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修墳頭,談祭拜
四合院前傳,軋鋼廠風雲 作者:嚐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家莊的麥子剛收完,第二天一早,易中海就起床去埋葬家人的地方,去查看墳頭了。
當時急匆匆的下葬,隻是讓村裏木匠打了二十三口薄棺。
就是用木板隨便拚的。
真正的棺材得選用上好木材,富貴人家用楠木,檀木,百姓家也得用杉樹,柏樹等堅硬耐腐蝕,耐蟲蛀的木材,以保證屍骨的完好。
來到墳地,依稀可以看到幾個土丘,雜草叢生。
這是易中海爺爺選的地方,算是他們這一房的祖墳了。
墳地四周本來是易中海他們家的地,現在不知道屬於誰家,畢竟周轉了幾次,除非仔細打聽,想來現在應該在政府手上,聽說解放前在禿黨縣官手上。
易中海拿了一把砍刀,一邊砍伐低矮的灌木,一邊割著雜草。
加上太爺那一輩的總共30多座墳頭,占地將近一畝地。
除了太爺那一輩有墓碑,還能找到,其他家人的墳頭都淹沒在雜草裏了。
一個人顯然很吃力,而且還有的墳頭塌陷了。
易中海隻好迴到村裏找當時幫忙下葬時村民們幫忙。
迴到村裏,易中海拿了一包煙,上門拜訪。
畢竟當時埋葬的急,還有的家人究竟在哪個墳頭裏,易中海也不是全部都記得清楚,人多,大家可以一起迴憶,確定每個墳頭裏埋葬的到底是誰。
而且還有不少的灌木已經紮根到墳頭裏麵去了,必須重新挖掘出來。
免得灌木繼續紮根,破壞裏麵的屍骨。
等全部通知到位以後,易中海就在大爺爺家門口,陪著大爺爺聊天,不一會兒他們這支的村民紛紛拿著砍刀、鐵鍁和鋤頭集合到大爺爺門前。
大爺爺拄著拐杖,在大伯的攙扶下,打頭往易中海家的墳地走去。
“中海啊,今兒日子一般,隻要不動棺材,修一修墳頭,往上添一層土還是沒問題的,今天來的都是男人,也是易家晚輩,也沒什麽衝撞,正好動工。”
“你再去買些紙錢,鞭炮過來,通知地下的親人一聲,就可以動工了。”
易中海聞言,點頭道:“大爺爺,前天我已經讓貨郎幫忙帶了。”
“昨天晚上就已經放在您家雜物房了,紙錢不能進屋,我曉得,就放在外邊。”
“本來我是打算立碑的時候用的,聽您這麽一說,我感覺準備的還不到位啊。”
大爺爺聽了眼皮直跳,抽了易中海一拐杖。
“我叫你自作主張,還好紙錢沒拿到家裏,你這是打算送我們家的人走嗎?”
“你們年輕人不懂就問不行?”
“你這動墳頭,紙錢都不燒上一把,就開始弄,衝撞了底下的人怎麽辦?”
“這是犯忌諱的。”
“等正式立碑的時候還得找個好日子,大辦。”
“紙人,紙房子,紙轎子,紙衣服,紙包袱,這些都得準備,豈能隨隨便便就應付過去了?”
“這是習俗你懂不懂?”
“本來你們這房遭災,枉死,又埋葬的急,你又急著逃亡,連燒七都沒做,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每個燒七要做的事都不一樣。”
“最重要的頭七、七七都沒辦,十幾年下來你們這房又沒親自供奉香火。”
“你還打算草率的辦了立碑這件大事?”
看著易中海頭低的跟鵪鶉一樣,大爺爺又是一陣氣惱。
“你不懂,你不會問問村裏的長輩?”
“咋就想起來要辦這樣不孝的事?”
“這是簡單的立個碑就完事的麽?”
“你不得大張旗鼓的,燒些吃的、穿的、用的下去,讓家人們好好享受,就立個碑給誰看呐?”
“你碑立的再好,禮節沒做到位,不想著地下的親人,在下頭的花銷,你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
“榆木腦袋。”
大爺爺一通話說出來,直喘粗氣。
也把易中海臊的抬不起頭,村裏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搞形式也不是這樣搞得啊?
“逢年過節,給地下的親人燒的不單是紙錢。”
“這是一種儀式。”
“通過祭拜,燒紙錢,燒吃穿用度,是一種懷念,說明你還記著長輩們。”
“這是把思念和寄托燒給他們,安慰的是自己。”
“是自己的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自己在親人還在世沒享受的愧疚。”
“知道你們現在不少年輕人學的是新學,把這些當成封建迷信。”
“拋開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這是迷信嗎?”
“每年就是那逢年過節的那麽幾次,你燒點紙,燒點用的,擺上祭品。”
“這是對逝去親人的銘記,就算他們收不到又能怎樣?”
“這樣一個儀式,提醒你沒忘了他們。”
“人這一輩子,要麽求名,要麽求利。”
“我們普通百姓,在史書上留不下名字,在族譜、家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讓後人能夠記得。”
“就算沒有族譜、家史,也有親人還記得你,這就是香火,是一個人留在世上的印記。”
“為什麽普通人怕斷了香火?”
“因為沒有子女,後代,過幾十年,世上最後一個還記得你的人去了,你還投個啥,活著不能留名,死了也被忘了。”
“那一個人來到世間的意義是什麽?”
“渾渾噩噩的活著,掙錢,然後吃了睡睡了吃,再掙錢,在世界上沒留下任何一點印記,不覺得自己多餘?”
老爺子也說累了,讓大伯扶著他坐在路邊的石頭上。
易中海低著頭,晚輩們也圍成一圈,看著老爺子。
這一番話,對所有人衝擊是巨大的。
以往大家跟著習俗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隻知道逢年過節燒紙祭拜長輩是孝順,可是裏麵深層邏輯並不清楚。
中年人隨大流,接受新學的人無所謂,更有的把這當成封建迷信。
現在大家聽完老爺子的話,默默的思考。
是啊,那逢年過節燒紙的時候,跟逝去的長輩問好,絮絮叨叨的說自己最近的經曆。
這些又何嚐不是對長輩的思念,對自己一年的經曆的反思,對自己心裏的委屈的傾訴,對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進行鼓勵,對自己的收獲和成果的分享呢?
即是對逝去親人的銘記,又是對自己心理的治療,因為人在這時候,也是難得的安靜和清醒的時候,梳理一下自己的事情,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帶著對長輩的思念和迴答,輕裝前行。
這次的訓話一定會記在易家“茂”字這支的族譜上,對其他人是收獲,對易中海來說真的是社死了。
這種反麵教材留名族譜、家史,是個人都知道丟人。
易中海飛快的跑出人群,從大爺爺家拿出紙錢和鞭炮,然後重新迴到人群中。
此時大家正在議論紛紛,有說易中海假孝順的,有說易中海被城裏生活腐蝕了的,有說易中海自私冷血的……
易中海聽得恨不得鑽進地縫。
大爺爺聽到議論之後,住著拐杖站起來,咚咚的敲著地板,“行了,別議論了,易中海十幾歲就出去逃亡了。”
“小時候又在學校裏,能經過幾次婚喪嫁娶的禮儀啊?”
“不像你們在村裏,哪年遇不到幾迴喪事?”
“哪怕耳濡目染,也懂得了這裏麵的門道了,有什麽好議論的?”
“海子要是不孝也不會大老遠的趕迴來,隻是不懂,又自作主張了而已,多大點事?”
“這也提醒了我們,從小應該給孩子把這事講清楚。”
“免得不懂鬧笑話,聽到沒有?”
眾人齊聲道:“聽到了……”
大爺爺又轉身對易中海說道:“迴來別見外,都是沾親帶故的,不像城裏人生地不熟的,沒人教你。”
“你這迴來,張口問一下,大家都能跟你說清楚,總不能你自個把自個排除在外了吧。”
“走吧,去墳地,早點弄完,然後請人刻碑。”
“你離走沒多久了,走之前,早點弄完。”
…………
來到墳地,在大爺爺的安排下,放鞭炮,燒紙,然後各司其職,割草的割草,砍樹的砍樹,刨根的刨根。
兩個多小時,墳頭整整齊齊的清理出來。
每個墳頭都重新加了一層厚厚的土層,墳前清理出一個兩三平米的空地做祭台。
墳裏埋的家人身份,也在大家的記憶拚湊裏,確定了下來,並且做好標記。
然後大爺爺大手一揮,走了,迴去吃飯,等碑刻好了再來。
當時急匆匆的下葬,隻是讓村裏木匠打了二十三口薄棺。
就是用木板隨便拚的。
真正的棺材得選用上好木材,富貴人家用楠木,檀木,百姓家也得用杉樹,柏樹等堅硬耐腐蝕,耐蟲蛀的木材,以保證屍骨的完好。
來到墳地,依稀可以看到幾個土丘,雜草叢生。
這是易中海爺爺選的地方,算是他們這一房的祖墳了。
墳地四周本來是易中海他們家的地,現在不知道屬於誰家,畢竟周轉了幾次,除非仔細打聽,想來現在應該在政府手上,聽說解放前在禿黨縣官手上。
易中海拿了一把砍刀,一邊砍伐低矮的灌木,一邊割著雜草。
加上太爺那一輩的總共30多座墳頭,占地將近一畝地。
除了太爺那一輩有墓碑,還能找到,其他家人的墳頭都淹沒在雜草裏了。
一個人顯然很吃力,而且還有的墳頭塌陷了。
易中海隻好迴到村裏找當時幫忙下葬時村民們幫忙。
迴到村裏,易中海拿了一包煙,上門拜訪。
畢竟當時埋葬的急,還有的家人究竟在哪個墳頭裏,易中海也不是全部都記得清楚,人多,大家可以一起迴憶,確定每個墳頭裏埋葬的到底是誰。
而且還有不少的灌木已經紮根到墳頭裏麵去了,必須重新挖掘出來。
免得灌木繼續紮根,破壞裏麵的屍骨。
等全部通知到位以後,易中海就在大爺爺家門口,陪著大爺爺聊天,不一會兒他們這支的村民紛紛拿著砍刀、鐵鍁和鋤頭集合到大爺爺門前。
大爺爺拄著拐杖,在大伯的攙扶下,打頭往易中海家的墳地走去。
“中海啊,今兒日子一般,隻要不動棺材,修一修墳頭,往上添一層土還是沒問題的,今天來的都是男人,也是易家晚輩,也沒什麽衝撞,正好動工。”
“你再去買些紙錢,鞭炮過來,通知地下的親人一聲,就可以動工了。”
易中海聞言,點頭道:“大爺爺,前天我已經讓貨郎幫忙帶了。”
“昨天晚上就已經放在您家雜物房了,紙錢不能進屋,我曉得,就放在外邊。”
“本來我是打算立碑的時候用的,聽您這麽一說,我感覺準備的還不到位啊。”
大爺爺聽了眼皮直跳,抽了易中海一拐杖。
“我叫你自作主張,還好紙錢沒拿到家裏,你這是打算送我們家的人走嗎?”
“你們年輕人不懂就問不行?”
“你這動墳頭,紙錢都不燒上一把,就開始弄,衝撞了底下的人怎麽辦?”
“這是犯忌諱的。”
“等正式立碑的時候還得找個好日子,大辦。”
“紙人,紙房子,紙轎子,紙衣服,紙包袱,這些都得準備,豈能隨隨便便就應付過去了?”
“這是習俗你懂不懂?”
“本來你們這房遭災,枉死,又埋葬的急,你又急著逃亡,連燒七都沒做,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每個燒七要做的事都不一樣。”
“最重要的頭七、七七都沒辦,十幾年下來你們這房又沒親自供奉香火。”
“你還打算草率的辦了立碑這件大事?”
看著易中海頭低的跟鵪鶉一樣,大爺爺又是一陣氣惱。
“你不懂,你不會問問村裏的長輩?”
“咋就想起來要辦這樣不孝的事?”
“這是簡單的立個碑就完事的麽?”
“你不得大張旗鼓的,燒些吃的、穿的、用的下去,讓家人們好好享受,就立個碑給誰看呐?”
“你碑立的再好,禮節沒做到位,不想著地下的親人,在下頭的花銷,你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
“榆木腦袋。”
大爺爺一通話說出來,直喘粗氣。
也把易中海臊的抬不起頭,村裏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搞形式也不是這樣搞得啊?
“逢年過節,給地下的親人燒的不單是紙錢。”
“這是一種儀式。”
“通過祭拜,燒紙錢,燒吃穿用度,是一種懷念,說明你還記著長輩們。”
“這是把思念和寄托燒給他們,安慰的是自己。”
“是自己的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自己在親人還在世沒享受的愧疚。”
“知道你們現在不少年輕人學的是新學,把這些當成封建迷信。”
“拋開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這是迷信嗎?”
“每年就是那逢年過節的那麽幾次,你燒點紙,燒點用的,擺上祭品。”
“這是對逝去親人的銘記,就算他們收不到又能怎樣?”
“這樣一個儀式,提醒你沒忘了他們。”
“人這一輩子,要麽求名,要麽求利。”
“我們普通百姓,在史書上留不下名字,在族譜、家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讓後人能夠記得。”
“就算沒有族譜、家史,也有親人還記得你,這就是香火,是一個人留在世上的印記。”
“為什麽普通人怕斷了香火?”
“因為沒有子女,後代,過幾十年,世上最後一個還記得你的人去了,你還投個啥,活著不能留名,死了也被忘了。”
“那一個人來到世間的意義是什麽?”
“渾渾噩噩的活著,掙錢,然後吃了睡睡了吃,再掙錢,在世界上沒留下任何一點印記,不覺得自己多餘?”
老爺子也說累了,讓大伯扶著他坐在路邊的石頭上。
易中海低著頭,晚輩們也圍成一圈,看著老爺子。
這一番話,對所有人衝擊是巨大的。
以往大家跟著習俗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隻知道逢年過節燒紙祭拜長輩是孝順,可是裏麵深層邏輯並不清楚。
中年人隨大流,接受新學的人無所謂,更有的把這當成封建迷信。
現在大家聽完老爺子的話,默默的思考。
是啊,那逢年過節燒紙的時候,跟逝去的長輩問好,絮絮叨叨的說自己最近的經曆。
這些又何嚐不是對長輩的思念,對自己一年的經曆的反思,對自己心裏的委屈的傾訴,對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進行鼓勵,對自己的收獲和成果的分享呢?
即是對逝去親人的銘記,又是對自己心理的治療,因為人在這時候,也是難得的安靜和清醒的時候,梳理一下自己的事情,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帶著對長輩的思念和迴答,輕裝前行。
這次的訓話一定會記在易家“茂”字這支的族譜上,對其他人是收獲,對易中海來說真的是社死了。
這種反麵教材留名族譜、家史,是個人都知道丟人。
易中海飛快的跑出人群,從大爺爺家拿出紙錢和鞭炮,然後重新迴到人群中。
此時大家正在議論紛紛,有說易中海假孝順的,有說易中海被城裏生活腐蝕了的,有說易中海自私冷血的……
易中海聽得恨不得鑽進地縫。
大爺爺聽到議論之後,住著拐杖站起來,咚咚的敲著地板,“行了,別議論了,易中海十幾歲就出去逃亡了。”
“小時候又在學校裏,能經過幾次婚喪嫁娶的禮儀啊?”
“不像你們在村裏,哪年遇不到幾迴喪事?”
“哪怕耳濡目染,也懂得了這裏麵的門道了,有什麽好議論的?”
“海子要是不孝也不會大老遠的趕迴來,隻是不懂,又自作主張了而已,多大點事?”
“這也提醒了我們,從小應該給孩子把這事講清楚。”
“免得不懂鬧笑話,聽到沒有?”
眾人齊聲道:“聽到了……”
大爺爺又轉身對易中海說道:“迴來別見外,都是沾親帶故的,不像城裏人生地不熟的,沒人教你。”
“你這迴來,張口問一下,大家都能跟你說清楚,總不能你自個把自個排除在外了吧。”
“走吧,去墳地,早點弄完,然後請人刻碑。”
“你離走沒多久了,走之前,早點弄完。”
…………
來到墳地,在大爺爺的安排下,放鞭炮,燒紙,然後各司其職,割草的割草,砍樹的砍樹,刨根的刨根。
兩個多小時,墳頭整整齊齊的清理出來。
每個墳頭都重新加了一層厚厚的土層,墳前清理出一個兩三平米的空地做祭台。
墳裏埋的家人身份,也在大家的記憶拚湊裏,確定了下來,並且做好標記。
然後大爺爺大手一揮,走了,迴去吃飯,等碑刻好了再來。