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聽過名字的人不多。
但它所產的東西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麝香。
林麝又稱山獐子、黑獐子、香獐等等。
林麝體型不大,與麂子不相伯仲甚至略有不如。具體點的說,麂子體重一般在八到十五公斤左右,而這東西的體重少有超過十公斤的。
算得上是一種小獸,至少對於這種長著四個蹄子的動物來說。
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林麝的數量全國還有幾十萬隻接近一百萬。
而到了八十年代則還有五十萬隻左右,本世紀初隻剩下十萬隻。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麝香。
麝香挺值錢的,我們那個時候一克就賣到了六百塊,這還是出手價,比市場價要低的。
這兩年估計得四五百一克,倒不是說麝香不值錢了,而是人工養殖的多了,把價格給打下來了。
先說林麝吧。
這東西習性與麂子大差不差。晨昏活動,取食植物嫩葉,生性機警膽小,善於跳躍。
與麂子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們不怎麽生活在灌木叢中。
要知道麂子是比較依賴灌木叢的,仿佛隻有灌木叢才能帶給它們安全感。
但林麝一般活動於中、高山地之間,出現在灌木中的概率很小,並且如果山上有荒草地、草地等地方,它們是不會去的,基本上隻活動於林中。
除此以外它們還會爬樹,當然,不是像貓那樣的爬,而是說它們能夠上一些不是特別筆直的樹。
例如倒伏的、生長得有些歪的。
它們能夠一躍而起,跳上樹杈往上爬,用兩個蹄瓣卡住樹枝,行動頗為敏捷,之所以說它們善於跳躍就是因為這裏。林麝能夠一躍近兩米。
這與它們的生理構造有關,後腿強健而欣長,是跳躍力的來源。
再來說說麝香吧。
感覺多數人隻是聽說過這個名字,而對其並不是特別了解。
麝香產於雄性林麝,可以理解為體味與信息素的意思,就是公林麝用氣味來辨別對方以及吸引異性。
公麝香每年產香一到兩次,三歲左右的公林麝初次出現溢香的生理現象,有點類似於男性遺精,但不是一迴事。
在公麝香肚臍眼與生殖器之間有個香腺,嗯……長得跟狗籃子有點像,就是長滿了毛。
直接把香腺割下來,用火燎去多餘的毛,掛在高處陰幹,這樣的麝香叫做毛香,風幹後從香囊中取出的麝香叫做香仁。
而現代養殖的林麝取香,則是抓住林麝摁倒在地腹部朝上,打開香囊用專門的取香勺一點點的舀出來,取完香後再抹上消炎藥放歸。
一般而言,一隻林麝每年能產麝香二十克,也就是八九千近萬元的收益。
所以現在林麝養殖很不錯,不過終究是一級保護動物,特種養殖許可證不是那麽容易弄到的。
說迴重點,如何捕獵林麝。
這就好比打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知道自身條件和優勢的同時明了目標的信息才能夠更好的布置戰術。
要是有槍那自然好說,無論遇見啥抬手就是一槍,甭管能不能打死,先給一槍再說有的沒的。
可現實情況是現在基本可以不用考慮槍。
除此以外,想要找到目標獵物,有點像釣魚中的找到目標魚。
你得知道自己想釣的魚生活在什麽水層,它們喜歡呆在什麽地形的位置,喜歡什麽口味的餌料等等。
一法通萬法皆通,實際上捕獵與釣魚沒有區別,準確的說釣魚本身就是捕獵的一種。
林麝的分布範圍主要在秦嶺以南,四川、湖北、湖南、貴州、安徽這些地方。
安徽來說,大別山區有,皖南山區分布不多,再往江西去幾乎沒見過蹤跡。
在有林麝分布的省區,高山密林中也隻有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林地會出現,其中以秦嶺南麓分布最多。
基本上就是每平方公裏範圍內都會有兩三隻。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個數量很少,但要知道其他地區林麝的數量每平方公裏隻能勻到半隻左右。
換言之十平方公裏也就五隻。
如果換做我現在做一份狩獵計劃,那就是先鎖定有目標獵物分布的省區,我就會選定貴州省與四川省交界的地區。
瀘州市與遵義市交界的位置山高林密,森林公園保護區啥的都有。
選定了地點後就是實地去選擇具體山峰,夏季選陰麵冬季選陽麵。
進到山裏一轉悠就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林麝,依據就是蹤跡。
腳印或者糞便。
林麝的糞便有點像橡子,一拉就是一堆,這也是所有鹿科動物的通性。
換言之看到這種橢圓形一堆一堆的糞球基本上就能確定是鹿科動物留下的,再依據糞球大小可以推算出其體型大小。
沿著蹤跡找尋目標獵物潛在的覓食地,因為鹿不會跑到樹頂去吃嫩葉,隻能是低處,略微花點心思就能發現蛛絲馬跡,啃食過的痕跡或者獸徑。
布設陷阱也好,用弓弩或者其他東西也罷,這都是另一層的東西了。
說實話這種鹿科動物最好的狩獵方式就兩種,夜間巡獵和陷阱。
其一是因為林麝膽子小,白天躲藏起來不怎麽活動很難發現。夜裏隻要被頭燈燈光掃到瞬間就會被發現。
而沒見過燈光的動物第一反應往往都是愣神,其實別說動物,哪怕是沒見過燈光的人,第一反應也是愣神,想要看清楚到底是什麽玩意。
另外,就是風口的問題。
夜獵需要隱蹤,其中就包括降低自身發出的聲音和氣味這點,風口是很好的隱匿氣味的方式,獵物在上風口,人就要從下風口接近。
其實單論發現獵物的話,風口的重要性其實並不高,因為動物嗅覺靈敏不假,但並不是神乎其神的。
就拿狗舉例,隻要不是那種特別刺鼻的氣味,狗也很難在幾十米外聞出什麽東西來,畢竟活動著的人與倒在地上的腐屍不一樣。
野獸屍體發出氣味無時不刻不在散發著氣味,動物們稍一辨別就能察覺,但人身上的氣味沒那麽重,除非你一年不洗澡。
說白了,哪怕不刻意隱匿氣味,也足以接近到幾十米範圍內,這個距離在夜裏足以發現目標。
但是如果想更進一步,想摸到一二十米的距離去捕獲它,這個就必須要隱匿氣味了,也就是必須要在下風口,不然目標很容易就能察覺出氣味中的不對勁。
它們可能辨認不出前方有人,但它們可以察覺到不對勁從而選擇離開這個地方。
我們在實際狩獵過程中,像這種鹿科動物是很難獲得獵犬的幫助的。
因為在山裏,它們想甩掉獵狗並不難。
幾乎所有鹿科動物都有攀岩絕壁的本能,這一點是人和狗望塵莫及的,並且它們在叢林中奔跑速度很快,林麝還尤為擅長急轉彎,狗很難逮的住它。
說一千道一萬,捕獵林麝隻有兩個思路,夜獵或者陷阱,陷阱比較看人品,運氣好一次就中,運氣不好設下陷阱也未必會有動物中線,哪怕有所收獲也不一定就是目標獵物,有時候一個陷阱設下去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後才觸發的情況也是有的。
而夜獵雖然主動性更強,但勞心勞力,兩個法子各有千秋吧。
但它所產的東西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麝香。
林麝又稱山獐子、黑獐子、香獐等等。
林麝體型不大,與麂子不相伯仲甚至略有不如。具體點的說,麂子體重一般在八到十五公斤左右,而這東西的體重少有超過十公斤的。
算得上是一種小獸,至少對於這種長著四個蹄子的動物來說。
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林麝的數量全國還有幾十萬隻接近一百萬。
而到了八十年代則還有五十萬隻左右,本世紀初隻剩下十萬隻。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麝香。
麝香挺值錢的,我們那個時候一克就賣到了六百塊,這還是出手價,比市場價要低的。
這兩年估計得四五百一克,倒不是說麝香不值錢了,而是人工養殖的多了,把價格給打下來了。
先說林麝吧。
這東西習性與麂子大差不差。晨昏活動,取食植物嫩葉,生性機警膽小,善於跳躍。
與麂子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們不怎麽生活在灌木叢中。
要知道麂子是比較依賴灌木叢的,仿佛隻有灌木叢才能帶給它們安全感。
但林麝一般活動於中、高山地之間,出現在灌木中的概率很小,並且如果山上有荒草地、草地等地方,它們是不會去的,基本上隻活動於林中。
除此以外它們還會爬樹,當然,不是像貓那樣的爬,而是說它們能夠上一些不是特別筆直的樹。
例如倒伏的、生長得有些歪的。
它們能夠一躍而起,跳上樹杈往上爬,用兩個蹄瓣卡住樹枝,行動頗為敏捷,之所以說它們善於跳躍就是因為這裏。林麝能夠一躍近兩米。
這與它們的生理構造有關,後腿強健而欣長,是跳躍力的來源。
再來說說麝香吧。
感覺多數人隻是聽說過這個名字,而對其並不是特別了解。
麝香產於雄性林麝,可以理解為體味與信息素的意思,就是公林麝用氣味來辨別對方以及吸引異性。
公麝香每年產香一到兩次,三歲左右的公林麝初次出現溢香的生理現象,有點類似於男性遺精,但不是一迴事。
在公麝香肚臍眼與生殖器之間有個香腺,嗯……長得跟狗籃子有點像,就是長滿了毛。
直接把香腺割下來,用火燎去多餘的毛,掛在高處陰幹,這樣的麝香叫做毛香,風幹後從香囊中取出的麝香叫做香仁。
而現代養殖的林麝取香,則是抓住林麝摁倒在地腹部朝上,打開香囊用專門的取香勺一點點的舀出來,取完香後再抹上消炎藥放歸。
一般而言,一隻林麝每年能產麝香二十克,也就是八九千近萬元的收益。
所以現在林麝養殖很不錯,不過終究是一級保護動物,特種養殖許可證不是那麽容易弄到的。
說迴重點,如何捕獵林麝。
這就好比打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知道自身條件和優勢的同時明了目標的信息才能夠更好的布置戰術。
要是有槍那自然好說,無論遇見啥抬手就是一槍,甭管能不能打死,先給一槍再說有的沒的。
可現實情況是現在基本可以不用考慮槍。
除此以外,想要找到目標獵物,有點像釣魚中的找到目標魚。
你得知道自己想釣的魚生活在什麽水層,它們喜歡呆在什麽地形的位置,喜歡什麽口味的餌料等等。
一法通萬法皆通,實際上捕獵與釣魚沒有區別,準確的說釣魚本身就是捕獵的一種。
林麝的分布範圍主要在秦嶺以南,四川、湖北、湖南、貴州、安徽這些地方。
安徽來說,大別山區有,皖南山區分布不多,再往江西去幾乎沒見過蹤跡。
在有林麝分布的省區,高山密林中也隻有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林地會出現,其中以秦嶺南麓分布最多。
基本上就是每平方公裏範圍內都會有兩三隻。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個數量很少,但要知道其他地區林麝的數量每平方公裏隻能勻到半隻左右。
換言之十平方公裏也就五隻。
如果換做我現在做一份狩獵計劃,那就是先鎖定有目標獵物分布的省區,我就會選定貴州省與四川省交界的地區。
瀘州市與遵義市交界的位置山高林密,森林公園保護區啥的都有。
選定了地點後就是實地去選擇具體山峰,夏季選陰麵冬季選陽麵。
進到山裏一轉悠就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林麝,依據就是蹤跡。
腳印或者糞便。
林麝的糞便有點像橡子,一拉就是一堆,這也是所有鹿科動物的通性。
換言之看到這種橢圓形一堆一堆的糞球基本上就能確定是鹿科動物留下的,再依據糞球大小可以推算出其體型大小。
沿著蹤跡找尋目標獵物潛在的覓食地,因為鹿不會跑到樹頂去吃嫩葉,隻能是低處,略微花點心思就能發現蛛絲馬跡,啃食過的痕跡或者獸徑。
布設陷阱也好,用弓弩或者其他東西也罷,這都是另一層的東西了。
說實話這種鹿科動物最好的狩獵方式就兩種,夜間巡獵和陷阱。
其一是因為林麝膽子小,白天躲藏起來不怎麽活動很難發現。夜裏隻要被頭燈燈光掃到瞬間就會被發現。
而沒見過燈光的動物第一反應往往都是愣神,其實別說動物,哪怕是沒見過燈光的人,第一反應也是愣神,想要看清楚到底是什麽玩意。
另外,就是風口的問題。
夜獵需要隱蹤,其中就包括降低自身發出的聲音和氣味這點,風口是很好的隱匿氣味的方式,獵物在上風口,人就要從下風口接近。
其實單論發現獵物的話,風口的重要性其實並不高,因為動物嗅覺靈敏不假,但並不是神乎其神的。
就拿狗舉例,隻要不是那種特別刺鼻的氣味,狗也很難在幾十米外聞出什麽東西來,畢竟活動著的人與倒在地上的腐屍不一樣。
野獸屍體發出氣味無時不刻不在散發著氣味,動物們稍一辨別就能察覺,但人身上的氣味沒那麽重,除非你一年不洗澡。
說白了,哪怕不刻意隱匿氣味,也足以接近到幾十米範圍內,這個距離在夜裏足以發現目標。
但是如果想更進一步,想摸到一二十米的距離去捕獲它,這個就必須要隱匿氣味了,也就是必須要在下風口,不然目標很容易就能察覺出氣味中的不對勁。
它們可能辨認不出前方有人,但它們可以察覺到不對勁從而選擇離開這個地方。
我們在實際狩獵過程中,像這種鹿科動物是很難獲得獵犬的幫助的。
因為在山裏,它們想甩掉獵狗並不難。
幾乎所有鹿科動物都有攀岩絕壁的本能,這一點是人和狗望塵莫及的,並且它們在叢林中奔跑速度很快,林麝還尤為擅長急轉彎,狗很難逮的住它。
說一千道一萬,捕獵林麝隻有兩個思路,夜獵或者陷阱,陷阱比較看人品,運氣好一次就中,運氣不好設下陷阱也未必會有動物中線,哪怕有所收獲也不一定就是目標獵物,有時候一個陷阱設下去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後才觸發的情況也是有的。
而夜獵雖然主動性更強,但勞心勞力,兩個法子各有千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