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君言
劍破雲京的天下第一隻想跑路 作者:流年笙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承平六年,三月。
肅王君吉舉兵四十萬,以國舅楊懷明為帥,以西嶽將軍風輕雲為副帥,大舉進攻越州。
剛剛因凜冬停息了數月的戰火再次燃起。
肅王大軍聲勢浩大,戰意高昂,連克九城,目標直指雲京。
一時之間,風頭無二,朝野震動。
當今聖上驚聞此事,於朝堂大發雷霆,怒斥群臣。
緊急抽調仍在鎮壓交州亂匪的玄甲軍再次開赴西南。
四月,玄甲軍於鳳綿山設伏,斬敵五萬,西南軍敗退,朝廷大軍收複越州九城。
交戰雙方陳兵於雲越二州邊境,以西錦山為界,排兵布陣,隔山相望。
……
同一時間,已經銷聲匿跡了數年之久的紅蓮教再次出現在了潮州的土地上,掀起了新的動亂。
吸取了先前的教訓,這一次紅蓮教分化為了數支勢力,各自推行著自己的理念。
以潮州為中心,在南部數州廣傳教義,極大程度上動搖了大餘統治的根基,引得各地州府全力鎮壓。
在這春暖花開之際,腥風血雨席卷在南部的土壤上。
……
又因彼此的合約,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
在大餘朝廷的默許之下,東南沿海一帶,聖火教蓬勃發展,廣設教堂。
成了大餘內部的合法教派。
與此同時,沿海一帶有異國賊寇犯邊,劫掠漁民,搶奪沿海村莊的財富。
數月的時間裏,戰火彌漫在大餘的四方大地之上,數千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之上硝煙四起,戰火紛飛。
偌大的大餘,三十三州的土地之上,竟無一安寧之土。
……
承平六年,六月。
雲京,禦書房。
執政已有六年之久的少年皇帝君言同當朝的丞相林雲年相對而坐,品茗論政。
六年過去,曾經那個稍顯稚嫩的孩子已經變得愈發成熟。
在十歲之齡登上皇位,某種意義上說,君言的人生也算得上是波瀾壯闊。
利用先皇君鼎安留給他的根基,十歲的君言鼓起了勇氣,囚禁了自己那想要垂簾聽政的母親,接手了混亂之中的大餘。
剛剛登基,就撞上了一人一劍殺入雲京的君臨。
也是在那一天,十歲的君言第一次有了一定要某一個人死的想法。
那個糟糕的日子裏,君言第一次認識到了,在這個世界,力量有著多大的作用。
推波助瀾的天機樓和那劍破南門的刺客在君言幼小的心靈內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至於說他的皇位是怎麽得來的,君言並不在意。
又或者說,在他的眼中,作為大餘的皇子,他本就高這些人一等。
皇位之爭是他們內部的事,肮髒與否別人都沒有評價的資格。
而天機樓和君臨的所作所為,則是大逆不道之舉。
霸道卻又符合時代的特征。
六年的皇帝生涯之中,君言沒了孩子撒嬌的權力,也沒了父母的寵愛,甚至連任性的權力都被他自己按下。
十來歲的年紀正是肆意張狂,放縱的年紀,但君言不同。
作為大餘的皇帝,他從不鋪張浪費,甚至主動削減皇宮的吃穿用度。
深知自己認知不夠的君言組建了屬於自己的班底,每有大事,先經過數輪討論,最終才做決策。
而在大多時候,君言都選擇了相信支持自己奪迴權力的老師。
憑著一腔少年熱血,君言將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大餘的未來之中。
也正是這一腔熱血,讓他敢於去掀翻過往的秩序,敢於挑戰朝堂之上固有的秩序。
敢於拿國運,拿護龍衛,拿大餘的未來去搏那覆滅天機樓的機會。
而在這樣的時代,一個如此莽撞的少年皇帝,能跌跌撞撞走到今日,而沒有死於失足落水,死於偶感風寒。
也算的上是極為難得。
在最為跌跌撞撞的年紀,君言遇上了一個成分複雜的丞相,一個說不清到底在想什麽的老師。
作為文官權力的代表,林雲年在把控朝政的同時,又十分認真的培養著君言,為他擋下了無數殺機,讓這懵懂的少年得以一路成長至今。
某種意義上說,大餘的官場是一個爛到根子裏的體係。
處處都是見不得光的事情,吃拿卡要,貪贓枉法已是常態。
沒有一絲一毫的空間留給那些清廉之人。
對於那些想要挑戰製度之人,下場隻有兩種。
下放邊遠地區,離開權力中心。
死於栽贓陷害。
僅此二種,再無他選。
朝堂之上,人人皆掌握著他人的罪證。
又或者說,正是這些互相掌握的罪證讓這些人能相信對方,彼此勾結,官官相護。
肮髒的罪證成了他們最大的護身符,讓他們得以在大餘的官場縱橫,得以魚肉百姓,橫行四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林雲年給了君言三年的時間,去看見一個相對穩定的朝堂。
又在他覺得君言有能力也有必要了解這一切之時,將真相血淋淋的揭露在君言眼前。
倘若讓君臨來評價這一代的大餘丞相,其給出的評價必然要比張承安高上很多。
不為其他,隻因在人心的把控之上,林雲年較之張承安要更為精準。
林雲年的行事風格更像小刀燉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可能的改變局勢的惡化。
張承安則是不顧代價,拚死一搏,動輒便是拿數百萬人的生命去做賭注,去搏一個模糊不清的未來。
或許沒有對錯之分,但無疑,事實證明了張承安計劃的失敗。
又或者說,在一個有天道存在的世界,如此行事,挑釁上蒼,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而眼下,林雲年的策略則讓大餘還能繼續苟延殘喘。
甚至於說,倘若沒有這連綿不斷的天災,逆天改命,為大餘再續上百年基業也未嚐沒有可能。
但如果永遠都隻是如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餘幾百年積壓留下的無數問題,加上這持續了幾十年的天災徹底拖垮了這座龐大的王朝。
哪怕先後兩代君主,兩代丞相,皆有力挽狂瀾之心,也無力改變這搖搖欲墜的局勢。
叛亂可以平定,人心可以安撫,朝政可以慢慢改變,但天災卻非人力可阻。
天定的災劫想要改變,遠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遑論這災劫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他們自己所引來,而唯一有能力改變的人又被他們算計,困在了極北之地。
……
肅王君吉舉兵四十萬,以國舅楊懷明為帥,以西嶽將軍風輕雲為副帥,大舉進攻越州。
剛剛因凜冬停息了數月的戰火再次燃起。
肅王大軍聲勢浩大,戰意高昂,連克九城,目標直指雲京。
一時之間,風頭無二,朝野震動。
當今聖上驚聞此事,於朝堂大發雷霆,怒斥群臣。
緊急抽調仍在鎮壓交州亂匪的玄甲軍再次開赴西南。
四月,玄甲軍於鳳綿山設伏,斬敵五萬,西南軍敗退,朝廷大軍收複越州九城。
交戰雙方陳兵於雲越二州邊境,以西錦山為界,排兵布陣,隔山相望。
……
同一時間,已經銷聲匿跡了數年之久的紅蓮教再次出現在了潮州的土地上,掀起了新的動亂。
吸取了先前的教訓,這一次紅蓮教分化為了數支勢力,各自推行著自己的理念。
以潮州為中心,在南部數州廣傳教義,極大程度上動搖了大餘統治的根基,引得各地州府全力鎮壓。
在這春暖花開之際,腥風血雨席卷在南部的土壤上。
……
又因彼此的合約,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
在大餘朝廷的默許之下,東南沿海一帶,聖火教蓬勃發展,廣設教堂。
成了大餘內部的合法教派。
與此同時,沿海一帶有異國賊寇犯邊,劫掠漁民,搶奪沿海村莊的財富。
數月的時間裏,戰火彌漫在大餘的四方大地之上,數千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之上硝煙四起,戰火紛飛。
偌大的大餘,三十三州的土地之上,竟無一安寧之土。
……
承平六年,六月。
雲京,禦書房。
執政已有六年之久的少年皇帝君言同當朝的丞相林雲年相對而坐,品茗論政。
六年過去,曾經那個稍顯稚嫩的孩子已經變得愈發成熟。
在十歲之齡登上皇位,某種意義上說,君言的人生也算得上是波瀾壯闊。
利用先皇君鼎安留給他的根基,十歲的君言鼓起了勇氣,囚禁了自己那想要垂簾聽政的母親,接手了混亂之中的大餘。
剛剛登基,就撞上了一人一劍殺入雲京的君臨。
也是在那一天,十歲的君言第一次有了一定要某一個人死的想法。
那個糟糕的日子裏,君言第一次認識到了,在這個世界,力量有著多大的作用。
推波助瀾的天機樓和那劍破南門的刺客在君言幼小的心靈內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至於說他的皇位是怎麽得來的,君言並不在意。
又或者說,在他的眼中,作為大餘的皇子,他本就高這些人一等。
皇位之爭是他們內部的事,肮髒與否別人都沒有評價的資格。
而天機樓和君臨的所作所為,則是大逆不道之舉。
霸道卻又符合時代的特征。
六年的皇帝生涯之中,君言沒了孩子撒嬌的權力,也沒了父母的寵愛,甚至連任性的權力都被他自己按下。
十來歲的年紀正是肆意張狂,放縱的年紀,但君言不同。
作為大餘的皇帝,他從不鋪張浪費,甚至主動削減皇宮的吃穿用度。
深知自己認知不夠的君言組建了屬於自己的班底,每有大事,先經過數輪討論,最終才做決策。
而在大多時候,君言都選擇了相信支持自己奪迴權力的老師。
憑著一腔少年熱血,君言將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大餘的未來之中。
也正是這一腔熱血,讓他敢於去掀翻過往的秩序,敢於挑戰朝堂之上固有的秩序。
敢於拿國運,拿護龍衛,拿大餘的未來去搏那覆滅天機樓的機會。
而在這樣的時代,一個如此莽撞的少年皇帝,能跌跌撞撞走到今日,而沒有死於失足落水,死於偶感風寒。
也算的上是極為難得。
在最為跌跌撞撞的年紀,君言遇上了一個成分複雜的丞相,一個說不清到底在想什麽的老師。
作為文官權力的代表,林雲年在把控朝政的同時,又十分認真的培養著君言,為他擋下了無數殺機,讓這懵懂的少年得以一路成長至今。
某種意義上說,大餘的官場是一個爛到根子裏的體係。
處處都是見不得光的事情,吃拿卡要,貪贓枉法已是常態。
沒有一絲一毫的空間留給那些清廉之人。
對於那些想要挑戰製度之人,下場隻有兩種。
下放邊遠地區,離開權力中心。
死於栽贓陷害。
僅此二種,再無他選。
朝堂之上,人人皆掌握著他人的罪證。
又或者說,正是這些互相掌握的罪證讓這些人能相信對方,彼此勾結,官官相護。
肮髒的罪證成了他們最大的護身符,讓他們得以在大餘的官場縱橫,得以魚肉百姓,橫行四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林雲年給了君言三年的時間,去看見一個相對穩定的朝堂。
又在他覺得君言有能力也有必要了解這一切之時,將真相血淋淋的揭露在君言眼前。
倘若讓君臨來評價這一代的大餘丞相,其給出的評價必然要比張承安高上很多。
不為其他,隻因在人心的把控之上,林雲年較之張承安要更為精準。
林雲年的行事風格更像小刀燉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可能的改變局勢的惡化。
張承安則是不顧代價,拚死一搏,動輒便是拿數百萬人的生命去做賭注,去搏一個模糊不清的未來。
或許沒有對錯之分,但無疑,事實證明了張承安計劃的失敗。
又或者說,在一個有天道存在的世界,如此行事,挑釁上蒼,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而眼下,林雲年的策略則讓大餘還能繼續苟延殘喘。
甚至於說,倘若沒有這連綿不斷的天災,逆天改命,為大餘再續上百年基業也未嚐沒有可能。
但如果永遠都隻是如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餘幾百年積壓留下的無數問題,加上這持續了幾十年的天災徹底拖垮了這座龐大的王朝。
哪怕先後兩代君主,兩代丞相,皆有力挽狂瀾之心,也無力改變這搖搖欲墜的局勢。
叛亂可以平定,人心可以安撫,朝政可以慢慢改變,但天災卻非人力可阻。
天定的災劫想要改變,遠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遑論這災劫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他們自己所引來,而唯一有能力改變的人又被他們算計,困在了極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