜。
光彩奪目的秦太後今日上朝時滿眼都是罕見的溫柔笑意,連小皇帝看著都害怕,默默地離秦太後遠了一點。偏偏昨日雲夏有事不在宮中,也不知為何今日早朝也沒趕迴來,獨留小皇帝一人麵對這堪稱奇跡的一幕。
秦太後的聲音溫和:“若是諸位愛卿沒有異議,這件事便這麽定下來了,日子我已經選好了,白家必要善待雅韻郡主。”
白丞相代表白家出列一步,拱手:“娘娘聖明,白家自然會善待郡主。”
秦尋雪擺擺手,顯然不是很在意白家的態度,前頭那句話不過是句場麵話罷了。如今,她要說的事情才是重頭戲——
“諸位,來說說給雅韻郡主一個封號的事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嘩然。前頭賜婚一事未能掀起的波浪在此刻如有實質,下方立著的朝臣都小聲議論了起來,顯然對這件事有很大的異議。
當朝無論是郡主還是公主,在冊封之時便會有禦賜的封號,數百年來皆是如此。偏偏給雅韻郡主封郡主的玄清帝是出了名的喜怒無常。當年,坐觀自己的皇子們為著皇位鬥得如火如荼的玄清帝,在一眾小輩中,卻最是喜歡齊雅韻,一眾小輩中,唯有齊雅韻一人,是玄清帝親封的郡主,單獨一紙聖旨封賞的郡主,還給了封地,食邑六百。
對郡主而言,這已經算是天大的恩寵了,況且那時的齊雅韻年歲不大,正是新喪了母妃的年紀,瀚王昏聵,先王妃去世不到一年就娶了如今的王妃,正是齊雅韻在王府內舉步維艱的歲月。
玄清帝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天大的恩寵,救齊雅韻於水火之中。但奇怪的是,玄清帝並未給齊雅韻封號,甚至下了口諭,後人不得給齊雅韻封號。這是齊雅韻的心病,她嘴上說著她不在意,隻要齊雅雯不封郡主,她對封號一事都是不在意的態度。但秦尋雪在一些奇怪的地方有了同理,還是想給齊雅韻一個封號。
……畢竟這也和她有一點關係。秦尋雪眼底閃過一點精光,她雖不願承擔薛家的罪孽,但說到底還是與她有關,秦尋雪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況且,秦尋雪露出一個得體的微笑——她又不是玄清帝的後人,就算她真的給了齊雅韻一個封號,也怪不到任何人頭上。
秦太後的話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嘩然,玄清帝當初雖然下的隻是口諭,前朝留下來的朝臣也不算多,但這件事是得到了記錄的,如今站在朝堂之上的朝臣自然對此有所了解。
從秦太後說出賜婚一事後便一直一言不發的鄭閣老立於堂下,他和陳閣老都站在離秦太後最近的位置,代表身份和地位。鄭閣老同陳閣老交換了一個眼神,兩人眼裏都有幾分了然,都對秦太後的舉動有了一定的猜測。
看起來,鄭閣老抬起頭,望著珠簾後的秦太後垂在地上的衣角,眼底有幾分沉重,她終於要對玄清帝時期的那些舊事動手了。太快了,真的太快了,好像有什麽在逼著她向前走似的,像是不在短時間內完成,就會有什麽不好的事發生一樣。秦太後到底,想要做什麽。
無論秦太後想要做什麽,這件事都是要爭辯爭辯的。
鄭閣老和陳閣老選擇了先隔岸觀火,兩人都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算是大齊元老級別的官員,活得跟老狐狸一樣,當然不會沒眼力見地去做那個出頭鳥。秦太後肯定安排了自己的人,自然會有人拉開爭吵的序幕。
果不其然,禮部一位出身秦太後一派的官員上前一步,開始為此事辯護,接著便有反對此事的保守派站出來反駁,朝堂上一片混亂,誰也不服誰。
秦尋雪隻是含著笑端坐高堂,一派溫和的模樣。
小皇帝悄悄側過身,趁著下麵的臣子爭執不休的時候悄悄對著秦太後開口:“母後,不製止嗎?讓他們這麽吵下去,也不知什麽時候才能結束。”
當今朝堂之上並非兩極分化,除了正常的保皇黨和太後黨,其他的更多都是秦太後培養著要交到小皇帝手上的人,如今秦太後得勢,這些人便是秦太後手下頂頂的忠臣,待到小皇帝手握實權之時,這些人便會轉為小皇帝手下的人。到時候,看得慣的便留下,看不慣的便找個由頭下放到地方去,左右也是有真才實幹的,不能浪費了。
別看現在為秦太後出頭的人很多,都把他們算作是太後一黨,但實際上沒幾個是真正屬於太後的勢力。當然,秦太後也不稀罕就是了。生性涼薄不是嘴上說說的,饒是再鞠躬盡瘁的臣子,對不慕權勢的秦太後而言隻能算是棋子。
秦尋雪輕輕地應了一聲,不知聽沒聽進去。她嘴角噙著笑,眼裏卻分外冷淡:“不急,會有人結束這一切的。”
站在武官之列的秦景盛一身紫色官袍,站在前列,默不作聲地看著文官們為了封號一件事吵起來。他是從一品的將軍,秦太後親賜封號,手握實權的將軍,縱然朝野上下對兩人之間的關係猜了又猜,但他的權力做不得假,故而無人敢看輕他,亦然無人敢叨擾被召入京,不知能在京中停留多久的秦將軍。
秦景盛樂得清淨,他身姿挺拔,站得筆直,心裏一邊在想著要給阿婭帶些好吃的點心迴去,一邊還能分出心神來想這件秦太後未曾告知他的事。
秦太後顯然不是臨時起意,她這幾年來行事都太過激進,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要開女子書院,都太過驚世駭俗,仿佛不計後果也要肆意妄為。有為周澤年封王一事在前,就算給雅韻郡主賜亦然算不上什麽不能理解之事,隻是如今替雅韻郡主討要封號一事,算是把玄清帝的旨意翻了過來,堪稱大不敬。
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玄清帝是小皇帝的祖父,按尊師重長一話說來,小皇帝自然不能逆了玄清帝的旨意。縱然是秦太後做的事,但終究會被算到小皇帝頭上。
秦景盛輕笑,既然聖旨不行,那便不要聖旨了。他的小妹,倒是惡心人的一把好手。——不過話說迴來,今日怎麽沒見著雲夏?
最後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想清楚了一切秦景盛眯著眼,堂而皇之地抬起頭看向端坐高堂的秦太後,上頭看戲的人若有所感,偏過頭看著他,眼裏全是顯而易見的虛假笑意。
秦景盛不打算拆穿她,也不打算多說什麽。連再荒唐不過的封王之事秦景盛都一聲不吭,替齊雅韻要一個封號的事在他眼裏隻能算是不痛不癢的小事。
故而秦景盛隻是衝著秦尋雪彎眼笑笑,眼裏的笑意真實親切,就像兩人之間不曾存在隔閡一般。
秦尋雪的神情卻沒有絲毫波動,她像是絲毫沒有注意到秦景盛的笑一般,依舊掛著虛偽熱切的笑,轉過頭看著殿中的大臣們吵吵鬧鬧的模樣。許是有幾分累了,她伸出手撐著頭,銀製的護甲上閃著別樣漂亮的光,視線再落下去一些,便能看見秦太後手腕上碧玉無瑕的玉鐲,通體碧綠透徹,襯得那雙手愈發修長美麗。
秦景盛眯眼,看著那個玉鐲有幾分不爽,但還是老實低下頭,放空神情當一個背景板。
吵了也有好一會,秦太後手下的人自然不是吃白飯的,就算秦太後如今莫名其妙要給雅韻郡主封號的事太過無厘頭,這些人依舊在古板的朝堂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同大部分不讚成給雅韻郡主封號的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也並未落於下風。
這種吵來吵去的事,大齊的武官向來是不參與的,他們沉默寡言,縱然有長袖善歌者,亦然不會在朝堂上同文官起爭執。因著黑騎衛的存在,大齊的武官對秦太後的懼怕要大於文官對秦太後的懼怕。武官不像文官那樣,沒有什麽黨派,雖然亦有汲汲營營地想要往上走的人,但因著有秦太後在上頭壓著,也翻不出什麽風浪來。
朝野上下皆知,秦太後同秦將軍之間有隔閡,說不上信任與否。當初秦太後斬殺玄德帝時,秦將軍千裏奔赴京都,替秦太後平定諸事,算得上鐵上釘釘的功臣,但秦太後並未行任何封賞,反而在風波未定之時便下了旨意,要秦將軍迴邊關去鎮守一方。最難以置信的是秦將軍毫無怨言地領了命。
如今,站在武官之首的秦景盛並不發話,大有同意之勢,旁的武官本就不願得罪秦太後,如今見著秦景盛這副模樣,自然不會有武官出頭。
秦尋雪並沒有發現武官之間的暗流湧動,她放下了手,整理了自己的衣襟,許是覺得看戲看夠了,她朝著旁邊站著的太監略一頷首,那太監會心向前走動幾步,尖細的嗓音很快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不過一會朝堂之上便安靜了下來。
秦太後的聲音很冷靜:“不過是一句話罷了,倒是讓諸位卿家吵了起來。諸位說的都有道理,但封號哀家一定要給。”
秦太後輕笑一聲:“玄清帝當年隻說後人不能給雅韻郡主封號,但哀家可不算是玄清帝的後人。”
朝堂之中的人皆緊緊閉上了嘴,玄清帝和秦太後之間的恩怨沒人知曉,但誰都能看出秦太後對玄清帝算不得尊敬,如今說不算玄清帝的後人,亦然是在賭氣和詭辯,倫理上不對,但親緣關係上確定如此。
如今的陛下身上流著的又並非秦太後的血,她亦然不算是玄德帝承認的妻子,真說起來秦太後完全是靠著武力鎮壓了所有反對的聲音才登上了皇後之位,然後再是太後之位。
反對的大臣不敢說話。真要找典籍來反駁秦太後也不是找不到,但這算是秦太後不願提起的過去之一,誰敢保證這不是秦太後的逆鱗?不會有人想要賭的,誰也不敢去觸碰秦太後的逆鱗。
小皇帝端莊地坐在秦太後身前一側,在秦太後看不見的地方,眼裏全是冷漠和算計。有時候真的很討厭自己身上流著母後最討厭的人的血。
秦尋雪的聲音不算太大,自然有小太監一層層向下遞話。但立在堂前的幾位肱骨大臣能夠把她的話聽得一清二楚——
秦太後說:“哀家會下懿旨,封雅韻郡主為崇寧郡主。”
鄭閣老閉眼,心裏的大石頭終究還是砸在了心上,秦太後連封號都想好了,看起來是有備而來。
另一邊的陳閣老目光沉沉,秦太後這一舉動,算是越過陛下進行封賞,太後自然有權對女子封賞,但雅韻郡主情況特殊,也不知陛下是如何想的。
有這種想法的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人都放棄勸說了秦太後,悄悄抬起眼卻不敢直視小皇帝,暗暗猜測著小皇帝此刻的想法。
這件事怎麽樣也是由陛下的皇祖父定下的,陛下不至於為了太後娘娘,下了玄清帝的臉麵……吧?
“母後選的封號自然是極好的,朕沒什麽想法。”小皇帝不出所料地聲援了秦太後,想要反對的大臣無一不絕望地合上了眼,心底再一次浮現那個大逆不道的想法——
太後娘娘還是要快點下台的好。
小皇帝沒接收到下麵大臣的哀怨,他心裏笑嘻嘻地想著,今天又可以不用處理什麽事就上完了早朝呢。
白家的白丞相站在文官之首,亦然不敢多說一句話,誰都知道,秦太後的話看似輕飄飄的,隻有一句一句聖旨已經擬好,但誰也繞不過她去。白丞相閉眼,總覺得秦太後這一步很損,但也像是秦太後能做出來的事。
早就得知此事的齊永橡今日拄著拐站在文官之列,麵沉如水,垂著眼一言不發,任誰也能看出他心中的不平靜,但他不出聲,便是默許了此事。
秦太後端坐高堂,手上戴著掐絲鑲嵌紅寶石的銀製護甲,頭上也戴了一副紅寶石麵首,今日甚至穿了一身紅色的宮裝,明眸皓齒,看起來豔氣逼人,像是真情實感為雅韻郡主賀喜。
光彩奪目的秦太後今日上朝時滿眼都是罕見的溫柔笑意,連小皇帝看著都害怕,默默地離秦太後遠了一點。偏偏昨日雲夏有事不在宮中,也不知為何今日早朝也沒趕迴來,獨留小皇帝一人麵對這堪稱奇跡的一幕。
秦太後的聲音溫和:“若是諸位愛卿沒有異議,這件事便這麽定下來了,日子我已經選好了,白家必要善待雅韻郡主。”
白丞相代表白家出列一步,拱手:“娘娘聖明,白家自然會善待郡主。”
秦尋雪擺擺手,顯然不是很在意白家的態度,前頭那句話不過是句場麵話罷了。如今,她要說的事情才是重頭戲——
“諸位,來說說給雅韻郡主一個封號的事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嘩然。前頭賜婚一事未能掀起的波浪在此刻如有實質,下方立著的朝臣都小聲議論了起來,顯然對這件事有很大的異議。
當朝無論是郡主還是公主,在冊封之時便會有禦賜的封號,數百年來皆是如此。偏偏給雅韻郡主封郡主的玄清帝是出了名的喜怒無常。當年,坐觀自己的皇子們為著皇位鬥得如火如荼的玄清帝,在一眾小輩中,卻最是喜歡齊雅韻,一眾小輩中,唯有齊雅韻一人,是玄清帝親封的郡主,單獨一紙聖旨封賞的郡主,還給了封地,食邑六百。
對郡主而言,這已經算是天大的恩寵了,況且那時的齊雅韻年歲不大,正是新喪了母妃的年紀,瀚王昏聵,先王妃去世不到一年就娶了如今的王妃,正是齊雅韻在王府內舉步維艱的歲月。
玄清帝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天大的恩寵,救齊雅韻於水火之中。但奇怪的是,玄清帝並未給齊雅韻封號,甚至下了口諭,後人不得給齊雅韻封號。這是齊雅韻的心病,她嘴上說著她不在意,隻要齊雅雯不封郡主,她對封號一事都是不在意的態度。但秦尋雪在一些奇怪的地方有了同理,還是想給齊雅韻一個封號。
……畢竟這也和她有一點關係。秦尋雪眼底閃過一點精光,她雖不願承擔薛家的罪孽,但說到底還是與她有關,秦尋雪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況且,秦尋雪露出一個得體的微笑——她又不是玄清帝的後人,就算她真的給了齊雅韻一個封號,也怪不到任何人頭上。
秦太後的話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嘩然,玄清帝當初雖然下的隻是口諭,前朝留下來的朝臣也不算多,但這件事是得到了記錄的,如今站在朝堂之上的朝臣自然對此有所了解。
從秦太後說出賜婚一事後便一直一言不發的鄭閣老立於堂下,他和陳閣老都站在離秦太後最近的位置,代表身份和地位。鄭閣老同陳閣老交換了一個眼神,兩人眼裏都有幾分了然,都對秦太後的舉動有了一定的猜測。
看起來,鄭閣老抬起頭,望著珠簾後的秦太後垂在地上的衣角,眼底有幾分沉重,她終於要對玄清帝時期的那些舊事動手了。太快了,真的太快了,好像有什麽在逼著她向前走似的,像是不在短時間內完成,就會有什麽不好的事發生一樣。秦太後到底,想要做什麽。
無論秦太後想要做什麽,這件事都是要爭辯爭辯的。
鄭閣老和陳閣老選擇了先隔岸觀火,兩人都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算是大齊元老級別的官員,活得跟老狐狸一樣,當然不會沒眼力見地去做那個出頭鳥。秦太後肯定安排了自己的人,自然會有人拉開爭吵的序幕。
果不其然,禮部一位出身秦太後一派的官員上前一步,開始為此事辯護,接著便有反對此事的保守派站出來反駁,朝堂上一片混亂,誰也不服誰。
秦尋雪隻是含著笑端坐高堂,一派溫和的模樣。
小皇帝悄悄側過身,趁著下麵的臣子爭執不休的時候悄悄對著秦太後開口:“母後,不製止嗎?讓他們這麽吵下去,也不知什麽時候才能結束。”
當今朝堂之上並非兩極分化,除了正常的保皇黨和太後黨,其他的更多都是秦太後培養著要交到小皇帝手上的人,如今秦太後得勢,這些人便是秦太後手下頂頂的忠臣,待到小皇帝手握實權之時,這些人便會轉為小皇帝手下的人。到時候,看得慣的便留下,看不慣的便找個由頭下放到地方去,左右也是有真才實幹的,不能浪費了。
別看現在為秦太後出頭的人很多,都把他們算作是太後一黨,但實際上沒幾個是真正屬於太後的勢力。當然,秦太後也不稀罕就是了。生性涼薄不是嘴上說說的,饒是再鞠躬盡瘁的臣子,對不慕權勢的秦太後而言隻能算是棋子。
秦尋雪輕輕地應了一聲,不知聽沒聽進去。她嘴角噙著笑,眼裏卻分外冷淡:“不急,會有人結束這一切的。”
站在武官之列的秦景盛一身紫色官袍,站在前列,默不作聲地看著文官們為了封號一件事吵起來。他是從一品的將軍,秦太後親賜封號,手握實權的將軍,縱然朝野上下對兩人之間的關係猜了又猜,但他的權力做不得假,故而無人敢看輕他,亦然無人敢叨擾被召入京,不知能在京中停留多久的秦將軍。
秦景盛樂得清淨,他身姿挺拔,站得筆直,心裏一邊在想著要給阿婭帶些好吃的點心迴去,一邊還能分出心神來想這件秦太後未曾告知他的事。
秦太後顯然不是臨時起意,她這幾年來行事都太過激進,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要開女子書院,都太過驚世駭俗,仿佛不計後果也要肆意妄為。有為周澤年封王一事在前,就算給雅韻郡主賜亦然算不上什麽不能理解之事,隻是如今替雅韻郡主討要封號一事,算是把玄清帝的旨意翻了過來,堪稱大不敬。
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玄清帝是小皇帝的祖父,按尊師重長一話說來,小皇帝自然不能逆了玄清帝的旨意。縱然是秦太後做的事,但終究會被算到小皇帝頭上。
秦景盛輕笑,既然聖旨不行,那便不要聖旨了。他的小妹,倒是惡心人的一把好手。——不過話說迴來,今日怎麽沒見著雲夏?
最後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想清楚了一切秦景盛眯著眼,堂而皇之地抬起頭看向端坐高堂的秦太後,上頭看戲的人若有所感,偏過頭看著他,眼裏全是顯而易見的虛假笑意。
秦景盛不打算拆穿她,也不打算多說什麽。連再荒唐不過的封王之事秦景盛都一聲不吭,替齊雅韻要一個封號的事在他眼裏隻能算是不痛不癢的小事。
故而秦景盛隻是衝著秦尋雪彎眼笑笑,眼裏的笑意真實親切,就像兩人之間不曾存在隔閡一般。
秦尋雪的神情卻沒有絲毫波動,她像是絲毫沒有注意到秦景盛的笑一般,依舊掛著虛偽熱切的笑,轉過頭看著殿中的大臣們吵吵鬧鬧的模樣。許是有幾分累了,她伸出手撐著頭,銀製的護甲上閃著別樣漂亮的光,視線再落下去一些,便能看見秦太後手腕上碧玉無瑕的玉鐲,通體碧綠透徹,襯得那雙手愈發修長美麗。
秦景盛眯眼,看著那個玉鐲有幾分不爽,但還是老實低下頭,放空神情當一個背景板。
吵了也有好一會,秦太後手下的人自然不是吃白飯的,就算秦太後如今莫名其妙要給雅韻郡主封號的事太過無厘頭,這些人依舊在古板的朝堂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同大部分不讚成給雅韻郡主封號的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也並未落於下風。
這種吵來吵去的事,大齊的武官向來是不參與的,他們沉默寡言,縱然有長袖善歌者,亦然不會在朝堂上同文官起爭執。因著黑騎衛的存在,大齊的武官對秦太後的懼怕要大於文官對秦太後的懼怕。武官不像文官那樣,沒有什麽黨派,雖然亦有汲汲營營地想要往上走的人,但因著有秦太後在上頭壓著,也翻不出什麽風浪來。
朝野上下皆知,秦太後同秦將軍之間有隔閡,說不上信任與否。當初秦太後斬殺玄德帝時,秦將軍千裏奔赴京都,替秦太後平定諸事,算得上鐵上釘釘的功臣,但秦太後並未行任何封賞,反而在風波未定之時便下了旨意,要秦將軍迴邊關去鎮守一方。最難以置信的是秦將軍毫無怨言地領了命。
如今,站在武官之首的秦景盛並不發話,大有同意之勢,旁的武官本就不願得罪秦太後,如今見著秦景盛這副模樣,自然不會有武官出頭。
秦尋雪並沒有發現武官之間的暗流湧動,她放下了手,整理了自己的衣襟,許是覺得看戲看夠了,她朝著旁邊站著的太監略一頷首,那太監會心向前走動幾步,尖細的嗓音很快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不過一會朝堂之上便安靜了下來。
秦太後的聲音很冷靜:“不過是一句話罷了,倒是讓諸位卿家吵了起來。諸位說的都有道理,但封號哀家一定要給。”
秦太後輕笑一聲:“玄清帝當年隻說後人不能給雅韻郡主封號,但哀家可不算是玄清帝的後人。”
朝堂之中的人皆緊緊閉上了嘴,玄清帝和秦太後之間的恩怨沒人知曉,但誰都能看出秦太後對玄清帝算不得尊敬,如今說不算玄清帝的後人,亦然是在賭氣和詭辯,倫理上不對,但親緣關係上確定如此。
如今的陛下身上流著的又並非秦太後的血,她亦然不算是玄德帝承認的妻子,真說起來秦太後完全是靠著武力鎮壓了所有反對的聲音才登上了皇後之位,然後再是太後之位。
反對的大臣不敢說話。真要找典籍來反駁秦太後也不是找不到,但這算是秦太後不願提起的過去之一,誰敢保證這不是秦太後的逆鱗?不會有人想要賭的,誰也不敢去觸碰秦太後的逆鱗。
小皇帝端莊地坐在秦太後身前一側,在秦太後看不見的地方,眼裏全是冷漠和算計。有時候真的很討厭自己身上流著母後最討厭的人的血。
秦尋雪的聲音不算太大,自然有小太監一層層向下遞話。但立在堂前的幾位肱骨大臣能夠把她的話聽得一清二楚——
秦太後說:“哀家會下懿旨,封雅韻郡主為崇寧郡主。”
鄭閣老閉眼,心裏的大石頭終究還是砸在了心上,秦太後連封號都想好了,看起來是有備而來。
另一邊的陳閣老目光沉沉,秦太後這一舉動,算是越過陛下進行封賞,太後自然有權對女子封賞,但雅韻郡主情況特殊,也不知陛下是如何想的。
有這種想法的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人都放棄勸說了秦太後,悄悄抬起眼卻不敢直視小皇帝,暗暗猜測著小皇帝此刻的想法。
這件事怎麽樣也是由陛下的皇祖父定下的,陛下不至於為了太後娘娘,下了玄清帝的臉麵……吧?
“母後選的封號自然是極好的,朕沒什麽想法。”小皇帝不出所料地聲援了秦太後,想要反對的大臣無一不絕望地合上了眼,心底再一次浮現那個大逆不道的想法——
太後娘娘還是要快點下台的好。
小皇帝沒接收到下麵大臣的哀怨,他心裏笑嘻嘻地想著,今天又可以不用處理什麽事就上完了早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